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22MB ,
资源ID:258080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8080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pdf

1、第 22卷 第 2期2023 年 4 月Vol.22 No.2 Apr.2023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杨晓文,刘秀萍,韩琦(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摘要:通过梳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文本脉络,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有助于展现马克思主义丰富的理论内涵。资本社会批判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的发轫和奠基;劳动生活批判立足于劳动的异化,建构其理论体系“生存论”的批判境域;技

2、术工业批判通过剖析技术与资本融合互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生活关系的全面展开,构成了青年马克思思想体系的关键环节;自然生态批判深入揭示社会与自然的矛盾根源,阐明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未来图景。这四重批判源自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性特质与深刻的问题意识,通过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批判和对人的未来解放状态的展望,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与价值论主旨。关键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劳动;异化;技术;自然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06(2023)02-0026-07长期以来马克思经典文本研究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其中,作为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精神富矿,18

3、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因其内在的思想张力,持续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围绕这一文本的不同面向形成了多种阐释路径。本文立足马克思文本的批判性维度,从资本、劳动、技术、生态四个层面厘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内含的多重视角及其内在关联。从概念内涵上分析,资本-社会批判揭示出资本构成了市民社会的能动原则和统治轴心;劳动-生活批判揭示出生产劳动在现代工业社会构成了人的生活世界的前提条件和对象性领域;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出科学技术构成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资本流通的建构性因素;自然-生态批判揭示出自然领域仍然是人类生存需要面对的基础条件和现实矛盾的社会镜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四重批判思想既一

4、以贯之又环环相扣,厘清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呈现一幅较为完整的青年马克思的思想肖像。一、资本社会批判:揭示资本本质及其异化效应马克思的一大贡献就是实现了对资本本质及其异化效应的揭示和批判,正如恩格斯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中所总结的,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尤其是剩余价值的发现,为无产阶级指明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光明前途1(P601-603)。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正因为他的思想深入到了作为国民经济学的“黑暗之心”的资本,才使其思想具有前所未有的穿透力、感召力和革命性。可以说,资本-社会批判是贯穿马克思一生的思想

5、主题,它发轫于青年马克思的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终以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 资本论 实现了这一批判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的资本-社会批判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资本”概念的经济学哲学解读;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异化劳动的批判;三是对拜物教的批判;四是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的阐发。何为“资本”?按照此前的国民经济学家的理论,“资本”实质上是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作为合法权利,是建立于资产阶级国家的实在法基础之上的。在对萨伊和斯密的资本学说进行考察研究收稿日期:2021-12-29作者简介:杨晓文,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

6、学技术哲学。刘秀萍,女,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韩 琦,男,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第 2 期杨晓文 等: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探析青年马克思的四重批判思想后,马克思总结道“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力”,资本不仅作为积蓄的劳动而具有经济属性,还具有广泛而强大的权力属性,以至于资本不仅支配着工人而且还支配着资本家2(P130)。资本追求垄断利润,但是资本积累必然面临着竞争,这就使得大资本家和小资本家具有不同的经济命运,然而他们最终都是服务于资本积累这一共同经济主题。要想理解资本,就需要理解私有财产和

7、劳动,“私有财产的关系是劳动、资本以及二者的关系”2(P177)。马克思分析道,劳动同资本的关系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直接或间接的统一,此时二者仍然处于相互促进的积极关系;其次是二者的对立,资本家与工人不共戴天,资本与劳动互相排斥;最后是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资本将自身同自己的利息相分解,利息又分解为利息和利润,通过这一环节,资本家沦为工人阶级,劳动作为资本的要素和费用而分解为自身和工资,工人本身即资本、商品。因此,私有财产最终指向的仍然是“敌对性的相互对立”2(P177)。尽管劳动和资本的运动会使双方经历各自的分解,但是只要私有财产仍然存在,双方仍将作为对立统一的经

8、济要素存在,究其实质,资本作为积蓄的劳动最终意味着私有财产的极端化,资本不仅借助私有财产实现了法律和经济意义上的自我确证,还借助劳动实现了自我扩张与增殖的权力意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异化劳动。劳动产品脱离了生产者及其劳动的管辖,而是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异在力量,作为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因此,工人越是参与到生产过程中,越是生产更多的产品并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他就越是受到资本的剥削和统治,并越来越贫困。劳动本来应当是人的自由活动的重要部分,是人实现自身的类生活的重要途径,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将工人的自由灵魂卖给了资本的魔鬼,使劳动外化于工人自身,“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

9、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2(P159-160)。资本通过异化劳动占据了工人,工人则因为异化劳动失去了自身。马克思对资本、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又进一步表现为对拜物教的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使工人失去肉体主体性和自主的精神生活,最终使工人物化、商品化、资本化。倡导自由贸易的资产阶级启蒙国民经济学家,从私有财产同劳动之间的现实关系着眼,将劳动视为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因此,那些货币主义体系和重商主义体系的拥护者,即认为私有财产对人来说只是对象性的本质的人,就被他们称为“拜物教徒”。但马克思看出了这些倡导自由贸易的国民经济学家尽管不相信看得见的货币之神,却相信看不见的资本之神,说

