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龙门石窟云纹装饰纹样研究初探 文/史琰 乔彩文 (龙门石窟研究院,河南 洛阳 471000)摘要:云纹在中国纹样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龙门石窟造像中的云纹装饰纹样数量甚多,难以计数,却充当配角,用以丰富石窟造像的内容与内涵。有关龙门石窟装饰纹样的研究寥寥可数,涉及云纹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对龙门石窟中北魏与唐代时期较为典型的云纹展开调查与研究。目前已收集到北魏至唐代的云纹共 489 例,根据其结构与特征进行分析,分为勾状云纹、卷云纹、朵云纹、如意形云纹这四大类型。关键词:龙门石窟;云纹;装饰纹样一、龙门石窟云纹发展概述云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之一,也是一个独立的装饰纹样类别。在中国装饰纹
2、样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云纹的艺术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云纹的产生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原始旋纹存在着承接关系,以旋纹为基础形态构架,再经后期不断发展演变。纵观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史,从规整稳定的商周云雷纹、先秦卷云纹到自由灵动的楚汉云气纹,再到优雅飘柔的唐宋朵云纹、精致繁复的明清团云纹与叠云纹,无不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与审美情趣。佛教伊始未曾出现云纹装饰纹样,无论是在马图拉早期佛教雕刻中,还是在巴尔胡特佛塔雕刻、山奇大塔雕刻中。当佛教从印度经中亚沿着丝绸之路逐渐向东传播时,渐入汉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下,佛教艺术也呈现出本土化的样貌,云纹装饰纹样在佛教艺术中才得到一定的发展。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
3、窟中初见云纹;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最早的云纹是由于烘托飞天而出现的,作为佛神天人之云,这类云纹用来装饰佛、菩萨、天人的姿态,突出乘空飞翔之势。龙门石窟的装饰纹样是龙门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广泛,体量巨大,复杂多变,甚为流行。而云纹却独树一帜,出现较晚并用以辅助其他纹饰,可以说云纹的发展是以唐五代为分界的。唐五代之前,主要指的是南北朝时期的云纹,位置基本围绕飞天,以自然之中的云的意义出现在其周围,以流线、飞动的形态伴随左右,表示自由翱翔之感,并起到填补空白、丰富画面之作用。五代之后,云纹的类型、造型、位置变得灵活多样,作用也不再局限于表示飞翔,更具佛教与世俗的象征意义。随着龙门石窟造像的不断发
4、展,云纹装饰纹样的位置也由单一的飞天向多方位发展,类型有所丰富,造型也演变多样。二、龙门石窟云纹的类型与演变龙门石窟的交脚弥勒像龛,经推断开凿于孝文帝迁洛之前的几年内,谓龙门石窟第一龛,龛内雕刻的装饰纹样中还未出现云纹的身影。通过调查古阳洞内有纪年的大小列龛中,发现古阳洞太和年间开凿的像龛也均未出现云纹。由此可见,孝文帝迁洛前后到太和年间,龙门石窟造像受到云冈造像遗风的影响,在装饰纹样体系中还没有出现云纹。根据调查,从有明确造像题记与开凿时间的窟龛中发现,古阳洞最早出现云纹的是南壁法生造像龛(景明四年,503),龛内主尊火焰纹身光两侧上方有六身形态多姿的飞天,飞天身前与身下伴随出现云纹。龙门石
5、窟宾阳中洞开凿于景明元年(500)至正光四年(523),宾阳中洞窟顶中部雕有莲花藻井,外围环绕八身飞天像,飞天周边刻有种类丰富的装饰纹样,其中可见云纹。宾阳中洞是龙门石窟目前发现最早有云纹装饰纹样的洞窟(表 1)。(一)勾状云纹古阳洞以及宾阳中洞窟顶此时期出现的云纹均为勾状云纹,是典型的云气纹样式,在北魏时期的洞窟(龛)中所在皆是。其基本造型是弧线形如勾状,因头宽圆且尾尖细,勾状整体呈由粗向细变化之势,前弯后直,具有一定朝向性的排列组合,且与此时期飞天的形象相得益彰,带有青云直上、劲健急行之感。1.水滴式。包括古阳洞北壁 183 龛、186 龛、187 龛、188 龛、263 龛、289 龛,
