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7.060 B 23 DB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 52/T 8032013 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que Regulations Virus-free Stock,First-degree and Second-degreeSeed Potato Production 2013-02-17 发布 2013-03-17 实施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52/T 8032013 I 目 次 前言.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脱毒种薯生产.1 5 质量控制.3 附录 A(规范性附录)马铃薯种薯生产调查记载
2、标准.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症状鉴别.7 附录 C(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虫害目测鉴别.9 附录 D(规范性附录)各级别种薯带病植株的允许量和一级、二级种薯块茎质量指标.10 DB52/T 8032013 II 前 言 本标准按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毕节市农业委员会。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荣达、王嵩、刘红梅、夏锦慧、张绍荣、王显立、王朝海、龙玲、吴长松。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是规范性附录。DB52/T 8032013
3、 1 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二级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贵州省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种、二级种在露天春播条件下生产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脱毒原种、一级种、二级种露天春播条件的生产。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T 603 马铃薯脱毒种薯 DB52/T 568 马铃薯晚疫病监测技术规范 DB52/T 569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 原种
4、 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的隔离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3.2 一级种薯 用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3.3 二级种薯 用一级种薯作种薯,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符合质量标准的种薯。4 脱毒种薯生产 4.1 地块选择 在海拔1800m以上,昼夜温差大,蚜虫少,病害轻的山区,选择具有很好的防虫、防病隔离条件,肥力较好,土质疏松,排灌良好的地块,周围不能种植马铃薯及桃树、十字花科、豆科、及其它茄科作物,前茬不能种植茄科作物。DB52/T 8032013 2 4.2 种薯精选与处理 选择经检验合格的上一级种薯,播种前在适温、散射光条件下催壮芽。原种生产采取原原种整薯播
5、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生产,若薯块质量大于100g以上的可切块播种,切刀以0.1%高锰酸钾或者75%酒精进行消毒。切块时,根据薯块大小及芽眼分布确定切块数,保证每块种薯都有2个以上芽眼。切到病、烂薯或可疑薯块时必须全部淘汰,并将切刀消毒。切好的薯块立即用多菌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3%)或甲霜灵(约为种薯重量的0.1%)拌种,并进行摊晾。4.3 整地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耕翻土地,耕作深度20cm30cm。细碎土地,捡出地块内前作残茬、石块等杂物,平整土地备用。4.4 施基肥 根据土壤肥力,确定施肥量。一般每667施用有机肥1500kg2000 kg、氮肥(N)7.5kg10kg、磷肥(P205)
