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贸研究2023.4柱双循环”视角下国内消费需求扩量提质 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研究蒋瑛1 汪琼 魏梦雯1(1.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610065;2.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摘 要:基于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分析国内消费需求量与质对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 响机理,并利用全球42个国家5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消费需求 规模与质量、国内循环程度仍有提升空间;国内消费需求规模扩张与质量提升均有助于一国实现全 球价值链升级;消费需求规模的作用具有天花板效应,而需求质量的影响则更为持久。扩展研究表 明,中国国内大循环能够有效衔接需求侧至供给侧的联系,显著增强国内
2、需求提质的全球价值链升 级效应。因此,应紧紧把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以超大规模、特别是优化升级 的内需市场为支撑的内生增长机制,从而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关键词:双循环;国内消费需求规模;国内消费需求质量;全球价值链升级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60(2023)04-0011-13DOI:10.19337/ki.34-1093/f.2023.04.002一、引言及文献评述数十年来,中国以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嵌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不仅被“纵向碾压”锁定在 价值链低端环节,随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也面临“卡脖子”风险。自20
3、15年以 来,中国经济对投资的依赖度明显下降,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55%左右,经济增长由投资 驱动为主转向消费驱动为主的特征显著。2021年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公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的“市场规模”指标位居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已成为中国国际竞争力的第一要素(樊纲等,2021)。在此背景下,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 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求侧管理是“双循环”战略下的重要政策布局,消费需求 量的扩大与质的提升是中国当前需求侧管理的重点方向之一。而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把握全 方位消费升级的机遇,将发展模
4、式由传统的“以市场换技术”转变为“以市场培育和创新技术”,是提升 中国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关键。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肯定了国内消费需求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积极作用。部分研究集中于国内消 费市场规模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裴长洪等(2011)、丁平等(2013)、赵奇伟等(2016)提出国内消费收稿日期:2022-05-19作者简介:蒋瑛(1965),女,四川广汉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 琼(1990),女,湖北襄阳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魏梦雯(1998),女,辽宁大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需求侧管理下中国全球价值
5、链地位提升的机理和对策研究”(21AJ 316)。11 市场规模的扩张有助于一国创造出口产业竞争优势;戴翔等(2016)认为跨国公司“逆向创新”所反映的 全球价值链布局策略改变的根源在于为了贴近新兴市场需求及其背后蕴藏的巨大潜力,这为中国实现 全球价值链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还有部分文献从降低生产地和消费市场距离成本、诱发价值链高端 生产环节梯度转移、引致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中间品创新以及基于内需搭建国内价值链进而实现全球 价值链升级等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戴翔等,2017;郑江淮等,2020;刘志彪等,2007;徐宁等,2014;盛 斌等,2020)。关于国内消费需求质量影响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较
6、少,早期Linder(1961).Weder(1996)分别从本土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角度论证其对产业结构及国际贸易的影响。康金红等(2021)用中国微观大样本数据,认为消费升级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谢呈阳等(2021)利用 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验证了本土市场规模扩容与消费升级均能促使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活动向本土转 移,进而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地位提升。总体来看,现有研究注重国内消费需求规模对价值链升级的作用,对于消费需求质量研究较少。同 时,关于国内消费需求规模与质量的特征事实分析略有不足,特别是在“双循环”视角下结合国内大循 环的分析较欠缺,且对需求质量的度量多来源于国民收入水平,无法准
7、确捕捉需求层次提升的变化趋 势。此外,在国别和行业选择上多集中于中国制造业,忽略了不同国家和行业的国内消费需求对全球价 值链升级的影响差异,从而无法在横向比较中得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建议。鉴于此,本文探讨国内循 环指数测度方法,通过对市场背离度、需求结构层次、国内循环指数等进行国别和行业比较,分析“双循 环”视角下国内消费需求的特征事实;从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出发,提出国内消费需求扩“量”与提“质”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机理,利用全球42个国家56个行业的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检验,考 察国内市场规模大小及产业差异对该影响机理的异质性作用,并单独对中国样本进行扩展性分析。二、“双循环”视角下典
8、型国家消费需求的特征事实为系统研究“双循环”视角下各国消费需求的特征事实,本部分依据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典型 国家国内消费需求的量与质、“双循环”程度等进行分析,以预判中国国内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趋势。(一)消费需求扩量本文以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为基础,选取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四个典型国家,测算各 国八大产业的消费需求规模并进行国际比较分析,此八大类产业为:农林牧渔业(AGR),采矿业(MIN),高技术制造业(HTI),中技术制造业(MTI),低技术制造业(LTI),贸易和运输业(TTC),邮电、金融和商业服务业(FBS),房地产,公共服务,建筑和其他服务业(OSE)。全球化背景下
