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2 ,大小:1.38MB ,
资源ID:257773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77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多元混杂性:多丽丝·莱辛《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认同.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多元混杂性:多丽丝·莱辛《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认同.pdf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3 期(总第293期)91 多元混杂性:多丽丝莱辛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认同章燕摘要:追寻英国性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自传性纪实作品,讲述了莱辛初到伦敦时期的一段移民生活经历。莱辛以房屋为表征,探讨了围绕英国性的族群冲突的本质,表达了她对族群身份认同的看法。这一看法对全球化时代族群混杂的当下社会具有现实意义,而目前学界对此部作品的研究还较少,具有较大开拓空间。本文运用霍米巴巴身份混杂性理论,阐释莱辛对本质主义的英国身份属性合理性的质疑,探究了作为建构移民身份的第三空间的多元混杂性特征。通过描写公寓中房客与房东的种种矛盾,莱辛形象地隐喻了英国的社会现实,从

2、追寻个人的族群身份扩展至群体的族群身份,解构了英国人身份的本质主义属性,揭示了其历史渊源与核心特征,突出了多元混杂性在建构当代新型族群身份中的作用。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身份认同;追寻英国性;族群;混杂性中图分类号I106.5 DOI:10.12002/j.bisu.4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39(2023)03-0091-12引言20 世纪中期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互联网逐渐打破传统时空概念,地域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不同地域间两种或多种文化冲突导致的身份认同问题更加突出。尤其在两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殖民体系的解体、意识形态之争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市场扩大等众

3、多因素导致全球人口发生了大规模的迁移,移民人群脱离原属国的文化环境,陷入对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因文化冲突而导致的身份认同危机愈发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多元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实习实践校企合作平台建设”(项目编号:202002312018)、滁州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多丽丝莱辛共同体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21qd03)、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基于三元融合的文学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0jyxm0627)、安徽省高校教学研究重大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滁州学院产业学院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yxm1052

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外国文学研究92文化之间的交集日益增多,跨文化的社会生态使文化身份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正如霍米巴巴所指出的,“现在最真实的眼睛可能属于移民的双重视角”(Bhabha,2004:5)。移民问题已成为困扰西方国家的重要问题,移民与本土居民的冲突屡见不鲜。作为移民大军的一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深刻地感受到了歧视对移民所造成的伤害,并在她的第一部自传性纪实作品追寻英国性(In Pursuit of the English)中表达了对族群冲突和族群身份认同的看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从殖民地流向宗主国的逆向移民潮,大批移民涌入英国。但英国本土

5、居民对移民者的到来报以反感和敌视的态度,很多英国人感叹“这里不再像是我们自己的国家了”(Levy,2004:436),纷纷指责移民损害了本土英国人的利益。莱辛特殊的人生经历使她能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审视族群问题。她 5 岁时随父母举家搬迁至非洲拓殖,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后代,父母是纯正的本土英国人。当她在 30 岁回到伦敦时,由于她来自遥远的非洲殖民地,因此被英国本土居民称为“外国人”。这种境遇使她的身份超越了内/外的疆域分界,具有得天独厚的混杂性。因此,她对英国族群身份的理解既不同于本土英国作家,也不同于出生和成长于异族文化的移民作家,会更为客观中立。本文通过梳理莱辛对族群身份的看法,阐释她对

6、族群身份认同的思考,进而对传统的族群身份建构方式和认同模式提出质疑。一、英国族群身份的历史和本质1949 年,莱辛从南罗得西亚(今津巴布韦)回到英国。此前一年,英国颁布了1948 年英国国籍法,明确规定原英国殖民地属民有权移居英国,并承认他们的英国国民身份。在自传性作品影中行(Walking in the Shade)中,莱辛回忆了站在从南非开往伦敦的邮轮甲板上眺望大海的心情,觉得未来的生活如同“洁净的白板,崭新的一页,一切都将要重新书写”(莱辛,2012:3)。但回到伦敦之后,她很快发现本土英国人对移民抱有很深的偏见和敌意,最常见的说法是觉得移民“从我们嘴里抢面包”(Lessing,2010

