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 书 书犐 犆犛 犃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犌犅犜 合格评定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质量控制规范犆狅 狀 犳 狅 狉犿 犻 狋 狔犪 狊 狊 犲 狊 狊犿犲 狀 狋犛 狆 犲 犮 犻 犳 犻 犮 犪 狋 犻 狅 狀犳 狅 狉犫 犻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 犾狇 狌 犪 犾 犻 狋 狔犮 狅 狀 狋 狉 狅 犾犿犪 狋 犲 狉 犻 犪 犾 狊狑 犻 狋 犺 狅 狌 狋犿犲 狋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 犾狋 狉 犪 犮 犲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狔 发布 实施国 家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总 局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发 布目次前言引言范围规范性引用文
2、件术语和定义总则研制验收运输贮存使用 处置 文件编制和标识管理附录(资料性附录)形态标本质控品质量控制示例附录(资料性附录)质控品研制均匀性及稳定性评估方法 附录(资料性附录)单纯疱疹病毒型 抗体质控品质量控制示例 参考文献 犌犅犜 前言本标准按照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海关技术中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中心、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航天总医院、福州海关技术中心、大连海关技术中心、日照海关综合技术服务中心、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圣元营养食品有限公司、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
3、人:雷质文、刘培海、吕京、王晶、陈宝荣、傅博强、刘功成、郑腾、王有福、姜勇、李阳、兰邹然、陶雨风。犌犅犜 引言在生物测量中,经常遇到无合适的标准物质的情况,实验室内部研制或从外部获得质控品,用于评价生物测量结果的精密度,以满足实验室管理特定的质量控制要求。常见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按物质属性分为抗原类、抗体类、毒株类、菌株类、细胞类等。本标准无意定义一种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新类别。本标准中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是应用于生物领域的质量控制物质,“非可溯源”是这类物质的特点,“生物”是其应用的领域。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属于一类实用的、用于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其无法溯源或根据应用目的无需建立溯
4、源性,不要求定值结果具有计量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但其均匀性、稳定性等性能应满足预期的特定应用要求,且有的生物质控品具有生物安全风险,故应在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全“生命周期”内开展质量控制。犌犅犜 合格评定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质量控制规范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验收、运输、贮存、使用和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的质量控制要求,以及质量控制过程中文件编制和标识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实验室生物检测活动中对于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质量控制,其他非可溯源质控品或标准物质的质量控制也可参考使用。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
5、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标准样品工作导则第部分:常用术语及定义 标准样品工作导则()标准样品定值的一般原则和统计方法 临床实验室定量测定室内质量控制指南 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 基质效应与互通性评估指南术语和定义 和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为了便于使用,以下重复列出了 和 中的某些术语和定义。质控品狇 狌 犪 犾 犻 狋 狔犮 狅 狀 狋 狉 狅 犾犿犪 狋 犲 狉 犻 犪 犾 狊质量控制物质用于测量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定义 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狇 狌 犪 犾 犻 狋 狔犮 狅 狀 狋
