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2.64MB ,
资源ID:2570863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08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_姜纪水.pdf

1、DOI:10 13719/j cnki 1009 6825 202315009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收稿日期:2023 01 31基金项目: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23YS108)作者简介:姜纪水(1994 ),男,在读博士,助教,从事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刘哲政(1998 ),男,在读硕士,从事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通信作者:龙烁郡(1991 ),女,硕士,助教,从事聚落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姜纪水1,3,龙烁郡2*,刘哲政3(1 湖南城市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南 益阳413000;2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设计学院,湖南 长沙410151;3 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2、湖南 长沙410018)摘要:将模因学引入传统民居研究,论述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模因性。以浙闽赣三省交界的廿八都古镇为例,基于模因视角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多元杂糅的建筑特征及其成因进行解析;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进行提取,构建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图谱,为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关键词:传统民居;建筑模因;多元文化交错区;廿八都中图分类号:TU241 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6825(2023)15 0034 05我国民居研究肇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历经 80 余载的深入发展,其研究视野不断走向系统化与精细化1。在地域民居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大多着眼于典型

3、文化区的传统民居,即以地缘、血缘、语缘等为纽带构建的,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的传统民居。然而,两个或多个典型文化区之间的过渡地带存在多元文化交错现象,其民居风貌与类型往往更为复杂。由于传统研究方法难以厘清这些地区与周边典型文化区的发展脉络关系,无法在更深理论层次上明确民居发展与演变的机制,使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成为学术研究的“边缘地带”2。因此,引入新的视角,开展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研究对于完善我国传统民居研究体系具有重要意义。1“模因”理论与方法11“模因”与“建筑模因”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传播规律的理论,由英国动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ichardDawkins)于 19

4、76 年 首 次 提 出。道 金 斯 指 出“模 因”(Meme)是一种“文化复制因子和文化传播单位”,即“在诸如语言、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的传递过程中与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相类似的东西”3,其形成的前提是宿主(人)的创造型参与。道金斯借鉴遗传学的概念将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大类,两种类型的模因对应模因特性的两大层面:间接模仿和直接复制。与生物学基因类似,模因也存在遗传性、变异性和选择性三大特性4。“建筑模因”是模因论在建筑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其概念最早由建筑理论家、数学家尼科斯萨林加罗斯(NikosASalingaros)提出,他认为建筑师脑中的各种想法源于各种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想

5、的模因,提出建筑模因是“特定建筑风格的视觉要素,是形态、几何构型、表面等等的一种再现”5。龙彬教授基于复杂性思维,提出建筑风格与地域特征是一类包含若干特定建筑模因的复杂系统,并将建筑模因定义为“建筑系统发展的历史痕迹与自然、经济、文化中大量不可预期的、偶发性的因素相整合演化而成的具有传播与适应能力的极简基本因子”6。换言之,建筑模因实质上是指建筑中各种思想、形式及空间特性,建筑风格的形成是这些特性的固定组合,人们通过对这些建筑思想、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再现和模仿实现了建筑风格的传播。12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的“模因性”与资讯发达和流行文化蓬勃发展下的现代建筑不同,传统民居的模因性通常被研究者

6、忽略,风格相似的空间和形态更多被解释为政治管辖和文化及经济地理下的区域被动趋同现象7。在典型文化区,因其社会文化环境较为稳定,基于血缘、地缘、语缘为纽带构建民居建筑形态,人的因素可能并不突出,然而对于文化交流频繁的多元文化交错区而言则颇为不同。在我国陕甘川交界、赣湘粤交界、浙闽赣交界以及冀鲁豫交界等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多元文化交错区。作为多个典型文化区划之间的交集地带,这些多元文化交错区具有一系列边界特征,如军事地位突出、商贸运输业繁荣、地域文化多元且呈现非典型特征等。在传统民居方面,其地域特性并不明显,风格多与周边典型文化区相似,又或是杂糅多地风格于一体。从模因的角度看,模因传播不具有自主性,往