6、以及南壁 67 龛。其中,以古图 7 莲花洞北壁 6 龛 学术研究Oriental Collection68阳洞北壁289龛(图1)、183龛(图2),以及南壁 67 龛(图 3)为代表,这三龛为古阳洞的二期工程,开凿时间稍晚,大约自正始末约止于熙平年间,云纹也均出现在龛楣处有飞天造像的位置,分布在其周围。勾状云纹在特征上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前部趋于圆形,后部较短,有些则直接消失,或单独出现,或串联出现,形趋于“,”形,似如散落的水滴。这种水滴形勾状云纹在莲花洞北壁 66 龛、69 龛、72 龛、78 龛,以及南壁 60 龛的龛楣飞天周围亦可见。2.带状式。古阳洞北壁 339 龛龛楣飞天处的云纹
7、,南壁 66 龛、109 龛内左右侧上方装饰飞天的云纹又趋于带状之势(图 4 图 6)。云头勾卷数量增多,所占比例增大且更加圆润丰满,整体轮廓由纤细向宽厚发展,向带状勾云纹的形式发展变化,与植物造型相似。莲花洞是开凿于北魏后期的大型洞窟,通过调查发现莲花洞内有位置年代名称图例古阳洞北壁始平公造像龛太和二年或太和十二年/古阳洞南壁孙秋生造像龛太和七年/古阳洞北壁尉迟造像龛太和九年/古阳洞北壁魏灵藏造像龛/古阳洞北壁杨大眼造像龛正始三年/古阳洞南壁法生造像龛景明四年勾状云纹古阳洞南壁元祐造像龛熙平二年勾状云纹宾阳中洞窟顶 景明元年勾状云纹 图 1 古阳洞北壁 2 8 9龛 图 2 古阳洞北壁 1
8、8 3龛图 3 古阳洞南壁 6 7龛 图 4 古阳洞北壁 3 3 9龛 图 5 古阳洞南壁 6 6龛 图 6 古阳洞南壁 1 0 9龛 图 9 莲花洞北壁 6 9龛 图 8 莲花洞北壁 4 0龛 图 7 莲花洞北壁 6 龛 表1 龙门石窟早期云纹分析表学术研究Oriental Collection2023 年 5 月 总第 164 期69楣两侧分别雕刻有云纹装饰纹样。莲花洞门楣北侧可见云纹装饰(图1 5)。火烧洞门楣处刻有仙人骑龙的画面,龙身周围伴有云纹,有腾云而起之势,本体承袭了汉代传统的纹样特征,也与当时的神仙思想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上方刻有一似卷云纹形的图案,其特征是由成对的勾卷形
9、构成,遵循向内的格式,以平和顺接、弯转流畅为特色(图1 6)。这种卷云纹也是“如意云头”或“如意云纹”的雏形,此例云纹的造型也接近于如意形云纹的形式特点。(三)朵云纹莲花洞窟顶飞天环绕,其中一身飞天手托果盘,衣摆上扬,身下伴有两朵云纹,形态更似天际之中的云朵形状。可明显看出这两处云纹前端变大、后端缩小,其中一处前端有三个勾卷形,后端则更为简洁,初具“云头”与“云尾”之感,虽具有朵云纹的特点,却还带有勾状云纹的痕迹(图 1 7)。朵云纹的雏形始于魏晋或更早,其形态特征更接近于自然之云,是更为具象的一种云纹类型,它的出现是中国云纹发展格局由偏重云之“神气”的“抽象化”转向兼取云之“形神”的“具象化
10、”的一个标志。朵云纹在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的造像中并非流行样式,数量较少且不具典型。虽朵云纹在隋唐时期可谓极为盛行,但在目前调查龙门石窟的唐代窟龛中也还是较为少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擂鼓台中洞窟顶围飞天处云纹。飞天造像的列龛基本都带有云纹装饰,莲花洞中飞天搭配云纹已成为流行的固定模式。另外,云纹出现的位置也发生变化。古阳洞有龙纹纹样装饰的龛楣共有 22 处,从中发现龙纹处有云纹装饰的以南壁 140龛、177 龛为代表,在古阳洞中还较为少见。而莲花洞有龙纹纹样装饰的龛楣共有 17 处,其中有 9 处出现云纹装饰,分别为北壁 6、40、69 龛(图 7 图 9);南 壁 25、29、40、41、57
11、、58 龛(图 1 0 图1 4),数量明显增多。其中,北壁69 龛与南壁 58 龛有明确纪年,时间较早的是北壁 69 龛,为北魏普泰二年(532)。莲花洞南壁 40 龛、41 龛是龙门石窟北魏后期典型的代表龛之一。在莲花洞中,云纹出现的位置由单一向多方位开始发展,云纹出现于龛楣龙首纹处较为普遍,主要伴随龙爪、龙身,以环绕的形式出现,与龙纹相结合,成为龙首纹的一类辅助装饰纹样,出现的时间较晚,为北魏末期。古阳洞、莲花洞中龙首纹处的云纹也是典型的勾状云纹,出现于此可能与日渐汉化的结果有关。此处的勾状云纹通常表现为连续的组合形式,多云头连接在一起向同方向发展,似植物叶瓣,具有多种运动姿态,或平向伸
12、展向上,或呈向心回转,或呈散漫状。由此可见,北魏后期云纹装饰纹样的形式表现不但有所丰富,位置也从飞天处发展到了龙首纹处,总体更加灵活多变。(二)卷云纹龙门石窟北魏时期云纹还出现在门楣处,在龙门发现较为特别的两例,分别是莲花洞与火烧洞,门图 1 0 莲花洞南壁 2 5龛 图 1 1 莲花洞南壁 2 9龛图 1 2 莲花洞南壁4 0、4 1龛图 1 4 莲花洞南壁 5 8龛 图 1 5 莲花洞门楣北侧云纹 图 1 6 火烧洞门楣处云纹图 1 7 莲花洞窟顶飞天处云纹 图 1 3 莲花洞南壁 5 7龛学术研究Oriental Collection70(四)如意形云纹发展到唐代,云纹的类型又有所变化,