6、狉 狅 犾犿犪 狋 犲 狉 犻 犪 犾 狊狑 犻 狋 犺 狅 狌 狋犿犲 狋 狉 狅 犾 狅 犵 犻 犮 犪 犾狋 狉 犪 犮 犲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狔用于测量质量控制的生物标准物质,其特性值无法或根据其应用目的无需建立溯源性的标准物质。均匀性犺 狅犿狅 犵 犲 狀 犲 犻 狋 狔标准物质中特定部分的某个规定特性值的一致性。,定义 稳定性狊 狋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狔标准物质在指定条件下贮存时,某个特定特性值在规定时间内保持在规定限值范围内。,定义 犌犅犜 互换性犮 狅犿犿狌 狋 犪 犫 犻 犾 犻 狋 狔标准物质的特性。由两个测量程序测量某一给定物质的特定量产生的测量结果间的数学关
7、系,与测量常规样品的量得出的数学关系的一致程序。注:在一些领域里,互换性又称作互通性。,定义 基质效应犿犪 狋 狉 犻 狓犲 犳 犳 犲 犮 狋除被测特征以外,样品特征对特定测量程序测定被测特征及其测得值的影响。注:某个基质效应的明确原因即为一个影响量。注:“基质效应”有时被错误用于因被分析物的变性或加入非真实组分(代用品)以模拟分析物等缺少互换性。注:“基质效应”有时又称“基体效应”。,定义 定值狏 犪 犾 狌 犲犪 狊 狊 犻 犵 狀犿犲 狀 狋标准物质特性值或特性属性的测定,是研制(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定义 总则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属于一类实用的、用于质量控制的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其无法或
8、无需建立溯源性,不要求定值结果具有计量溯源性和测量不确定度,且部分具有生物安全风险。实验室应识别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质量控制要素,建立质量控制程序,开展质量控制,并予以记录。研制 原料选择与采集 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所需原料包括生物原料、辅料、化学原料及其他辅助材料。各类原料和辅料的质量应符合法规、标准和实验要求。如果原料和辅料由外部供应,实验室应评估供应商资格、能力和表现,并保留采购合同、质量标准、出厂检验报告以及实验室的技术性验收资料等。采集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所需原料时,应考虑以下特定事项:)原料采自人或动物组织器官、病原微生物或基因工程材料时,所有活动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安全要求和
9、伦理要求;)所选样本的真实性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避免使用错误的生物组织;)有关患者样本保存和使用的道德规范;)采集原料(例如血清、病原微生物)前,应确定灭活剂的种类和使用剂量,评估相关灭活剂的潜在风险(包括对原料的效价和人的影响);)针对所采集原料加工处理方式的生物安全风险,例如当制备过程中可能接触受污染的尖锐物品或者容易产生气溶胶时。为避免任何污染,应对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用原料和辅料进行标识、妥善保存和隔离,防止误用、损坏、变质或玷污。有毒有害原料的存放应有安全保障措施。原料加工与处理 采集所有必需原料和辅料后,应进行适当的加工与处理。加工与处理场所、设施设备、人员防犌犅犜 护、废物处理等
10、应满足相应级别的安全防护要求。原料加工与处理过程,包括但不限于:)干燥或冻干;)研磨与粉碎;)筛分或萃取;)混合与调配;)过滤或提纯;)灭菌或灭活;)稳定化;)生物工程方法。某些加工与处理工艺可能影响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均匀性等,如冻干样品可能存在干燥程度不同的问题,应通过方案设计与工艺优化,尽量避免或降低其影响,避免污染,防止特性值发生变化。分装和包装 原料经加工和处理后,宜在分装和包装前,按照 评估基质效应。注:例如,在制备血清质控品时,使用人工基质或者动物血清稀释阳性(或高值)血清时,评估基质效应。批量样品的分装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或降低分装方法对样品均匀性的影响。分装时应满足生物安全、洁
11、净度和温度等特殊环境要求,可在洁净室、超净工作台(滤网)或生物安全柜中分装。包装应满足该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预期用途,并符合生物制品运输和使用的要求。包装容器材料的类型取决于所贮存样品的内在稳定性(如易氧化、光敏、吸湿、易挥发、吸附性等)及需贮存的环境温度和时间,一般情况下宜选用密封性好、便于使用和品质良好的玻璃瓶或中高密度聚乙烯瓶包装。不同水平(不同浓度或不同含量)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应尽可能独立包装。最小包装单元的包装量宜根据测量的取样量和样品稳定时间确定,也可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确定。均匀性评估 按照 的规定,基于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类型、制备工艺、制备量、预期用途、使用方式等制定均匀性评
