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56MB ,
资源ID:257251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25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绎_刘秋菊.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绎_刘秋菊.pdf

1、第44卷第4期Vol.44 No.42023年8月Aug.2023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22-10-09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2129号-641);2021年度广州工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ZL20211126)。作者简介:刘秋菊(1981-),女,广东潮州人,广州工商学院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助理研究员。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绎刘秋菊1,赵复查2(1.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510850;2.韩山师范学院,广东 潮州521041

2、)摘要: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经历了借鉴、创新与多样化发展阶段,为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质量保障。在高度关注生态发展的21世纪,以生态理论反思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生态发展的质量监控观,为完善质量保障的生态建构提供依据,具有理念创新的意义。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绎的研究,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出发,以高等教育质量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以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替原理、生态区域特征、生态复杂性与生态调节性阐述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意蕴,以准确把握生态因子的功能、高度关注质量生态承载力等关键因素,确保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耦合,使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具有生态系统的生命特征。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生态

3、演绎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883(2023)04-0076-06DOI:10.19986/ki.1007-6883.2023.04.011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后,其教育质量问题引发社会多方关注。如何确保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质量,已成为各高校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任务。随着教育生态学,特别是高等教育生态学的发展,以生态理论审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形成生态发展的质量保障监控观,具有学科交叉探讨的意义。教育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探索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以生态思维探讨教育问题,以生态原理引导教育发展,以

4、生态的大自然观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对生态演绎中的矛盾与冲突、和谐与共生,以及生命发展的共存环境进行探讨,解决棘手的教育质量监控问题。以生态原理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生态理论中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生态区位、生态平衡与非平衡、生态能量与质量、生态主体与群体、以及生态承载力等概念引进质量监控体系,是一次视角创新的尝试。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可追朔到20 世纪 80 年代,当时的研究主要以借鉴为主。一是借鉴国外高校的经验,如直接借用国外高校质量保障的模式;二是借鉴企业质量管理的法则,如嫁接企业ISO9000质量管理用于高等学校质量管理;三是运用

5、传统的综合评价方法,如看一所高校培养人才的整体效应,即培养了多少社会名人,以及社会综合认可度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质量保障体系 76的构建,已由借鉴走向独创,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现正向多样化发展阶段迈进。关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管理,就模式而言,常见的有“质量保证模式、质量控制模式、全面质量管理模式”1等。就体系而言,一般认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宏观政策环境、中观教育理念、微观社会需求等,它既要体现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又要体现市场经济对教育的要求,还要体现内在发展的硬性条件与保障。在发展特性与功能上,首先要体现质量保障的全员性、全面性与全程性,将保障体系与运行机

6、制的“三全”紧密结合。其次,要体现质量保障主体的自主性与发展性,将质量体系的保障对象加以充分调动,从而强化教育的主体间性,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再次,要体现质量保障活动的开放性,将质量保障置身于社会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环境之中,确保质量体系发展的内外监控特性,以开放发展的态势构建质量保障的监控生态。最后,在质量体系的构建中要运用系统性原理,将质量保障体系分解为目标系统、组织系统、对象系统、评估系统、反馈系统与改进系统等,在运行中要确保各系统间的有机映照与相互关联。2当前,高校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多样性、创新性促进了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与发展,对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质量监

7、控中的生态承载力问题、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位问题,以及质量保障体系的能量流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现有体系构建的发展。以生态理念、特性与多重因子探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与发展,以生态共生与共存的原理抓住质量保障体系构成因子的生存发展准则,构建适应质量发展的生命体,以能量与环境的流向变化探讨质量保障体系的共生原则,从生态演绎的视角构建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质量体系构建的生态化,突出体系构建的生命特性,是高校质量监控与管理的时代要求与创新。二、生态视域中的高等教育系统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源于 20世纪,国内外学者将生态理论与教育结合,从生态原理、生态特征与功能、生态影响因子、生态环境、生态能量交换,以及生态承

8、载等方面探讨教育面临的问题,试图寻找解决教育危机的路径。(一)教育生态学为研究教育问题提供了思路19世纪生态学的产生为教育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ecology)概念。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科学”,因为“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离开外部生存条件,有机体是无法生存发展的,由于“生态共同体的每一部分、每一个小环境都与周围生态系统处于动态联系之中”,且“处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小环境的有机体,都影响和受影响于整个由有生命的和非生命环境

