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年度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立项课题“基于传统文化 传播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设计研究”()作者简介:温庭莉(),女,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传统文化旅游。“二十四节气”高职非遗学科共同体 价值解构与开发研究温庭莉(天津外国语大学滨海外事学院 管理系,天津 )摘要: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依据文化和旅游部汇编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和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对国内“二十四节气”非遗进行 价值解构,有助于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发挥学科专业群优势,结
2、合地方资源禀赋,共创共建“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通过打造四位一体“二十四节气”非遗的研究体系、产品体系、运营体系和传播体系,带动全国各地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联动发展。可活态传承中华农耕文明,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提振传统文化节日的精神内涵,集中展现国家文化和地方文化 形象,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效应和从众效应。关键词:二十四节气;价值解构;高职教育;非遗学科共同体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引言 年 月,“二十四节气 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年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
3、“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普及和复兴创造了充满活力的文化创新氛围。年月日农历立春时节,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倒计时的形 年月科技创业月刊第 卷第期式开启了全球“一起向未来”的文化、科技和体育之旅,以一朵“燕山雪花大如席”和“冰雪五环破冰”的声景观改变海外大众对中国文化 的刻板印象,传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与二十四节气 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和民俗,深度参与了中国农耕文明演进史,激发国民最深刻认同的情感归属与文化价值感召力,在不同地域形成体现人民性和民族性的文化遗产。高职院校作为扎根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应积极推动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
4、教育的开发和普及,为打造国家文化 和地方文化 形象发挥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成为凝聚华夏儿女精神力量、赓续中华文明风尚、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人文精神坐标。为此,应以复兴“二十四节气”非遗为契机,结合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传说、名胜古迹和节庆活动,系统开发民间文学、传统音乐、影视作品、游戏软件、体育赛事、主题公园和特色旅游等文化,构建“美美与共”的高职教育文化创新实践平台,向海内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形象。二十四节气文化 研究进展()即知识产权。年 月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提出,以原创中国特色文化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打造文旅中国。目前国内传统文化
5、开发时间短,相关文献研究较少,且主要聚焦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研究传统文化 的发展路径;二是从地域角度研究传统文化 的创新路径;三是从产业领域研究传统文化 的开发策略。二十四节气作为传统文化 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术研究从数量、层次和影响力方面明显滞后于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发展步伐。截至 年月,中国知网收录“二十四节气”教育类研究中,学前教育 篇、初等教育 篇、中等教育 篇、高等教育篇(含高职篇和中职篇)。围绕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职业教育研究主要为高职劳动教育、节气饮食养生课程建设和园林农事活动的例证分析,亟需顶层设计战略视角方向的研究。“二十四节气”非遗为高职教育的文化积淀与创新创业提供无可比拟
6、的开发价值、教育价值和传播价值,尚需教育界同仁的踔厉奋发和共同参与,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意蕴,打造中文语境下的中华文明国际职教体系。开发“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的必要性德国社会学家裴迪南 滕尼斯在 共同体与社会中首次提出了“共同体”概念,国内学者宋俊华认为,非遗学科共同体为基于明确学科归属和学科意识而建立的契约性共同体,是由对非遗传承和保护研究具有强烈、持续的责任感和学科指向的传承人、保护者和研究者组成的群体。年教育部印发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提出,应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到职业教育教学和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中。年国务院批复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文化和
7、自然遗产日”。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加强对传统历法、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同时对民族服装服饰设计、文化旅游和传统体育等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提出指导纲要。年印发 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开设非遗专业的职业教育和非遗内容的国民教育,树立和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和国家形象。截至 年底,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 项,文化和旅游部已汇编“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十大门类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下简称“国家
8、级项目”)和 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设立了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与各省、市、县形成国务院四级非遗保护体系。与二十四节气紧密联系的地方非遗项目,极大地丰富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意趣和文化思想;亟待在地高校结合地方资源禀赋和办学特色,肩负起传承非遗项目教化育人的使命,推动当地社会文明的进步,打造地域特色职教品牌。以建设文旅中国、美丽乡村为愿景的农业观光、水利灌溉工程、建筑景观和民俗活动,承载了从古至今劳动人民不断顺应自然、专注革新农业技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命哲学观,形象而生动地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农业生态文明版图。高职院校在开展“三下乡”一村一品建
