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2.68MB ,
资源ID:257063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06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萍乡采茶戏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色_罗德梅.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萍乡采茶戏的历史沿革与艺术特色_罗德梅.pdf

1、2023.01一、萍乡采茶戏的历史沿革采茶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流传于江西与湖南交界地区的戏曲剧种。其源于生活,并根植于生活,最早出现于我国明代时期,由采茶歌发展而来,其音乐来源于民间的曲调。最初,采茶歌只唱小调,后与采茶舞相结合,并最终形成了采茶戏。人们通过对采茶生活的体验,将采茶戏与当地的方言、曲调相融合,形成了各区域独具特色的采茶戏曲流派。(一)萍乡采茶戏的形成阶段晚清时期,人们对萍乡采茶戏十分痴迷,有的人为了能够看一场采茶戏,甘愿步行几千米路也不言苦累。萍乡采茶戏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可反映当地人淳朴的精神,曲目内容也有着教化功能。在萍乡采茶戏的形成渊源方面,萍乡市上栗县长

2、平乡流江村人黄启衔(17751856 年)编写的 近事录真 中有所记载:“采茶戏,亦名三脚班,相传来自粤东,二旦一小花靥,所唱皆俚语淫词,近日吾袁州及长沙各处,此风尤炽,乡村彻夜搬演。”1可见,这是采茶戏早期的雏形。清 萍乡县志(1784年)“风俗”篇记载:“上元张灯以十三日始,凡四夜为竹马龙灯戏者,入人家皆有彩,谓之代腊,至元宵,暗室皆燃灯。”236一般认为,采茶灯是萍乡采茶戏的雏形。萍乡早期盛行灯彩活动,茶灯和牛带茶灯多数在新春佳节时表演,当人们生活中有喜事(贺新婚、祝寿、搬新屋等)时也会进行表演。此时,灯彩名目繁多,有采茶灯、牛灯、马灯、龙灯、狮灯、鱼仔灯、旱龙船和踩高跷、踩傩神等等,其

3、中只有采茶灯为载歌载舞的形式,其他灯彩有的虽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却只有舞蹈动作,没有唱词。明末清初,萍乡因历史环境所致,人烟寂寥,田园荒芜。广东、福建一带山多田少,人口异常稠密,人们难以维持生计,便途经赣南来到萍乡谋生,先是春来冬归建棚而居,久而久之便安居下来,棚民的开荒种地推动了萍乡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粤剧和赣南采茶戏的曲调和剧目,因此萍乡采茶戏艺术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黄启衔在 近事录真 一书中提及:“吾萍有某家媳,年未及笄,观半月神魂飘荡,于无人处,独自舞蹈,低声效其歌。”237萍乡采茶戏流行于湘赣两地,东可到袁州,西可至湖南长沙,艺人们在位于东西三百余千米的路途中彻夜搬演,有时某地的人

4、们能连续数十日观看到萍乡采茶戏,以至于人们可以在独处时手舞足蹈,低声唱其歌腔。萍乡采茶戏早期的演员往往以兼职居多,老生可能是位裁缝师,小生可能是位少掌柜,小旦可能是位木工青年,倘若不唱戏,他们也就各执其业,可见萍乡采茶戏对当地人生活影响之深。随着 1898 年安源煤矿的开发和 1905 年株萍铁路全线竣工,大批湖北和湖南的农民及湖南的织布工人为谋生迁移至萍乡,因此湖北汉剧和湖南花鼓戏也随之流入萍乡,与萍乡采茶戏相互交融,使萍乡采茶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腔风格。(二)萍乡采茶戏的衰退阶段20 世纪初,社会发生一系列变革,萍乡采茶戏尽管吸收了其他姊妹艺术的养分,但之后并没有得到萍乡采茶戏的历史沿革与

5、艺术特色罗德梅罗红霞罗娜摘要:萍乡采茶戏是一种流传于江西省萍乡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戏种,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形成、衰退和振兴三个阶段。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萍乡采茶戏在唱腔曲调、曲目内容、语言形式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地方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因此,分析萍乡采茶戏的历史沿革及艺术特色,以更好地促进萍乡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萍乡采茶戏;曲调;韵律;采茶灯注: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清至民国时期萍浏醴地区民间戏曲唱本的收集整理与研究”(22YJC760063)、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本科高校系列)青年专项课题“安源红色歌谣融入地方高校音乐课堂教学

