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CS 03.220.10CCS C 84团体标准T/GDDTJS 062022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Guidance on Zero-carbon Community Construciton and Evaluation2022-07-28 发布2022-07-28 实施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 发 布T/GDDTJS 06-2022 T/GDDTJS 06-2022 目目 次次 前前 言言 .I I 引引 言言 .IIII 1 1 范围范围 .1 1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 3 3 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1 1 4 4 识别零碳社区识别零碳社区 .5 5 5 5
2、基本原则基本原则 .7 7 6 6 建设路径建设路径 .8 8 7 7 建设领域及要求建设领域及要求 .9 9 8 8 支持支持 .1717 9 9 改进改进 .1818 10 10 建设评价和评级建设评价和评级 .2020 附录附录 A A(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2222 附录附录 B B(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2424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2626 T/GDDTJS 06-2022 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南方周末研究院、深圳市龙岗区
3、科创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广东埃文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网(北京)综合能源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北京中建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绿普惠碳中和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深圳市质量协会、暨南大学低碳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无锡市低碳研究院有限公司、领地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三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州市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商道纵横信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海益社公益文化发展中心、广东资环新能源有限公司、北京中指实证数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孙孝文、张亚龙、周永章、陈锦焕、孟登科、史谅、周永鹏、朱婧、王琪媛、姜涛、王海山、魏建勋、蒋南青、
4、许颖、陈林、任洪艳、张化学、宋佳蓓、郭昀昊、罗丽、曹原、李磊、康华、侯明辉。本文件是首次发布。T/GDDTJS 06-2022 引 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零碳社区建设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一环。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以低碳社区、近零碳社区的建设实践为基础,结合我国国情及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最新进展和要求,按照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经济舒适、生活便捷、运营高效、持续改进的要求,为社区实现零碳发展提供基础框架,助力中国实现“3060”双碳目标。本文件旨在对城市社区的零碳建设有所帮助。尽管本文件并不是同等适用于所有类似的社区,但本文件提出的原则、路径和领域与所有社区的低碳发展都是相关的。本文件适用于社
5、区的建设者、运营者以及管理者。在建设零碳社区工作开始之前,社区的首要工作就是通过情景分析和利益相关方对话的方式,识别出哪些是适合本社区的减碳路径以及本社区需要处理的相关且重要的减碳领域。由于社区对零碳的认识以及处于低碳发展的不同阶段,本文件意在既能为尚未开展零碳建设的社区所使用,也能为低碳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社区所使用。那些尚未开展零碳建设的社区可能会发现,将本文件作为入门材料来阅读和使用是有用的;而那些低碳发展取得一定成效的社区则可能希望将本文件用于改进现有做法并进一步向零碳社区发展。本文件的逻辑框架图如下。图 1 逻辑架构图 T/GDDTJS 06-2022 1 零碳社区建设与评价指南 1
6、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零碳社区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识别零碳社区、基本原则、建设路径、建设领域及要求、支持、改进,以及对零碳社区建设的评价和评级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城市新建社区、城市既有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单位进行零碳社区建设,也适用于第三方机构评价零碳社区建设水平,本文件也可供农村社区建设零碳社区时参考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19095-2019 生活垃圾分类标志 GB/T 32150-2015 工业企业温室气
7、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 GB/T 51366-2019 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 SZDBZ 310-2018 低碳社区评价指南 DB4403/T 147-2021 绿色社区评价规范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生态环境部令 第 19 号 IPCC 2006 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19 修订版)3 术语和定义 GB/T 32150-2015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3.1 零碳社区 zero-carbon community 在社区内发展绿色建筑,创新低碳技术,倡导绿色生活,构建高效、节能、循环利用的体系,通过碳减排和碳中和措施,在社区的建造、改造、运营的各个阶段实现区域内二
8、氧化碳净排放量小于或者等于零的社区。3.23.2 T/GDDTJS 06-2022 2 碳交易 carbon trading 碳排放配额、核证自愿减排量等的交易活动。3.33.3 碳汇 carbon sink 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气体的单元或过程。ISO14064-1:2018,定义 3.1.3 3.43.4 碳源 carbon source 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气体的物理单元或过程。ISO14064-1:2018,定义 3.1.2 3.53.5 碳足迹 carbon footprint 碳足迹指由个人、团体或组织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3.63.6 碳盘查 carbon a
