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3期(总第400期)丁慕涵一馔千年“思想+艺术+技术”创新路径摘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一馔千年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生动描绘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内涵。本文认为,该节目以古代美食为切入点,以“戏剧+历史+美食”为架构,立足于文化记忆的延续,注重戏剧的写意表达,通过 XR 虚拟场景技术打造沉浸式观看体验,从而完成了对美馔之“美”的传达。关键词:一馔千年 思想+艺术+技术文化类综艺节目饮食文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一馔千年,被评为国家广电总局 2022 年第四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基于深化“思想+艺术+技术”的创作理念,一馔千年生
2、动描绘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内涵。一、深耕饮食文化,构建文化记忆自古以来,中国饮食文化尚调和、尚品味,讲究“和与同异,和如羹焉”,“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到达一个文化的核心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它的肠胃。”经过千余年的沉淀,饮食文化成为窥探华夏文明的一个窗口。从饮食器具到烹饪方式,从饮食之道到餐饮之礼,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在专注自身发展的同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系统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其发展也折射出社会文化的变迁。一馔千年聚焦于饮食文化,坚持大文化视野,多层次呈现饮食文化的深刻内涵,力求深化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思想性。节目不仅通过食材、烹饪器具等还原当时的场景,还独辟蹊径,深挖历史典籍,带领观众体悟
3、千百年前的味道。节目邀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专家解读东京梦华录 事林广记,从古籍中了解美馔的制作方式和文化意蕴,复原失传美食。同时,节目将饮食文化与其他领域文化相关联,如透过盏蒸体现出国人进补的饮食习惯,彰显出国人对于“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的追求。在嘉宾品尝盏蒸羊肉时,又借宋代“止用羊肉”的故事道出了“克己”思想。节目扎根一手史料进行延展,突破了古籍与观众的壁垒,缩减了现代与历史的间隔,在巧妙的融合碰撞中彰显出思想内核和人文魅力。一个时期的饮食凝聚着一代人的共同回忆,一馔千年在探索历代美食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文化记忆。在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的概念后,阿斯曼提出了文化记忆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4、通过文化符号以及文化活动留存的记忆。文化记忆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借助文化记忆,历史的纵深得以打开”,正如在一馔千年中,清明上河图借由节目铺展开来,为观众钩沉出假蛤蜊、盏蒸、荔枝膏这三大宋代美馔,呈现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内涵与发展变迁。文化记忆具有可重构性,后来者可以根据需求赋予既有文化新的生命力。在一馔千年将古代美食从典籍画卷搬上餐桌的过程中,饮食文化也有了新时代的解读。如节目借清代李光庭所著乡言解颐中的碾转,将镜头对准河南省焦作市温县祥云镇古贤村专业生产碾转的车间,体现了我国发展特色农业走出的一条乡村振兴致富路,最终完成不同时代意义空间的转换。这种重构也体现在后来者的情感投射上。节目在补
5、充宋代真蛤蜊的价格不能为平民接受,所以背井离乡的宋人会选择吃假蛤蜊寄托思乡之情后,将镜40频道栏目节目CHANNELCOLUMNPROGRAM头转向嘉宾何春寰。正是因为蛤蜊被赋予了这样的情愫,勾连起原台北故宫博物院文创部门总经理、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何春寰关于海峡两岸的回忆,节目中氤氲着浓浓的乡愁,美馔承载的文化记忆更为深远。文化记忆传承对文化延续有着重要意义。一馔千年带领观众回顾美食制作背后的故事、思想观念以及文化脉络,将我国饮食千年之变中的记忆串联起来,将不同时空的人们凝聚在同一场域,深化了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二、戏剧丰富叙事,彰显审美价值摄影术的诞生推动了传播方式变革,传媒被赋予科技性、
6、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由此,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新媒体艺术等艺术品类被称为传媒艺术,创造了全新的艺术景观。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在艺术创造、艺术审美和艺术认知方面具有共通性,具体表现为二者都不能脱离人的想象力,都是对客观生活创造性的艺术化表达。一馔千年借助艺术的共通性,将戏剧元素引入节目,特别设置了“美馔换戏”环节,邀请品鉴的嘉宾选出当日一道美馔并表演一段美食戏剧。双重艺术的叠加发挥了协同作用,戏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独到的神韵和风貌显著展现出艺术表现力,提高了节目的可欣赏性。节目中,戏剧的艺术性体现在情境的营造和叙事的丰富当中。比如,就前者而言,为展现同福客栈中的糖缠、藏鸡、细棋子面三