6、的研究”(22QN074)阶段性成果。音乐与戏剧362023.01进一步发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萍乡采茶戏曾受到过歧视,只能在乡间演出,始终未能登上较大的舞台,并且群众视其为“邪戏”,使其一再遭禁演,没有活跃多久便开始走下坡路。这一时期也为萍乡采茶戏的未来发展路径提供了鲜活的经验和启示。(三)萍乡采茶戏的振兴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抢救萍乡采茶戏,成立了萍乡县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该队由邓小岩、汤明英等人组成。队员们收集、整理散落在萍乡民间的采茶戏音乐曲调、花鼓戏曲调、山歌小调、灯彩词调,共计 400 余首,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以萍乡话为道白的语言。同时,文艺工作者们从 400 余首曲调中选

7、取了 100 余首与萍乡语音相吻合的曲调作为基础曲调,创作并试排了 红花桥 等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还整理了传统小戏 卖杂货 挖笋 等剧目,并开展巡演活动,演出深受观众喜爱,这也是萍乡采茶戏第一次登上城市的舞台。1952 年 11 月,文联戏曲改革工作队被中共江西省宣传部抽调赴南昌作汇报演出,并在全省各地进行示范演出。1952 年 12 月,中共萍乡县委将戏曲改革工作队正式更名为萍乡地方剧团。其间,该剧团创作并演出一大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优秀剧目,如 安源大罢工 寨上红 芦花湾 牛二宝经商记 等等。不久,原文化部在全国进行剧种调查,萍乡采茶戏正式登记。从此,萍乡采茶戏

8、的传统剧目以“两旦小花靥”的小戏和折子戏为主,如 剿龙庄 卖杂货 蠢子接姨娘 张三打鸟 打豆腐 牡丹对药 兰桥会 反情 等等。与此同时,文艺工作者也创作了 30 多台历史剧和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剧目,剧目以文戏为主,也有部分是做工戏,如 吴燕花 安源大罢工 武功山英雄传 萍浏醴大起义 寨上红 等。萍乡地方剧团为配合党的中心任务,通常是现编现演,一度形成“演中心、唱中心”的演出模式,并且节目篇幅较短,如 小萍入社一缸油 空心禾担 狼心狗肺 等。1964 年,萍乡地方剧团被评为宜春地区“六好”剧团。此外,20 世纪 80 年代初,由剧作家黄连和、陈海萍创作的 芦花湾 荣获江西省人民政府优秀作品奖。随着

9、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日趋变得多元化,加之受到数字媒体的冲击,人们对萍乡采茶戏的艺术水准的要求也更高,早先反映才子佳人的剧目已经难以满足当前观众的需求。因此,剧团的创作人员根据艺术市场规律,调整了剧本和音乐的创作思路,先后推出现代剧目 榨油坊风情 燃烧的玫瑰 等多部力作,并获得文艺工作者和戏迷朋友的一致好评。1997 年,剧团演员赵一青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在 2013 年,该剧团又创作了弘扬社会正能量的现代戏 有事找老杨 ,该剧于 2014 年 4 月赴北京参加“江西风景独好”江西文化月优秀剧目展演活动,获得观众一致好评。2016 年,萍乡市莲花县采茶剧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的大型现代戏

10、并蒂莲花 荣获江西省优秀舞台艺术创作优秀剧本专项资助,该剧已面向社会和甘祖昌干部学院完成公演 800余场次;剧目 将军归田记 是江西省唯一一部入选文化和旅游部 2018 年度剧本扶持项目的戏曲剧本。2010 年 6 月,萍乡采茶戏入选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萍乡采茶戏的艺术特色(一)唱腔特色萍乡采茶戏的文艺工作者遵循“依字行腔”的创腔规律,按照萍乡方言、曲体结构和板式不断改造声腔,形成了萍乡采茶戏常用的“川调”“神调”和“杂腔小调”。1.川调明末初期,萍乡采茶戏“川调”吸收了湖南的音乐元素,但在唱腔、板式、伴奏、乐器等方面有所区别。湖南花鼓戏“川调”是吸收了四川梁山调和当地民歌发展

11、而成的,并且由过门乐句和唱腔乐句组成。萍乡采茶戏的“川调”分为“半句子”和“整句子”。“半句子”的唱法为单腔句(其下句为上句的反复),这种腔句又分成两个对称的腔节,每个腔节只唱半句唱词,如最具代表性的“单川调”,其变体有“三流”“阴魂调”和“两板半”等。“单川调”为 4/4 拍,常用调为 1=C(26 弦),主胡定弦为d1a1 音,其第一个腔节唱腔落音为“5”,过门落音为“2”,第二个腔节唱腔落音为“1”,过门落音为“5”,这两种腔节形成了唱腔与过门之间的宫徵调式,音乐轻松诙谐。“三流”是“单川调”的快板,节奏为 4/1 拍,其每个腔节与过门均为四板,唱腔与过门的落音相同,第一腔节落音为“1”

