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80MB ,
资源ID:2580921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809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传统园林空间观研究.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传统园林空间观研究.pdf

1、第 44 卷 S1 期 包 装 工 程 2023 年 4 月 PACKAGING ENGINEERING 557 收稿日期:20221214 基金项目:2022 年度安徽省科研编制计划项目“文旅融合视角下马鞍山城市工业遗址转化为公共文化空间的设计策略研究”(2022AH052706);2020 安徽省质量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思考”(2020kcszyjxm234)作者简介:赵蕾(1985),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工业遗址更新,空间改造设计。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传统园林空间观研究 赵蕾1,倪妮2,于洺珠1(1.马鞍山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2

2、.安徽工业大学,安徽 马鞍山 243002)摘要:目的目的 中日韩古典园林由于地理位置、人文风貌相近,造园艺术有相近之处,但地理位置与地域文化的不同也具有差异性。提出通过图底关系的分析方法,将中日韩的造园艺术进行更清晰直观的对比,加深对传统园林布局特点的认知,从而在今后的古典园林再生设计时做到有据可依。方法方法 通过用图底关系理论,从中日韩典型的古典园林入手,分别选取拙政园、龙安寺、潇洒园 3 个园林案例,对其进行建筑、道路、水体 3 个构成元素与园林的图底关系绘制,分别将其进行图与底的翻转对比,进行视觉构成分析。结论结论 通过对中日韩传统古典园林图底分析的研究,提出对三国传统园林空间观的建构

3、思路,为现代化语境中对传统园林的重塑提供启示和借鉴作用。关键词:图底关系;传统园林;空间观;中日韩传统园林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23)S1-0557-06 DOI:10.19554/ki.1001-3563.2023.S1.083 古典园林再生一直是景观设计中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包括修复现存的园林,恢复那些毁于战火,只存在于古书典籍中不复存在的园林,又或是处于商业目的以古典园林为参考新建的古典风格园林。从过往的设计经验看来,园林再生最难的在于重塑园林的空间层次。目前很多设计实践注重对传统风格单一元素的模仿,虽然可以还原逼真的仿古建筑,却无法

4、做到整体空间的神似,当水文地形都发生改变时,如何做到园林空间的神似,是现如今园林设计中需要探讨的问题。在对古典园林的研究中,很多专家学者对中日韩园林做过对比研究,例如王艳等人从造园手法和要素上对比苏州留园与日本龙安寺形态的异同1;孟兆祯从理念、园林追求的境界、自然山水园布局、园林建筑、置石与掇山、自然式的植物种植方面论述了相似性与独特性2。以上研究从理念与造园要素入手,缺乏从视觉呈现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李彦儒借用图底关系着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廊设计,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最直观的图示法对园林构造要素之一廊进行全面分析,深度探索园林构造中廊要素的精髓所在3。在图底关系对空间营造手法的应用上,杨贵庆借鉴老

5、子“无之为用”的空间哲学思想,提出了“建乡居以为村,当其无,有村之用”的关于传统村落空间认知的哲理智慧和保护营建思路4。通过图底关系讨论传统村落“有”与“无”的共存共生。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罗吉尔特兰西克教授基于城市设计提出的重要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城市设计中,用以城市规划的形态分析,目前很少有学者将其应用在中日韩园林营造手法的对比研究中。本文选取中日韩典型园林,用图底关系理论通过将建筑、水体和道路平面色块化,互为图底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中日韩园林构成特点和分布规律,对 3 个国家的园林空间观和园林各要素的分布原则及规律有更加深入的认知。1 图底关系中的空间观 图底关系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的

6、知觉组织原则中的图形和背景。在人类感知系统中,视知觉占据了很大部分,视知觉具有的最本源能力之一,就是将所感知到的所有元素自动分为“图形”与“背景”,即“图”与“底”,更通俗一些可以称其为“主体”和“背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常用“格式塔”的“图底关系”审视城市,并将建筑与空间作为“图与底”,通过图底翻转考察城市空间的完整性与场所的意义5。从传统城市规划角度而言,图底关系一般将建筑与剩余面积进行图底翻转,良好的“图底关系”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建筑、道路等密度较大,达到40%以上,也就是说建筑面积与剩余面积约相近,更容易得到一个比较均衡的图底关系;(2)建筑等元素558 包 装 工 程 202

