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1 卷第 1 期2023 年 2 月常 州 工 学 院 学 报(社科版)Journal of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41No 1Feb 2023doi:10 3969/j issn 1673 0887 2023 01 003收稿日期:2022-07-08作者简介:蒋相杰(1997),男,江苏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列文论、审美文化。基金项目:2021 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CX21_2531)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原初镜像及投射 基于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考察蒋相杰(江苏师
2、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摘要:作为外来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俄国的译介起到了关键作用,可以说,经过瞿秋白的努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具雏形。在瞿秋白以“书生政治家”身份徜徉在文艺研究的过程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原初镜像及投射状态由隐至显,“无产阶级文艺”“中间立场”“超前进路”间杂其中。在“他者”与“自我”的对举中,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思想诞生了;在苏俄“投射”下,他所构建的“革命性”现实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既有着俄苏文论的影子,又对“中国化”有着大胆的结合;双重镜像是一种新视野,美国学者毕克伟眼中的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又呈现出一些特点
3、。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论;瞿秋白;文艺大众化中图分类号:I206 6;G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 0887(2023)01 0013 07引言“镜像”与“投射”对理论研究来说,是独具意义的思考角度与方法论。镜像理论在经历了跨文化的“旅行”之后,已经不只含有精神分析批评中的理论价值,而是逐步从“阶段论”发展为“对举论”。随后,该理论经历了新历史主义思潮的洗礼,被诸多学者阐发为一种具有当代价值意义的文论样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审美文化的迭变,中西之间的诗学汇通研究就呈现为互为镜像“他者”。周宪就曾认为,应当把“镜像”界说为“通过本土文化之镜所反射出来的外来文化形象”1。“投射”
4、最早脱胎于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但也适用于中国本土接受外来理论的情境。作为外来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入中国,俄国的译介起到了关键作用,尤其是在瞿秋白的编译、整理与进一步建构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已具雏形。在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的早期,经过陈独秀、李大钊二人的自发努力,诸多知识分子已经初步熟悉了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社会的思想。然而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思想较为系统地译介到中国,并初步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命题及相关体系的标杆性人物,无疑是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瞿秋白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曾在“赤都”(即俄国)留学的经历,译介了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拉法格、列宁、高尔基
5、等人在文艺理论方面的著述,先后完成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高尔基论文选集 等。更重要的是,瞿秋白又有意识地、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完成了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马克思文艺论底短篇后记文学的自由与文学家的不自由 等 10 多篇论文。可以说,在瞿秋白以“书生政治家”身份徜徉在文艺研究的过程中,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原初镜像及投射状态由隐至显,“无产阶级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文艺”“中间立场”“超前进路”间杂其中。“无产阶级文艺”是瞿秋白毕生推崇的文学艺术具体样态,他所倡导的“政治化”“大众化”既蕴含对文学作品创作的要求,也包含对文学批评自觉站在无产阶级立场,践
