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7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 25 军长征沿线为例李哲 赵恒毅 曹银银 周正摘要:【目的】基于当前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面向红色文化密集区域的景观资源系统识别、协同演进与提质增效,深入开展长征沿线景观微域研判及其空间演进研究,已经成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建设发展的现实基础,相关方法与技术亟待挖掘。【方法】通过构建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以红 25 军长征沿线为例,建立红色景观微域解析要素体系,探析景观微域识别及微域涵化的关联方法与基础技术,并结合红 25 军长征典型区段分析研讨
2、长征线路微域涵化效应与建设策略。【结果】研究发现在微域要素系统识别基础上,结合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微域涵化评估体系与三维矩阵模型可有效开展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与分类评估。【结论】研究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中红色景观的资源管控与传承发展提供分析途径,助力景观资源有序演进与高质量发展。关键词: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微域涵化;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加权因子叠加法;长征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脑电唤醒-效价情绪模型的生活街区消极空间数字制图及其景观提质研究以南京为例”(编号 5227805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乡村生态景观环境管控技术研发”(编号
3、 2019YFD11004055)Beiji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 Periodical Office Co.,Ltd.Published by Landscape Architecture Journal.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under the CC BY-NC-ND license.中图分类号:TU986.5;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30(2023)02-0073-09DOI:10.12409/j.fjyl.202208040469收稿日期:2022-08-04修回日期:2022
4、-12-12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李哲,赵恒毅,曹银银,周正.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解析:以红 25 军长征沿线为例 J.风景园林,2023,30(2):73-81.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背景下,以长征、长城、长江、黄河、大运河为代表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代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时代命题。国家文化公园普遍具有空间跨度大、文化特征明显、现状环境复杂、景观边界模糊的典型特点1,且由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体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国家文化公园的分析机制与研究途径仍需深入探析。针对文化景观密集区域开展空间集成研究,促进景观微域融合发展与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当前国家文化公园
5、空间发展与管控的现实基础,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途径亟待发展2-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分布着大量革命战争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景观遗址与遗迹,是中国红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文化景观区域4。红色景观是在中国革命历程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传承红色基因、固守红色传统、彰显革命精神、铸牢红色文化的文化景观形式5。长征沿线红色景观意蕴隽永、承扬绍续,是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观空间的核心主题与精髓,其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关联性和整体性特征;同时,现阶段沿线景观整体性有待强化、红色景观特色有待彰显、长征文化系统亟待发展等研究与实践的现实需求也日益突出。系统开展针对性的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其涵化(accultura
6、tion)研究,进而科学剖析红色景观微域构成体系及其空间涵化效应,有助于长征沿线红色景观的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的持续提升,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风景园林专业的依据。1 时代背景与研究概述1.1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基础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6,文件中正式批准设定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是当代中国坚持文化自信与高质量发展,以国土空间彰显优秀文化资源,以跨地域、体系化景观环境作为核心内容的战略性文化工程。基于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与专业视角的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相应迅速开展,面向整体区域与宏观分析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也相应伴生发
7、展,并重点围绕公园规划体系与建设途径7、景观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模式8、生态环境保护与提质策略9、文化景观评估量化方法10、公众认同分析技术11、旅游开发模式12等领域展开。在 2019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13中,正式提出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纲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空间范围由红 1、红 2、红 4 与红 25 军 4 条行军沿线区域整合构成,涉及 1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5 个地级市(自治州)、247 个县(区),具有景点线性分布鲜明、沿途环境类型多样、红色文化氛围浓厚、红色景观资源丰富等特点。相关研究主要围绕长征历史与文化、红色
