1、第二十章,解热(ji r)镇痛抗炎药,1,第一页,共二十四页。,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它们化学结构虽不同,但有共同的作用机制:抑制(yzh)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由于有抗炎作用,且与糖皮质激素不同,故又称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第一节 概 述,2,第二页,共二十四页。,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ycloxygenase,COX)而抑制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的合成。从而缓解(hun ji)或消除PGs(特别是PGE2)的 致痛、致热和致炎作用。,NSAIDs作用(zuyng)机制:,3,第三页,共二十四页。,4,第四
2、页,共二十四页。,1.解热作用: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人无影响。正常体温调节:体温调节中枢 散热-37oC-产热 发热:病原体及其毒素 中性粒细胞产生与释放内热源 中枢合成与释放PG 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dn din)上调 这时产热,散热,体温。,NSAIDs的药理作用,5,第五页,共二十四页。,解热机制:解热镇痛药是通过抑制中枢PG合成酶(环氧酶COX-2),减少PG(特别(tbi)是PGE2)的合成,从而消除PG对体温调定点的上调作用,使散热增多、产热减少而发挥解热作用。,6,第六页,共二十四页。,脑室注入微量PG引起发热,PGE2致热作用最强。其它致热物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PG样物质
3、含量增加数倍。临床上用PG人工流产的产妇都有发热的副作用 解热镇痛药对内热源引起的发热有解热作用,但对注射PG引起的发热无效。以上实验(shyn)说明PG和发热有关。也说明内热源可能使中枢合成与释放PG增多。PG再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实验(shyn)依据,7,第七页,共二十四页。,中等程度镇痛,临床(ln chun)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或关节痛、痛经等。无成瘾性,广泛应用。对严重创伤性剧痛和内脏绞痛无效。不产生欣快感与成瘾性,临床广泛应用。,2.镇痛(zhn tn)作用,8,第八页,共二十四页。,组织损伤和发炎时,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如缓
4、激肽、PG等。PG(E1、E2和F2)本身就可致痛。单独缓激肽能引起疼痛,PG可使缓激肽等致痛物致痛作用增强。在炎症过程中,PG的释放对炎性疼痛起放大作用。解热镇痛药抑制炎症时PG的合成,阻断(z dun)PG本身的致痛作用和其对痛觉感受器的增敏作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镇痛(zhn tn)机制,9,第九页,共二十四页。,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抗炎机制:NSAIDs通过抑制PGs合成(hchng)和抑制某些细胞粘附因子的活性而产生抗炎作用.,3.抗炎作用(zuyng),10,第十页,共二十四页。,COX-1(结构型)和COX-2(诱导
5、型),11,第十一页,共二十四页。,损伤(snshng)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 激活磷脂酶A2(PLA2)、酰基水解酶(AHA)水解膜磷脂花生四烯酸PGs.诱导多种细胞因子(IL-1、IL-6、IL-8、TNF)诱导COX-2表达PGs,12,第十二页,共二十四页。,1.水杨酸类-阿司匹林 2.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3.吲哚(yn du)衍生物-吲哚(yn du)美辛 4.丙酸类-萘普生 5.选择性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 6.其他:保泰松,药物(yow)分类,13,第十三页,共二十四页。,阿司匹林(aspirin)又叫乙酰水杨酸。体内过程:阿司匹林口服后小部分在胃吸收,大部分在小肠吸收,0
6、.5-2小时达峰浓度(nngd),吸收后水解为水杨酸,以水杨酸的形式分布致全身,,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剂 一、水杨酸类 阿司匹林(s p ln),14,第十四页,共二十四页。,水杨酸血浆蛋白结合率80-90%,肝代谢(dixi)能力有限,小剂量水杨酸(1g 以下)按一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2-3小时,大于1g以上按零级动力学进行,半衰期15-30小时,剂量再大时,血浆浓度急剧上升,突然出现中毒症状。,15,第十五页,共二十四页。,长期大量用药治疗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时,根据患者用药后的反应,监测血浓。水杨酸的排泄,受尿液pH的影响,碱性尿排出85%,酸性(sun xn)尿5%,服用碳酸氢
7、钠促进排泄。,16,第十六页,共二十四页。,1.解热镇痛:常用剂量(0.5g)即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增强散热过程、使发热者体温降低到正常,而对正常体温没有(mi yu)影响。常与其它解热镇痛药配成复方,用于轻、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肌肉痛、神经痛、痛经及感冒发热等,例APC(复方阿司匹林)。,作用(zuyng)及应用,17,第十七页,共二十四页。,大剂量(jling)(最大耐受量:34g/日)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作用,可使急性风湿热患者1-2天内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缓解,血沉下降。能明显减轻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和疼痛。亦可用于鉴别诊断急性风湿热。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是首选药。
8、,2.抗风湿:,18,第十八页,共二十四页。,抗血小板聚集,影响血栓(xushun)形成(小剂量),主要是抑制TXA2(血栓素)的生成-临床用于血栓的预防。TXA2-PGI2平衡 血小板:Cox-1和TXA2合成酶TXA2 血栓形成 血管内膜:Cox-2和PGI2合成酶PGI2 抑制血小板聚集.小剂量(40mg/日)即显著减少TXA2而对PGI2 没有影响。用以防治冠心病及术后血栓形成等血小板高聚集性疾病。,3.抗血栓形成(xngchng):,19,第十九页,共二十四页。,短期服用副作用少,长期大量应用有不良反应。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胃溃疡、胃(无痛性)出血。因抑制COX-1,干扰了
9、PGs(PGE2)对胃粘膜的保护(boh)作用。阿司匹林刺激CTZ致恶心、呕吐。,不良反应,20,第二十页,共二十四页。,2.凝血障碍: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3.过敏反应: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罕见“阿司匹林(s p ln)哮喘”:白三烯相对升高。,21,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四页。,4.水杨酸反应:过量(guling)(5g/d)可致中毒:头昏、头痛、耳鸣、视力障碍、出汗、精神恍惚、恶心、呕吐、惊厥和昏迷。(i.v.NaHCO3),22,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四页。,抗 痛 风 药,痛风是体内代谢酶缺陷,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所引起的一类代谢性疾病。分类: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呤促进尿酸排泄(pixi)的药物:丙磺舒抑制痛风炎症的药物:秋水仙碱,23,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四页。,内容(nirng)总结,第二十章。解热镇痛药对内热源引起的发热(f r)有解热作用,。组织损伤和发炎时,局部产生和释放致痛化学物质(也是致炎物)如缓激肽、PG等。单独缓激肽能引起疼痛,PG可使缓激肽等致痛物致痛作用增强。大多数解热镇痛药都有抗炎作用,对控制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有肯定疗效。也是类风湿关节炎目前是首选药。血管内膜:Cox-2和PGI2合成酶PGI2。2.凝血障碍:小剂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大剂量抑制肝脏合成凝血酶原,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四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