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37 卷第 3 期2023 年 5 月长沙大学学报 Vol.37No.3May 2 0 2 322跨国旅行 Vlog 中的城市图景以全球 20 座港口城市为例陈思甜,臧颖蕾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1600;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德语学院,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 杜伊斯堡 45147摘要:智媒时代,Vlog 的崛起为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机遇。本文以在 YouTube 平台上出现的全球 20 座知名港口城市的 60 条跨国旅行 Vlog 中的媒介镜像为研究对象,以符号学中的物源符号和语言学中的评价系统理论为依据,运用多模态研究方法,重点从视、听两大层面展开文本分析,同时考察视、听
2、符号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作为短视频新形态的 Vlog 以城市叙事与传播使城市的“多面性”得以展示。Vlog 这种新的媒介形式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自然风貌展现以及人文气息营造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解读和推动中国城市国际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关键词:Vlog;多模态;城市国际传播;物源符号;评价系统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81(2023)03-0022-08一智媒时代 Vlog 的崛起2012 年,YouTube 平台上出现一条美妆博主的问答视频,即 Vlog(Video Blog)。2018 年底,作为“舶来品”的 Vl
3、og 开始在我国流行,这类视频博客被视作继网络直播和短视频后的下一个爆发点和风口1,并演变为内容营销的新形态2,创新主流话语表达和记录人们丰富生活的新途径。在大国外交、全国两会等重要场合,主流媒体开始使用“Vlog+新闻”的方式拓宽传播路径,Vlog 的第一人称叙事和沉浸式信息体验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这也推动主流媒体重塑自身的影响力优势3。而在哔哩哔哩视频网(以下简称 B 站)等网络虚拟平台上,美食、旅行等类别的 Vlog 拥有的非虚构、人格化、松圈主义社交与制造“生活神话”等价值要素共同构建了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4。此外,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Vlog 所建构出的多重维度叙事空间(物理、心理、
4、社会空间)更成为纾解不良情绪、生成和升华意义及价值的载体5。在公益传播方面,Vlog 通过树立平凡榜样、传授公益知识产生了动员效能6。总之,Vlog 越来越成为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体验、构建真实生活,分享、传递情感以及激活、推动实践的重要形式。旅行类 Vlog 是一种多社交的媒介影像,其构建的虚拟社区文化促进了拍摄者对视觉形象的全新建构和观众群体的信息反馈及情感沟通。当前,旅游管理学界已就这一新兴视频形式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系统分析。目的地形象及旅行便利性同旅行意向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但旅行类 Vlog 营销会进一步对观看者的旅行、购物意向等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7。这一类型的 Vlog 由设计、拍摄、剪
5、辑、发布四个环节的实践组成,以实现自我表达、记录、实现仪式感及获得乐趣等为共同意义8。综合相关研究来看,旅行类 Vlog 刺激观众旅行意向的原因主要存在于认知及情感两大层面9。一方面,信息来源可信、拍摄手法多样、框架美学设计、在场体验等因素使视频更具吸引力。另一方面,诙谐幽默的叙事手法和自由开放的粉丝互动等形式又使“观众参与”更加热情,传、受两方面的传统界限被打破10。从媒介与城市共生共进的视角出发,被称为“城市形象建构新容器”的 Vlog 改变了以往城市宣传影像对宏大、震撼叙事的追求,转而以微观但充满细节的个人体验发掘城市人文特色,以对话替代了宣传,以故事替代了复述11。当前学界对旅行类收稿
