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365.56KB ,
资源ID:252842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2842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竟陵派“性情”说与“真诗精神”观_李永贤.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竟陵派“性情”说与“真诗精神”观_李永贤.pdf

1、 年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期 ():论竟陵派“性情”说与“真诗精神”观李永贤,周道河(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南 新乡 )摘要: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

2、。“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关键词:竟陵派;性情;真诗精神;养气作者简介:李永贤(),男,河南新乡人,文学博士,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论研究。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钟惺在 诗归序 中提出:“真诗者,精神所为也。”对于“真诗精神”的理解,邬国平将其指向“幽情单绪”,认为钟惺、谭元春“向往幽事寂境的清思孤怀,缺乏阔大雄壮的气概和向未来进发的意气”。戴红贤认为:“真诗精神 决非诗人的自然个性,而是主体对其自然个

3、性进行锤炼、陶冶的艺术个性。”郑凯歌认为:“钟惺所谓的真诗 精神 指的是诗人、时代的核心风格及主要成就,即身份与本色。”陈广宏认为:“精神是一种真正能够共享而又统摄发用之变化的本源性存在。”李瑄认为:“精神 指向超越物质层面的意志范畴。”具有“超卓”“遍在”“永恒”的特点。本文从“性情”入手,分析钟、谭所谓的“真诗精神”。自台阁体以降,明代文学发生的“场域”由宫廷逐渐走向社会,其内容也从政治教化缓缓转向主体抒情,就其本质而言,复古、公安、竟陵诸派都是主情、尚真的,只是由于具体的社会背景、个人才情,以及经历不同,诗人们对于“性情”的理解存在差异,才有了在“真诗”探寻道路上的不同思考。复古派所言之

4、“性情”,是为了“批判古典诗歌创作中的理性化和世俗化倾向,力图保持和恢复古典审美理想和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李东阳“将诗的自然抒情与诗的声律联系起来,提出了格调说”,前、后七子沿着李东阳的道路走向了文学复古。随着明代中后期阳明心学的发展,诗人关于“性情”的观念从板滞走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戴红贤:从“独抒性灵”到“真诗精神”:袁宏道、钟惺“性灵说”离合关系探析,贵州社会科学,年第期。郑凯歌:钟惺“真诗精神”说及其诗学史意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第 页。

5、李瑄:楞严经 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文艺研究,年第期。廖可斌:明代文学思潮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第 页。罗宗强: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年,第页。向圆融,“诗学的发展也从单一走向多元,出现了 人自有诗 的诗学繁荣局面”。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在王学左派的光芒之下强调“独抒性灵”,开始越过诗歌“格调”说的藩篱,使自我俗世的性情率然表现于诗歌之中。在晚明思想收束,以及士人心态转变的背景下,钟、谭主张“真诗精神”,对于“性情”又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内容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从“性情”(德性与才性)分析“真诗精神”的内涵:一方面,钟、谭强调诗歌在情感上不能违反儒家伦理,比公安派更加重视主体德性;另

6、一方面,钟、谭积极探寻诗歌的语言及文采,又沿用了公安派对主体才性关注的一些做法。第三部分论述钟、谭对如何获取“真诗精神”的理解。最后一部分则论述“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一钟惺、谭元春二人对于德性的强调,一方面是对诗歌因王学左派“无善无恶”说带来的空疏无物之风的矫正;另一方面是对诗歌在公安派末流自然率性影响下过于强调俚俗之风的反拨。曹淑娟曾指出:“性灵论者因同时主张新奇乃真人性情的自然流露,故能自行发展出兼含正、奇的观念,避免过度强调奇的流弊。”在具体的论述当中,该文将公安派和竟陵派统之以“性灵派”,与复古派所标榜的性情之“正”相对立,此一观点似过于绝对。因为就诗歌内容而言,竟陵派已从德性的角度

7、对“性情”进行了正邪善恶的区分。虽然公安派与竟陵派都注意到了民歌的“性情”之真,但是他们对于性情的理解截然不同。钟惺 秣陵桃叶歌并序 云:“予(伯敬)初适金陵,游止不过两三月,采俗观风十不得五。就闻见记忆,杂录成歌。此地故有桃叶渡,借以命名,取夫俚而真,质而谐,犹云 柳枝 竹枝 之类,聊资鼓掌云尔。”袁宏道 叙小修诗 云:“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 擘破玉 打草竿 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是可喜也。”比较两人关于民歌之“真”的观点,袁宏道认为民歌“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而为“真声”;钟惺则以“俚而真,

8、质而谐”为择取标准,认为语言上的俚俗本色与内容上的质朴相协调才是“真诗”。就内容而言,钟惺所言的“真诗”对诗中所表现的“情欲”设定了一个范围,即在德性的范围内表现个人之情性,以便诗歌在内容上不违反儒家的伦理道德。谭元春认为诗歌“了然于心,犹不敢了然于口,了然于口,犹不敢了然于手”。作诗虽强调“心手相习”“志气相随”,但是,若“苟为无本,而以无忌惮之心出之”,则只能算是“横议”而已,“胸中真有,故而能言其所欲言,即所谓中伦之言,了然于心,又了然于口与手者是也”?10,可见,诗人唯有做到胸中有“中伦之言”,才能做到心手相应。再如,钟惺认为战国之文有“雄博高逸之气,迂回峭拔之情”,虽能见其才情,但内