6、12kg16kg、钾肥(K20)15kg20kg。4.5 播种 根据品种、气候等因素适时播种。原种生产的播种期控制在3月上旬4月上旬之间;一级、二级种薯生产应控制在2月上旬3月上旬之间,气温基本稳定在10以上时播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早熟品种适当晚播,中晚熟品种适当早播。4.6 种植密度 根据品种、土壤肥力、种植方式和繁殖种薯的级别而定。原种生产每667播种5000窝6000窝,一级、二级种薯生产为每667播种4500窝5000窝。4.7 田间管理 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用具等要严格消毒,避免人为传播病毒。4.7.1 中耕培土及追肥 出苗后要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培土2次3次,即:齐苗后进行第一次中耕
7、浅培土,现蕾期高培土,封垄前最后一次培土,培成宽而高的大垄。视苗情追肥,追肥宜早不宜晚,宜少不宜多;苗弱时,在间苗留苗时每667追施尿素8kg10kg,以植株不徒长为原则。4.7.2 去杂去劣 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病株、劣株、杂株和可疑株等,要连根拔除。在苗期、花期和成熟期必须进行三次去杂去劣。4.7.3 病虫害防治 4.7.3.1 蚜虫防治 马铃薯出苗后根据田间虫情监测情况和天气状况,采用黄板进行物理诱杀;当调查发现田间虫量急剧增加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高效氯氰菊脂等药剂连续防治2次3次。DB52/T 8032013 3 4.7.3.2 晚疫病防治 按照DB52/T 568、DB52/T 5
8、69执行。4.7.3.3 其它病害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防治。4.8 观察记载 按附录A、附录B、附录C进行。4.9 种薯收获与贮藏管理 4.9.1 种薯收获 收获前一周前割掉地上部茎叶,及时运出田间。选择在晴天适时收获。收获时轻拿轻放,避免损伤薯皮,在收获和运输过程中,要尽量防止机械混杂和机械损伤。注意防暴晒、防雨和防冻。4.9.2 贮藏管理 种薯收获后剔除病、烂、伤、杂和畸形薯,进行大小分级。贮藏场所和容器要彻底消毒,防虫、防鼠,不同品种、不同级别的种薯要分别贮藏,容器内外放标签,种薯堆放高度低于库高的2/3。种薯贮藏由专人负责,贮藏环境保持良好的通风和适宜的温湿度,贮藏温度保持24,相对
9、湿度85%90%。5 质量控制 5.1 种薯质量 用于各级种薯生产的上一级种薯的质量必须达到GB 18133规定的种薯质量要求,方可进行生产。5.2 建立田间档案 种薯生产单位对种薯生产基地生产的种薯,要逐户、逐丘逐块的造册登记,载明农户姓名、地块位置、地块面积、品种名称、生产种薯级别、上一级种薯的来源、田间表现和纯度等备查。5.3 脱毒种薯的田间检验 在种植脱毒种薯的田间进行目测植株质量检验。检测方法应符合GB 18133的要求。检验的数量、生育时期按DB52/T 603的规定执行。5.4 监督检验 在企业自检的基础上,种薯质量检验部门进一步对种薯纯度和病害检验,应根据附录D进行田间和室内检
10、验。种薯质量应达到DB52/T 603规定的各级种薯质量的要求。5.4.1 种薯纯度检验 田间检验,根据植株株型、复叶大小、叶色、茎色、花色等典型性状进行鉴定。室内鉴定,结合薯块形状、皮肉色、芽眼深浅及颜色等进行鉴定。DB52/T 8032013 4 5.4.2 病害检验 田间通过目测,对病毒病和真菌、细菌病害进行调查记录(病害症状参见附录B),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携出田外销毁(包括母薯和新生薯块)。生育期间检验3次5次,同时,取叶片和茎段样品进行室内鉴定。DB52/T 8032013 5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马铃薯种薯生产调查记载标准 A.1 物候期 A.1.1 出苗期:小区出苗数达75%
11、的日期。A.1.2 现蕾期:全田现蕾植株达75%的日期。A.1.3 开花期:全田植株开花达75%的日期。A.1.4 成熟期:全田有75%以上植株叶变黄枯萎的日期。A.2 植物学特征 A.2.1 茎色:分绿、绿带紫、紫带绿、紫、褐、绿带褐、紫色网、褐色带绿色网纹等。A.2.2 分枝情况:调查主茎中下部,多:4个分枝以上;中:2个4个分枝;少:2个分枝以下。A.2.3 株高:开花期调查,由地表至主茎花序生长点的长度,求10株平均值。A.2.4 株型:直立型,与地面约成90角;扩散型,与地成约成45角以上;匍匐型,与地面约成45角以下。A.2.5 叶片:调查叶面及叶背颜色,分浓绿、绿、浅绿。A.2.
