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4 ,大小:1.55MB ,
资源ID:271764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1764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怀念吴冠英先生_冯锐.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怀念吴冠英先生_冯锐.pdf

1、冯锐.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怀念吴冠英先生 J.地震科学进展,2023,53(2):93-96.doi:10.19987/j.dzkxjz.2022-182FengR.Anexcellentartpaintinginseismology:InmemoryofMr.WuGuanyingJ.ProgressinEarthquakeSciences,2023,53(2):93-96.doi:10.19987/j.dzkxjz.2022-182人物与机构介绍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怀念吴冠英先生*冯锐(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京100045)中图分类号: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7780

2、(2023)02-0093-04doi:10.19987/j.dzkxjz.2022-182 吴冠英教授是清华美院的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因病于 2022 年 12 月 20 日离世,享年 67 岁,令人扼腕叹息。观赏他 2015 年的遗作张衡地动仪成功测到陇西地震(图 1),感慨万千。这是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在国内外以张衡地动仪为历史题材的绘画中是最优秀的,已经成为经典艺术品,广泛采用于教育系统、科技展览、地震系统,也远播海外。追忆好友之际,他的创作过程浮现在眼前1科学与艺术张衡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之一。他于公元 132年发明了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地动仪,成功测到 134 年陇西地震,

3、对现代地震仪的诞生起过重要的思想启迪作用。中国地震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完成的地动仪复原模型已经于 2019 年收入国家课程教材小学科学课本。为了发挥它启迪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早在 2014 年就尝试用美术方式加以宣传。科学发明的原始过程往往简单明了,牛顿的苹果、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琴纳的牛痘接种等,都能最朴素地展现出自然规律,揭示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不少人可能会认为要想将它们展现出来并非难以企及,但现实中的艺术表达绝非易事。目前,古代科学家的肖像画很多,且不论造型是否泛泛雷同,缺乏科学内涵是一个普遍的弱点。把二者兼顾起来的好办法是描绘科学发明的场景

4、画面,这就要求画家必须有很好的科学素养和严谨作风。以地动仪为例。美国 1984 年的大学课本里介绍了张衡的发明,但是插图(图 2a)中张衡的形象既无*收稿日期:2022-12-29;采用日期:2023-01-10。通信作者:冯锐(1941-),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物理方面的研究。E-mail:。图1张衡地动仪成功测到陇西地震Fig.1LongxiearthquakewassuccessfullydetectedbyZhanghengsseismoscope第53卷第2期地震科学进展Vol.53No.22023年2月ProgressinEarthquakeSciencesFeb.,2023学

5、者的睿智,又没有文人的儒雅这恐怕反映了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误解。图 2b 是美国加拿大的中文课本插图,张衡像个骨瘦嶙峋身着女装的病人,皇帝一行玩耍般地围在近旁,没有什么科技内容。如此糟糕的艺术表达只会让学生们莫衷一是,搞不清中国的伟大发明究竟是个什么东西。(a)(b)图2美国大学课本里的张衡插图(a)和美加中文课本里的地动仪插图(b)Fig.2ZhangHengsinAmericantextbook(a)andseismo-scopeinChinesetextbookinUSAandCanada(b)眼光放开一点,国外有很多好的科学画作。诸如描绘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迪生发明

6、电话、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等,都非常成功,让科学家有尊严地出现在世人面前,他们的发明或使用的仪器也有着十分严肃而逼真的描绘,对年轻一代产生了深刻而直观的教育效果。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图 3)里的哥白尼,他在波兰天文台的屋顶上仰望着夜空,身体却又后退到几乎跌倒,测量桅杆和星图垮塌下来,意味着旧日的信念被摧毁!原来太阳才是中心、上帝本不存在,场面令人动容。图 4 的两幅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镭属于不同的作者。但夫人在图画中的服装、发型、实验烧杯、过滤器皿、笔记本、灰暗的实验室和光照角度都有真凭实据。站在她的面前,怎么能不为这位伟大女性的气质和风范折服?让心灵经受脱胎换骨的洗礼图4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7、镭Fig.4GreatmadamMarieCurie今天我们所希望的,就是用这样水准的艺术来宣传张衡的科学贡献。2作品的创作过程大约在 2014 年底前后,在我们的建议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决定拨专款请人为张衡地动仪作画,应用于相关教材和图书中。遗憾的是,几经周折,屡屡失败,画稿远达不到要求。于是我们请清华美院的老朋友王培波教授想辙,地动仪模型的外部艺术雕塑就是由他完成的。就这样,吴冠英教授培波的多年挚友,在百忙之中接受下来任务。我们将基础资料、学术论文发给了吴先生,有张衡及灵台的基本材料、史书记载、汉代仪器、汉代悬挂物、汉代服饰、新复原模型图片、前期的绘图、国外科学艺术图画这么多的专业材料,真够