9、容上“于先王之仁义道德、礼乐刑政无当”?11,因而舍之。可见,竟陵派对诗文的内容有格外的注意,即不能违反儒家的伦理道德,个人的才情不能逾越德性的范围。钟、谭二人编撰 诗归 也反映了此一观点。民歌多有儿女之情的描写,但是,民歌自然而发的情感也有正邪善恶之分,钟、谭对诗歌内容的性情之“正”给予鼓励:“媚而正,不伤性情。”?12“性情极邪之言,装裹得极正便妙。”?13“不负心之言,性情亦正,歌中最难得。”?14对针砭时弊的诗歌,主张“周旋”的妙用。如 诗归 评沈?10?11?12?13?14李永贤,孙达时:儒学转向与诗学变革:明末清初诗学发展之一面观,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袁宏

10、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黄卓越认为,晚明思想上的转折大致发生于万历二十七年万历二十八年。参见黄卓越:佛教与晚明文学思潮,东方出版社,年,第 页。左东岭认为,从公安派到竟陵派,其心态由开放走向保守,就“性情”而言,则表现为对于德性的再度关注。参见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商务印书馆,年,第 页。曹淑娟:孤光自照:晚明文士的言说与实践,天津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

11、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古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古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古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佺期与崔湜关于金城公主与西蕃和亲所作的应制诗:“如此丑事,何劳群臣作诗应制?唐时君臣廉耻意气尽矣!每读之气塞。沈佺期、崔湜二诗,粗能回护。中寓伤讽,得诗人之意,然终不如勿作耳。”“周旋可谓极得体矣,然多此一番周旋,益觉损威中国,举动何可不慎。”因“天威在上”而不得不作应制诗,然和亲之“丑事”有损“君臣廉耻”,更“损威中国”,若直接说破则不能“回护”,若敷衍了事则不能得“诗人之意”,处于两

12、者之间,只能运用“周旋”与谨慎的修辞,以便让诗歌达到既“得体”又不违反道德伦理的审美效果。此外,诗歌在抒发个人情志的时候,亦需“择地而出”,追求“风雅”。如,评论孟郊之诗:“仁孝之言,自然风雅。”“苦调自深厚中出,去风雅不远。”总的来说,无论是民歌中的儿女之情,还是对时事的讽谏规劝,抑或是个人的幽怨感激,竟陵派均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对“德性”之正的坚守,也是对于“风雅”精神的继承。二钟、谭二人对于才性的关注,一方面源于他们早年受公安派的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他们性格的孤僻狷介、落然寡合。此外,竟陵派所交之人,也多以奇士称之,如钟惺称周伯孔“慧性俊才,奇情孤习”,称唐君平“落落然奇士也,

13、生有绝才高志”;再如,称与谭友夏有交的杨修龄,性格“落落然”?10,称程子“风趣落落,然俊爽不可羁绁,而天机敏妙”?11,等等。竟陵派对于才性的独特追求,在诗歌创作上集中体现在文采的奇秀与简练两个方面。诗归 选虞舜时期 卿云歌 八伯歌 帝载歌,认为“三歌与 明良 同为虞歌,然 明良 和雅有典谟气,三歌奇秀有骚些气。予(伯敬)选古诗虽意在存古,然去时太远,而昭然六经者,姑舍之,亦文士之习也”。?12“明良 和雅”,就内容而言属德性之正,其“典谟气”更接近典谟训诂的“六经”,由于它只注重内容的雅正,而缺少文采,所以不能入选;“三歌”文采“奇秀”,有“骚些气”,所以“三歌”可以入选。诗归 选诗多注重

14、诗歌语言的“字奇”“字奥”“语奇”?13等,也关注诗歌的对法、叶法、章法之奇等。谭元春 诗归序 云:“古人进退焉,虽一字之耀目,一言之从心,必审其轻重深浅而安置之。”?14古人对于字句的审视是为了表现其内心之才情,竟陵派对语言之奇奥的追求,正是他们“奇情孤习”?15性格在诗歌观念中的体现。钟、谭二人亦追求语言上的简练,这主要体现在他们的诗评中。譬如,“唐人神妙,全在五言古,而太白似多冗易,非痛加削除不可,盖亦才敞笔纵所至”?16。“斩截有力在一 即 字,每文字简妙处,似有脱文,而解人读之了然”?17。“尚简”的诗语如何体现才性的奇崛?诗归 云:“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

15、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18相对“今人”文章的“繁而浅”与“索然”无味,“古人”文章则“简而深”,人们往往在“古人”文章浅易的表达中,领略到深邃的情思内涵,进而让自我的“灵心”在领悟之际得以展现。正如谭元春所说:“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一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亦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19“自出眼光之人”的自我才性唯有在体悟到古人“性灵”的时候,方能得以显现。?10?11?12?13?14?15?16?17?18?19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

16、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古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页。据统计,诗归 中共有 处评语中提到“字奇”,处评语中提到“字奥”,处评语中提到“奇语”,处评语中提到“语奇”。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隐秀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钟惺,谭元春:古诗归,湖北人民出版社,年,第 页。谭元春:谭元春集,湖北教育出版社,年,第 页。在谈及为何追求诗歌语言“尚简”的原因时,钟惺 文天瑞诗义序 指出:“诗 之为教,和平冲淡,使人有一唱三叹,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