6、行“文艺社会学”式批评的期待。而在追求过程中,他在思想观念和政治站位上产生了“中间立场”,主要有两大体现:其一是徘徊在外域资源与实践中国化之间;其二是徘徊在作为知识分子的身份和作为政治家、革命家的身份之间。但因为最终他是清醒的,也是具有创造魄力与伟力的,所以他的“超前进路”即是他作为革命者的“超越”身份与知识分子的“本分”出身之间的张力,其最终目标是反思无产阶级运动得失,建立坚实有力的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本文拟从3 个方面对此作具体论述:在“他者”与“自我”的对举中,重估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思想;在苏俄“投射”下,衡量瞿秋白所构建的“革命性”现实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考论双重镜像的新视
7、野,探讨美国学者毕克伟眼中的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一、“他者”与“自我”:“普洛大众文艺”思想重估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仍如火如荼,一大批作家汇集于上海,成立了左翼作家联盟,并掀起了口号为“文艺大众化”的思想运动。为此,左联前后组织了 3 次针对“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其中的第二次讨论正是由瞿秋白亲自主持发起的,从 1931 年下半年持续到 1932 年,主要目的是扩大无产阶级文学在工农中的影响。他先后发表了 大众文艺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 论弗里契 大众文艺的问题 “我们”是谁?欧化文艺 “自由人”的文化运动 再论大众文艺答止敬 文艺的自由与文学
8、家的不自由 等一系列论文。在第二次“文艺大众化”论争的背后,瞿秋白与鲁迅成为了左联的主心骨,他俩一位是革命家、理论家,一位是文坛巨擘,二人的地位相当。傅修海曾以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 编选和作序的史实为中心,详细考证了二人在现实与文艺各维度的交往状态,最终将瞿、鲁二人类比为俄苏的理论与文艺双子星 卢那察尔斯基和高尔基。为了保障鲁迅在中国文艺界的卓然地位,也为了贯彻推行“普洛大众文艺”的文艺理想,瞿秋白充分调动自己所储备的文艺思想理论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其理论镜像中的“他者”展示得相当彻底:其一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一系列文艺思想与文艺理论;其二是普列汉诺夫、列宁、托洛茨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俄苏马
9、克思主义者在自觉接受马恩思想后形成的一系列文艺理论观念、方法与成果。瞿秋白始终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首先面向普洛大众展开,普洛大众是优先于其他一切的。于是在考量知识分子的作家的任务与界定作家所向“大众”之时,瞿秋白深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他在编译马恩文艺思想与俄苏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文时,写下了马克思文艺论底断篇后记,文章强调:“死鬼常常是会抓住活人的何况统治阶级都是些骸骨迷恋者,时常想利用 死鬼 来钳制 活人,而一些小资产阶级文人学者,也会无意之中做了死鬼的爪牙。”2 131 132不仅如此,他还鼓励知识分子要做“超阶级”的文学家。这里很明显有着他本人翻译列宁高度评价托尔斯泰文章的痕迹以及
10、拉普文论中“表现活人的任务”口号的资源借用。换句话说,他主张的“普洛大众”即是活生生的、具备一定阶级色彩的劳苦工农大众。随后,瞿秋白又精准地指出:这新的艺术应当是民众的,这新的艺术应当根据新的阶级的党派的科学,这就要有脱离了神话和资产阶级科学的支配的“幻想”能力2 132。这里则契合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在文艺上的指导相关理念,强化了“大众”的阶级论色彩。瞿秋白推崇鲁迅与高尔基是因为他们具有共通性。总的来说,他肯定鲁、高二人在文化、思想革命上的站位与立场。在瞿秋白看来,鲁迅是具有超前孤独心智的红色旗手。他曾一度把鲁迅列在“懂得欧化文的新人”的“第三个城池”2 200中,将其与托尔斯泰、易卜生和
