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 月第 卷 第 期 流动的文化:明清桐城私修乡贤传记考论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查思扬()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 :.查思扬(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辽宁 大连)摘 要:基于乡贤传记概念将前人鲜少涉及的传记史料与地方文化地理著作有机结合从文献分布、编撰时间轴和文献类型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桐城乡贤传记的的基本情况作出概述:认为桐城乡贤传记的书写区域相对集中有以宗族为中心的分布特点编撰时间长且主要集中于三个高峰时期文献类型分为单独的人物传记和传记附传主著作的合集等两种 作为地方史书写的重要文献桐城乡贤传记的编撰具有重视考据、以人存史的收录原则、秉公论和崇
2、理学的编撰理念、重视家族文化的书写倾向以及广见闻与通俗性的编撰策略 而桐城士人赓续传承地书写乡贤则是为了保存乡邦文献构建地域文化以及广施教化让桐城才力不限于一代风气不囿于方隅关键词:明清时期桐城私修乡贤传记地方文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乡贤者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 私修乡贤传则是由地方士人将本乡精英群体事迹书写、揖录成所谓的私修性质的传记合集以形成地域的人格典范 乡贤传最初由古代郡书发展而来 刘知己史通中提到:“汝颖奇士江汉英灵人物所生载光郡国故乡人者编而记之 若圈称陈留耆旧、周斐汝南先贤、陈寿益州耆旧、虞预会稽典录此之郡书之谓也”宋元时期乡贤传记作为地方文献不
3、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成为地方士人旌其乡贤、美其乡邦凸显乡邦意识增加地域认同的私人著作 明清时期是地方私修乡贤传记的高峰时期 目前学界对于乡贤祭祀研究甚多而对于乡贤书写研究不足张会会的人以地灵、地以人显 明代江浙私修乡贤传记探论也是将江浙作为研究区域 桐城作为地域文化极其发达的地域为文献之邦号为天下第一 目前对于桐城一地乡邦文献作大体概述和单独文献作文学化赏析的研究甚多 然而以乡贤传记为角度单独作类型化分析并重点关注整体编撰行为的尚未有之 故本文拟从乡贤传记的角度重新梳理桐城桑梓文献以期为明清地域文化史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桐城私修乡贤传记的编撰概况明清时期安庆府属桐城一地文化最盛有“天下文章出桐城
4、”之美誉因此明清安庆府私修乡贤传几乎全部集中在桐城地区(见表)表 明清桐城私修乡贤传记汇总乡贤传名称作者编撰年代卷册存/佚备注桐彝桐彝续方学渐万历三卷续二卷存明正嘉以前桐城乡贤事迹迩训方学渐万历二十卷存明正嘉以前桐城乡贤嘉言懿行龙眠诗传姚文燮、钱澄之康熙不详佚方孝标文集可见龙眠诗传序龙眠风雅潘江康熙九十二卷存桐城乡贤人物小传及诗歌合集桐城乡贤实录潘江康熙一卷佚续修桐城县志仅存书名皖桐旧事录左濬不详不详佚续修桐城县志仅存书名皖桐幽贞录马教思不详一卷佚续修桐城县志仅存书名龙眠古文李雅、何永绍康熙二十四卷存桐城乡贤小传与古文合集桐城轶事马小眉康熙一卷存仕宦于南明时期的桐城乡贤事迹桐城贞烈录章攀桂不详
