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92MB ,
资源ID:271705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170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交流与融合——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文化源流探究_张晓帆.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交流与融合——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文化源流探究_张晓帆.pdf

1、116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交流与融合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文化源流探究张晓帆(百色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百色 533000)Exchange and integration:study of the cultural origin of the textile skill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stern GuangxiZhang Xiaofan(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Baise University,Baise 533000,China)Abstract The popular textil

2、e skill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n western Guangxi have the mark of multicultural exchange,which is likely that people in western Guangxi have accepted the textile fashion from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and it does not exclud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spread of“basket”coarse cloth from western

3、 Guangxi to Han Nationality.The similarity of the textile skills of Lu Brocade in Shandong and western Guangxi shows that there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communication paths for such textile skills.As an example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the textile skills of

4、 the Zhuang Nationality provide an effective basis for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of textile culture in western Guangxi in history.Key words textile skill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ethnic visual cultur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摘要桂西一带流行的壮族纺织技艺具有多元文化交流的印记,这个交流路径很可能是桂西地区的壮族接受了来自江南的纺织风尚,也不排除“席纹”土布从桂西地

5、区传播到汉地的可能。山东地区的鲁锦与桂西土布纺织技艺出现的相似性说明,这类纺织技艺存在比较复杂、多元的交流路径。壮族纺织技艺作为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互动的例证,为探究历史上桂西纺织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有效依据。关键词壮族纺织技艺;少数民族视觉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523.1文献标志码:A壮族早在汉代就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产生于宋代的壮锦更是闻名全国。除了造就华丽壮锦的壮族织锦技艺之外,桂西地区还出现了生产土布的壮族纺织技艺。这种壮族纺织技艺大多分布在桂西地区的乐业、凌云、天峨、凤山、田林、隆林、西林等县(区)。其中,百色市乐业县的壮族相对集中、完整地传承了这项传统手工艺,因此,乐业壮族纺

6、织技艺作为桂西壮族纺织技艺代表被列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壮族纺织技艺所生产的土布纹样以格纹为主,由严整的水平线与垂直线构成,具有幽深的冷色调,总使人想起水的各种形态和壮族人民内敛、沉稳、低调的性格1。此外,聪慧的壮族妇女在方格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了400多种纺织纹样。这种技艺究竟是桂西壮族的独创还是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尚未可知,因此,溯源桂西壮族纺织技艺文化正是本研究的主题。1 壮族纺织技艺在桂西的流行根据 汉书2记载:“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也。收稿日期:2023-02-15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桂西少数民族图像生态意识解读及应用推广研究”的

7、研究成果(20FMZ055)作者简介:张晓帆(1984),女,广西合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艺术。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阯、九真、南海、日南,皆粤分也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可见桂西一带的粤地已经有布匹出产。据 岭外代答 记载,邕江、左右江地区所产“緂”“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3,说明宋代壮族地区已经生产出品质较高的布料。虽然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很多壮族人民日常对布料的需求已经不再依赖家庭作坊式生产,但是在如今的乐业县壮族村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可以明显感受到壮族家庭土布生产方式的流行。头戴格子土布头巾的壮族女性

8、的日常形象在如今的桂西地区仍然非常多见。对于生活在山区的壮族妇女来说,包裹头巾既可以御寒、遮阳、保护头部,也可以形成头发茂密的视觉效果。因此,几乎所有壮族妇女的传统服饰都不会缺少头巾,例如广西天峨六排妇女喜用机制白毛巾或花毛巾盖头;大新宝圩壮族妇女盛装时会头戴织锦花帕;龙州金龙壮族女性以色布或棉布帕盘头;那坡壮Culture文化FANGZHI BAOGAO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117张晓帆:交流与融合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文化源流探究族女性会将黑色长帕交叉翻折于头顶形成大菱形,形式夸张,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用格子布头巾裹头对于大部分桂西壮族妇女来说属于日常的固定搭配,例如乐业新化

9、镇、隆林介廷、百色右江区、龙州、田林旧州、南丹、天峨下老乡、向阳镇、河池东兰等地区的壮族以及相邻的云南广南道侬壮族都用格子布包头。除了壮族之外,凌云伶站乡瑶族以及那坡城厢镇的达腊、念毕彝族也使用格子布包头,周边地区如贵州黔南、黔西南的布依族也都使用格子布包头。这种包头的格子土布就是运用桂西壮族纺织技艺所织。除了土布头巾,桂西壮族纺织技艺所织土布被用于服装面料、内衬或床单、被套、枕套等其他家用也很常见。虽然当地的集市中也有大量的现代化纺织品售卖,但土布仍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2 江南地区土布纺织工艺与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关联性考证根据乐业当地的学者考证,乐业壮族纺织技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时期。在明

10、代,江南是最大的棉纺织产业聚集地,号称“衣被天下”。江南地区的松江府和太仓府的棉纺织品在明清时期运达四方,行销量居全国首位。以江苏南通为例,由于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免受战乱之苦,至今仍被誉为中国的土布之乡,南通土布也体现了江南土布繁盛时期的特征。近百年来,“芦扉花布”(图1)作为南通妇女的代表作,成为当地乡民的衣着品牌和身份标志4,而江南土布与桂西壮族纺织技艺所织土布在纹样构成、织机原理、审美内涵上都有共同点。2.1 南通土布与桂西壮族纺织技艺所织土布纹样构成特征的比较乐业壮族纺织土布中的“萨发先满”(音,意为“蓝底的席纹幔”,如图2所示)与江苏南通土布中著名的“芦扉花布”高度相似。江南地区河姆