8、资源开发与建设、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如赵心宪14、唐正芒等15针对长征沿线历史事件和地域文化的价值进行分析;罗盛峰等16依托投影寻踪模型开展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及其评价体系的研究;孙波等17、邓元杰等18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展长征区域社会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研究等。现有研究成果为系统构建长征沿线红色景观空间体系与理论框架,乃至深入开展景观微域类型、特征、结构及功能等专项研究奠定了基础。74Landscape Architecture2023/021.2 长征红色景观研究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要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加强科学保护。”19长征精
9、神是八大爱国主义精神之一,长征沿线红色景观作为熔铸红色基因、赓续革命血脉、弘扬长征精神的文化景观载体,相关研究对实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景观资源精准研判,提升典型环境研究与实践水平,筑牢当前学术语境下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基础,以及充实中国风景园林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主要集合景观治理、(历史)景观特征评估、文化景观、景观空间规划的现有理论来开展,并重点围绕长征沿线典型区域文化特征与要素、空间保护与管控等议题开展。如段婷20、何博21结合史料开展长征线路典型文化特征研究;王鹤等22开展红色文化遗产廊道调研分析;谢旭斌等23依托革命标语分析开展红色景观要素空间转译研究等。红色景观区域联动发展和
10、空间管控则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如何兴强等24聚焦红色景观空间形态,探讨景区空间保护与综合管控机制;邓鹭25利用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提出红色景观抢救性保护策略;杨昌鸣等26基于文化感知的视角,进行分散型红色景观资源保护研究等。综上,当代景观分析、治理与空间融合技术的协同发展,为长征沿线红色景观的集成分析与空间模拟提供了理论支撑,为面向景观地貌的微域研判及其涵化扩展研究铺设了技术途径。但是,就当前长征沿线红色景观现状与基础条件来看,其红色景观微域的认知与识别,以及微域空间联立研究与涵化解析途径与方法,仍为当前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研究与实践的基础性问题。2 长征沿线景观微域“识别-涵化”关联研究
11、机制“微域”概念源自地理学、地貌学,意指最小范围的地域分异27,景观微域可被理解为组成景观在地系统的基本地域范畴,并由原初景观环境受制于随后的生态、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发展而被动式演进形成,具有地方性、历时性属性。景观微域现已成为当代风景园林跨学科研究的概念之一,相关微域解析与分异理论已在景观特征识别与评估、地理环境确界、景观空间体系架构等研究中得到转化应用。文化景观微域则明显受到文化、政策等影响,表现出强势文化驱动下的涵化演进特征,对其开展量化识别与涵化研究有助于动态发展状态下景观环境的系统剖析与发展模拟28。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景观微域突出表现为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及驱动力,
12、历时性发生景观空间延续、传播、扩散,逐渐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资源彼此交融的绵延型景观群组29。相关研究如张敏 等30基于景观文化价值、空间位置等特征评估构建空间保护体系,袁珂等31、龙彬等32相继开展地域性文化与空间演变关系分析,文一峰33结合景观文化资源分析开展的景观文化活力研究等,聚焦文化景观价值评估、文化空间演变解读和机制分析等领域,能够为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综合来看,长征沿线景观作为典型的线性文化景观类型,针对其既有景观范围及内部空间约束条件不一的景区、景点、节点进行空间还原,进而集成开展景观微域解析已成为长征沿线景观序列“融点成群、汇群成线”的分析基础34,也成为长征
13、红色文化有序发展与景观空间科学管控的前置问题。基于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与研判,深入探讨红色文化延续、传播、扩散的空间机制并建立相应分析体系,则成为红色景观微域涵化研究的重点所在。本研究旨在建立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关联研究机制,梳理红色景观微域识别的基本流程及微域涵化的分析途径,依据涵化规律形成合理的空间演进引导与规划策略,主要研究过程包含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判定、红色景观微域空间涵化评估分析 2 个阶段(图 1)。首先,通过采集红色景观样本、梳理历史文献、整合空间信息数据等准备工作,汇总红色景观资源要素,结合景观类型研究建立适合红色景观微域研究的要素识别体系。其次,基于标志性、特
14、征性原则确定景观核心点,依据相关性、外溢性特征采集相关环境要素,关联景观核心点与周边环境要素数据,依托 ArcGIS 平台建立以最小累积阻力(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MCR)模型为基础的微域适宜性分析方法,利用微域适宜性评价指标量化生成微域空间边界及其影响范围。再次,集成红色景观微域基础数据,建立微域空间涵化特征评估体系,结合层次熵权法(AHP entropy-weight method)计算评估体系中空间涵化因子的权重。最后,引入距离函数并与加权因子叠加,从文化承载、保护价值、空间发展 3 个评估维度对微域涵化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建立三维矩阵模型
15、并结合自然断点法确定分类阈值,依托分类评估结果进行微域类型划分与景观治理。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判定红色景观微域空间涵化评估分析提取红色景观核心点确立空间涵化特征评估因子集价值评价与筛选确定权重计算综合阻力面构建三维矩阵模型鉴别价值载体叠加因子确定源点确定阈值判定微域范围识别载体空间综合评估生成最小累积阻力面划分类型识别核心点关联环境要素构建微域基础数据库评估空间涵化特征建立微域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微域涵化类型分类法提出针对性建设策略基于MCR模型判定微域范围建立红色景观微域要素识别体系建立微域空间涵化特征评估体系判定红色景观微域空间范围构建微域空间涵化效应提升策略1
16、 红色景观微域“识别-涵化”研究框架“Identification-acculturation”framework of red landscape microdomain1专题:国家文化公园/Special:National Cultural Park753 红 25 军长征沿线红色景观微域识别红 25 军长征共历时 10 个月,行程辗转近万里,行军始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村,终于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途经安徽、湖北、河南、陕西、甘肃 5 个省,经历独树镇、庾家河、袁家沟口、四坡村等大小战役数百次。长征沿线自然景观涵盖大别山、秦岭、黄土高原等地理区域,历经了从亚热带季风气候到高原高山气候的变化。同时,长征沿线留存有丰富的红色景观资源,如独树镇战斗遗址、庾家河反击战遗址、中共鄂豫皖省委旧址等,沿线红色景观资源与自然条件具有典型性,能为红色景观微域识别及涵化研究起到案例说明的作用。3.1 红色景观微域识别要素分析本研究从建筑物、构筑物、战场遗址、上墙标语等红色景观实体扩展至空间影响范围与文化影响维度35,综合运用文献(影像)研究、实地调研和数字化采集技术,融合多源异构信息,参考相关文化遗产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