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3.63MB ,
资源ID:2579318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793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以清漪园为例.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以清漪园为例.pdf

1、 62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第37卷 第3期2023年5月Vol.37 No.3May 2023堪舆是一种古老的“山水之术”,属于中国传统民俗文化范畴,历史发展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古人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为了寻求理想的生存居住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1。在古代,从寺庙、陵墓的选择,到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的选址布局及叠山理水,堪舆思想无不贯穿其中。同古老的天文历法一样,堪舆也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总结,用相对抽象的概念表达古人对理想生活的美好愿望,将人与自然紧密结合起来。受近代西方园林文化的影响

2、,堪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以清漪园为例吴 洋1,常静怡2,宋 阳3(1.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2.北京农学院,北京 102200;3.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00)【摘 要】堪舆思想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古至今人们在选择居住以及殡葬环境时,对堪舆思想的运用更是发挥到极致。以清漪园为例,通过挖掘“天人合一”“藏风聚气”等理念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选址、山水布局、植物配置、建筑和造景等艺术手法的作用,将之运用到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关键词】堪舆;中国古典园林;园林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3、编号】1671-7252(2023)03-0062-09【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学技术学会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科技小院双新双创科技示范工程(Z201100008020017)【收稿日期】2022-09-16【作者简介】吴洋(1990 ),男,内蒙古乌海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林业规划设计。舆思想逐渐衰退。但秉持着外来文化服务本土文化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堪舆在造园设计中的比重可多可少,但客观分析堪舆思想在古典园林中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古为今用。1 堪舆思想的起源及发展堪舆思想最早起源于先秦。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开始实施大咸阳城计划,修筑巨大的上林苑,并开创了

4、“一池三山”的造园形式(见图 1),至此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 63 吴 洋,等: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远影响。但此时堪舆思想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达到艺术创造的境界。图 1 一池三山堪舆思想成型于魏晋时期。这一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堪舆学家及其理论著述,尤以晋代郭璞的葬经影响最为深远,被后世推作经典。这一时期研究注重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堪舆的四大基本要素:龙、砂、水、穴,及其与气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的研究从单纯的堪舆转变为与人的命运相结合,将择地视为创造吉凶、改变命运的手段2。这一阶段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为接下来逐渐成熟的唐宋时期做了铺垫。堪舆思想成熟于唐宋时期。此时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最

5、强盛的时代,佛教、道教日益蓬勃发展并渐趋成熟,其中佛教讲求因必有果,这既符合大众思想又符合统治者要求,所以佛教在这一时期非常盛行。这也导致僧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自然风水好的地方都为寺庙所用,因此有“天下名山僧占多”的说法。堪舆思想逐渐出现了两大分支:形势派和理气派。形势派主要注重与自然的结合,以观山水地势为主(见图 2);而理气派主要注重方位的选择,比如使用易经方位与罗盘来勘测(见图 3)。图 2 形势派的地理格局 图 3 罗盘图在明清时期堪舆思想发展到顶峰。一方面是江南私家园林频繁造园,如拙政园、个园、沧浪亭、寄畅园等;另一方面是皇家园林造园规模逐渐扩大,吸收了私家园林的风格与技巧,如建筑、叠

6、山理水以及植物配置方面,并且和园内的风格融会贯通,如圆明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至此,无论民间还是皇室贵族都有涉及堪舆活动,这个阶段堪舆思想的理论体系得以逐步完善。在清末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历史环境的改变,中国古典园林除了在园林风格上没有明显改变外,堪舆思想也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从园林规划设计上来讲,造园大多是形式主义,没有过多的创造力,且理论著作也不再像之前频繁撰出。2 堪舆有关思想的理论诠释2.1 天人合一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指出了人与 64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3 期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说的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处、平衡发展,它体现出