8、他看的。吴先生的前期工作主要是在装潢设计艺术上,讲授动漫创作等课程,曾为连环画红与黑做图,也有过很多写生画和随笔。他的办公室里,桌子、椅子、墙壁上一片画稿,什么福娃、贺岁小孩、十二生肖、鸭子兔子老虎充满着生机勃勃的乐趣。现在,被硬性拖进我们的地震学、考古学里,只怕他受不了这种实验型的抽象思维,会感觉枯燥乏味。不过和吴先生接触后,完全不是这样。他竟然兴趣盎然,不断地发问和思考,如饥似渴地学习地震学知识。我们在清华美院拜见了吴冠英教授(图 5)。他和培波先生一样都很内秀,静静倾听、认真深思,讲起话图3哥白尼提出日心说Fig.3HeliocentrictheoryproposedbyNicolaus

9、Copernicus94地震科学进展2023年来慢声细语。这样的谦逊态度决定了他必然成功。吴先生端详了我们送给他的小型地动仪复原模型,边讲想法边刷刷几笔画了一个大体占位大家越谈越热乎,越谈越投机。图5讨论画稿,吴冠英(左一),人教社王喆(站位)和笔者Fig.5Mr.Wudiscusseddrawingwithus讨论中,吴先生的提问一个接一个,俨然进入两千年前的东汉。首先,他对我们“张衡形象要平民化”的基本要求不甚理解,反复追问为什么?我们解释,张衡是一位淡泊名利、在朝而游离于政的人。虽然任太史令执掌灵台工作,但俸禄不过600 石,跟京师洛阳 12 个城门楼的廷尉待遇一样,只有皇帝来灵台祭天祀

10、地,他才有必要身着官服。张衡对天文历法的观测和研究属于严谨的科学工作,要亲自做观测和实验,因此,穿着上没什么冠帽官履、绶带玉佩等杂物,平民化的造型会更真实。服饰以直身的单衣和长裤为主,工匠穿粗布短衣,领口、袖型、束腰也很实用。陇西地震发生在 134 年 12 月13 日,已是初冬季节了,当时张衡 56 岁,不会大腹便便,应该穿布靴而不是单薄的屐。总之,张衡跟今天清廉正派的学者们一样:外表的光鲜玩意越少,学问越深;反之,就不真实。吴先生连连点头,赞同。安置地动仪的房间大吗?他十分关切。不大,窄条型。我们曾到现场考察过,观测室长约 10m,宽 2.2m,地动仪底边已经阔约 2m 了。看了考古发掘的

11、照片后,他对画图的大场景已经基本有底,建议只出现三五个人物。年轻徒弟的造型没有问题,困难的是如何表现工匠师傅。我们讲了曾向别的画家建议过但不被理睬的想法:画一个甘肃地区彪悍的男子汉。原因在于,秦汉的发展是从西周扩展到东部的,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的封地就在陇西天水一带,上古时期大量优秀的青铜器都出土于西部。因此,这个地区的青铜工匠一直很多,他们是藏族、羌族、犬戎、匈奴、鲜卑等民族的人,关中地区也有。吴先生满面兴奋,桌子一拍:定啦!这样的男子有络腮胡子和红光满面的相貌,适合工匠师傅的造型。于是,我们后来在他的画作中看到:一个大胡子的工匠师傅蹲在地动仪旁,与张衡对话,以健美双臂的伸展、冬天短袖的

12、干劲烘托出了一片热腾腾的氛围。吴冠英先生的工作态度十分认真,他创作历史画卷不搞臆造,孜孜不倦地追求每一个细节的根据,牢牢地把握着“细节决定成败”。记得,他当时还提出过“张衡有没有子女?”的怪问题,弄得我们一头茫然。两三个月后我在电话里告知他:有。后汉书等史料中是只字未提的,但从晋书列传第六十中查到一个信息:西晋的张辅(?305)是张衡 170 多年后的一位晚辈。张辅曾任过秦州刺史,年轻时颇有才干,著文评史,并有惩治豪强、肃清朝风的事迹。吴冠英得知这个信息,放心了。事后我们才从画中明白了他的心结:他在图画中增加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小朋友,红红的脸蛋、大大的眼睛,兴味盎然地抓着蟾蜍听响声。这里有个史实