13、且造型变化很大。如宾阳北洞,其是刘腾为宣武帝追造的一个窟,虽开凿于北魏,但也中辍于北魏,后继唐贞观年间才完工。在宾阳北洞窟顶藻井处出现似如意形的云纹,特征已经与之前有明显的不同(图 1 8)。根据如意形云纹的典型构成特点,其是由两个内敛式勾卷形为主形的“云头”和以飘逸圆滑的曲线连组合而成的,整体形成似椭圆状或桃状的相对对称图案,外形上趋于圆润饱满、飘逸流畅。而此藻井处的云纹既有单勾卷样式,也有双勾卷样式;既有勾卷左右对称的,也有不对称的。有些已然没有云尾,有些则呈现出逐渐弱化的云尾,外轮廓整体依然为椭圆形,颇有如意形云纹的样式。如意形云纹定型于隋唐时期,此处的如意形云纹也可成为明确宾阳中洞开凿
14、时期的又一例证。朵云纹与如意形云纹在造型结构审美上更加有别于勾云纹,勾云纹的形态趋于“风吹动的云”,具有方向性,流动感强,云头重云尾轻,带有疾行之意。朵云纹与如意形云纹则重于形与意的结合,它的形态更像“随风飘浮的云”,悠然自在,温和轻柔,这两者符合中国传统美学,更具对称之感,其本就源于自然之美,形式上又蕴含东方和谐静谧之美意。除此之外,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云纹出现在建筑造像周围,起到烘托建筑之势。经研究后发现,建筑物周围出现云纹较早的是北魏末期的路洞,在北壁的屋形龛上方;较为典型的还有唐代的西方净土变龛,主佛上方殿堂楼阁之下飘浮着云纹装饰这些都还有待继续发掘与探讨,延续龙门石窟装饰纹样的研究内容
15、。三、结语龙门石窟南北朝时期的云纹类型主要为勾状云纹,后逐渐发展出卷云纹、朵云纹、如意形云纹,整体呈从无到有、从种类单一到多种类、从简至繁的演变过程;云纹的位置不仅仅拘泥于飞天周围,还雕刻在龛楣龙首纹处、龛顶藻井周围、建筑周围、佛菩萨的服饰与配饰上。云纹与其他装饰纹样不同,以装饰之云、佛神天人之云为主,辅助其表现凌驾于空中的态势,是战国秦汉以来羽化升仙思想的又一延续,因此在佛教艺术的语意中研究中国传统云纹装饰也更具深刻意义与价值,体现出佛教艺术在中原大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交融。参考文献:1 刘景龙.古阳洞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1.2 刘景龙.莲华洞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6、 0 2.3 刘景龙.宾阳洞 M.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1 0.4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7.5 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3.6 张道一.中国图案大系 3 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 9 9 3.7 徐雯.中国云纹装饰 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0 0.8 赵声良.飞天艺术:从印度到中国 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8.9 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 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2.1 0 酒井敦子,李静杰.南北朝时期的植物云气纹样 J .敦煌研究,2 0 0 3(0 2):2 0-2 8+1 0 7-1 1 7+1 1 9-1 2 0.1 1 张蓓蓓.云纹模式研究以佛教造像为中心 D .上海师范大学,2 0 1 3.1 2 李文生.龙门石窟装饰雕刻 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1.作者简介:史琰(1 9 9 0),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文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石窟艺术、石窟寺研究。乔彩文(1 9 9 3),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