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1.71MB ,
资源ID:272488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48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_冯全功.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_冯全功.pdf

1、57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On the Generating Mechanisms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Its Future Development冯全功FENG Quangong摘要: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是翻译学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升理论自信、学科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有三种,即内部生发机制、外部借鉴机制和概念组合机制,其中,外部借鉴机制一直是翻译理论话语最活跃的生成机制,也最能体现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在未来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积

2、极引入或生成新的翻译理论话语,同时还要善于对已有理论话语进行批判性反思。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特色翻译理论话语以及中国学者自创的翻译理论话语更能体现文化自信与学术活力,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需要极力提倡与鼓励的。关键词: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生成机制;发展空间;学科自信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task in developing the discipline of translatology,which,to a certain deg

3、ree,embodies Chinese Scholars confidence in theory,in the discipline and in national culture.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could be generated by three major mechanisms,namely,internally-producing mechanism,externally-borrowing mechanism,and concepts-combining mechanism.Among them,the externa

4、lly-borrowing mechanism is very important and best represents the interdisciplinary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a should be problem-based and problem-driven in introducing or generating new concepts,and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5、 discourses should be critically re-examined as well.It should be noted that th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ose originally proposed or initiated by Chinese scholars represent the direction for future development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6、.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57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572023/2/15/周三 17:27:252023/2/15/周三 17:27:2558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in that they capture a kind of academic vigor and Chinese scholars confidence in national culture,and thus such kind of theoretical discou

7、rses should be encouraged.Key words:eoretical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 in China;Generating mechanisms;Future development;Confidence in the discipline of translatology1.引言翻译学在国内已发展成为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五个主干学科之一。然而,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翻译学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梳理与解决,其中,学科话语体系建设便是一项重要任务,也引发了一些关注与探索,如贺爱军和范谊(2008)、刘建珠和穆雷(2017)、蓝红军和许钧(20

8、18)、耿强(2020)等。在这些文献中,由于凸显的重点不同,有人用“翻译话语”,有人用“翻译理论话语”,也有人用“译学话语”。其他相似的概念还有翻译观、翻译经验、翻译思想、翻译理论等。近十多年,翻译话语之所以在国内受到青睐,主要在于其内涵相对宽泛,尤其是张佩瑶的编著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Discourse on Translation:Volume 1: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Buddhist Project(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上册):从最早期到佛典翻译)2006年在国外出版之后(2010年又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引进国内出版),翻

9、译话语的使用变得更加广泛。翻译话语是一个复杂的概念,耿强(2020:7)认为,翻译话语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1)指翻译事实,如各种活动、过程、产品、机构等;(2)指对翻译事实的抽象或叙述,即有关翻译的知识与观念;(3)指一种知识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种知识的翻译话语和权力相互作用,衍生出生产、传播和消费的不同环节。笔者认为,这里的第二层所指才是话语的真正内涵,不宜无限制地扩大话语的所指,如把过程与机构也囊括进来。所谓翻译话语就是对翻译活动、翻译产品、翻译主体、翻译事件等一切翻译现象的叙述与表征,不管是学术的还是大众的、公共的还是个人的、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系统的还是零散的。翻译理论话语是翻

10、译话语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比西方意义上的翻译理论更宽泛一些,一般也具有抽象化、学理化、系统化、社会化等特征。任何人都可以谈自己对翻译的看法,这些看法行诸语言文字之后便是翻译话语,但未必是翻译理论话语。蓝红军、许钧(2018:5)认为,“译学话语是主体对于翻译、翻译研究及翻译学科的理性认识的表达”,或者说是“译学言说自我的方式”(同上:4),具有较强的元话语性质。其中,对翻译的“理性认识的表达”也不妨说就是翻译理论话语。由此可见,翻译理论话语同时属于翻译话语和译学话语这两个更大的范畴,是两者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连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58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