7、往以其宿主(人)的意向性为主导进行传播。多元文化交错区频繁的文化交流背后伴随着的是频繁的人口流动,这为建筑模因的跨地区传播提供了前提条件。一方面,建筑4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SHANXIACHITECTUEVol 49 No 15Aug2023模因的“封装性”(萨林加罗斯认为建筑模因具有封装性,即建筑模因通常以复合体的形式存在从而获得更强的传播力。比如密斯凡德罗提出“少就是多”的口号与他追求的纯净、透明的极简主义建筑风格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深入人心的概念)决定了由强势模因构成的模因复合体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比如徽派建筑以“粉墙黛瓦马头墙,天井浮雕冬瓜梁

8、”为特色,构成强势的模因复合体,随着徽商的发展和移民的影响辐射到江南大部分地区;另一方面,模因的选择性和变异性决定其在传播过程中并非得到完全复制,比如在跨地传过程中会经历选择和变异,从而与传入地原有的建筑模因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基于模因视角,移民、文化交流等过程打破了原有建筑模因库的稳定性,造成了多元文化交错的传统民居多表现出多元杂糅的特性。2多元文化交错区 廿八都古镇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21廿八都古镇概况廿八都古镇,位于浙江省江山市西南端的仙霞山区,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西接江西广丰,南邻福建浦城。其特殊的位置常被形容为“一脚踏三省”“鸡鸣三省醒”。此外,古时有仙霞古道跨越仙霞岭

9、而连通浙闽,而廿八都正位于仙霞古道的中枢位置(见图 1)。廿八都始于唐代,繁盛于明清,是因驻军和商贸运输发展起来的一个集镇聚落。镇区辖浔里、花桥和枫溪三村,存在 146 种姓氏、13 种方言,有“百姓古镇”“文化飞地”之称。图 1廿八都古镇的地理位置江山港江山贺村清湖长台石门江山港江郎江郎山峡口三卿口保安仙霞关廿八都枫岭关梨岭关渔梁仙阳浦城观前九牧武夷山建阳建瓯南平仙霞古道南浦溪溪建廿八都镇区民居由枫溪河串联,沿枫溪两岸纵向布置。如今镇区仍有浔里街和枫溪街两段长约 600 m,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两旁传统店铺和民居林立,其中大规模的传统民居就有34 幢,包括22 处市级文保单位(见图2)。22

10、廿八都传统民居的模因特征廿八都传统民居大多建于清中后期,其建筑风格既具备其独特的山区民居特征,又融浙式、徽式、赣式以及福建民居建筑特征于一体。当地这种民居现象被归纳为“求梁于括苍之境,问柱于铜峰之源,石采于黄坛,杉市于停埠,征梓匠于茜淤,募陶工于徽婺”8。同时,传统民居在分布上并无明显的区域性或组团性的特征,而呈现杂糅多地建筑特征于一身,并在整体上保持相对统一的建筑风貌。1314121413712345678910111212356911410图 2廿八都民居调研概况8在建筑材料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采用的“开砖”均产自当地,并以空斗砌筑,内部灌注泥浆从而保证墙体的强度和热工性能,墙体不加灰饰,

11、忠实还原建筑材料的自然之美。在建筑造型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入口均建造高耸的石库门楼,门楼部分高出屋顶,呈跌落状,类似浙西宗祠建筑中的“牌楼门”,但形制较为简单。相关研究也表明,浙西牌楼门由宗祠发展到住宅房厅,并于清晚期发展为住宅院墙和门墙的砖石牌楼门,且带有“高其外门”的旌表意味9。由此推测,廿八都的石库牌楼门应是浙西牌楼门的一种变体(见图 3)。(b)砖石牌楼门(a)浙西屋宇式牌楼门(c)廿八都牌楼门图 3浙西屋宇式牌楼门、砖石牌楼门与廿八都牌楼门对比在建筑结构方面,大木构架混合了抬梁与穿斗两种形式,正贴使用了抬梁式构架以营造开阔的空间,而靠山墙的边贴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增加整体的稳定性。此外

12、,廿八都传统民居还普遍存在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插梁式结构,这是一种介于抬梁式与穿斗式之间的做法,为增大空间,在穿斗的基础上使用尺度大的插梁代替原先的穿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般常见于江西和福建地区10 11(见图 4)。5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姜纪水,等:多元文化交错区传统民居建筑模因解析(a)抬梁式(b)穿斗式(c)插梁式图 4廿八都传统民居结构形式在建筑装饰方面,廿八都凡大型宅院均在大门之上设雕饰精美的门罩。在门上装饰门罩是徽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突出特征,受其影响,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传统民居也表现出砖雕门罩的特征。与砖雕门罩不同,廿八都门罩为木构形式,有四柱三楼

