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9 ,大小:983.82KB ,
资源ID:259686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5968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_马晨.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_马晨.pdf

1、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3 年第 4 期86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 的规范性基础*马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北京100091)摘要:以艾伦伍德为代表的当代英美学者对黑格尔哲学持一种去形而上学的解读立场,在德国古典哲学内部发现了一条奠基于费希特并完成于黑格尔的完整的“承认”理论。本文基于黑格尔文本,揭示出伍德等人以“承认”作为黑格尔法权体系规范性基础的悖谬之处,即颠倒了黑格尔在抽象法权中关于个体性和社会性之关系的论述、无法合理解释占有的偶然性以及证明相互承认的内容和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黑格尔哲学中事实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承认形态:第一种出现在现象学中受制于自然意

2、识的承认关系,它是主奴之间通过奴役或胁迫所构成的一种不充分的承认形态,双方无法在此基础上创造平等的主体间交往秩序;第二种是抽象法权中从个体意志出发,通过对私有财产的占有所暗含的承认关系,它是一种在平等和理性的基础上所构成的充分的相互承认,并最终在契约中得到现实的实现。关键词:承认;占有;抽象法权;规范性中图分类号:B51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23)04-086-009作者简介:马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政治哲学。黑格尔在 法哲学原理 中的“抽象法”这一标题下讨论了所有权、契约和不法三个不同的环节。他认为,人们为取

3、得对物的占有,不仅需要占有此物的意愿,还要使占有的具体形式显示出来。这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暗含着一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对物的占有包含着他人的承认,理性主体彼此承认对方是自由的,并拥有占有物的权利。通过这种承认,双方彼此建立了某种“身份”,使得整个共同体处于一个安全和有序的环境中。黑格尔关于占有蕴含承认的学说影响了当代英美黑格尔学者。在西普(L.Siep)和霍耐特(Axel Honneth)的影响下,大多数当代英美学者在对黑格尔规范性理论的解读中,都把“承认”作为其法权体系规范性理论的基础。他们聚焦于精神现象学第四章中关于主奴关系的讨论,在那里,主人和奴隶的生存建立在相互承认之

4、上。将之扩展到黑格尔的法权体系,个人的权利之所以具有正当性和合法性,也因其建基于相互承认的基础上。从这里可以看出,当这些英美学者秉持对黑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2022年度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级科研项目“制度性规范的哲学分析与反思”(2022QN042)。DOI:10.16273/ki.53-1134/d.2023.04.00487马晨: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格尔哲学进行去形而上学的解读,并试图在复杂的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寻找其哲学基础时,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投向具有极强现实目的的“承认”概念。在此基础上,这些学者利用具有主体间性的承认理论在德国古

5、典哲学内部梳理出一个不断演进和更正的线索:在康德那里尚未出现对主体间性的完整阐释,费希特则从绝对自我出发建立了一个基于主体间性之上的承认理论,而黑格尔则被视为费希特承认学说的完成,即承认并非自我意识之所以可能的先验条件,而是一个过程,它始于主奴关系中的殊死斗争。为了检验这一学说是否合理,本文首先试图以艾伦伍德(Allen W.Wood)为例,勾勒出当代英美学者以“承认”建构黑格尔法权体系规范性基础的路径和方法,然后将占有和承认还原到黑格尔具体的文本语境下,以此考察伍德学说的理论得失,最后将分析承认学说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所展示的两种不同构成逻辑,从而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承认理论在法权体系中的正确地位

6、和价值。一、承认作为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伍德在黑格尔的伦理思想(Hegels Ethical Thought)一书中详细阐发了如何以“承认”构建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问题。在这部解读法哲学原理的重要著作中,伍德赋予“承认”以极高的地位。这体现在本书对抽象法权的解读时专辟一章用来讨论承认问题,并详细说明了承认作为抽象法权基础的缘由、过程及意义。伍德认为,为了论证个人是否可以拥有合法财产,黑格尔必须证明“形式上自由的行动者为何应确保彼此拥有一个能任意活动的排他性领域”,这就意味着人类如若合法拥有财产,必须具有一个不受他人侵扰的空间领域。随后,伍德明确指出,黑格尔对这个问题的论证是建立在“承认”

7、概念或交互意识之上的,“只有当我被他人承认时,我才能对自身有充分的意识,并且唯有当承认在完全相互的情况下,承认才是充分的”,伍德由此把相互承认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逻辑基础。基于这一逻辑,伍德将承认学说的来源追溯到费希特。费希特的承认理论是以他的知识学为基础的。知识学的目的在于从绝对自我的先验演绎中推导出全部哲学。在演绎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概念就是绝对自我。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和先验自我不同,它是所有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是一切经验实在性的逻辑基础。绝对自我作为一种本源活动,要求一种以自身为根据并返还自身的行动,并由此超出经验世界的一切规定性和偶然性。与此同时,绝对自我必须通过具象化显现自身,这种显

8、现自身的方式是无穷的,而自我限制的视角却是有限的。在显现自身的过程中,绝对自我必然面对着作为客体的外部感性世界,这就意味着,绝对自我的行动要受到非我的限制,“世界直观活动本身就是处于被束缚状态的自由活动”。然而,每一次改造行动都会受到前一阶段感性世界的限制,由此陷入一种无穷后退的困境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客体就不能是感性世界,而只能是另一个自我意识,它同样具有能动性来 当代学者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具有许多相互对立的面向,持有非形而上学的研究路径的学者认为,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对其规范性主张具有重要意义,但认为这可以从其形而上学的核心中剥离出来,并认为法权体系中所涉及的理论足以使它们具有规范的约束