7、人们对自然的崇敬,表达了人们想要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愿望。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时,在布局、建筑及植物配置上都竭力追求自然,以不破坏自然为主,展示出自然最美的一面。2.2 藏风得水说晋代郭璞的著作葬经曾指出:“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3由此可见,要想聚气,需得藏风。也就是基址所处的位置周围应有群山环抱,基址前有水,气遇水则止。这样的基址具有更适宜的居住环境。2.3 堪舆形势说形势说由堪舆流派之一的“形势宗”发展而来,起初主要是讲究峦头形势,寻求满足“龙、砂、穴、水、向”的堪舆宝地。黄帝宅经云:“宅以形势为身体”,可见将形势说用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4。所谓“龙”

8、,也就是“龙脉”,是指山脉的主脉及其走势,山脉在形态上多方面与龙相似,故堪舆思想中将山脉比喻做龙,将“龙脉”视作一种特殊的地理形态;“砂”指主山旁边的护山;“穴”指适宜建基址的地方;“水”主要有水流入之处和流出之处,水系尽可能由西北角流向东南角;“向”即确定基址的朝向,以坐北朝南为最好。3 堪舆思想与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3.1 选址选址时强调要寻找“宝地”,追求“藏风得水”的基本格局。这种格局表现为“背山面水,负阴抱阳”,也可以归纳为:“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强调山势连绵起伏,水势源远流长,植物草郁林茂5。这与形势派的理论不谋而合,“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其实就是指基址的后面有主山,左

9、右各有护山为伴,前有河流通过,对面还有岸山相呼应,以此来藏“风”,这样的环境更适宜人们居住。北京西郊自古以来就是风景名胜区,清朝以来陆续建园,“三山五园”就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三山”指的是香山、万寿山和玉泉山。三座山上分别建有静宜园、清漪园(现颐和园)、静明园,此外还包括附近的畅春园和圆明园,统称为“五园”(见图 4)。“三山五园”所处西面是太行山余脉,北面为燕山围绕。两座山脉在北京城内聚结交会,包围着西郊,周围河流、湖泊众多,构成了“藏风聚气”的基本雏形,所以这里一直是贵族和官僚居住的好地方。而清漪园也是一个典型的山北水南的格局,园内的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朝昆明湖,恰好处于“背山面水,负阴抱

10、阳”的地理位置。图 4 “三山五园”区位示意图3.2 布局中国古典园林布局主要有中轴对称和曲线动态两种。中轴线式布局来源于四象基本格局,来龙、主山、案山和朝山形成中轴,左右砂山对称或近似对称。中轴线式布局是以视觉线为基准,对称或近对称进行景观布局。通过轴线组织,把各种不同形式、规模的空间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空间整体,严谨中不失艺术性625-26。最典型的属北京紫禁城(现故宫),它严格按照中轴线建 65 吴 洋,等: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造,主要有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建筑,且宫内的建筑也都大致对称分布,走在其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感(见图5)。图 5 紫禁城

11、中轴对称曲线动态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感觉,曲径通幽,以小见大。这种表现形式多在私家园林中体现,它们更能体现出园林虽小却精的特点。清漪园在布局中基本呈现出中轴对称的样式,但又有一点变化在其中。从北宫门到建筑布局中心的佛香阁再到昆明湖上的南湖岛、凤凰墩,它并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对称,而是稍有错落,少了点庄严,多了点游园的愉悦感。同时水系以西堤为分界线,划分成3 个大小不同的岛屿,地处佛香阁前,这与“藏风得水”的说法不谋而合(见图 6)。图 6 清漪园平面图4 堪舆思想与古典园林的构成要素一般来说,中国园林有四个基本的造园要素,它们分别是:山、水、植物、建筑,在古典园林中山水构成基本骨架。本文所述的清漪

12、园骨架就是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4.1 筑山万寿山原名翁山,是一座“童山”,也就是一座光秃秃的山,草木不生。面对这种景象,乾隆用扩湖之土堆山,一方面解决了因为扩湖而产生的土量问题,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山光秃秃的问题,覆盖了裸露的岩石。这样既丰富了万寿山的形态,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为随后万寿山的绿化奠定了基础7。除此之外,利用开凿后山河道的山石泥土在北岸堆筑假山,以此起到障景宫墙的作用,与地处南山的万寿山结合形成了“两山夹一水”的景象。除了堆山以外,清漪园内还有许多地方不仅结合了自然山石的特点,还加以人工石配置其中,增强了游玩的乐趣。如佛香阁两侧以及清漪园后山中的园中园赅春园,现如今虽然只有它的遗址