6、日期:2023-03-13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跨文化战略研究”,编号:2018BCK009。作者简介:陈思甜,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国际媒体与话语权、跨文化传播。23总第 173 期陈思甜,臧颖蕾:跨国旅行 Vlog 中的城市图景以全球 20 座港口城市为例Vlog 的生产模式、实践特征以及城市形象传播展开了一定研究,但尚未就国际“网红”(International Celebrities)博主生产的跨国旅行类 Vlog 与城市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互动关系展开深入探讨。二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我们就两个问题展开分析:第一,国际“网红”在
7、YouTube 平台上发布的跨国旅行 Vlog 如何塑造港口城市形象;第二,这种通过新媒介传播城市形象的模式对中国城市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有何借鉴意义。城市与港口存在着相生相伴的联系。从赖以生存的“在水一方”到促进经济发展的航运节点,再到当今结构转型的科创高地,港口是不少大城市形成的基础。事实上,全球发达城市总不乏港口城市的身影。因此,我们参照Global Cities Index、Global City Competitiveness Index Maps、Globalization and World Cities Research Network 三大全球知名且具有参考价值的城市榜单,并以亚
8、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对城市分类,综合城市在三大榜单中的排名筛选出目标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榜单名额的限制,我们在亚洲、北美洲、欧洲分别选取 5 座城市,在大洋洲选取 3 座城市,在南美洲和非洲选取 1 座城市作为样本(见表1)。在确定城市之后,我们从 YouTube 平台上以“城市名+travel vlog”为搜索词、以主题相关度为排序标准、以国际“网红”旅行为筛选条件,抓取每座城市相关浏览量最高的 3 个视频,就视频内容开展多模态分析。表 1全球港口城市筛选名单地区城市亚洲东京(日本)、新加坡(新加坡)、香港(中国)、上海(中国)、迪拜(阿联酋)欧洲伦敦(英国)、法
9、兰克福(德国)、阿姆斯特丹(荷兰)、斯德哥尔摩(瑞典)、马德里(西班牙)北美洲纽约(美国)、洛杉矶(美国)、旧金山(美国)、多伦多(加拿大)、波士顿(美国)大洋洲悉尼(澳大利亚)、墨尔本(澳大利亚)、奥克兰(新西兰)南美洲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非洲约翰内斯堡(南非)当然,将 YouTube 平台视频作为考察对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 YouTube 作为一种大众媒体所拥有的广泛受众和影响力,也在于这一平台实现多种形式人际交流的功能12。用户除了可以在平台上发布视频,还可以通过评论功能和其他用户进行实时或延时互动。从符号学的角度看,YouTube 平台上充满文字、图像、声音等符号,布 弗兰奇等学者
10、把这种模式称为“Polylogue”13。用户如何使用某种单一符号、如何联动多种符号、这些使用方式的传播效果如何等问题成为众多研究关注的焦点。模态是一种符号资源,具有文化印记,同时又被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塑造。模态能够用来传达信息和意义,文字、布局、图像、音乐等都属于模态。多模态的概念意味着将不同的模态资源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学者卢克斯对多模态作出了如下概括:关注符号,而非语言;关注符号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分工”;从系统发生学的角度描述并且解释某些符号的错置;借助符号的潜在功能解释它们如何影响交际以及主体性。张德禄确定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这个框架主要由五个层面的系统及其次级范畴组成,分别
11、是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和媒体层面14。他还探讨了各个模态之间的关系,即互补性和非互补性,最后分析了非语言模态语法结构的建立、语法结构与语篇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语法结构体现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的方式15。借助多模态研究方法的全面性和系统性,我们着眼于 YouTube 博主所创作的跨国旅行类 Vlog 内容,重点从视觉及听觉符号两大部分对所选取的 Vlog 展开分析,同时考察视、听符号彼此之间的联动关系。三符号意蕴与视觉想象城市学家凯文 林奇认为,人类对城市的认识绝非仅仅将其看作地理方位,更重要的是将其看作一种精神图像。精神图像是直接的感官认识与记忆和历史经验的叠加。而“平