5、不详佚转引自吕浩浩清代桐城地区士绅研究龙眠杂忆姚兴泉乾隆一册存专记桐城风俗人物时令山水等枞阳诗选王灼乾嘉二十卷存明末至清嘉庆年间枞阳一百五十多人及其诗作桐城选举记马树华嘉庆十卷佚桐城士人科举掌故轶事古桐乡诗选文汉光、戴均衡嘉道十二卷存桐城北乡人物小传与诗文合集桐旧集徐璈嘉咸四十二卷存桐城乡贤小传与诗文合集桐城节烈志张若瀛不详不详佚转引自吕浩浩清代桐城地区士绅研究桐城列女志刘开道光四卷佚桐城县志中留有存目刘孟涂集有自序桐山名媛诗钞吴希庸方林昌道咸十二卷存明末至清代桐城女诗人 人及其诗作桐城文录戴均衡、方宗诚道咸七十六卷佚桐城乡贤小传附带古文合集龙眠识略马树华道咸十二卷佚桐城合邑前贤事迹掌故文献龙
6、眠从书光聪谐道咸百数十种存宋元以来乡先辈著述合集仅存 种乡贤续录姚濬昌不详一卷佚仅在桐城耆旧传中留有书名桐城耆旧言行录姚永朴光绪不详佚仅在姚永朴蜕私轩集中留存序言桐城耆旧传状碑志汇钞萧穆不详不详佚仅在马其昶桐城耆旧传留有书名国朝桐城文征国朝桐城文征约选萧穆光绪二百六十四加二十六卷存收录明朝至清同治年间桐城合邑文人小传附古文总集桐城耆旧传马其昶光绪十二卷存明初至清光绪年间桐城九百余乡贤事迹史传 注:资料来源桐城县志艺文志续修桐城县志艺文志安徽通志艺文志江南通志艺文志皖人书录四库系列桐城耆旧传千顷堂书目查思扬 流动的文化:明清桐城私修乡贤传记考论 明代伊始乡贤祭祀开始纳入国家教化体系中弘治初“命天
7、下各邑各建名宦乡贤祠 以为世劝”正德年间胡瓒宗任安庆知府时建府学乡贤祠祀汉文翁等安庆乡贤 人 后续府县志人物传、地方私修乡贤传书写乡贤事迹纪念先贤 乡贤书写和乡贤祭祀也互为表里成为表彰乡贤的两种重要形式 故胡瓒宗“既立其祠又纪其实使百代而下闻诸君子之风咸有所观感焉”从分布来看桐城乡贤传记的书写区域很集中 桐城西北有龙眠山“龙眠”是桐城文化的一个符号象征 就家族而言桐城境内的桂林方氏扶风马氏、香山戴氏、麻溪姚氏等家族是乡贤传记的编撰主体乡贤传记的作者群体囊括了桐城诸多望族 根据徐雁平清代文学世家姻亲谱系和相关宗谱的统计桐彝迩训的作者方学渐子方大镇曾娶麻溪姚氏姚希颜女龙眠风雅桐城乡贤实录作者潘江为
8、桂林方六房十三世方曾猷女婿潘映轸孙麻溪吴氏十二世吴道谦外孙皖桐幽贞录作者马教思娶桂林方氏方以智女桐城耆旧传作者马其昶先娶麻溪姚氏姚浚昌女姚倚洁又娶清河张氏张师亮女 而枞阳诗选作者王灼为刘大櫆高足桐旧集作者徐璈和桐城列女志作者刘开均为姚鼐学生 辑古桐乡诗选的文汉光、戴钧衡又是“姚门四杰”之一方东树的学生可见乡贤传记的作者群体和桐城各姓家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桐城的乡贤传记也因此呈现出以宗族为中心的文献分布特点从编撰时间来看桐城乡贤传的发展最早起源于万历年间的方学渐的桐彝终于清朝光绪年间马其昶的桐城耆旧传 在编撰时间上呈现出三个编撰高峰时期一是明末清初 如明末方学渐作桐彝迩训二乡贤传“蒐集旧闻
