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28MB ,
资源ID:257402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40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下古道起点非遗特征研究_邢思懿.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下古道起点非遗特征研究_邢思懿.pdf

1、书书书专家荐稿DOI:10 13719/j cnki 1009 6825 202315001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下古道起点非遗特征研究收稿日期:2022 11 12基金项目: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专项项目:数字驱动的未来乡村场景设计及规划方法模型研究(编号:GN22E080817)作者简介:邢思懿(1999 ),女,在读硕士,从事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通信作者:朱铨(1976 ),男,副教授,从事城乡规划研究邢思懿,朱铨*,洪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311300)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乡风乡俗、乡容乡貌的独特标识,承载着中华文明的优良传统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古道是现代交通形成前村落非物质

2、文化产生、传播、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以徽杭古道起点处伏岭村为例,结合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探索其风貌特征。结果发现,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以信息元与信息点最为突出,信息廊道保存较好,但整体文化风貌保存一般。基于此提出针对性意见,以期解决传统村落非遗保护、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古道沿线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提供思路。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徽杭古道;传统村落中图分类号:TU9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6825(2023)15 0001 05徽杭古道是古时徽商和浙商互通贸易的

3、重要通道,是中国继“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后的第三条著名古道1。1997 年被绩溪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 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徽杭古道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 1 000 多年历史,见证了徽商经济繁盛和艰辛经营历史,镌刻着徽州灿烂历史文化。但是伴随城镇化的急速推进,徽杭古道通商驿道、文化传播的功能逐渐弱化,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受到冲击。传统村落是徽杭古道沿线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科研价值,对徽杭古道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对沿线传统村落的研究重视表象特征,缺乏对其文化内涵以及历

4、史特质的充分挖掘2,导致徽杭古道沿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散点式保护、凝冻式保护、趋同性建设等难题。基于以上问题,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展开一系列研究。国外学者相关研究已从对村落与非遗的相互关系、挖掘开发阶段转变为修复保护、可持续发展阶段。国内学者针对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成果颇丰,利用多种方法从文化线路语境中解读特征,分析空间关系、探究形成机理、重现文化景观、创新传承机制。传统村落组成元素复杂,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其中,已有研究虽然在传统村落景观构成与特征识别上有了丰富的成果,但是对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内在逻辑肌理深入分析的鲜少。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是在景观要素构成与特征识别基础上

5、,再进行系统梳理后而构成的具有结构化、网络化的逻辑方法3。基于此本文以徽杭古道入口处具有代表性的伏岭村为例,借助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及传承研究,以期为其他地区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化元素提取和塑造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1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11研究区域伏岭村,又名纹川,是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伏岭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见图 1),邵姓聚族而居,旧称千灶万丁,全村约有 2 180 户 4 456 人,为全县第一大自然村。伏岭村自南宋建村,距今已有 880 余年历史。作为徽杭古道起点伏岭镇下辖人口最多的村落,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村落和徽剧、徽菜、徽厨的发源地,伏岭村

6、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文物保护单位 2 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5 项,非遗传承人 10 人,村庄内古祠堂鳞次栉比,古巷四通八达,古井星罗棋布。2008 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徽剧)之乡,2016 年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2022 年入选年度“安徽省精品主题村”,2023 年列入全国“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因此选其作为徽杭古道起点处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特征研究的案例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12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 3 条渠道:1)借助网络收集的村志、县志等文献资料;2)利用摄像机及专业工具对伏岭村进行拍照、测绘等获得的图文资料;3)通过对研究地区进行实地

7、走访调查获得问卷、录音、访谈等勘探资料。本文通过以上 3 种渠道对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历1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SHANXIACHITECTUEVol 49 No 15Aug2023史传说、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传统技艺四大要素进行信息收集。调研结束之后,将实地收集的调研资料、当地村部提供的官方资料以及网络查询资料等进行整合归档,为本文提供了较为坚实的数据支撑。图 1伏岭村整体风貌平面图宣城市伏岭村绩溪县棕荐岭遗址遗迹;古祠堂;建筑区;水体;山体图例:0 50100200 m登源河邵老四故居伏岭杉公祠伏岭栢公祠邵在炳故居邵班卿故居横巷金街巷古戏台门庭巷后巷老

8、绩胡公路降岭新X086N2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概述21景观基因理论“基因”的概念源自生物遗传学,景观基因又称文化景观基因,是文化景观“遗传”的基本单元,即特征鲜明且可以代代传承的文化因子4。景观基因理论最初由刘沛林教授结合大量前期研究提出,在传统聚落景观特征识别与区划5 6、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7、历史文化村镇景观保护与规划8、文化景观数字化传播9 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总体而言,是将某一聚落存在的区别于其他聚落所特有的文化景观因子作为遗传基因,对其进行规律的几何排列。该因子既对聚落景观的构成起决定性作用,也是识别聚落景观的关键因子10。了解一个文化景观基因,除了依据其外部特征,更应掌握其内在

9、成因,诸如历史人文、民风民俗、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等因素。因此,确定一个因子是否为景观基因须遵循以下原则:内在唯一性、外在唯一性、局部唯一性、总体优势性四大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其属性景观基因又分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以及变异基因等。22景观基因信息链视角下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景观基因信息链是景观基因理论进一步实践与探索的结果,是将景观基因从抽象到具体、从隐蔽到彰显、从离散到组合的过程 11。刘沛林等团队将生物体基因信息链内容引入景观基因理论体系中,形成以“胞 链 形”3 个层面为图示方法的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便于构建不同区域的文化图谱,较好解决中国传统村落景观分区的棘手问题12。其