7、3 年 4 月 与剩余面积分布均匀且相互联结,这样更容易得到图底翻转的视觉效果;(3)空间尺度宜人,图底翻转的分量相近,传统城市的建筑体量较小,当建筑与剩余面积相近时,比较容易得到一个宜人的人性化活动场地3。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空间中“有”和“无”的统一辩证关系。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因此“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有”和“无”相互作用才有了真正能让人们使用、感受的空间。在大家对空间的认知中,形成物体实质的建筑通常被认为是主体,即“图”,道路水体等空间虚体因为空间开放没有实体,通常被认为是背景,即“底”。目前的园林再生实践活动中,作为物体实质的

8、建筑通常更容易被大家看见、模仿。然而忽略了传统的园林空间正是由建筑这样的实体空间和水体、道路等空间虚体共同组成。本文将被大家忽略的水体道路等虚底空间和实体空间建筑进行平行对比,通过对比图底关系,将物象中的图与底相互翻转,重新判定物象中的图与底。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助于加深对不同国家地区传统园林空间观的认知,进而指导不同地域风格的古典园林再生设计。2 基于图底关系解析传统园林空间观的塑造 中日韩园林都是以自然为基础,通过不同的造园手法和艺术表达,创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抒发不同地域的文化情怀。区别于欧洲几何式园林的秩序感,3 种东方园林都充满了含蓄自然的东方灵动之美,但是其造园表现手法却各有不同。研

9、究分别选取了中国的拙政园、日本的龙安寺和韩国的潇洒园作为研究对象。这 3 处庭院建造时间相近,并保留有较为完好的平面图,为研究提供了便利。针对 3 处园林的平面图,分别将建筑、道路、水体进行了色块化处理,见图 1,从图中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 3 个庭院的异同,包括空间要素与整体平面之间的构成和比例关系。从整体上,拙政园地势较为平坦,呈现出较为规整的矩形结构,平面图有比较清晰 的边缘,龙安寺与潇洒园依山而建,庭院边缘弱化,与自然地形结合在一起,没有清晰的边界线。拙政园相较于龙安寺和潇洒园,面积较大,建筑、道路与水体在形态上有比较丰富的形态纠结穿插,较为复杂,整体比例上水体面积较为突出,见图 1 左

10、。龙安寺的整体布局呈现出较强的秩序感,整个建筑群体靠近山下,面临南面的水体,道路自下往上,整体布局井然有序,见图 1 中。潇洒园和龙安寺一样,有着较为丰富的地形变化,庭院边缘弱化,与自然地形结合在一起,有着崎岖的形态变化,整体形态非常生动,整个庭院以溪水为中心,水体在潇洒园中呈现出贯穿庭院的线状结构,像一条对角线让整个庭院的平面显示出非常生动的动态感;在园林空间处理方面,该园以平面卷轴的形式展开,如花阶、台地的利用,展示出当地造园风格的地域性5,见图 1 右。2.1 建筑平面图底关系的空间塑造 建筑空间的特质是文化的空间性表达,文化通过对自然的再现诠释空间,通过建立边界满足人们对秩序的追求。而

11、园林中的建筑空间也表达了一定社会逻辑所熏陶的文化特质。园林建筑使时空从有限延展至无限,使人们目光伸展到深远,达到“境生于象外”的文化情感4,塑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空间观。因为古典园林大多尊重自然地貌,丰富的自然地貌让建筑穿插、串联其中,在园林中与自然景观相互辉映,形成极具巧思的园林景观。利用图底关系中对比分明的视觉特征,将园林与建筑互为图底,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建筑在古典园林构成中的特征。从拙政园的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对比中可以得到较为明确的图底关系,以园为底,图基本由零散的点与线构成,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见图 2。图底反转,园为图,建筑为底,可见图几乎满布于底,少数区域被分割成了不规则多边形