12、估方案。均匀性评估方案和稳定性评估方案宜同步设计。在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分装成最小包装单元后,通常应采用随机抽样或分层抽样的原则进行均匀性评估,抽样量、测量次数、测量顺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应符合统计学原则。注:如果仅通过抽样检验,则进行定性特性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均匀性评估时,要求的抽样数量会非常高,这对典型批量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而言通常并不现实。因此,对于定性特性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均匀性实验评估的目的可能仅限于对无法预计的粗大不均匀性的检查,同时提供有关材料来源、加工等其他方面的信息,用以支持均匀性评估结论。当同一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含有多个被测特性时,每个被测特性的均匀性和最小取样量
13、可能不同,宜基于实验数据或经验确定。如果仅对代表性被测特性进行均匀性评估时,可通过文献、随后的定值及稳定性评估获得有关其他被测特性均匀性及最小取样量的证据。动植物检疫及卫生检疫鉴定实验室研制用于形态鉴定类生物质控品时,可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发给一定数量具有较高造诣的专家鉴定,要求专家对所制备的质控品进行形态鉴定,按照形态鉴定结果给出定性结果或赋予一定的分值,实验室可根据专家判定结果及描述的形态特征判断本批质控品是否均匀。注:附录给出了形态类生物质控品均匀性评估参考案例。使用不同测量程序进行均匀性评估,其结果可能有差异,宜在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报告中犌犅犜 就测量程序及其精密度做出说明。应评估单
14、元内、单元间、测量程序等引起的结果分散性,利用统计方法综合判断其对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预期用途的影响程度(参见附录和附录)。稳定性评估 根据 的规定,基于生物测量工作的需要和工作方法,制定稳定性评估方案。应根据稳定性评估方案,对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运输稳定性、开瓶后的稳定性或长期稳定性进行评估,明确相应的环境条件、贮存和使用要求(参见附录和附录)。评估所有特性值贮存期间的稳定性会导致较高的经济和时间成本。如果实验室研制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仅供实验室内部使用、不涉及超出正常贮存条件的运输问题,则无需进行运输稳定性评估。定性特性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进行稳定性研究时,可在其贮存条件下,不同时间点抽取样
15、品,观察主要参数或特征是否变化,如无变化或虽有变化不影响生物质控品结果,可认为是稳定的。附录给出了形态类生物质控品稳定性评估参考案例。对具有多个被测特性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可通过文献、经验或实验评估所有被测特性的稳定性。对于多次重复使用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评估已开封单元的稳定性是有价值的。使用不同测量程序进行稳定性评估,其结果可能有差异,宜在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研制报告中说明。必要时,应基于特性值的稳定性评估结果以及其他背景信息确定所研制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有效期,并开展适当的稳定性监测。稳定性监测可与质控品的应用过程结合,如利用质控图发现因样品不稳定导致的变化趋势。互换性评估(必要时)一般
16、情况下,不对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进行互换性评估。必要时,按照 的规定进行互换性评估。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互换性仅存在于测量程序与比对测量程序之间,当任意一个方法发生变化时,需重新进行互换性评估。进行互换性评估前应设计互换性评估方案,方案中应明确被测特性、测量程序、比对程序、实验样品、统计方法等内容。应在相同条件下测量检测样品和待评价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通过数学相关性确定互换性能。测量环境、贮存时间、试剂批号等对不同测量程序的影响可能不同,从而影响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互换性评估结果。需要时,应评估测量环境、贮存时间、试剂批号等变化对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互换性评估结果的影响程度。定值 按照 的规定,基于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的类型、预期用途、应用方法特性、相关标准要求等选择适宜的定值方案。必要时,完整的定值方案还包含实验室定值状态的确认和定值期间质控方案。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定值活动应符合国家法规、标准、国际公约等对生物制品安全、伦理等方面的相关要求。注:定量特性的非可溯源生物质控品,均匀性测试结果的总平均值可作为其指示值,总平均值的标准偏差用于估计特性值的范围,通常将总平均值标准偏差的倍和倍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