13、细节:孩子的衣服是淡紫色的!那是东汉时期惟贵族衣服才许可穿戴的衣服颜色。引申一步,东汉的灵台是和明堂、辟雍、太学一起位于京师南郊的,灵台是天子通达天地、占卜凶吉的神圣地方,一般人不可能进入,也不会有女眷和孩子。不过,正值地动仪的龙首吐铜丸、“京师学者皆咸其怪”的紧张时刻,作为领导人的张衡自然不得不匆忙携子赶来于是,情理中的故事又多了一层光鲜的色彩。吴冠英先生的这一笔,真绝。坦率地讲,新画作的科学关键是吊灯。张衡的吊灯就是牛顿的苹果。“地震没地震,抬头看吊灯”,吊灯晃了,肯定是地震。吊灯没晃,要么不是地震,要么地震很远很小。悬挂物对地震反应的这个特点,是诞生张衡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道理在于,所有

14、非地震的地面振动都是以垂直方向的颤抖、颠簸为主的,自然界中唯有地震是以地面的水平摇晃、摆动为主的,这是由于地震震源是一种特殊的剪切位错所造成的。对这个科学问题,吴先生有过一个深入理解、逐渐明白的过程。他懂了,艺术品就活了。对于画作里的悬挂物,他赞同我们的想法:选取汉代的出土文物人形吊灯。于是,图画中的 4 个人张衡、小孩、徒弟和工匠,被吊灯、地动仪、铜丸、振声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科学发明的场景复活了,艺术品有灵魂了。第2期冯锐:一幅用心血凝聚的历史画作怀念吴冠英先生953重现辉煌历史大 约 一 个 月 后,吴 先 生 完 成 了 第 一 稿 草 图(图 6)。我们看后,又提出了修改意见。图6第

15、一稿草图Fig.6ThefirstsketchesbyMr.Wu主要涉及到地动仪和人物间的尺寸配套问题:蟾蜍的高度不能画的太小,应该是 45cm 左右,要把小朋友改成怀抱状;地动仪的龙首高度约 1.5m,张衡的眼睛高度也需要和它持平;人形吊灯的悬链角度和火苗的方向,不符合力学关系;地面要追加方砖,灵台方砖的尺寸是 48cm,要用张衡鞋子的长度约 28cm 来比照;建议用方砖和门窗的透视关系来加大房间的纵深感,等等在这个节骨眼上,再做这么大的改动,难啊。吴先生没有一丝抱怨,坦荡荡地接受了意见,他甚至还想进一步搞清楚铜丸的尺寸和汉代纸张的使用情况,让人很感动。查过青铜模型的参数后,我告诉他:铜丸直

16、径4cm,重约 600g。嘿!他根据这个数据竟然还真发现了问题:这样重的铜丸拿在手里,手指是不能平展的,也不能用拇指和食指掐着观看,只能是五指呈弯曲的环抱状托举着铜丸。当即做了修改。关于东汉的纸张问题。蔡伦虽然和张衡是同一时代、同一朝廷的人,并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但还没有推广开来,直到 117 年朝廷要向全国提供儒家经书的标准文本,纸张的使用才算正式开始。所以张衡在 134 年不会有太多的纸张,他能有一两张还凑合,更多的情况还是在竹简上写字。吴先生明白了这一历史背景后,又改了画稿。他把案头的东西改成四五捆竹简摞在一起,徒弟手中的纸张也没了,只让张衡的右手握着一卷不大的白纸。当所有的修改都已经到位、即将着色之前一周,我们又不自量力地提了非分要求,而且发给他两张他肯定极为熟悉的油画。一个建议,学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给张衡和工匠的衣袖上多加几道衣服折,增强质感;其次,学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把工匠的食指再加长一点,让深层的意境能紧密联系起来。他当时没吭声,显然在权衡再三,因为布料衣服不同于绸缎,改不好会闹笑话。后来我们看到的衣服折纹和工匠的手指都是做过修改的,改得很有分寸,说明吴先生在这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