7、道美馔,节目组搭建戏台还原明朝市井生活,邀请武林外传的参演者进行表演,通过情境化、角色化的方式将糖缠、藏鸡、细棋子面置于生动的故事情节中,使美食具有了生命力和时代感,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人物服饰装扮是戏剧表演中重要的视觉元素,体现着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讲述碾转的戏剧展现了乾隆被美食唤醒的两段回忆。其中,富察氏的造型顺应了满族女子“一耳三钳”的习俗;乾隆头戴红缨常服冠,身着蓝色暗花缎常服,脚蹬长靴,是典型的清代常服款式;司膳太监、庖长和农夫的形象则分别参考弘昼读书行乐图 紫光阁赐宴图和农耕图。考究的服饰不仅精准还原了当时的规仪,还容易将观众带入特定情境中激发对美食的联想,建立对古代食物的认知,在
8、历史文化氛围和极具艺术表现力的戏剧中感受美馔的魅力。戏剧作为传媒之外的艺术表现形式,基于特定情境为节目注入更多仪式性、情感性的内容,起到了丰富叙事的作用。比如,演员运用抒情这一戏剧表演方式,讲述传统凉食槐叶冷淘背后的故事,呈现杜甫在人生最后十年与友人共享美馔、把酒言欢的场景,言谈之间尽显他对家国的赤诚忠心与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再如节目中上演的戏剧用夸张的手法回顾“河东狮吼”的典故,引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给友人制作东坡鱼,凸显他的乐观豁达。戏剧跳出综艺节目常规的叙事结构,将日常性与戏剧性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深化情感表达,为观众拓展了对美食的想象空间。“纯粹用于传播的电视是不可想象的,
9、电视所以能对千百万观众产生重大影响,其前提就是电视中结合着传播和艺术两大功能。”以“戏剧+历史+美食”为架构的一馔千年,对古代现实生活加工后的戏剧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强调了美食的诞生史及其背后的文化意蕴,克服了直白讲述历史的乏味,做到了美食41TV RESEARCH电视研究2023年第3期(总第400期)与戏剧同向聚合。也正是因为节目兼顾了多种艺术的形式美,使美食的写实性与戏剧的艺术性水乳交融,彰显出艺术“灵晕”和审美价值。经过艺术加工,一馔千年实现了文化价值、宣传价值、审美价值的和谐统一,传统文化因此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搭建 XR 虚拟场景,打造沉浸传播保罗莱文森曾提出媒介三阶段理论,在他看
10、来,第一阶段技术初入眼帘,内容往往是个人化、边缘化的;第二阶段经过社会态度的转变而非技术的发展,内容上升为大众化、面向现实的;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技术不局限于复制现实,而是改造现实、捏合现实。当前,5G、XR 等技术已然迈向了第三阶段,围绕服务和满足人类需求这条主线,深度渗透在媒介之中,电视呈现给观众的内容愈发精品化。一馔千年中,XR 技术被充分运用。在清明上河图 郑和下西洋 乾隆下江南等多集内容中,XR 技术帮助构筑了多个虚拟的故事场景,其中,嘉宾论馔背后的舞台场景由贴合当期主题的虚拟化经典画作构成,演员们表演的虚拟置景也各具时代特色,为节目平添一份古色古香的代入感。桌面上的 LE
11、D 电子屏幕展示了各朝代的风土人情和饮食之道,结合押韵的解说,观众的注意力被吸引到美食的特色和巧思之中。不同于真实的、固定的演播室场景,XR 技术为节目融入了更多元的创意元素,如在视觉设计上使画作中的人物“活”起来,清明上河图中摆摊的小贩、挑担的老汉、运货的脚夫东奔西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众多珍贵罕见的食材汇聚在汴京的壮观景象,更好地还原了历史风貌,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和艺术性。在 XR 技术的作用下,乾隆在大运河畔美食地图上留下的行迹、敦煌壁画中的美食遗痕、“苏轼私房菜”构成的美食景观等栩栩如生,和嘉宾评述、美食制作、戏剧表演相得益彰。配以声音和光影效果,观众“穿梭”于历史纵深,沉浸式体验了论馔
12、、庖馔、品馔、演馔的全过程,切身感受着人间至味及其背后的传奇佳话。技术带来了沉浸传播的新体验,XR 技术在调动观众通感、提高观众感知能力的同时,也给予了观众建构参与式身份的机会。可以说,一馔千年中 XR 技术的运用,使节目时空呈开放式存在,赋能表现形式多样化。节目中,XR 技术推进了真实场景与虚拟空间的交互,让探索厨房、视觉餐厅、演馔剧场的布景、灯光、舞美、嘉宾乃至观众交错相融,不仅完成了多场景覆盖,减少场景切换的断裂感来为观众提供历史背景下的沉浸式体验,也体现了基于技术、场景、需求和服务的更高阶融合,达到跨介质、跨场景的人媒合一形态,体现出沉浸传播的目标和追求。四、结语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13、基,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同时代精神相结合,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一馔千年聚焦饮食文化,在“思想+艺术+技术”层面释放创新动能,增强了文化记忆认同,打开了文化传承和家国情怀凝聚的新空间。注释:美 尤金N.安德森:中国食物,马孆、刘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第 250 页。德 扬阿斯曼著,陈国战译:什么是“文化记忆”?,载国外理论动态,2016 年第 6 期。德 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第 54 页。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载现代传播,2014 年第 1 期。刘俊:传媒艺术与传统艺术共通性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2021 年第 4 期。洪沫:什么是电视艺术?,载当代电视,1988 年第 9 期。Paul Levinson.Toy,Mirror,and Art:the Metamorphosis of Technological Culture,Etcetera,1977,34(2):151-167.段鹏、李芊芊:叙事主体空间:虚拟现实技术下沉浸媒介传播机制与效果探究,载现代传播,2019 年第 4 期。(作者丁慕涵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本文编辑:朱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