10、“一目标、四要素、两途径”的内涵,能充分有效挖掘历史文化信息,强化凸显区域文化景观形象13。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景观基因信息链理论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对景观基因信息链包含的信息元、信息点、信息廊道及信息网络四要素进行详细概括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信息元是指某一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内涵,是该地区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元素,掌握景观信息元能够精准的把握当地历史文化脉搏,有效的采取传承发展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信息点是信息元的表现载体,可承载单个或多个信息元,信息点往往是某一地区具有标志性的实体景观,能够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信息廊道以信息元为基础,由多个信息点通过线性排

11、列组合而成,是信息元的发生廊道,在空间上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轨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信息网络是村落的文化命脉,是信息廊道与信息点不断扩展延伸的结果,覆盖面广,体现区域文化形象,具有一定的辨识度。综上所述,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信息链是由区域自然、经济、历史、社会背景影响,通过“点 线 面”有序组合而成,充分体现区域文化特征且和谐完整的体系。通过研究皖南绩溪县徽杭古道起点处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的构建,能够较好地解决当地非遗保护、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徽杭古道沿线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提供思路。3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构建31伏岭村非遗景观基因识

12、别与提取311伏岭村非遗景观基因识别方法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从其维度、结构和视觉等方面考虑,可采用元素提取法、图案提取法、结构提取法和含义提取法14。但以上方法对一些较为特殊的文化因子无法有效提取,基于此,胡最等提出特征解构提取法,将文化景观要素进行类型区分合并,最终划分四类特征基因15。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以下特征:民间文学主要是对区域历史传说、信仰故事的记录,依附于某些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劳动过程、生活器具、生活习俗、自然现象等;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和杂技具有特定的表演过程且需要观众,属于民间活动;传统美术、技艺、医药能够创作出美观性或功能性物质产品;传统民俗不仅需要制作并

13、使用特定外观造型的工具,部分具有特定表演过程。综合以上,本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可从历史传说、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传统技艺四方面进行识别。312伏岭村非遗景观基因识别指标体系构建本文基于以上方法,结合调研结果,将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分为历史传说、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传统技艺等 4 大识别因子和 9 个识别指标(见图 2)。其中历史传说可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两部分切入,民间信仰可从宗教信仰、姓氏宗族两方面入手,习俗活动可从节庆游艺、祭祀习俗、戏曲习俗三方面解构,传统工艺从传承程度、名称材料等角度进行分析。313伏岭村非遗景观基因提取结果对于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基因识别与提取,并

14、形成景观基因谱系图(见图 3)。徽文化和宗族文化最能体现当地的文化底蕴,徽杭古道则是众多历史传说的2第 49 卷 第 15 期2 0 2 3 年 8 月山西建筑图 2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识别指标文本提取元素提取图案提取含义提取家族祖先先辈、历史名人、英雄人物等深山石镜、仙人搭桥传说等佛、道、儒、基督教族谱、宗谱、宗祠文化等花灯巡游、乡村春晚等拜神、祭祖等地方戏剧、曲艺表演等传承主体、熟悉程度等木雕、竹编、徽菜等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姓氏宗族节庆游艺祭祀习俗戏曲习俗传承程度技艺传承历史传说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传统技艺伏岭村非物质景观基因识别指标背景或发生载体。从徽文化角度出发,伏岭村位于徽

15、文化的核心区,徽剧的发源地之一,舞、游灯、童子戏、徽戏等节庆传统民俗活动均体现浓郁的徽文化色彩,活动背后蕴含了人丁兴旺、平安祥和、家业昌盛等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图 3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提取信息谱系图儒教、佛教、道教传统技艺舞、童子戏、赛琼碗、送灶谢灶宗族姓氏:邵氏祠堂文化:栢公祠、杉公祠、文绣公祠、世德堂传承方式技艺名称邵之俊、邵作舟、邵在炳、邵沚人、邵班卿等历史名人木、石、砖、竹、山珍材料材质代际相传、邻里相传宗族特征信仰特征活动形式祭祀习俗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提取信息谱系图美女引凤、古道茶亭传奇传说故事施茶亭、名人故居、徽杭古道花灯巡遊、三十值年、十碗八徽戏、童子戏戏曲

16、习俗徽文化古道相关宗族文化木雕、石雕、砖雕、墙头壁画、徽菜、竹编上坟拜奠、烧香拜佛物质载体节庆游艺从宗族文化角度出发,伏岭村作为氏族村落,高度重视宗族文化的传承、家风家训的养成,严宗祠、尚祖祭、重教育、崇礼仪。村内多设祠堂,注重人性教化、风尚养育、家族治理,是宗族文化村落的范本。过去每逢正月十五村民游人齐集村头河滩祭坛,舞后“神”领队绕村热烈巡游一圈以示驱除村中邪气,保村民平安。伏岭作为徽杭古道的起点,不仅多次修缮古道修建古亭,流传古道茶亭、美女引凤等佳话;同时向外输出了众多优秀人才、特色产品、徽州文化,历史上许多邵氏名人均来自此处,“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即徽州成人中有十分之七在外埠打拼,而其中以经营徽馆业者占大多数,他们以“徽骆驼精神”在艰难的创业中,打磨出徽菜、徽馆、徽厨的独特品牌,使其延续至今。32伏岭村非遗景观基因信息链构建通过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构建流程(见图 4),根据伏岭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提取结果,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基因信息链(见表 1),分析四大要素特征。信息元作为村落核心文化元素,包含了历史传说、民间信仰、习俗活动、传统技艺等文化因子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