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大观美术研究120张果,号通玄先生,初为唐朝隐士,后与吕洞宾、钟离权等人合称为道教“八仙”,并以长寿、“长生”特征为人所熟知。张果擅长丹学,内外丹兼修,并且以修炼内丹为主,有阴符经太无传阴符经辨命论气诀神仙得道灵药经罔象成名图丹砂诀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 道体论序 太上九要心印妙经等著作传世1。学界对于张果的专门研究不多,且集中于文献的梳理考辨方面。浦江清八仙考2一文对“八仙”概念进行追溯,并从图像和戏剧等方面对于八仙身份及组合关系进行简单考证;孟乃昌张果考3较早对张果的人物经历、技能(方术)、著作等进行系统梳理,具有学术资料价值;吴光正 道教与文学互动关系个案分析张果老故事考论4从道教和文学
2、两个层面探讨了张果加入八仙的时间、法术故事的形成与传播等,对于理清张果及其故事的流传具有积极意义。一、张果与“长生”(一)唐五代时期:张果“长生”之体现张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唐刘肃(约 820 年在世)所撰大唐新语(成书于 807 年)中,张果与药王孙思邈、司马承祯同置于隐逸篇。唐代诗人李颀(690751)于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及第,张果也于此年被玄宗征召5,李颀有谒张果先生一诗,说明李颀曾亲自拜访过张果:先生谷神者,甲子焉能计。自说轩辕师,于今几千岁。二仪齐寿考,六合随休憩。彭聃犹婴孩,松期且微细。肉身永驻到真性长存:道教张果“长生”意象的历史生成文 邹海萍 内容摘要作为道教
3、“八仙”之一的张果,因精通长年秘术、擅长内外丹学而成为长寿、“长生”的代表,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张果的人物身份及对“长生”的理解发生了诸多变化。本文从历史学、文献学、图像学、概念史的角度出发,分析张果从真实历史人物到道教仙神的转化,同时探讨了先秦至元代“长生”内涵从长命不死、肉体永驻到真性长存的演变。在这一过程中,张果所代表的文化意象也完成了从祈寿、祝寿到济世度人的内涵升华。关键词道教张果 长生 肉身永驻 祈寿祝寿 济世度人 真性长存祈 年 宝 祚 广,致福苍生惠。何必待龙髯,鼎成方取济。6从诗中可以看出李颀对张果赞誉很高。在李颀笔下,张果寿比日月、貌等婴孩,运用自己的能力为国家和百姓
4、苍生祈福,并在诗末表达了劝勉张果辞官归隐、安心炼丹的期望,这也是李颀个人意愿的体现。历史记述张果的文字资料十分丰富,但内容高度相似。除大唐新语外,还有李肇(约 813 年在世)撰唐国史补、李德裕(787850)撰次柳氏旧闻、牛僧孺(779848)撰玄怪录、郑处诲(834 年进士)撰明皇杂录(成书于855年)、张读(852年进士)撰 宣室志、李亢撰独异志等7,其中以郑处诲明皇杂录所记最为详细。张果在历史文献中以会长年秘术、擅内外丹学、多江湖方术等为人所熟知,尤其是以长寿、返老还青而闻名于世,文献中多有记载:“张果者,隐于恒州条山。常往来汾晋间,时人传有长年秘术,耆老云为儿童时见之,自言数百岁矣。
5、”8“玄宗因从容谓曰:先生得道者,何齿发之衰耶?因于御前拔去鬓发,击落牙齿,流血溢口俄顷召之,青鬓皓齿,愈于壮年。”9“每云余是尧时丙子年人,时莫能测也。又云尧时为侍中,善于胎息,累日不食,食时但进美酒及三黄丸。”10“又有邢和璞者,尝精于算术,每视人则布筹于前,未几已能详其名氏、穷通、善恶、夭寿,前后所算计千数,未尝不析其详细,玄宗奇之久矣。及命算果,则运筹移时,意竭神沮,终不能定其甲子。”11“会天大雪,寒甚,玄宗命进堇斟赐果,果遂举饮,尽三卮,醺然有醉色,顾谓左右曰:此酒非佳味也。即偃而寝,食顷方寤。忽览镜视其齿,皆斑然焦黑,遽命侍童,取铁如意击其齿尽,随收于衣带中,徐解衣出药一帖,色微
6、红,光莹,果以傅诸齿穴中。已而又寝,久之忽寤,再引镜自视,其齿已生矣。其坚然光白,愈于前也。”12“是时又有道士叶法善,亦多术,玄宗问曰:果何人耶?答曰:臣知之,然臣言讫即死,故不敢言。若陛下免冠跣足救臣,即得活。玄宗许之。法善曰:此混沌初分白蝙蝠精。”13从文本可以看出,张果对于自己年纪的描述不断神化,先是数百岁,后又变成图 1 山西金墓八仙砖雕,单体呈梯形,上底宽 18 厘米,下底宽 43 厘米,高 60 厘米,1965年侯马市牛村出土,现藏山西省博物馆。自左至右、自上至下依次为铁拐李、钟离权、吕洞宾、蓝采和、韩湘子、张果老、曹国舅、徐神翁Art Pan rama美术研究 121 尧舜之人