7、:212)。事实上,这种敌视情绪是有客观的现实背景的。在1948 年英国国籍法颁布后,来自前殖民地的大批移民涌入英国,伦敦会聚了来自加勒比海、东欧、爱尔兰、亚洲和非洲等不同族群的民众,族群冲突时有发生,为此,1954 年英国内阁作出了限制有色人种移民的决定(Carter,1993:58-59),其后又多次调整移民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3 期(总第293期)93策。1962 年,英联邦移民法案规定对有色人种移民实行受配额限制的雇佣担保制度;1971 年移民法规定,移民必须拥有至少一位出生在英国的父母或祖父母,才能获得入境权和居住权(周顺康,2022:130);1981 年进一

8、步立法限制移民后代加入英国国籍(Kavanagh,1996:32-34)。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英国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来干预移民流动,维护本土民众的利益,防范族群冲突,保持族群间的平衡。莱辛的追寻英国性写于 1960 年,正处于英国国内族群冲突的高潮期,可以说,莱辛见证了种族主义“一步一步地被体制化、合法化、全民化”的全过程(Fryer,1984:381)。“族群”一词来自法文“ethnie”,英文常译作“ethnic group”,并有“ethnicity”“ethnic community”等相近的概念。作为英国“族群象征主义”(ethno-symbolism)理论的核心概念,族群普遍存在于人

9、类社会中,但我们却很难用精准的语言对其进行概括。通常来看,族群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是拥有名称的人类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神话、共享历史回忆和一种或数种共同文化要素,与某个地域有关联,并在群体之中(至少在精英群体中)形成某种程度的凝聚力和认同感(Smith,1991:13)。族群享有共有的价值、信仰、规范、趣味、行为、经验以及对族群忠诚的意识,更加强调人群对自我的正面认识。因此,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族群的观念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生安锋,2004:38),族群身份是人最基本、最本质的身份属性之一。首先,莱辛对族群身份的感知来自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她 5 岁就随家人前往南罗得西亚定居,但

10、她和父母一直以自己的英国人身份为傲,始终把英国视为母国,并对英国怀有真挚的热爱之情。她写道:“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英国人,他们怀念他们的英格兰”“英格兰对我来说就是我的圣杯”(Lessing,2010:8)。因此,当她终于回到伦敦时,她觉得未来是“洁净的白板,崭新的一页”。但很快美梦就破碎了,她成了自己母国的外乡客,因自己的移民身份而备受本地居民的歧视。这是很多移民的共同感受。英国作家安德丽娅勒维在小岛中这样描述这种感受:“想象一下,你有一个住得很远的挚爱着你的亲人,她被亲切地称为母亲然后有一天你听到母亲在召唤,离开家、离开亲人、离开爱人而在这糟糕透顶的旅程终点迎接你的却是一个变态的、谎话连篇的

11、、令人厌烦的老太婆。没有舒适的家,没有笑容满面的迎接。反而她用主人的眼神居高临下地看着你说,你到底是谁?”(Levy,2004:139)。莱辛在追寻英国性中描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她四处寻找能收留她和儿子彼得的公寓,而伦敦本地人对移民怀有深深的敌意,不愿租房给她。初到伦敦,她拿着指南书摸索着到处寻找住房,伦敦在她眼里成了找不到出口的迷宫:外国文学研究94“在我的左手、右手边的街道和伦敦所有的街道毫无二致,相同的街道名经常出现,房屋都是相同的砖石结构”(Lessing,2010:41)。她觉得伦敦是一个“可怕的城市”,因此备感失落,“当我精疲力竭地来到伦敦,白色的多佛悬崖让我失望,它们太小了,多格斯