9、垂型奕祭实与史乘相表”清初潘木厓撰龙眠风雅九十二卷卷轶浩繁是桐城乡邑诗学对后世产生实际影响的一部奠基之作 这一时期还间有像皖桐幽贞录桐城轶事桐城贞烈录等记述单一类型人物如“隐士”“南明忠臣”“列女”的具体化乡贤传记其二是嘉道咸年间这一时期以大型合集类乡贤传记桐旧集龙眠从书桐城文录的编撰为代表 三是光绪年间类似国朝桐城文征桐城耆旧传的编撰和前代乡贤传记桐彝迩训的续写刊刻不仅是桐城乡贤传的集大成之作还有桐城士人希望在动荡时期以乡贤传记起移风易俗的教化意图最后从文献类型上看明清桐城的乡贤传记在编撰体裁上既有像桐彝迩训龙眠识略桐城耆旧传这样单独的人物传记也有像龙眠古文枞阳诗选等传主附带诗歌古文著作的合
10、集文献 沈志富在考察桐城乡邦文献时认为:“在桐城人文传统的建构过程中通邑性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诗歌文集 古文文献 乡贤文献等三条撰辑系统”笔者认为早在宋代就有兰溪县吴师道撰敬乡录汇集婺州自梁朝以来重要人物的短篇传记及诗文 美国学者包弼德也认为:“敬乡录把编写人物传记和诗文集的传统合二为一为元明时期乡贤传记的书写提供了最初的范本”杨艳秋在总结明代乡贤传特征时亦指出:“明代自嘉靖以后很多乡贤传如祥符人物传楚宝昆陵人品记等都不再是单独的人物传记即与地理联系密切但无论是加入地理变迁山水名胜亦或是著作诗文等内容也都是以人物为主”明末清初受到桐城地域文化影响文献的载体形态更为丰富 潘江龙眠风雅之作便是感慕续
11、吴先贤赞弇州名卿纪“盖以乡之人阐扬其乡之先哲”徐璈在做桐旧集时也自述了乡贤传记的起源“汉唐以前由有襄阳耆旧陈留风俗鲁国先贤等传而宋元以后所由有会稽萃英梁国风雅姚江逸诗各集也”姚莹因此道出桐旧集 取名之意:“襄阳耆旧传古人敬慕前贤所作也兹以桐旧名集檇亭之意岂不曰吾以是著耆旧之思乎?”可知龙眠风雅与桐旧集虽辅以诗歌但内容上依旧讲述乡贤事迹“阐潜德之幽光 表哲人之忠孝”此种编撰方式不仅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对应着桐城深厚的诗学和古文创作传统亦具有让乡贤传记广为流传的增益 桐城私修乡贤传记的编撰特征.以人存史重视考据的收录原则表彰乡贤通常是官方祠祀与私修传记并重进而瞻于祠退而观其传具有“明源流、旁引证、重
12、考述”的特点为了避免“后世典籍不足尚友之士靡得而考镜焉”在传主里籍选择上与明清时期的乡贤祭祀一致“生于其地而德业学行著于世者谓之乡贤”“生于其地”的里籍条件是入传的重要原则 纵观桐城私修乡贤传入传人物几乎都为本籍乡人“广征载籍会梓旧闻专述邑先正遗事”虽有个别乡贤传如方学渐所撰的迩训旁及流寓和宦游但在顺序上仍遵循就地而言的书写范围“故凡一章首郡人次宦游次侨寓”即使选取和安庆地区有联系但非本籍之贤人也是为了“述其人而增重吾邑”凸显地域文化兴盛数量蚌埠学院学报 年 月 第 卷 第 期(总第 期)极少 戴均衡于古桐乡诗选凡例中写道:“人之居处迁徙无常有先居北乡而后迁徙他乡者则载其人之诗其子孙之诗不载有
13、先世居他乡而后至北乡者则载其人之诗其先世之诗不载”为了要使乡贤事迹真实乡贤传记的人物收录也遵循“生者不入”的原则“良以人亡论定其人存者不录”对于乡贤传记的史料来源通常遍采史传志乘及诸家文集笔记和口耳相传的乡评舆论事在实录言不滥美 除了广征国史和家传外乡贤传记之间往往也互相引证 古桐乡诗选在为乡贤立传时“必详其里居所在年代未远者征之见闻 其远者或考之邑志及龙眠风雅龙眠古文诸小传或考之其人之家乘与其人之诗文集他人赠答之篇什非确有指正者不敢羼入”清末桐城最大的乡贤传记桐城耆旧传的作者马其昶在为传主作传时便取材前人的迩训桐城轶事龙眠识略桐城耆旧碑传志汇钞桐城耆旧言行录等乡贤传记“事必有征词必己出”考家