12、,第二腔节落音为“5”;“两板半”为 4/4 拍,唱腔与过门的落音相同,上句落音为“2”,下句落音为“5”,但其收腔句则用句间无过门分隔的“整句子”唱法进行。音乐与戏剧372023.01“整句子”的唱法为双腔句,如“服药调”“梁山调”“南山调”“北山调”“阴调”“一字调”“思行调”“产子调”“四板”等曲调变体。“整句子”又可分为“正韵”和“派韵”,其基本形态相同,旋律大同小异。“正韵”的声腔特点为高亢粗犷、开朗豪放,适合表现男性的抒情和叙事;“派韵”是在“正韵”的声腔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它是改变唱腔旋律的骨干音 23 度音的一种声调,曲式结构不变,以明快、秀美、娇柔、婉转见长,适合表现女性的抒情

13、和叙事。通常,“派韵”的上句一般落音为“6”,下句落音为“5”;“梁山调”“一字调”“思行调”“产子调”的上句通常落音为“5”,下句落音为“1”;“南山调”“北山调”的上句一般落音为“1”或“2”,下句落音为“5”。“阴调”“快阴调”和“四板调”是“川调”的反弦调,其常用调为 1=F(63弦),主胡定弦为 a1e1 音。这些腔调的上句落音为“3”或“2”,下句落音为“5”,也用于“刹皮”。“阴调”的刹皮落音为“5”,“四板”的刹皮落音为“3”。以上腔调的旋律各具特色,如:“阴调”音乐情绪为哀伤凄楚;“快阴调”音乐情绪为悲愤怨恨;而“四板”有“风华四板”与“哀四板”之分,前者旋律以大跳为主,音乐

14、情绪诙谐、开朗,后者旋律以下行级进为主,音乐情绪较为忧伤、悲凉。“川调”的变体结构基本相同,但调式和腔句落音有所变化,如“服药调”上句一般为“3”音,下句起腔或收腔时通常落在“5”音,中间唱腔落音为“6”。“川调”的声腔和曲调结构灵活多变,多用于表现生活的剧目和舞台表演。该唱腔柔和多变,多用于表现情感丰富的角色,如 刘海砍樵 放风筝 捉蝴蝶 等剧目,其伴奏乐器主要选用大筒、唢呐等。湖南花鼓戏“川调”讲究润腔,唱腔中有时是装饰音,有时是一串音,通过气颤音、水漱音、上下滑腔、花舌腔等演唱技巧形成韵味醇厚的风格。萍乡采茶戏著名演员邓小岩的“川调”唱腔讲究“喷口音”,注重吐字归韵,其嗓音宽宏明亮、气息

15、饱满。他擅于运用鼻腔共鸣发音,唱腔韵味浓厚,表演自如,角色定位准确,将剧目中的人物表演得活灵活现,尤其是 田新农一山打钟千山应 (选自剧目 寨上红 ,反情调)唱段,其韵味纯正,婉转抒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令听者难以忘怀。他还向湖南醴陵的刘学崇学唱皮影戏,向湘剧艺人李炳生学唱高腔戏,在十余年的艺术实践中广泛汲取民间各路流动演出艺人的唱腔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流派和唱腔风格。赣南采茶戏名丑角林圣浩的演唱与邓小岩有些相似,他主要运用微微发沙且略带鼻音的嗓音演唱,二者的演唱韵味略有不同。2.神调“神调”因早期传统戏中多用作神仙角色的唱调而得名,最具代表性的唱调有“老神调”“反神调”“还魂调”“十

16、字韵”等曲调变体。“老神调”每句唱词通常平均分成三个句逗,腔调根据句逗进行划分,字位排列是前紧后松,顶板吐字,末字落板,有先吐字后行腔的特点。其常用调为 1=D(15 弦),主胡定弦为 d1a1 音,其腔调音域较宽,约为 e1a2 音。“老神调”的旋律以级进为主,苍劲豪放,多用于表现性格稳健的人物。“老神调”为商调式唱腔,其基本结构有“单皮”“托皮”“刹皮”:“单皮”的结构为 4/4 拍,上下句唱腔均为四板,句后均带过门,上句过门为六板,下句过门为四板,其上句一般落音为“5”,下句落音为“2”;“托皮”为 4/4 拍,句间不用过门,其适用于叙事唱段,每句为四板,上句落音为“1”,下句落音为“3”,有时会压缩上句的节奏只演唱两板;“刹皮”为 4/2 拍,其节奏比较自由,并使用带衬词的拖腔,通常重复末句的最后三四个字,收腔均为商音。“反神调”是“老神调”的反弦调,常用调为1=G(52 弦),主胡定弦为 d1a1 音,它由单皮和托皮组成,单皮和托皮均为 4/4 拍。“反神调”的旋律以级进为主,其声响婉转柔和。唱段 新光队来寨三月整 (选自剧目 寨上红 )为“反神调”,其结构为复二部曲式,第一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