13、式和两柱一楼式,并由梁、枋、垂柱、牛腿撑拱、轩顶、雀替挂落等木制构件层层搭接而成,上覆黛瓦,目之所及的所有木构件极尽雕刻,精美却不显繁复(见图 5)。(a)徽式砖雕门罩(b)廿八都木构门罩图 5徽式砖雕门罩与廿八都木构门罩对比在建筑空间方面,廿八都传统民居以天井为中心,四面布置敞厅、屏风,环绕天井有一圈檐廊,这种形制为典型的“四向明堂”之制。相关研究表明,四向明堂之制源于浙东民居,是天台等地区的民居特征12。在院落空间组合方面,当人站立于“宝壁”前望向正堂,刚好可以看到在正堂屋顶与门厅檐口之间形成一段发白的天光,当地人称“过白”(见图 6)。从以往发现的“过白”实例看,这种特征大多分布于岭南和

14、江西地区,也有研究表明其源头应是来源于赣北的天井院民居13。此外,廿八都民居也有在主院东西两侧增加成列的偏屋形成“护厝”,而这种“护厝”的做法是福建民居的典型特征(见图 7)。图 6“过白”示意图房间护厝房客房客房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房间护厝房护厝房护厝房天井天井花厅房间护厝房下堂天井房间主屋上堂主屋花厅房间图 7廿八都民居的“护厝”结构23廿八都传统民居的模因来源根据建筑模因理论,建筑模因以人作为宿主,通过人的活动获得传播。因此以人口迁移轨迹对廿八都民居对廿八都传统民居建筑模因的来源进行解析。通过对姓氏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廿八都与周边其他百姓城镇具有明显区别,虽然姓氏众多,但大部分百姓城

15、镇以某一姓氏为主,而其他姓氏仅占极小部分,而廿八都姓氏分布相对均匀,各姓氏占比相差较小(见图8)。这说明廿八都是一个多源头移民的聚落,其人口迁移来源各不相同。对廿八都姓氏进行朔源调查,结果显示:廿八都姓氏人口来源主要有 6 个方向,依次为浙西的江山(27%);赣东北的广丰、玉山、上饶等地(24%);闽西的汀州及邵武等地(13%);闽北的浦城(12%);赣中北部的丰城、波阳等地(11%);闽东沿海的泉州及莆田、古田等地(7%)(见图 9)。陈;戴;王;李;谢;徐;刘姜;毛;何;郑;柯;林;马(a)廿八都镇(b)新塘边镇图 8廿八都镇与新塘边镇姓氏分布对比(数据来源:毛永国,江山姓氏渊源考略)闽东

16、沿海 7%其他 6%浙西南江山 27%赣东北广丰 24%闽西汀州等地 13%闽北浦城 12%赣北丰城等地 11%图 9廿八都姓氏迁徙来源统计(数据来源:蔡恭等,廿八都镇志)语言的多样性是廿八都作为多源头移民聚落的另一重要表现。目前在廿八都最常使用的方言有 13 种,包括“廿八都腔”“江山腔”“浦城腔”“广丰腔”“岭头腔”“溪下腔”“灰山腔”“洋田腔”“乌石块腔”“徽州腔”“南丰腔”“下浦腔”及“贵州腔”。对各方言进行朔源统计,结63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果如表 1 所示(见表 1)。表 1廿八都方言来源统计表方言江山腔广丰腔浦城腔南丰腔下浦腔岭头腔溪下腔灰山腔徽州腔来源地浙西江山一带赣北广丰一带闽北浦城一带赣中南丰一带闽南下浦一带闽西汀州一带闽东泉州一带赣中宜黄一带赣东北婺源一带图表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统计。综合姓氏与方言的统计,对廿八都移民来源地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其移民来源包括浙西、赣东北原徽州地区、闽西、闽北、闽东以及赣中北部地区(见图 10)。明清时期,得益于仙霞古道军事地位和商贸运输地位的提升,这些地区的移民大量迁入廿八都镇区,并世居于此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