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4 卷第 3 期 Vol.14 No.3 2023 年 6 月 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Jun.2023 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困境与路径 胡耀飞,胡净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山西晋中,030699)摘要 高校始终将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摆在突出位置。调研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态势主要体现为学生就业期望、主流就业市场、主要求职形式方面的“三个转向”。与此同时,在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过程中仍存在“四大矛盾”,包括市场中岗位需求减少与求职人数增加的矛盾、高校虚高就业与落实要求的矛盾、教师粗泛指导与精准指导的
2、矛盾、学生价值观偏差与理性认知的矛盾。为此,高校需着重把握“五个结合”,即结合国家政策导向、社会发展需要、教师胜任能力、学生实践素养、岗位招聘要求,以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目标。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质量;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23)03006208 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1大学生是国家与社会重点关注的就业群体之一,提升其就业质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一流高校建设、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但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境遇给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带来了严峻挑
3、战,必须全面考察大学生的就业态势,科学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困境,积极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一、“三个转向”: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态势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较大挑战、承受较大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加之受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政策演变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学生就业态势在就业期望、就业市场、求职形式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普遍就业期望:从追求高薪转向追求稳定 从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部门,各大高校和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公布的就业数据来看,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会倾向于选择进入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与科研机构工作。据中部地区某“双一流”建设
4、高校调查,20192020 年,该校毕业生对去事业单位就业的期望从 18.13%猛增到60.58%,对去党政机关就业的期望从 5.49%增长到 18.66%;而在此之前,该校毕业生更青睐于找到一份待遇优厚的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受到社会与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人认为疫情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遭受冲击,不少企业的生产时断时续,员工失业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成为多数毕业生的首选,这能使自己和家庭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二)主流就业市场:从供需平衡转向供需失衡 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参加校园招聘活动是毕 收稿日期 2022091
5、0;修回日期 20230415 基金项目 2022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科学创设与运行机制研究”(22C0040);湖南省社科规划办基地项目“新时代湖湘家风家训传承和培育研究”(19JD45)作者简介 胡耀飞,男,山西盂县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系邮箱:;胡净,女,山西盂县人,山西晋中理工学院文法学院学生,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 理论研究 胡耀飞,胡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困境与路径 63 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途径。但是,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多数企业面临经营挑战,他们往往会通过减少岗位数量来降低人
6、力资源成本。据中部地区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统计,20182022年,招聘单位来校或线上举行双选招聘会活动分别有 422 场、544 场、362 场、380 场、397 场,数量上整体呈下降趋势。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大学毕业生人数连续三年高速增长,2022 年突破 1 000 万人,2023 年预计高达 1 158 万人。当前,用人单位需求减少与毕业生数量增加构成了供需矛盾,出现供需失衡现象,部分毕业生难以在毕业年份找到心仪工作,只好选择“待业”,加入下一年度的求职大军中,这种情况无疑会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三)主要求职形式:从线下招聘转向线上招聘 当前,多数用人单位采用了线上招聘与考核这
7、一主要方式。据中部地区某“双一流”建设高校调查,受疫情影响,20202022 年,线上招聘数量分别为 287 场、329 场、340 场,相比于 2018年的 87 场、2019 年的 104 场,实现大幅度增长。目前,线上招聘已被大部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接受,它不仅减少了时间与财力成本,更重要的是突破了时空限制,双方能及时高效沟通,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毕业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要随时随地搜索岗位信息。虽然用人单位认为线上招聘有众多优势,但求职者的理论功底、沟通水平与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并不能在招聘时得到有效考量。因此,用人单位会在招聘过程中变得非常谨慎,他们会在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再对
8、其进行正式的合格性考核。若考核不合格,毕业生将陷入被动局面,没有职业安全感,从而会直接拒绝或将其作为“保底工作”继而寻求更为稳妥的工作。二、“四大矛盾”: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困境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涉及面广,存在着诸多矛盾,如市场中岗位需求减少与求职人数增加的矛盾、高校虚高就业与落实要求的矛盾、教师粗泛指导与精准指导的矛盾、学生价值观偏差与理性认知的矛盾等,这些现实困境是当前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挑战和阻力。(一)岗位需求减少与求职人数增加的矛盾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十七个重要部门在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 中一致认为,就业是经