12、。在山上水边以小尺度的亭台等作为“点景”之用,再者,环以游廊连接主体建筑“厅堂”,周边配以庭院或小景等附属物,营造曲径通幽之感,突出拟仿的自然景境1。从图底关系看大体量建筑形成的面,亭台楼阁形成的点和游廊空间形成的线,点线面元素相结合,让整个平面空间形态非常生动。图 1 拙政园(左)、龙安寺(中)、潇洒园(右)第 44 卷 S1 期 赵蕾,等:基于图底关系理论的传统园林空间观研究 559 图 2 拙政园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 在将建筑、水体、道路分开绘制的过程中发现,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建筑与道路经常出现重合,西方城市的建筑大多为门窗开向街道的建筑,街道、公共广场空间与建筑是格式塔互换关系。中国

13、城市除了面向街道的建筑具有极少的开敞空间外,建筑组合的内部还有作为“半私密”空间的“院落”连接建筑,比西方城市多了一个“过渡空间”层次2。体现了中国传统景观精微层次上的空间现象,中式古典园林建筑在造园中所起到的塑造空间美感的作用与一般建筑有不同之处,而其特殊性在于既具备一般建筑的功能特点和审美精神,即“可居可行”;又可作为观景的设施和被观赏的对象,即“可望可游”,具有“看”与“被看”的双重价值4。日本人对生活环境十分珍惜,这种生活态度影响了对周边环境与自身生活环境的融合性改造。在龙安寺的图底关系中可以看到建筑元素组团化,以群组的方式呈现。从图底关系上可以看到聚集的建筑部分形成面块状态,建筑的排

14、列组合形成了大量的室内空间,同时在大面积的面块空间旁边会点缀部分点状空间,面元素与点元素的相互穿插衬托相映成趣,与室外空间中园林与亭台楼阁的点线面关系殊途同归,都为了起到空间变换调节的作用,增加整个观赏体验层次感,丰富游客的视觉效果和游览节奏,见图 3。图 3 龙安寺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 龙安寺庭园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枯山水,不同于中国园林的观看方式,在辗转的曲折的游廊中,通过园林中曲径通幽的动态意境的营造展现园林的动态美,日本的枯山水则需要通过静态的凝视才能读懂设计师的全部巧思。为此,设计师设计了固定的观赏位置方丈庭南面。对静态空间的要求,让日本的园林建筑区别于中国园林建筑之间的曲折婉转,更

15、加强调秩序感。韩国文化受朱熹理学、风水学影响,园林布局大部分体现自然,造园中注重自然地形。在潇洒园的图底关系中,可以看到建筑的分布较为随意并且沿着山体随地势而建。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较为模糊,因为面积的关系,建筑数量较少,但是布局与整体庭院相一致,元素与整体形成很好的和谐关系。主要建筑物与亭廊结合体现了突出的点线面关系。道路充分结合地势特征,走向与地势一致,在建筑周围设有大量空旷平台,使得建筑周边区域较为开阔与完整,见图 4。图 4 潇洒园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 将中日韩园林的建筑部分进行平行对比,中国古典园林中建筑布局形态比较多变,建筑与观景游廊相结合,通过连廊穿插往复的空间形态连接起建筑的群

16、落,建筑形态具有连续性,空间组织非常丰富;日本传统园林的建筑布局体现出组团化特征,强调空间形式的秩序感;韩国的潇洒园中建筑的布局及单体建筑的方位走向都显示出对地理环境的顺应和延续,见图 5。图 5 中日韩传统园林中建筑与平面的图底关系对比 2.2 水体平面图底关系的空间塑造 水元素是亚洲园林构成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自然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技术手段,创造出高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设计,不同于西方园林秩序井然的水体设计,亚洲古典园林设计中,设计师秉持造化自然的设计理念,注重人工与自然的结合,园林中的水体多呈现出流动性、自然性。拙政园选址于城市地,挖湖堆山,人工自然式面状与线形水体结合,水面设桥,亦有极强的幽深感1。在拙政园水体与平面的图底关系中,可以看到水体面积较大,延展到庭院各个角落,图底关系比较均衡,见图 6。从图底反转之中,甚至可以分辨出道路、廊道的空间,水体边缘灵活自由,蜿蜒曲折,充满自由感和延展性,大部分水体和廊道相依偎,游客可以通过长廊流线观景,水体与廊道的形态蜿蜒曲折,大大增加了人们与水体接触的空间距离和观赏角度的丰富性,最大限度亲近自然的同时,让空间有延续性,从而达到移步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