7、,再后来直接成为天地混沌之初的蝙蝠精,相貌上也能返老还青。但无论张果的仙迹如何演绎,均是围绕着长寿、“长生”这一主题展开,这也成为张果形象中最为本质的文化特征。(二)宋金之际:张果由人到神仙的转变在 大唐新语 中,对张果只是尊以“老”字,对张果各种方术未加记载,唐玄宗对于张果的诏书评价也算客观中肯:“寻下诏曰:恒州张果老,方外之士也。迹先高上,心入窅冥,是混光尘,应召城阙。莫知甲子之数,且谓羲皇上人。问以道枢,尽会宗极。今将行朝礼,爰申宠命。可银青光禄大夫,仍赐号通玄先生。”14又,唐国史补中记载天宝末年有人在汾晋之间的古墓中发现唐明皇赐予张果的手诏和衣服,说明早期张果还是被当作现实中的人物加
8、以描述的。及至郑处诲明皇杂录,张果的人物形象日益丰满,仙术亦不可胜记,如纸驴噀水成真、预知尚主、饮毒汁不死、辨汉武帝时仙鹿、杯化道士等15,种种神迹,描述颇详,为张果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此时唐明皇也开始称张果为“神仙”“仙人”。此后五代后晋刘昫(887946)等旧唐书(成书于 945 年),南唐沈汾续仙传,北宋 宋 祁(9981061)、欧 阳 修(10071072)等新唐书(成书于 1060 年),北宋司马光(10191086)资治通鉴(成书于 1084 年)不断延续,张果由会方术的历史人物慢慢开始向神仙转换。张果完成由人到神仙转变的标志应该是在宋金时期被纳入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八仙队
9、伍之中。张果加入钟吕八仙队伍的具体时间难以考证,但我们仍可从宋金很多文学、艺术作品中找到张果的影子。山西侯马 65H4M102 号金墓中出土八仙砖雕装饰(图 1),其中“头戴裹巾,颔下短须,身着长袍,腰间系带,带尾掖于脑后,袍脚翻卷,背向而立,双手持物,疑为张果之变形物毛驴”。16另侯马金代董明墓中亦出土类似八仙砖雕图像,可见在金代已经出现钟吕八仙及张果图像。金代张行中右丞文献公所画张果像一诗言道:“古来人物画为难,惊见仙公树石间。莫把丹青名右相,太平勋业在人寰。”17元好问(11901257)有跋文献公张果老图诗:“耆旧能谈相国贤,功名欲占冷岩前。清风万古犹应在,未用仙公甲子年。”18右丞文
10、献公何许人呢?我们可以从金代学者赵秉文(11591232)的诗中找到答案:“忘言老人画双鹿,笔力不减东丹王。右相丹青乃余事,向来勋业扶明昌。”19赵诗与张诗立意相同,忘言老人即金代名相、词人、书画家耶律履(11311191),号忘言居士,官终尚书右丞,并谥号文献。名相耶律履作张果老像,说明至少在金代张果老像已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开始流传。与金代同时期的南宋也有钟吕八仙一齐出场的情况,辽宁省博物院藏宋代缂丝群仙拱寿图(图 2)表现的是八仙迎寿星场景20,其中渔鼓、葫芦、宝剑、玉板、扇子、洞箫、花篮、荷花等器具代表了钟吕八仙一众。“八仙庆寿”自宋金至元明清一直是非常流行的主题,且八仙庆寿故事往往与西
11、王母的瑶池蟠桃会相联系,如北宋词人曹组八仙馆中言:“蟠桃初熟玉京春,圆屋如规户牖新。尽是瑶池高会客,岂容尘世饮中人。”21又如南宋史浩(11061194)所著峰真隐漫录中有诸亲庆寿致语一诗:郁葱佳气拥丛霄,又见端门遣使轺。觞豆兼全真璀璨,茗香剩馥更飘飖。双旌容与留千骑,三族耆庞聚一朝。正是瑶池八仙会,介眉何必羡松乔。这首诗明显将瑶池与八仙、八仙与祝寿结合起来,虽然我们无法确定此处的八仙是否为钟吕八仙,但是考虑宋金出土的砖雕、缂丝作品,张果此时位列祝寿八仙的可能性很大。此外,张果作为仙人形象在南宋文艺作品中不断出现。南宋诗人陆游(11251210)曾作题四仙像四首,吟咏历史上四位仙人,分别是西汉