11、三辑_20230215.indd 582023/2/15/周三 17:27:272023/2/15/周三 17:27:2759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冯全功接两者的重要纽带,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界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有“纯化”和“泛化”两种倾向(覃江华 2020:59),用翻译理论话语来代替翻译理论本身就是一种泛化的表现。如此一来,有见地的翻译观、翻译思想以及对翻译经验的理性归纳也属于翻译理论话语,如许钧(2003:378-395)对翻译价值的总结,具体包括翻译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语言价值、创造价值和历史价值。所谓中国翻译理论话语也就是在中国译学界使用与流传的翻译理论话

12、语,有历史传承的,也有中外共享的,有本土开发的,也有引自国外的。中国翻译理论话语包括但并不限于“中国特色翻译理论”(冯全功 2021b:164),后者的理论资源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属性。鉴于翻译理论话语在翻译学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相关翻译理论话语进行分析,探讨其生成机制与发展空间,以期为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2.中国翻译理论话语的生成机制中国翻译理论话语历史悠久,在佛经翻译时期形成了一次高潮,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玄奘的“五不翻”、彦琮的“八备”说、赞宁的“六例”说等都是典型的翻译理论话语。其他如明代徐光启提出的“翻译会通超胜”说,清代马建忠的“善译”说、严复的“信

13、达雅”以及后来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等都是影响深远的翻译理论话语。改革开放尤其是新千年之后,国内的翻译理论话语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各种话语在体系内部具有不尽相同的凸显度,有的早已打入公共学术空间,有的仅是学者的“私人话语”,还未产生公众消费。早期翻译理论话语的生产者主要是译者,新千年之后则主要是翻译研究者。纵观中国历代翻译理论话语,笔者把其生成机制归为三类,即内部生发机制、外部借鉴机制和概念组合机制。2.1 内部生发机制所谓内部生发机制主要指译者或研究者基于对翻译的观察与思考提出或创造的翻译理论话语,并且这些话语本身只在翻译内部流通与

14、使用,一旦溢出翻译空间便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或者其意义会发生严重的变异。内部生发的翻译理论话语相对比较固定,尤其是历时形成的关于翻译基本问题的话语,其内涵也往往较为复杂,具有较强的历史传承性,如复译(重译)、转译(重译)、自译、回译、零翻译、符际翻译、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对某种特殊翻译现象的思考也会生发很多翻译理论话语,如王宏印(2015;2016)提出的“无本回译”(早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59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592023/2/15/周三 17:27:292023/2/15/周三 17:27:

15、2960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期也称“无根回译”)、冯全功和侯小圆(2017)以及冯全功(Feng 2022)等人提出的“瘦身翻译”(thin translation,也称“薄翻译”)、任东升和高玉霞(2015)等人提出的“国家翻译实践”、任文和李娟娟(2021)等人提出的“国家翻译能力”,但由于其研究对象或适用领域比较特殊,流通性或社会化程度整体上不如关于翻译基本问题的理论话语。内部生发的新翻译理论话语往往需要对已经存在的特殊翻译现象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的概括力,再用合适的话语对之进

16、行命名与解说。这种新的翻译理论话语最能体现学术创新,有利于丰富翻译理论话语体系。在内部生发的翻译理论话语体系中,有很多二元对立的话语,引发了很多争议,这往往需要辩证思维或连续体思维对之予以审视。如直译和意译,何种程度上是直译,何种程度上是意译,莫衷一是。这其实需要一种参照层面,如短语、句子、语篇等,在语篇层面,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只是主导倾向不同而已。再如归化和异化,如果没有文化差异的话,归化和异化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文化差异又体现在哪些方面?是不是存在既不是归化又不是异化的译文?归化和异化是否在不同的层面运作,如方法层面、策略层面和伦理层面?冯全功(2019)对归化和异化的这些问题有所思考,但还有待深入探索。其他还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两个概念是现实层面还是哲学层面的问题,尤其是不可译性?如何评价原创体与翻译体,翻译体与翻译腔是什么关系?如何评价同一原文的新译和旧译,两者的关系是或者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需要对之进行新的思考,而不是想当然地使用或盲目地接受这些话语。当然,有些话语本身未必具有理论性,如新译与旧译,但由此激发的理论思考就属于翻译理论话语了,如关于新译和旧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