14、族起源、辈行之尊卑、年齿之长幼同时搜罗当时名家评语作为考证的史料来源.秉“公论”与崇理学的编撰理念张会会的研究中提到“乡贤传记的入传遵循着秉公论的原则”此公论也就是撰写者对于乡人中何人为“贤”的一种主观价值选择 不同的乡贤传作者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如万历年间方学渐撰桐彝迩训二乡贤传其言道:“桐彝桐之孝节传也”以孝悌、忠义、孝弟、孝妇、烈妇、节妇为类目对乡贤进行分类书写 尽管这种“分类有不尽其人者”且有的乡贤可能还兼有二种以上的人格特质或事迹类型但方氏的书写初衷可谓是各举其偏长以为世训表达了自身对于乡贤入传的“公论”理解 除此以外由于入清后桐城地域诗歌文化繁盛以文会友 乡贤传附带诗歌童谣并不罕见这
15、也引发士人对于入传公论的重新解读 龙眠风雅桐旧集古桐乡诗选等乡贤传都均采取“以诗存人”的“宽选”方式并不囿于传主的名声大小、贵贱与否 王灼枞阳诗选亦有“其人至国初士大夫、内及女子旁而释老之徒一篇之佳皆采录焉”这些乡贤传记作者对于入传贤者的“公论”便是立足于“诗佳人即优”的稍显狭隘的“立言”观以起到“广录乡贤”的功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乡贤祠“停列女之祀”而乡贤传记的作者却维系了为乡里杰出女性立传的传统 刘开以“桐城旧为人文之地冠盖接出而节烈尤众”作桐城列女志为贞烈女性立传 而吴希庸、方林昌桐山名媛诗钞辑录清代桐城女诗人 人诗作 首选诗例载小传 对于女性贞烈与文学的不同入传标准和书写侧重也反映着
16、不同撰者对于乡贤入传的公论理解桐城风俗志载“明以来多讲性理之学”桐城学者不论是为人还是治学大都恪守传统理学以儒为本不尚空谈务实黜虚 士人对于程朱理学的践行也体现在文化书写传承中 以忠孝节义的价值观为例马小眉作桐城轶事为仕宦于南明的桐城籍士人立传 其中大有殉难死节者其称:“自来修史盖以乡评有完舆论 而年来吾邑修志多有无籍诸生窃名而内遂秀污晟之编 是以诸臣殉难皆有地、有实、真实为信 乃以事任甲申之后悉不记载”后续乡贤传均有专门卷类记载仕于南明的殉难忠臣 其中桐城耆旧传认为国朝褒忠不以易代歧视履录明季殉节诸臣但“各予专谥通谥有差通判胡公得谥节慜其同时致命大节同而不获上闻者尤不可胜数”因此还额外收录夏统春、吴中黄、周日耀等明季殉难者以表达对殉难士人气节的褒扬“忠”一直是儒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对于忠节的理解宋学领袖二程以“忠以事君完以大节”将其定义为对君主家国的绝对依附 因此对于桐城士人来说“殉义死节”就是程朱理学对于忠节的最高诠释易代之际则尤其值得褒扬 而桐城列女志桐城节烈志仅以文献命名便可推断出撰写者对于女性为“贤”的单一标准便是节烈尽管桐山名媛诗钞重点关注女子以“文才”为“贤”的特质但其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