9、ccounting 计算组织或区域在生产、生活各个环节的直接或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可称作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3.73.7 可再生能源 renewable energy 一次能源的一类,在一定程度上,地球上此类能源可在自然过程中再生。注:注:此类能源包括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和地热能等。GB/T 32910.4-2021,定义 3.3 3.83.8 绿色电力 green electricity T/GDDTJS 06-2022 3 通过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或核能转换而成的碳排放为零或近零的电能。T/SEESA010-2022,定义 3.4 3.93.9 低碳技术 low
10、-carbon technology 可以节能和提高能效、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包括减碳技术、零碳技术、负碳技术 3 种类型。3.103.10 绿色交通 green transportation 满足交通需求,提高交通效率,使城市交通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的城市交通体系。GB/T51255-2017,定义 2.5 3.113.11 零碳建筑 zero carbon buildings 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节能措施和可再生能源资源,使可再生能源二氧化碳年减碳量大于等于建筑全年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建筑,其建筑能耗水平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 相关规定
11、。T/CASE00-2021,定义 3.1 3.123.12 绿色建筑 green building 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设施。3.133.13 低碳生活 low-carbon life 在生活中减少所消耗的能量以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3.143.14 T/GDDTJS 06-2022 4 社区 community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们所组成的多种社会关系的生活共同体。3.153.15 绿色产品 green product 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
12、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或者危害小、资源能源消耗少、品质高的产品。GB/T 33761-2017,定义 3.1 3.163.16 绿色消费 green consumption 又称“可持续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3.173.17 碳普惠 carbon inclusion 运用相关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交易机制,带动社会广泛参与碳减排工作,促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增加碳汇的行为。3.183.18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注:注:
13、可持续发展事关将高品质生活、健康、繁荣等目标与社会公正的融合,以及维护地球支撑生物多样性的能力。3.193.19 零碳细胞 zero-carbon cell 与零碳社区碳行为密切相关的个人,其主要群体有原住民、租客、访客、工作者等。3.203.20 零碳单元 zero-carbon unit 聚焦碳源集中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和排放特征,由此识别出的重点排放区,T/GDDTJS 06-2022 5 社区的零碳单元包括家庭、公共空间、公园、商场(城)等。3.213.21 零碳场景 zero-carbon scenario 围绕社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进行的零碳化营造,包括清洁
14、能源消费场景、绿色出行场景、公共生活场景、工作场景等。4 识别零碳社区 4.1 识别社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 社区宜识别与零碳建设相关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与零碳相关的社会、环境、法律政策、文化和组织的多样性,以及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尊重国际行为规范。识别社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有助于明确社区资源禀赋和主要特征与零碳是如何关联的,也有助于确定社区零碳建设的重点领域,以及识别社区的利益相关方。在开展零碳建设前,社区宜:了解本社区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禀赋,包括但不限于:了解本社区所在区域的气候特点(日照、风向、气温、气候灾害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气候条件;了解本社区所在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环境,如
15、山川、河流、森林、交通方式等。了解本社区的历史和文化,包括但不限于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社区居民对绿色零碳生活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等。了解本社区所在区域关于绿色低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限制型和鼓励型。了解本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了解本社区的组织主体(企业、公共机构、社会组织、社区自组织等),以及其对零碳社区建设的理解和认同程度等。了解本社区与零碳相关的合作机构(包括产业、技术的),这些合作机构从事的与零碳相关的工作,以及这些机构推行的与零碳相关的准则或其他要求。T/GDDTJS 06-2022 6 了解社区居委会等管理机构,以及本社区所在当地政府对零碳社区建设的态度,以及对零碳社区建设
16、的承诺力度和理解程度。4.2 识别利益相关方期望和需求 社区宜识别:与零碳社区建设有关的相关方;这些相关方的期望和需求;零碳社区建设过程中相关方沟通和参与的形式和频率。社区需要识别的潜在相关方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监管部门(当地的、地区的、国家的);与零碳相关的行业及专业协会;社区范围内的商业组织;社区范围内的公共机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媒体;学术界与研究人员;社区自组织;居民代表。识别利益相关方期望和需求的渠道或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问卷调研;研讨会;工作坊;一对一访谈;现场走访;热线;虚拟社区。4.3 识别零碳社区建设与运营的关系 社区应将零碳社区的建设作为起点,社区的零碳运营作为维持社区零碳的基础。社区零碳运营宜在社区居民中形成良好的绿色文化和低碳文化,最小化居T/GDDTJS 06-2022 7 民生活对碳排放的影响。社区零碳运营宜持续更新低碳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渐进式更新零碳社区建设所采用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建立良好的社区运营。社区零碳运营宜关注以下领域:技术。社区可定期/不定期跟踪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零碳解决方案的最新发展趋势,也包括智慧化解决方案。文化。通过组织、动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