11、高尔基等人并提,鲁迅、高尔基二人均真正做到了关注底层社会大众最真实的生存状态。部分学者认为“瞿秋白在文化革命上强调领41第 1 期蒋相杰: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原初镜像及投射 基于瞿秋白文艺思想的考察导权”时缺乏冷静的辩证态度。瞿秋白的确曾指出,“无产阶级应当开始有系统的斗争,去开辟文艺大众化的道路。只有这种斗争能够保证无产阶级在文艺战线上的领导权,也只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能够保证新的文艺革命的胜利:打倒中国的中世纪式的文艺,取消欧化文艺和群众的隔离状态,肃清地主资产阶级的文艺影响”3 493。但是他迫切想要带领左翼先锋团体建构的,是一种典型的从“为大众”走向“化大众”的身份,一种既不是纯粹的文
12、化领导者,也不是一切层面都激进的革命领导者的身份。瞿秋白曾讽刺中国的绅商和“智识阶层”,说他们自居为“比平民高出一等的人物”,为了寻求刺激,“他们是要模仿颓废的或者发狂的吃人的帝国主义资产阶级。这是他们自己的消遣”3 28,并且他在一些文章中反复提及“要创造极广大的劳动群众能够懂得的文艺,群众自己现在就能够参加并且创作的文艺”2 10。瞿秋白的“普洛大众文艺”思想中的“化大众”的因子,不乏有着如郑伯奇、郭沫若与海默等人所倡“教化大众”“教导大众”“改造大众”之意。事实上,在厘清这个问题的时候,学者罗崇宏曾考据郑伯奇、郭沫若、王独清、起应与海默等人的观点,他在从“大众化”到“文艺大众化”“战争”
13、语境中“文艺大众化”生成的话语逻辑 一文中鲜明地指出:知识分子既然把自己视为启蒙者,他们眼中的“大众”也就自然成了一群没有觉悟的“乌合之众”20 世纪 30 年代智识分子的“化大众”言说,承接了自近代以来的启蒙话语,试图以精英者所拥有的话语权去“征用”大众。但是,瞿秋白有着“化身大众”的一面甚至崇高觉悟,具体体现在:其一,他曾关注左翼知识分子团体内部的分化,并将矛头对准文人们“站在大众之外”的局限性。瞿秋白认为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的前动员时期能发挥独特功能,但经济上依赖底层的无产阶级,还会囿于布尔乔亚阶级的固有属性。在我们是谁?中,他公开指责以郑伯奇为首的一些已经堪为文坛巨擘的左翼成员“两三年来
14、除出空谈之外什么成绩也没有!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普洛文学运动还没有跳出智识分子的 研究会 的阶段,还只是智识分子的小团体,而不是群众的运动”。其二,主张“文腔革命”,力推“汉字拉丁化”2 15。从大众文艺的问题 一文开始,他就力图说明“用什么话写”普洛大众文艺是“一切问题的先决问题”2 15。其结论为世人熟知,即推行统一度极高的所谓“汉字拉丁化”,在此不予赘述。其三,重返苏区执掌苏区教育部后,他不仅主动创造“工农大众艺术”,推行戏剧大众化活动,更是将苏俄的“集体创作”制度进行了因地制宜的改良,与苏区的工农劳苦大众一起改编创制“歌谣”“新剧”“漫画”与“通讯”4。这 3 个层面,恰恰体现了瞿秋白
15、“卢那察尔斯基式”的中间立场,显示出他作为革命者的“超越”身份与知识分子的“本分”出身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实质就是镜像外呈现为“自我”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二、苏俄“投射”:“革命性”现实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瞿秋白在现实 中对马恩文艺思想原典的翻译与“撰述”历来引人注目,其价值不言而喻。从他推崇现实主义及其“革命性”之本位到确立发扬辩证唯物主义文艺观之理路来看,苏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投射”痕迹是明显的。瞿秋白可以说是当时罕见的左翼文学界“批普扬卢”的悍将,即全面深刻进行普列汉诺夫批判,而高扬卢那察尔斯基的辩证唯物主义文学观念。由于他有在国内首次译介普列汉诺夫文艺观念的第一手
16、材料,其批判的冷峻思考更具备相对独立性。他指出,普列汉诺夫在界定文艺研究方法时持有的生物学、地理学的立场拒绝文艺的阶级立场分析,与强调文艺与政治的紧密联系的观念相对立,忽略文艺自身的能动作用,过分强调“象形论”的实质往往在历史观上是“非辩证法的方法论”5 所指导下的产物,其实质是机械唯物的。而对卢那察尔斯基,瞿秋白则基本不掩饰自己对作为苏联正统文论代表的卢氏的褒扬态度,除了被刘中望提说的卢氏所具备的四幅镜像 “可敬 长 者、文 艺 理 论 家、戏 剧 家、政 治 理 论家”6 144之外,恐怕更有现实的集团意识形态的“归化”的浓厚“滤镜”,从根本上反映一种讲求调和主义的“中间立场”。今天来看,瞿秋白所呼吁的“扬卢批普”在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进程中51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23 年乃是一把双刃皆“锋”之剑,背后隐藏着拉普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利弊与普氏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优劣的交错互观。换句比较艺术化的描述,瞿秋白手里拿着拉普那批判继承过来却仍然不改其“左”的辩证之剑去捅开历史唯物论文学被刻意放大的漏洞,其结果导向是给普列汉诺夫扣上“犯历史唯物论文学”错误的帽子。对此,刘中望曾在其论著中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