12、岛也让我提不起精神,泰晤士河丑陋无比。我得承认,整个第一年,伦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如此丑陋的城市以致我只想离开它”(Lessing,2010:35)。伦敦到处涌动着对移民群体的敌对情绪,本地居民觉得自己是受到损害的一方,他们选择发动政治力量来打压移民,认为移民的涌入抢夺了他们的资源,因此政府针对移民所制定的各项限制法案都是合理的。其次,莱辛对族群身份的感知是通过对“英国人”这个群体身份的追寻来完成的。她一直在追索英国人的本质特征,即谁是英国人?莱辛认为,她自己是英国人,可是伦敦本地人却否定了她的身份认同,认为她是“外国人”(foreigner)(Lessing,2010:44)。身份的迷失使她非

13、常困惑,她一直在寻找真正的英国人,却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伦敦本地人都不认为自己是英国人,因为他们心目中纯正的英国人是居住在伦敦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而现在的英国人已经难以找到纯正的族群属性。例如,女房东福露(Flo)不是英国人,因为她祖母拥有意大利血统;男房东达恩(Dan)不是英国人,因为他来自东北部劳工聚集的港口城市纽卡斯尔(Newcastle);房客普瑞瓦特小姐(Privet)也不是英国人,因为她操着一口流利的法语。血缘、地域和语言作为公认地界定族群的有效标准,在界定英国人身份时却遇到了难题。由此可见,英国人的族群身份并不具有本质主义属性,它是变动的、混杂的、流动的,是历史上不断进行的族群融合

14、的产物。通过梳理英国史可知,英格兰人虽然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核心,但一直有其他族群不断汇入,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例如,中世纪后期的英格兰人在不列颠岛与其他族群对抗,融入了其他族群的成分,因此,这些抗争成了促进英国民族意识和英国人族群身份形成的“温床”。战争也增进了民众的民族情感,“使英格兰人意识到他们的特性、统一性以及共同的传统和历史”(肯尼思摩根,1993:236)。因此,安东尼史密斯认为,族群冲突最终促成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建立(Smith,1991:5)。英国人身份是混杂的,本身就是移民不断涌入、交流、结合的结果。二、追寻英国性中的族群身份在追寻英国性中,莱辛详细地描绘了一座聚集着不同人群的公寓

15、。她通过隐喻的形式,将在该公寓入住的不同住户巧妙地描绘成英国社会的各个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 年第 3 期(总第293期)95成部分,并通过不同类型的冲突来表明英国人的族群身份特征,即族群本身就具有不稳定性且是混杂流动的。因此,她指出,保持本土族群纯正性、认为移民对族群身份造成威胁的看法是荒谬的。学者路易斯叶林(Louise Yelin)认为,莱辛对族群身份的描写依循的是英国作家的写作传统(McLeod,2004:75)。安东尼特罗洛普(Anthony Trollope)和乔治艾略特(George Eliot)都曾在各自的作品中将民族国家比作各色人等混杂居住的房屋,通过记录在房屋中

16、生活的人群的日常生活来解读民族的本质属性以及他们对民族的看法(McLeod,2004:75)。房屋是人的聚居之地,不同背景的人在特定空间场域内聚集,通常会产生一些现实的社会问题。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指出,空间是社会关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Lefebvre,1991:84)。因此,围绕“房屋”这一空间视角进行分析,研究者能够深入地发现各种社会凝聚力量对人群所发挥的作用。在追寻英国性中,聚集在公寓里的不同人群就隐喻了这样一个在冲突中不断寻找动态平衡、追寻身份认同的共同体。莱辛在追寻英国性中主要描写了 3 种类型的冲突。第一类冲突发生在房东达恩和一楼的老夫妇之间。这一冲突是历史上代表英国性的英格兰人和其他族群之间争斗的艺术表征。老夫妇是苏格兰人,在战前就已经住在一层的两间屋子里;战时房子遭到轰炸,他们依然住在那里,虽然那时地下室积满了水,头顶上都是碎片,没有自来水、没有电,也没有卫生间,他们却都想方设法地熬了过来。房东夫妇买下房子时并不知道老夫妇住在里面,后来虽然想了各种办法也没能让他们搬离。他们之间的冲突随着矛盾的激化而不断升级。例如,有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