11、渡出土的芦席残片中已经出现了“席纹”的元素,南通土布中的芦扉花是以八卦中乾卦的3根直线为基础,经过三横三纵重叠组合,在布面上均匀地以四方连续展开4。在百色市乐业县壮族纺织技艺中,“席纹”同样也是三横三纵重叠组合。除了“芦扉花”之外,“皮球花”(图3)也是南通土布特色鲜明的纹样之一。南通土布中的“皮球花”实际上是一种格子纹样,但是通过直线对平面进行一定疏密的分割,使人产生一种看到立体圆形的视觉错觉。在某种意义上,视觉错觉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过程,而南通土布中的“皮球花”很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壮族常见的格子布中也出现了类似纹样,只是与南通土布中“皮球花”精准的块面分割疏密关系相比,壮族的“皮球花”相

12、对简单。由于“芦扉花”和“皮球花”两大南通土布的代表性纹样出现在壮族纺织土布中,可以推测出桂西壮族土布纺织纹样与南通土布具有一定的关联。图1 南通土布“芦扉花纹”图2 壮族土布“蓝底席纹”图3 南通土布“皮球花”纹样118纺织报告|FANGZHI BAOGAO张晓帆:交流与融合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的文化源流探究2.2 南通土布与桂西土布工艺特征的比较桂西壮族纺织技艺生产的“席纹”土布通常是用两个踏板的织机织出,从唐朝开始,中国大部分织机是有两个踏板的双综式织机,桂西壮族常见的织机是出现在元、明之际的互动式双蹑双综机。除了互动式双蹑双综机外,乐业一带擅长纺织的壮族妇女还能熟练操作比较特别的4个踏板的

13、织机。流行在乐业一带的土布纹样“花绡”(图4)是运用四蹑四综提花技术织出的纹样,按照纹样将不同的经线安装在综上,就能像计算机编好程序一样,操作时按一定的规律不断循环踩下踏板,便能织出径向的循环图案。乐业壮族纺织中“花绡”纹样的构成方式与南通土布的“斗纹”相似。据史料记载,南通启海曾经出现过四蹑四综、八蹑八综、十二蹑十二综的提花织机,能织出“盘子花”“葡萄文”“百子被”等古老纹样4。相比仅能织出平纹的双蹑双综机或是在桂西一带苗族、瑶族村寨常见的“腰机”,四蹑四综提花技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纺织技艺和纹样方面,南通土布与桂西土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在技术上也有交流的可能。2.3 南通土布与桂西壮

14、族纺织技艺所织土布的审美共性“芦扉花”作为江南一带土布的代表性纹样,体现了通海织女的“秘门绝技”,古老的“芦扉花布”便成为通海沙地乡民独特的衣着品牌和身份标志。相传,其创造者是当地一名擅长纺织的女子“三娘”,在闯王兵败后,三娘遁迹于江北海口的吕四白水荡。三娘见当地沙民将粗糙芦苇碾压展平,列成均匀苇篾,编织成芦席。她心有所悟,织出了蓝白相间、纹似芦扉的土布,当地沙民称之为芦扉花布4。虽然这则故事并没有太多史料印证,但是可以看出“芦扉花”与芦席之间的联系,芦席作为一种民间常见的生活用品,常用于铺垫和遮盖,可以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乐业壮族纺织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书中记载,乐业壮

15、族纺织纹样与古老的藤编竹编有很大的关系,因为织出来的花纹图案大部分都与这一带的藤编和竹编相似,其中,现在还遗存的“竹篱笆”和“竹笆结”与乐业壮族纺织的“萨发”“劳议”图案是一致的。除了壮族之外,那坡彝族的白彝支系同样有编织“席纹”土布的习惯,那坡城厢镇达腊彝族服饰传承人梁桂仙于2021年2月8日口述:“过去很多房屋的外墙都是贴有芦席,因此尽管费工费时,他们还是喜欢纺织 席纹 格子布,因为它象征着房屋,具有安居乐业的含义。”可见,不管是海通织女还是桂西妇女,在对“芦扉花”的审美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5。3 江南地区与桂西的文化交流考证从目前的例证来看,江南土布与桂西壮族纺织技

16、艺所织土布在纹样和纺织工艺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审美上也有一定的共性。虽然两地相隔遥远,但是在时间、空间上确实存在文化交流的可能。具体的交流路径有以下3种。3.1 从桂西到江南的文化传播关于历史上桂西地区的布匹贸易,除了 汉书 记载外,宋元时期 岭外代答 也有相关记载:“广西触处富有芝麻,触处善织布。柳布、象布,商人贸迁而闻于四方者也。”3从这些文献记载可知,桂西地区壮族先民的纺织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已经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古时南方的交通要道是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主要运输工具是舟船。位于广西百色市田东县境内的横山寨博易场自1129年(宋建炎三年)开始兴起,岭外代答 卷五 邕州横山寨博易场 描述:“蛮马之来,他货亦至。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吾商人所赍,锦缯、豹皮、文书及诸奇巧之物。”3横山马市靠近右江边,是宋代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自水路横山寨西南的马匹向东可达邕州、梧州,经珠江水系又可从灵渠进入长江水系,经湘水、洞庭进入中原,江南的商品也可以下漓江、郁江进入右江,船运到横山寨。目前考证出的以横山寨为原点的茶马古道有5条,其中,第一条便是连接横山寨与临安(今浙江杭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