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2 ,大小:367.72KB ,
资源ID:2724798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47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_陈华文.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_陈华文.pdf

1、2 0 2 3.0 3文化生活C U L T U R EL IF E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向度陈华文中国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不仅创造了璀璨的文化,还贡献了独特的审美观念,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内涵。阅读 中国人眼中的美,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国人的美学趣旨,触摸到中国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作者长北从思、气、神、意四个关键字切入,结合各类艺术实例,梳理大量国学典籍,探寻中国人的审美意识,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透过故宫、天坛等古典建筑,剖析古人天人合一的审美情怀;在文人山水画里,追问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深意;在中华传统装饰图案中,寄托对生活美好愿景的祈盼;从书画、建筑、音乐、舞蹈到工艺美术,体悟中国艺术特有的

2、大象之美中国人眼中的美,是藏在传统文化里的审美记忆,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天人合一的审美内涵天人合一不仅是中国传统审美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价值所在。本书在探讨天人合一的审美理念时,从法天象地、收天纳地、融天入地、顺应天地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笔者认为,法天象地在本质上有秩序、规范的意蕴,如北京故宫、天坛等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同时,法天象地作为一种艺术法则,贯穿在中国古代的艺术活动中。古人相信“天圆地方”,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玉琮,造型就是外圆内方。在很多古代器皿造型中,都体现出这样的特色。收天纳地在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在有限的空间收纳无限,汉字的“

3、屋”与“宇”字意相近,建筑如同一个小宇宙,与自然界的大宇宙气息相通,这也意在表明,建筑里的人与天地是共生息。中国古典园林从创始之日开始,就体现出收天纳地的设计思想,山为阳,水为阴,阴阳交合,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骨架。融天入地也是天人合一的内核。中国传统的殿式建筑就是融天入地的代表。这类建筑的大屋顶飞出来,屋身则收进去,台基向地面延展,形成整体的曲线造型,加上若干装饰构件,外轮廓呈现出非常柔和的天际线,与花草树木高度融合。殿式建筑的曲线造型,使沉重的大屋顶像是在展翅欲飞。而顺应天地更是代表古人在艺术创造中践行天人合一的价值追求。古代造物活动中,材料取于自然,造物利用天时。如古代乐器用的土、木、

4、丝、竹、金、石、皮、葫芦等等,家具、竹篮、漆器、藤编等等,都是自然材料。北方大量可见6 6总第3 3 9期n v i r o n me n t a lc o n o myE的生土建筑,不用烧砖,而是用黄土敲成土坯砖,砌成房子。陕北、豫西、陇东的生土窑洞,有地坑院,有靠崖窑,这些建筑就地取材,不破坏自然生态。而南方苗族、傣族的建筑,也取自天然的竹子、树木等修建,这些建筑与自然生态完美融合。天人合一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学者们对“天”的解释不断延展,起先指宇宙、自然,逐渐扩展为天性、命运等等。天人合一在本质意义上讲是一种理想、道德境界和审美情怀。“象”与“气”的魅力对于“象”与“气”的艺术表

5、现,古人有独到的方法。比如白云在天空中漂浮,云与天没有清晰的界限,古人以有形的云纹表现茫茫 宇 宙 中 游 走 变 化 的“气”与“象”,有 限 的“形”里藏有无限的“象”。如马王堆汉墓黑漆棺 画 云 纹,如 波 涛 翻 卷,大 开 大 合。云 气 之中,羽人、怪兽、云纹律动奔逐,是古人对宇宙无尽的讴歌。古人在制造器皿时,自然而然地注入“大象之美”。比如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红陶猪形鬶,像孩子刚刚喝饱了奶水,满足地仰头呼唤,不求“形”的逼真,却给人朝气蓬勃之感。汉唐时代的雕塑最能体现“大象之美”,比如汉代霍去病墓,从墓形到石刻都充分利用了自然之象,那些散布在山上的石人、石兽,保留石形,略加雕刻,

6、虽然没有经过精雕细琢,但却洋溢着生命的气息。气韵生动是中国独有的审美命题。中国艺术的最高标准从来不是惟妙惟肖,而是气韵生动。从审美的维度认识气韵生动,是南朝齐梁时期画家谢赫在绘画“六法”论中最先提出来的。他将气韵生动作为绘画六法之首,指出这是中国绘画独有的特色。唐代的张彦远最早对气韵生动进行阐释,“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他强调绘画要先求气韵,如果作品没有气韵,其形体表现是没有意义的。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晚唐以后中国艺术的发展。中国传统审美在传承中创新在中国人的审美视域中,传神写意一直备受重视。这一审美追求在水墨画中受到空前的追捧。水墨画发端于唐代,在宋元时期进入高峰。对于传神写意的理解,中国古

7、代画家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古代水墨山水画,感觉描绘的山水都似曾相识,而细细品味,又发现有一种陌生感,在“像与不像”之间。整体上讲,水墨山水画不追求“画得像”,而是追求一种气势和意境。现代画家傅抱石擅画山水,他的很多山水画中都有大片留白,但仍然让人感觉画面是充实的。传神写意的审美追求在当代很多优秀的山水画作品都有体现。中国人眼中的美 这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勾勒出中国传统审美的图景,帮助我们从宏观的视角正确看待中国古代艺术。近百年来,伴随着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外来的审美观念也在影响着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也有少数艺术家受到一些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摒弃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热衷标新立异,为了创新而创新,导致一些丑陋、粗鄙的作品搅乱了艺术生态。无论是现在也好,将来也罢,中国的艺术创作,只有扎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充分汲取传统艺术的养分,才能健康发展,走向繁荣。6 7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