12、县尉梅福、东汉名士蓟子训、唐代道士张果、五代宋初道学家陈抟(871989),此四人何以组合在一起,并称为仙人呢?我们来看一下诗文的具体内容:题四仙像其一 梅福反虏鲸鲵世共仇,汉公勋业过伊周。市门洒泪尘埃里,谁与朝廷植委裘?23其二 蓟子训世上年光东逝波,咸阳铜狄几摩挲?神仙不死成何事,只向秋风感慨多。24其三 张果曾看四岳荐虞鳏,阅岁三千一瞬间。归卧青山孤绝处,白驴常伴白云闲。25其四 陈抟莲花峰下张超谷,此老何曾有死生。闻道清风明月夜,至今鼻息乱松声。26虽然不同诗歌感情有所不同,但是陆游所题咏的这四位仙人有很明显的共性特征,即长寿、长生。史载梅福“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弃妻子,去九江,
13、至今传以为仙”。27蓟子训从少君高道处学“胎息胎食住年止白之法,行之二百余年,颜色不老”。28陈抟“以左手支颐而终,寿一百一十八岁。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累日不散”。29此外,范成大(11261193)在吴船录中记载了道教真君殿三十二仙真壁画,其中便有张果老像:“两庑古画尚多,半已剥落,惟张果老、孙思邈二像无恙。”30另有南宋曾敏行(11181175)独醒杂志中有张果老撑铁船之典故,故事主人公杨元皋也是看见道观中墙壁上画有张果老撑铁船的图像后科举及第。31由此可以得知南宋时期对于张果的图像信仰已经建立,且多取张果长寿、长生之象征内涵。在宋代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往往借张果来比喻高寿之
14、人,或者借此祝寿。代表有曹勋(10981174)送张冲举先生还山和程洵(11351196)张公成生日:图 2 宋群仙拱寿图 缂丝 38.3cm22.8cm辽宁省博物馆藏美术大观美术研究122送张冲举先生还山 南宋曹勋道人丰骨出埃尘,玉颊双红烂熳春。金液密传张果老,黄庭曾授赤明民。秋来行李林泉好,雨后云山意气新。顾我年华已垂尽,余龄薪水原相亲。张公成生日 南宋程洵没膝春泥未易过,华堂咫尺隔关河。精神闻说年来健,岁月从渠老去多。闹里渐应排世事,静中正好养天和。祝君寿骨如张果,莫惜频倾金叵罗。33二、“长生”内涵之变张果在道教文化中为长寿、“长生”的代表,但需注意的是,不同时期“长生”的内涵有所不同
15、。随着道家和道教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长生”的认识和理解也经历了从“长生不死”“肉体飞升”到“性命双修”“成真合道”的转变,其演变历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34(一)魏晋及以前:长生不死、肉体永驻先秦时期,人们对于“长生”的理解往往是“长生不老”“长生不死”,追求的是肉体的永驻。庄子外篇在宥中,黄帝向广成子问询“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答道:“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3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广成子认为经过一定修炼,“形”(即身体、肉体)可以永驻
16、,寿命绵延、长生不死。又如彭祖以久特闻,历经夏商至周,寿命长达八百岁;楚狂接舆好养生,“世世见之,历数百年去”36。志怪古籍山海经中有大量关于不死山、不死药、不死民的记载。这些都反映了人类历史早期对于肉体长生不死的向往与追求。秦汉时期,人们依旧相信肉体不死,并通过道教方术、寻仙问药等达到生命的永恒。“始皇三十一年九月庚子,盈曾祖父蒙,乃于华山之中,乘云驾龙,白日升天始皇闻谣歌而问其故,父老具对:此仙人之谣歌,劝帝求长生之术。于是始皇欣然,乃有寻仙之志,因改腊曰嘉平。”37汉武帝也多次遣使东至海上、西至昆仑,寻求仙人和不死之药。东汉中晚期的道教著作太平经中充满了神仙不死、追求长生的观念,认为人具有精、气、神三根,“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38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道士热衷于服药炼丹,“服食三载,轻举远游,入火不焦,入水不濡,能存能亡,长乐无忧”。39虽然他们也会通过导引、存思等内炼方法来强身健体,但他们相信要想成仙,还是需要依靠服食丹药。“不死之要道在神丹。行气导引,俯仰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