9、,仅从国内消费需求的绝对数值判断消费需求规模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采用国 内消费与出口的市场背离度DI衡量全球化条件下的国内消费需求规模(戴翔等,2017):D _C叫j/C叫j1J Expij/*Expij(1)其中:Cow和Exp分别为i国j产业的消费需求和出口额,工。叫和匚Exp.”分别为世界各国j产业的总 消费需求和总出口额。DI表示i国j产业国内消费市场和出口市场结构的背离度指数,该指标越大,表 明在全球范围内,国内消费市场规模相对于国外市场规模越大。图1反映了 2000-2014年间中国八大类产业市场背离度的变迁。其中,农林牧渔业、采矿业、高技术制造业的市场背离度经历了先下降后上
10、 42个样本国家为: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巴西、加拿大、瑞士、中国、塞浦路斯、捷克、德国、丹麦、西班牙、爱沙尼 亚、芬兰、法国、英国、希腊、克罗地亚、匈牙利、印度尼西亚、印度、爱尔兰、意大利、日本、韩国、立陶宛、卢森堡、拉脱维亚、墨西哥、马耳 他、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瑞典、土耳其、美国。常用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有OECD-ICI0.WI0D和ADB-MRI0。其中,2016年发布的WI0D时间跨度最大(20002014年),不 仅包括投入产出表,也提供社会经济、环境账户数据,且涵盖部门较全(56个部门)。W10D中所统计的43个国家(地
11、区)GDP占全球GDP 比重超过85%,能较全面地反映全球经济概况。因此,基于以上原因及原始投入产出表的可得性,本文将使用WI0D(Release 2016)。12 升的趋势,说明相对于海外消费市场,国内消费市 场规模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张的趋势,而直至2014 年,高技术制造业市场背离度仍未恢复至2000年 水平;中技术制造业市场背离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表明其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缩小;低技术制造 业,房地产、公共服务、建筑和其他服务业,邮电、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市场背离度则呈逐年上升趋 势,意味着其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张;贸易和 运输业市场背离度无明显波动,即国内消费市场 规模较为稳定。对比201
12、4年典型国家八大类产业消费与出-HTI-*-MTI LTI-OSE-TTC t-FBS-AGR(右)-MIN(右)图1 2000-2014年中国八大产业消费与出口市场背离度指数 数据来源:根据WIOD(Release2016)测算8?得。口市场背离度指数可知,中国采矿业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最大,这与中国矿产资源人均拥有量较低、进口规旗大有关。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市场背离度指数也较高,仅次于日本,表明中国农林牧渔业的国内 消费市场规模较大。除农林牧渔业和采矿业以外,中国其他所有产业的市场背离度指数均较低。因此,中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内消费市场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二)消费需求提质根据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
13、(WIOD)考察中国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倪红福等,2020a;倪红福等,2020b),发现20002014年间中国居民消费结构随时间推移而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农林牧渔业(AGR)消费需求占比降幅较大;橡胶、塑料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资源密集型制造业(MTI),采矿业(MIN)及批发零售、运输仓储和邮政等传统服务业(TTC)的消费需求占比均有所下降;机械、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及其他设备等高技术制造业(HTI),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等低技术制造业(LTI)的消 费需求占比则有所上升;邮电、金融和商业服务业(FBS),房地产、公共服务、建筑和其他服务业(OSE)的消费需求占比也整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可
14、见,中国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呈现多样化特征,同时具有显著 的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的持续升级特质。随着居民收入增长,农林牧渔业、采矿业、中技术制造业、传 统服务业支出比重逐渐降低,而高层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制品业,新兴服务业和 高技术制造业相关消费日益重要,居民消费从对量的追求逐步过渡为对质的追求,反映了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比典型国家八大类产业最终消费需求结构可知,2000-2014年间美国、日本和巴西最终消费需 求结构波动幅度较小,而中国和印度最终消费需求结构波动较为剧烈。美国、日本和巴西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消费需求占比较低,而服务业消费需求占比则远高于中国。
15、由此可见,中国服务业消费 仍有一定增长空间。(三)国内市场主导经济循环的特征逐渐显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旨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国内产业转 型升级和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为定量分析一国(产业)的“双循环”演变历程,本文基于Wang et al.(2017a)的增加值分解框架,将国家(产业)的增加值(或GDP)分解为纯国内增加值、李嘉图贸易增加 值和GVC增加值等三部分。其中,纯国内部分为满足国内最终需求的增加值,不涉及跨境流动,即所有 生产环节和最终消费均在国内;李嘉图贸易部分为满足贸易伙伴国最终需求的国内增加值;GVC部分 为进出口中间品中所包含的增加值。在此
16、基础上,定义国内循环指数为纯国内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 重,即所有生产环节和最终消费均在国内的增加值占比,反映了纯粹的由国内最终需求引致的国内产业 间联系。一国(产业)的国内循环指数越高,表明越高比例的GDP由国内生产并在国内消费,即一国(产为节省篇幅.相关表格省略.留存备索13 业)的国内循环程度越高。同时,定义国际循环 指数为李嘉图贸易增加值和GVC增加值之和占 总增加值的比重,一国(产业)的国际循环指数越 高,表明越高比例的GDP由国外需求拉动或由国 内外生产要素联合生产创造,即一国(产业)的国 际循环程度越高。根据KIBE GVC数据库中的WIOD 2016和 ADB-MRIO2018数据,本文测算得到中国2000 2017年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指数(如图2)。20002017年间国内循环指数,大致经历了先下降 后上升的变化。2000年国内循环指数为82.0%,而中国加入WTO后以低成本要素优势嵌入全球 价值链,承接发达国家外包生产环节,同时积极开 拓海外需求市场,致使国内循环指数不断下滑,并 于2007年降至72.2%o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加速了全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