9、组成的网”。“生态学扎根于有机论认为宇宙是有机的整体,它的生长发展在于其内部的力量,它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3生态学的基本价值在于认识了世界的普遍联系性、整体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顺应世界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社会与人之间相互依存与发展的共识,开拓了有机生命体形成共生、共创、共荣的多样态格局的新思路,为后现代世界观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要素。教育生态学借助生态学的原理,把教育看成世界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以生态理念研究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各种教育生态环境因素与教育事业发展之间复杂的、动态的关系,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和生态机制,探索优化教育生态环境的途径和方法”4。从近几十年

10、教育生态学的发展来看,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已成为解决教育问题的关键。教育生态视域中的环境是指教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理解并正确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教育的生存与发展就找到了突破口。教育的自然环境探讨的是教育发展所处地域的自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特点、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等,教育的发展与所处位置的优劣、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人口聚集的多寡、经济发展的速度、交通是参见余谋昌著生态哲学,陕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77否发达等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不研究教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无法把握教育的生存与发展。教育的社会环境是指教育发展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

11、育要生存发展就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处理好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教育既是社会环境中的子环境,也是社会大环境中的子因素,教育发展既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孕育和呵护,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生存土壤。教育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是指教育离不开所在区域的风土人情、风俗礼仪以及约定俗成的地方文化与行为习惯。人文环境与教育的关系,是适应改造与竞争共生的生态关系,优秀的人文环境对教育发展有促进作用,落后的人文环境则阻滞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在人文环境中可以形成优秀的小环境,进而影响或促进人文环境的发展。(二)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与它们赖以生存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12、和谐共生,由之形成的不同生物群落相互竞争、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各种环境(即生存环境)织成的网络。正如英国生态学家坦斯烈(AGTansley)所说,“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系统”,“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而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这些因素接近于平衡状态,整个系统通过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得以维持”。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这四个方面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在系统中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生存者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同时还是分解者,而非生物提供的则是生物存在的条件

13、。这种共生共在的生物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奠基式的条件,也为教育生态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学校教育的过程有如生态联结的过程,学校和教师是生产者,学生和社会是消费者,师生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是教育分解者,学校和社会实践的条件是非生物成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属于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的生态发展,是我国探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高等教育生态体系,除了具有一般“系统”的功能外,它以生态观和系统论的思维审视高等教育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变异性和相对稳定性的特征。5其中,整体性是生物的多种元素赖以存在的基础,如果系统中的某一元素或因子离开整体,就会失去其特性和功能;层次

14、性是系统构成的格局,它具有多层级意味,由于层次的递进与下延,为系统的存在提供了稳定性,层次性与生物存在的多样性密切相关;结构性是生物自组织的排列与组合,通过结构形成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为层次的稳定与发展提供条件;功能性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转换以及信息流的输入与输出,是确保生命体相互依存与发展、共生的前提;变异性与相对稳定性是系统中特有的个性,变异性促进生命体元素的不断进化与发展,相对稳定性则为生物均衡发展、相互依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变异性由相对到绝对,使系统处于非平衡状态,稳定性随竞争发展达到系统的新的平衡。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意蕴近年来,用生态原理探讨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与监控,以生态系

15、统理论审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构的研究还为数不多。高等教育生态系统理论是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学相结合的创新,有助于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演替原理生态演替是指生态系统中生命之间因物质能量的交换、信息的更替所发生的变化。演替是自然界中的生物在外界环境作用下生存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世界生生不息、向前创新的原动力。新的生物替代旧的生物,是生态系统维持平衡与稳定,焕发勃勃生机的力量所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过程内含着内在因子的演替过程,其构成体系也会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主体的发展而变化,具有生态演替的特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要考虑环境系统中的能量交换、信息变量和元素因子

16、的适应程度。(二)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区域特征生态区域特征是指自然生物生存发展所处的参见童文胜著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研究与思考,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0页。78位置范围及其生存发展的状态。在自然界,生物的产生与发展受制于区域环境,在气候、土壤、地貌、水分、光照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存在与发展的样式是不尽相同的。受生态区域特征的影响,有些生物生存发展良好,并在竞争中焕发勃勃生机,有些生物不适应环境,逐步走向衰亡。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属于社会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具体到一所高校,其体系更隶属于一定区域的子系统。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其保障体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区域生态发展的空间特征,即高校所在区域社会发展空间的相关特性。(三)质量保障体系的生态复杂性以生态原理审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可将该体系视为一个既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又具有复杂而有序的运行特性的系统。稳定性保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发展,复杂性酝酿了系统中平衡发展中的非平衡状态,变异性正是生物多样性发生与发展的催化剂,而有序性则是生物适者生存的演绎。在生命体的生态发展中,复杂性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特性。自然生物的复杂性,生态系统的复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