13、,但也能从中看出它的地形高低错落有致。此处根据山地的变化分别有 3 层,各层之间又用石头堆叠出踏步样式互相沟通连接,利用高度和深度让建筑呈现出不同的空间与景致,又可以把周围的多种建筑组合在一起,以达到开阔视野的目的。4.2 理水昆明湖既解决了西郊一带的水患,又为城市供水、农田灌溉及园林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水源。同时,为了加强园内整体的联系性,沿后山延伸,形成了后湖,这里有仿照江南水乡景色而建造的苏州街,与昆明湖相呼应,66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23 年 第 3 期呈环抱之势将万寿山圈起。而且昆明湖还对杭州西湖进行了巧妙摹写,早在元、明时期,昆明湖即因神似杭州西湖而被称为“西湖”8。昆明湖中还

14、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堤“西堤”。昆明湖以西堤及其支堤为界,分为西湖、养水湖和南湖 3 个大小不同的水域,各个水域上分别堆土为岛以桥或堤相通,这样3 个岛屿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构成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见图 7)。“一池”指太液池,“三山”为方丈、蓬莱、瀛洲。3 个岛屿上分别设立治镜阁、藻鉴堂、南湖岛,“三山”矗立在昆明湖中,分别寓意着方丈、蓬莱、瀛洲。图 7清漪园中“一池三山”4.3 建筑清漪园内的十七孔桥西接南湖岛,东连廓如亭,是园内的标志性建筑。由桥名可知,十七孔桥是一座有 17 个桥洞的多孔石拱桥,不论从哪边开始数,桥最中间的大孔都是第9 个。而在五行里单数为阳,双数为阴,

15、九是极阳的存在。除此之外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大多与九有关,帝王之位称“九五”,帝王称“九五至尊”。4.4 植物植物作为造园要素之一,自然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认为植物“草木郁茂,吉气相随”“木盛则生”“益木盛则风生也”640,其实就在堪舆理论视角下很好地说明了植物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植物也有属于自己的阴阳、五行属性。在植物学中,通常根据植物与光照强弱的关系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植物,我们可以把阳性植物种植在南面或者把阴性植物种植在北面或荫蔽环境中,这也是一种“阴阳调和”的现象。清漪园时期的植物配置原则上是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土壤条件,采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大片栽植以突出各区域的景观特

16、色,渲染各自意境兼顾季相变化,达到终年长青,且四时有不谢之花。相比私家园林关注一花一木的色香姿态,清漪园的造园更注重创造“满山松柏成林,林下缀以繁花,堤岸间种桃柳,湖中一片荷香”的天然植被景象9。园中有许多地方种植了谐音有象征寓意的植物,比如慈禧在清漪园内的寝宫乐寿堂的园内种植玉兰、海棠、牡丹等植物,寓意着“玉堂富贵”,以祈求吉祥富贵如意。5 堪舆思想与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5.1 借景借景是常用造景手法之一,清漪园造园时就将这一艺术手法运用得炉火纯青。前文已经提到过“三山五园”是清代建园时的核心部分,从“三山五园”区位图(图 4)中可以看出清漪园地处比较中间的位置,西面有香山静宜园的景色,东面有畅春园和圆明园的风貌。堪舆思想主要通过来龙、玄武、朱雀、案山、朝山等在空间上呈现出远、中、近的层次变化,在造园中予以应用,即采用远借、67 吴 洋,等:浅析堪舆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邻借、俯借、仰借等造景方式643。在清漪园中主要的借景对象就是西面的玉泉山和西山,为了更好地体现景色的完美性和视线的通透性,在园内的西面都没有设置许多高大的建筑。造景方式也在园内尽数体现,比如在万寿山西侧的湖山真意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