12、台社会”的逐步形成与视频技术的突飞猛进促使人们对城市景观的理解变得更加依赖视觉。作为典型的影像传播实践,短视频已经成为渗透在赛博城市中构建社会的视觉性力量16。消费主义的助推更使众多城市主动开242023 年 5 月长 沙 大 学 学 报始寻求功能经济向符号经济的迅速转型。美国大众传播学者法本提出,我们借着符号生活,符号是人们出于想传播的动机而创造出的17。丰富且生动的符号是旅行类 Vlog 传递信息、建构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世界上既存的物源符号通常可分为自然物与人造物两大类18。因为制造意图的不同,人造物又可细分为具有使用性的或纯符号的人造物。如果将以上符号纳入“微观人类
13、社会”的城市景观,可以发现极为广泛的对应物。城市中的一花一草一木是代表自然物的天然景观,而作为人造物的建筑和人们制作的美食往往也会衍生出地标与特产等特定的文化符号,这显示出物与符号间在一定情况下的双向“二联滑动关系”19。因此,注重不同符号之间的转换与联系,而非以割裂的视角看待它们各自的角色,才能够正确理解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一)心灵“境”养:自然之趣身处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的人类早已开始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碳中和等国际社会共同认可的方针政策和长期发展目标反映的是人们对人与自然永续共存的美好期许。从个人的微观视角出发,自然越来越成为居民应对都市快节奏与高压生活的“避
14、难所”与“疗养地”。这种趋势一方面体现在当前城市规划中人们对自然元素与现代科技完美融合的追求,另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回归自然”与“治愈之旅”的勃兴。对一些暂时无法逃离“钢铁森林”的 Vlog消费者来说,视频中博主的旅行记录成了他们的“替代性在场”,满足了他们同自然对话的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在对港口城市的初次探索中,“沙滩”“海湾”“海上邮轮之旅”“公园”等普遍成了博主们体验自然的代表性符号。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樱花-东京”“郁金香-阿姆斯特丹”等“植物-城市”符号之间的关联说明,看似单纯的自然符号同样能够承载多重身份,进而成为激活视频观看者想象的文化图式。(二)
15、打卡文化:对话建筑万千风格多元或统一的建筑是城市风貌最直观的呈现方式之一。在旅行类 Vlog 中,博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是紧密与松散的统一体。街边的商店或民居这些原本只存在使用价值的人造符号,成了展示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渠道,对博主和观看者而言则是跨文化的隐性实践。与几乎没有缝隙、走马观花般的高强度旅行日程相比,一些慢下来的“深度体验”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一座城市,通过其平凡但独特的真实一面创造了独属于自身的记忆。研究所选取的样本中东京市区精致的书店、咖啡店,伦敦的街道以及布宜诺斯艾利斯充满西班牙风情的老房子都属于这一类符号。与此相对,地标打卡所展现和裹挟的情绪则更狂热。地标打卡是人们感受地标
16、魅力与当地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是博主拉近与观众距离,引发广泛、密集反馈的有效途径。无论视频创作者个人对地标的观点或看法如何,即其个人同这类建筑的关系如何“松散”,在受众期待、刻板印象和资本逻辑的多重影响下,物理、虚拟双重空间中的博主都同地标达成了某种亲密的规范性“邂逅”。此时地标本身功能性几乎被完全遮蔽,而成为承载和表现特定文化的纯符号物,因此成为城市传播中备受关注的重点对象和“第一站”。(三)一日三餐:以食动人人不可一日无食。作为人造物的美食同样能够在使用性和纯符号功能间滑动。在跨国旅行类 Vlog中,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存在着较大差异的食物不但没有妨碍其他族群受众的文化认知,反而成为最具吸引力和人气、最能调动远端消费者情绪的地区典型符号。众多活跃于各大平台的美食短视频往往热度不减,甚至在一些旅行向博主看来,对城市的体验几乎就等于对这种城市美食的探索。美食是一种具有物质实体的、可被感知的表层物质文化20。位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最底端的生理需求诠释着人类同为生物的本质与共性。剥离附着于食物表层的文化外衣,人类对这一创造物意义的理解全球共通。此外,人们对食物的生产和消费是审美而非审丑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