9、济发展最基本的支撑。高校大学生能否高质量就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经济能否发展壮大。但近年来全国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用人单位用工需求明显减少,而高等教育在新时代不断普及,高校不断扩招使得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连年增多,由此造成了岗位供需不平衡。高校人才培养的计划、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匹配,难以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由此导致就业市场竞争加剧,大学生就业困难。(二)虚高就业与落实要求的矛盾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和社会等多方力量对其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这种投入既是“一流人才”的重要产出方式,又是“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抓手。2022 年,新一轮“
10、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其建设经验启示我们:一所学校或一个地区,甚至国家的发展,终究靠的是人才。一所学校若能有完善健全的大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往往能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所需之人才。在这一体系中,最为关键的是高等学校学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其中不仅包括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环节与过程的评价,还包括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未来发展的评价。因此,“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试行)中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重要的综合考察指标。历年来,教育部都会对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和任务都需要各高校党委、行政机关、管理人员与专任教师落实。然而,部分高校为稳定或提升就业 2023 年第 14 卷第 3
11、 期 64 率,用灵活就业填补就业率,造成数据“失真”,学生成为“被就业”对象,片面完成具体目标任务,有违“双一流”高校建设要求。(三)粗泛指导与精准指导的矛盾 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是创新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推进就业工作的重要突破口2。具体而言,是指在为毕业生提供除常规就业指导服务外,还需依托“互联网+”技术,根据毕业生自身的特点,为其提供智能化的、高适配度的就业指导服务,引导毕业生理性审视自身需求,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这就对高校信息化管理与大数据应用技术提出了更高标准且更严格的要求。一方面,高校需对就业市场进行线上与线下的调研分析,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避免出现结构性失业;另一方面,高校需对毕业
12、生的需求、兴趣与个性等进行数据评估与分析,并在每一年的就业报告中详细体现。但在当前,学校教师的就业指导服务存在粗泛、单一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服务理念上相对滞后,不能有效对接学生的实际需求;服务体系上存在局限,体现为以草率完成就业率为主要目标、海量推送信息为具体任务、片面进行经济资助为帮扶政策,忽视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以及长远发展的关注;服务模式上缺乏创新,不能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等。(四)价值观偏差与理性认知的矛盾 就业价值观是学生在通过实习、实践等方式获得直接经验,通过阅读、听闻等方式获得间接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就业观。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就业的内驱力,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的
13、关键因素。当前,大部分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值得肯定,但“慢就业”、“待就业”、就业目标偏高等价值观偏差现象依然存在,应该理性看待并予以正确引导。比如,部分学生为避免就业过程中带来的冲击,暂时选择继续升学。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就业机会,选择依赖父母,认为即使不参加工作,父母也会为其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三、“五个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路径 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参与、多层次配合。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是其中的基础性要素,应把握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一)结合国家政策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1.加强政策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认知 第一,加强对国家就业
14、相关政策的解读力度。大学生只有对国家政策有清晰的认知,才能形成自身对就业的正确认知。因此,高校应邀请知名学者、就业主管部门领导等人士对国家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与分析,将学科发展与政策引导有机衔接,提升学生对国家发展与行业前景的认知,进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第二,将就业相关政策课程化。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渠道,高校要设置就业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将国家政策文件的内容与课程有机融合。例如,讲解分析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各省市的就业促进条例以及就业指导服务意见等,加深学生对政策文件的理解程度,为其就业提供政策帮扶。2.衔接优势资源,提升学生竞争力 第一,合理配套校内
15、资源。高校应像重视文化课程一样重视就业课程,配套相关的教材和教学用具、设备、场地等,为提升就业质量做充足的准备。同时,要根据国家政策与用人单位需求,对配套资源进行及时更新。否则,过于陈旧的资源也会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第二,协调利用校外资源。国家针对就业制定的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属于一种校外资源。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时,必定会将优势资源进行分配与再创造,使其朝着既定的方向流动,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学校应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的前提下,立足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与政府机关、社会组织、行业企业等建立协作机制,理论研究 胡耀飞,胡净:当前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困境与路径 65 整合社会资源,以促进教育资源
16、的高度融合。因此,应增强大学生对相关就业政策认识,让其充分享受政策福利。(二)结合社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招生模式,精准服务社会的发展 第一,结合国家专项计划,创新招生模式。招生模式不仅是学生选择高校的重要因素,更是高校发展的关键,直接关乎高校的办学基础、培养模式、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高校应结合国家专项计划,与所在省市确定相应的招生指标并出台相关政策以吸引更多人才,使得高校学生毕业后履约到基层单位工作,完成基本服务年限。例如,师范类院校根据各省市政策,招收公费师范生;农业类院校与省农业厅、水利厅加强合作,探索实施基层农技特岗、水利特岗的订单招生模式等。第二,合理有序扩大市场热门专业的招生规模。近年来,部分行业发展迅猛,急需相关专业人才,导致部分考生或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忽略自身实际,过分追求热门专业。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来看,行业的“冷暖”是相对的,必然会有转化,表现越“热”的行业可能“冷”得也越快,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方面人才3。因此,不能一味地扩张招生计划,要合理有序、精准服务社会需要。第三,高校需严把研究生“入门关”,始终把高质量招生作为促进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当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