9、力。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7.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8.Fichte.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M.trans.Michael Ba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20.88马晨: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自由行动。这是因为,当绝对自我

10、去行动时,必然通过理解客体的要求才能决定下一步的行动,因此客体不能是无情感、无思想的感性世界,而必须是同样具有理性的另一个主体,“理性的存在者必须设定一个自身之外的理性存在者作为其召唤的原因”。这样一来,主体和客体同时作为行动者在自由层面上不断行动和作出回应,就证成了具有交互作用的主体间性的存在,双方的承认也就不言而喻了。证明了绝对自我蕴含着交互主体性之后,伍德就对费希特关于人类本质的说法做出了如下描述:“人类的自我意识只有在人类多元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才是可能的。人性的概念不是单一个体的概念,而是物种或类的概念。人与人之间最基本关系是承认,是对他人提出要求和理解他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在这个意义

11、上,承认对成为一个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当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实现后,个人对财产的合法占有也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费希特认为,当理性存在者承认另一个理性存在者存在时,就需要将具有与自身同样特性的行动者区分开来,这只能通过为每一个理性存在者“划归”一个外部范围而实现。按照这种观点,自我希望对方能够尊重我的外部范围,而这要以自我尊重他人的外部范围为前提。这个外部范围就不仅成为单一的理性主体自由活动的范围,也是这个理性主体能够证明自身自由的标志。由此,理性主体双方就进入到一种法权关系之中,关于承认的理论自然引出一条基本的规范性要求:遵守法权关系中的规则。然而,以承认作为法权关系规范性基础的做法存在着无法解

12、决的理论难题。费希特从绝对自我演绎出理性主体互相承认彼此应当拥有一个自由的外部范围,双方承认并尊重对方在这个外部范围内拥有自由行动的权利,理性主体处于法权关系之中,是其拥有自我意识的逻辑前提,这种自我意识从一开始就渗透着承认他人权利的意识等观点。然而,这仅仅是可能存在的一种理想模型,并不能构成自我尊重他人权利的理由。理性主体亦有可能认为对方想要夺取自己的外部范围,并能够利用诡计或强力实现这一目标,费希特的承认理论并没有阻止这种可能性的产生。因此,从拥有一个外部范围无法推导出每个人应当尊重他人拥有外部范围权利的结论。为了确保任何一个理性主体能够尊重他人的权利,费希特又引入国家或社会共同体概念,希

13、望通过某种程度的强制来加以保障这种权利状态。这样一来,基于平等精神的承认与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强制产生了矛盾。因此,伍德等人认为费希特的承认理论是不完善的,他仅指出了一条建立社会规范的理论道路,最终完成者在伍德看来应当是黑格尔。黑格尔对费希特承认学说的修正就在于,认为承认并非自我意识可能性的先验条件,而是渗透着社会历史因素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始于主人和奴隶的生死斗争。也就是说,在实现一个基于平等的社会之前,还要经历一个不平等的承认式社会阶段。综合黑格尔关于承认的论述,从现象学中自我意识的诞生到主奴关系,再到法权体系中的抽象法权,存在着一条理性主体双方不断承认的逻辑线索,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

14、段。一是自我对自我确定性的寻求,并要求他者的承认。在伍德看来,黑格尔采用了与费希特知识学相似的理论路径,把单一个体,即自我意识作为其承认理论的逻辑起点。自我意识意识到自身是个统一体,它的要求就是“超出”一切异于 Fichte.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M.trans.Michael Bau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37.Allen W.Wood.Hegels Ethical Though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77.伍德在此澄清,这种规范性原则并非出于道德命

15、令,它不关涉内在意图,因而比道德命令更为根本和原始,它根植于绝对自我的自由本源活动。89马晨:承认的两种形态:重审黑格尔法权体系的规范性基础自身的他者,这就表现为“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这个命题。自我意识只有破坏或消灭对象的独立性,确信“他者是虚无的”,才能拥有自身的确定性。因此,自我意识的欲望就是一种确定自身真理的欲望,它只有通过某种外在的东西才能获得自身的确定性,这就迫使自我意识不得不耗尽对象。然而,这种否定还不能带来完全的满足,而只能引发无穷无尽新的欲望。因此,自我意识所欲望的对象不仅需要能够被自我所否定,还需要对象不断地自我构成自身。以此,这个对象只能是另一个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只有在

16、另一个自我意识中才能获得它的满足”。此时的另一个自我意识完全是为着自我意识而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自我意识通过他者获得了自身的确定性,换句话说,自我意识之所以能够获得自身统一性,仅仅因为它是作为一个被承认的东西所存在的。二是为承认而斗争的主奴关系。自我意识若要获得另一个自我意识的承认,就必须同时承认另一个自我意识。由于另一个自我意识只是被欲望的对象,仅仅是自我需要否定或消灭的他者,这种相互承认就只能表现为一种斗争。但是,这场斗争并不以一方的死亡作为其目标,否则就不会存在承认的主体和对象了,自我意识只能希望通过支配或奴役他者来实现这种承认。在两个自我意识的斗争中,出现了不同的环节,一方是主人,具有独立的自由意识,另一方是奴隶,它因受制于主人的强制而附属于主人。主人能够认识和改造以自然为对象的物,通过控制物实现对奴隶的控制。主人由此迫使奴隶承认他就是主人,强迫奴隶为他劳动和提供劳动成果。这样一来,主人与物的关系就转变为对物的纯粹否定,通过占有和消费物来满足欲望,而奴隶在与物的关系中完成了对自己的否定,使自己获得了自由意识,得到了自由与解放。黑格尔把主奴关系看作意识的一个发展阶段,认为只有回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