9、设、非遗手工艺传承、新农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发挥出职业教育的核心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而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第五大发明”,在传承农耕文明和建设美丽乡村中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核心优势。以“二十四节气”非遗为主题开发城乡融合的多元消费文化场景,能够促进城乡协同发展,提振传统文化节日的精神内涵,增强亿万农民的文化幸福感和职业自豪感。“二十四节气”非遗 价值解构在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人民以天文、气象、降水和物候为基准的二十四节气阴阳历,来指导五谷栽培、六畜养殖、丝织技艺、陶器制作和居住建筑等农业生产和生活,成为男耕女织农业社会的最初雏形。而国内高校在参与二十四节气非遗传
10、承和教育进程中,缺乏系统性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因此,对二十四节气文化 进行系统梳理、观照和价值解构,能为高职教育“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的创建和崛起提供必要的战略视角。科技创业月刊 年月第 卷第期 ,二十四节气汉字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文祖仓颉在二十四节气之谷雨时令创造出象形文字,经过 千余年的洗炼,形成气韵生动的汉字书写艺术,成为东亚地区共享的文化财富。自 年月 日起联合国举办“中文语言日”纪念活动,二十四节气春联、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的篆书图标和 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汉字笔画顺序引导牌,体现了节气之美和汉字之美。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显示,汉字书法项、各地剪纸 项和年画 项已入选国家
11、级项目,而与汉字文化相关的中国篆刻、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书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先后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形成以二十四节气汉字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手工艺社会实践和节庆活动,增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国内高职院校普遍开设书法、国画、古诗词赏鉴等传统文化公选课、社团活动和中西方文学艺术交流活动。如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开设的“一带一路”外语公共课,涵盖英语、日语、俄语等涉外交际与国际贸易实务,促进了职业教育对外语言文化交流与经贸发展。二十四节气深度参与天文气象职业教育 年 月 日全国高校、文博单位和非遗研究中心在中国农业博物馆成立“二十四节气保护
12、传承联盟”,为二十四节气天文气象研究、科普及科技创新发挥巨大的作用。中国农业博物馆设立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开展农业文化科普和文创活动。年月,由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届组织建立了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旨在搭建气象科技人才协同创新平台。“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气象学院在 年 月开启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教育气象类专业标准研制工作,深化气象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特别是伴随极端气候变化对人民群众工作与生活的影响加剧,气象类高职教育应加快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等方向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度挖掘二十四节气天文气象的教育价值和文化科普价值,提供气象与农业生产、观星研学等农业科技智慧服务,发挥应用气象技术在
13、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中的领头雁作用,为建设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农业农村做出贡献。二十四节气活态传承农耕节庆文化春耕民俗文化的古今演变古人认为二十四节气之春神句芒是代表万物生长的木神,栖息在扶桑树上观测太阳从扶桑东升。上古神树扶桑和蚕在农耕社会是立国之本而备受尊崇。史记 记载黄帝娶西陵之女嫘祖(蚕神)为妻,自此天下百姓掌握栽桑、养蚕和缫丝技艺而有服饰。周朝天子和皇后会在春季择吉日举行籍田礼和先蚕礼以祭祀“农神”和“蚕神”。地方官员会在立春之日举办迎春礼活动,扶犁、春牛、说 吉 祥 话 是 春 耕 令 的 民 俗 文 化 符 号。截 至 年底,“农历二十四节气”国家级非遗有个春耕民俗、个桑蚕习俗。中国农
14、业博物馆多次举办“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围绕春耕传统活动传承将二十四节气文化 融入百姓现代生活。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以苏农精神文化教育、农业遗产保护、农业技术推广传承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文化 开发举例见表。秋分中国农民丰收节展现新农人形象秋神蓐收在泑山记录太阳西沉,主管“秋收科藏”。在处暑第三侯“禾乃登”时令,农民开始秋收。礼记月令 记载立秋时节朝廷举行迎秋之礼,百谷丰登天子尝新。年起秋分时节,亿万农民迎来自己的节日 中国农民丰收节,分享“迎丰收、晒丰收、庆丰收”的喜悦,彰显了新中国农村脱贫攻坚的伟大创举和新农人的崭新职业形象。年秋分,来自云南农业职业技
15、术学院、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开展多种形式的“庆丰收,迎盛会“活动。成都艺术职业大学以 大国粮仓赋 演绎农耕之美的视觉盛宴。表“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文化 开发举例春耕民俗(国家级非遗)蚕桑习俗(国家级非遗)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文化 开发农耕文化教育高职院校代表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安仁赶分社、内乡打春牛习俗浙江省桐乡市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浙江省德清县蚕桑习俗(扫蚕花地)品牌标识、插画、海报、应用产品包装设计、节气类生活日用品的文创开发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苏农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赋能农田水利职业教育二十四节气指引农林牧渔类学科教育古代农耕文明依
16、据二十四节气历法开展农业耕种、灌溉、防洪涝灾害和运渠建设,形成不同地域的农林牧渔系统。如西汉 氾胜之书 为代表的北方旱地、关中农耕系统,宋朝陈旉 农书 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与桑蚕业系统,以及三国年间湖州“盼幸荡”桑基鱼塘复合农业系统等。今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较为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蚕桑习俗、桑蚕织造技艺和桑基鱼塘农耕文明的示范基地。党中央为农耕文明的保护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开发提供了政策支持。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 关于打赢脱贫攻坚的决定,加快了城乡协同发展和农村产业升级的步伐。年起农业农村部开展全国名特温庭莉“二十四节气”高职非遗学科共同体 价值解构与开发研究科技创业月刊,():优新农产品名录认定工作,年启动实施 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的特色化、品牌化。为此,“二十四节气”农林牧渔类学科教育,可围绕全国各地开展的以特色农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特色食品加工为主要农业生产活动所形成的五谷类,盆景技艺、传统造园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结合在地涉农高职院校,以文化赋能“二十四节气”非遗学科共同体的开发和利用(表)。如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