12、6 花色:调查初开的花朵,分乳白、白、黄、浅紫、浅蓝紫、浅粉紫、紫蓝、蓝紫、红紫、紫红等。A.2.7 块茎形状:分扁圆、圆、长圆、短圆、长椭圆、卵形。A.2.8 块茎皮色:取新收获的块茎目测,分白、黄、粉红、红、浅紫、紫、相嵌。A.2.9 薯肉色:取新收获的块茎切开目测,分白、黄白、黄、紫、和紫黄或白相嵌。A.2.10 芽眼色:无色(与表皮同色),有色(比皮色深或浅):红、粉和紫色。A.2.11 芽眼深度:深:0.30.5;中:0.10.3;浅:眼窝与薯皮相平。A.2.12 芽眼多少:多:一个块茎有12芽眼以上;中:一个块茎有7个12个芽眼;少:一个块茎有7个芽眼以下。A.2.13 表皮光滑度
13、:分光、网纹、麻。A.2.14 结薯集中性:收获时田间目测记载,分集中、分散。A.2.15 生长势:根据植株生长的健壮程度在花期调查,分强、中、弱三级。A.2.16 块茎整齐度:收获时目测记载。分整齐:大小一致的块茎占85%以上;中:大小一致的块茎占50%85%;不整齐:大小一致的块茎占50%以下。DB52/T 8032013 6 A.2.17 病虫害(目测见附录B、附录C)。用目测法调查发病株数,计算发病率。DB52/T 8032013 7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细菌病和真菌病症状鉴别 B.1 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B.1.1 植株症状:病株叶片与主茎间角度小,呈锐角,叶
14、片上竖,上部叶片变小,有时植株矮化。B.1.2 块茎症状:感病块茎变长,呈纺锤形,芽眼增多,芽眉凸起,有时块茎产生龟裂。B.2 马铃薯卷叶病 B.2.1 植株症状:叶片卷曲,呈匙状,质地脆,小叶常有脉间失绿症状,有的品种顶部叶片边缘呈紫色或黄色,有时植株矮化。B.2.2 块茎症状:块茎变小,有的品种块茎切面上产生褐色网状坏死。B.3 马铃薯花叶病 B.3.1 植株症状:叶片有黄绿相间的斑驳或褪绿,有时叶肉凸起产生皱缩,有时叶背叶脉产生黑褐色条斑坏死,生育后期叶片干枯下垂,不脱落。B.3.2 块茎症状:块茎变小。B.4 马铃薯环腐病 B.4.1 植株症状:一丛植株的1个以上主茎的叶片失水萎蔫,叶
15、色灰绿并产生脉间失绿症状,不久叶缘干枯变为褐色,最后黄化枯死,枯叶不脱落。B.4.2 块茎症状:感病块茎维管束软化,呈淡黄色,挤压时组织崩溃呈颗粒状,并有乳黄色菌脓排出,表皮与薯肉分离,薯皮有红褐色网纹。B.5 马铃薯黑胫病 B.5.1 植株症状:病株矮小,叶片褪绿,叶缘上卷,质地硬,复叶与主茎角度开张,基部黑褐色,易从土中拔出。B.5.2 块茎症状:感病块茎脐部黄色,凹陷,扩展到髓部形成黑色孔洞,严重时块茎内部腐烂。B.6 马铃薯青枯病 B.6.1 植株症状:病株叶片灰绿色,急剧萎蔫,维管束褐色,以后病部外皮褐色,茎断面乳白色,黏稠菌液外溢。B.6.2 块茎症状:感病块茎维管束褐色,切开后乳
16、白色菌液外溢,严重时维管束邻近组织腐烂,常由块茎芽眼流出菌脓。DB52/T 8032013 8 B.7 马铃薯癌肿病 B.7.1 植株症状:一般植株生长正常,有时在与土壤接触的茎基部长出绿色肉质瘤状物,以后变为褐色,最后脱落。B.7.2 块茎症状:本病发生于植株的地下部位,但根部不受侵害。在地下茎、茎上幼芽、匍匐枝和块茎上均可形成癌肿。典型的癌肿是粗糙柔嫩肉质的球状体,并可以长成一大团细胞增生组织。其色泽与块茎和匍匐枝相似,如露出地面则带有绿色,老化时为黑色,块茎上的症状、像花椰菜。B.8 马铃薯晚疫病 B.8.1 植株症状:水渍状的病斑出现在叶片上,几天内叶片坏死,干燥时变成褐色,潮湿时变成黑色。在阴湿条件下,叶背面可看到白霉状孢子囊梗,通常在叶片病斑的周围形成淡黄色的褪绿边缘。病斑颜色在茎上或叶柄上是黑色或褐色。B.8.2 块茎症状:被侵染的块茎有褐色的表皮脱色,将块茎切开后,可看到褐色的坏死组织,并伴有次生微生物的侵染和腐烂。B.9 马铃薯疮痂病 B.9.1 植株症状:植株生长发育正常。B.9.2 块茎症状:发病初期块茎表面为淡褐色到褐色隆起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形成不规则硬质木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