10、到底,他们仍然是私有财产体系下的拜物教徒。对共产主义的历史意义的深刻阐发是马克思的资本-社会批判的旨归。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及其带来的异化而实现了人对自身本质的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力量是类生活中现实的生命的感性能力和激情,但资本作为极端化了的私有财产以其异化劳动褫夺了人的本质力量,压抑了人的自由。人类为实现自身自由的本质力量而进行阶级斗争,这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过程。共产主义作为人类发展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目标指引着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历史将会带来这种共产主义行动,而我们在思想中已经认识到那正在进行自我扬弃的运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2(P232)二、劳动-生活批

11、判:揭示生活世界实践原则的异化状态马克思的资本-社会批判从宏观上揭示了劳动辩证法,而其劳动-生活批判则深入到微观层面对劳动辩证法予以展开,使其国民经济学批判由“副本”转向“原本”3。马克思第一次使用“超出国民经济学的水平”的描述,就是为了回答一个具有存在论意涵的重要问题:把抽象劳动作为人类的最大部分,对于人类发展而言,具有什么意义?2(P124)这一问题的提出体现了马克思劳动辩证法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核心关切。一方面,他试图以劳动辩证法克服近代唯心主义传统所形成的“对象性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对象性世界(现象界)”的建立。另一方面,他没有止步于主体客体之对象性关系的认识论层面,生活世界的客观性不

12、再由“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所奠基,取而代之的是作为人的感性实践活动的“劳动”4。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劳动的逻辑是根本性的、建构性的,社会结构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27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形成的。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世界历史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也是自然界的生成过程。马克思立足于生活世界的多重实践关系展开了现实的人道主义批判,他最根本的关注点是,当作为人的存在状态的“劳动”发生了异化,对人类的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不同于动物,人的生活是一种能动的类生活,是“生产生命”与“再生产整个自然界”的生活,且这种生产活动“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人首先是一种感性的存在者,为了表现自己的

13、生命,必须凭借现实、感性的对象。但是,异化劳动使得人类的感性对象性活动降格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生产的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2(P63)当生产活动在规范化与合理化的表面下平稳高效运行时,异化劳动作为剥削机制起作用并成为了一个隐而不显的存在。由于资本力量的扩张,异化劳动已经从生产领域扩大到资本流通的各个领域并进而扩大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也就必定导致“物的世界的增值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P156)。由于越来越复杂和庞大的社会分工,机械化生产将具体的劳动转化为抽象化、同质化、可计量的劳动力单元,将工人的任务化约为灵巧和警觉的操作。当机器取代

14、手工劳动,工人日益失去发展自身能力的空间,机器的高效性能和工人的僵化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决定现代人命运的“异化劳动”带来了一系列“冲突”“紧张”,甚至是“危机”。马克思不仅对异化劳动的本质进行了哲学阐释,而且很快又转向了对现实的批判,即批判异化的物质手段私有财产。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一方面是外化劳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是劳动借以外化的手段,是这一外化的实现。”2(P166)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迄今为止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展现。”2(P186)作为以生产活动为存在方式的存在者,人的存在就是其社会生活过程。在改造对象世界的过程中,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从而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

15、存在物。在马克思那里,对象化的具体含义是指人在他所创造的对象中实现自身。然而,“在国民经济的现实状况中,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P157)也就是说,对象化的过程蕴含在私有财产的矛盾运动之中,私有财产的产生,意味着出现了一种不依赖于生产者力量的异己存在物,这种存在物并不能确证劳动者的生命价值,而是将其同物的交换价值相混淆,这便是与劳动相对立对象化的严重后果。马克思看到,另一方面,私有财产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它反映出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从这种视野着眼,即从解决矛盾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指出,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实质上意味着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只有在矛盾关系普遍发

16、展的情况下,对私有财产最终的积极扬弃才能实现。青年马克思的问题意识奠基于实践历史和生活世界之中,异化劳动理论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描述了异化劳动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的各个方面,从而把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问题从黑格尔学派固守的自我意识领域拓展到了人同对象世界的现实关系领域。不同于黑格尔对“异化”的理解,马克思是以异化劳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形式和表现手段来把握其内涵的5。在批判私有财产的过程中,马克思预见到“私有财产以最普遍的形式成为世界历史性的力量”这一全球化进程远景,他将这个社会远景描述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环节,通过“异化的自我扬弃”,劳动将成为生活世界的美学活动而非生存负担。三、技术-工业批判:揭示工业社会技术力量对人的支配劳动-生活批判尽管详考察了工业社会对生活世界的异化效应,但对此更为集中的揭示则在技术-工业批判中。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很少使用“技术”这个概念,也并未提及“技术哲学”之类的术语,因此,其中所体现的技术哲学思想经常被忽略。但是,为了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度揭示,就不能脱离他对技术问题的探讨6。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的第三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