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思考产品2023年2月 第36卷 第4期设计DESIGN004摘要:战国中山国青铜器及其纹饰是河北的艺术瑰宝,对我国图形文化发展及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对由图入史的了解当时的人文风貌、精神状态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战国时期中山国图形文化进行挖掘与分析,阐述中山国时期的人文精神及创作审美观念,分析中山国时期的图像特征。通过区域文化的再现创新设计研究,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认知,通过图像转向设计手法和创新设计研究,使传统图像文化重新进入民众生活,加强地区传统文化继承性与创新性。关键词:战国中山国 纹饰图形 再现创新 设计 应用中图分类号:TS9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2023)04-0004-03Abstract:The bronze wares and their ornaments of Zhongshan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re the artistic treasures of Hebei.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of Chinas graphic culture,and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understand the humanisti
3、c style and mental state at that time.This paper mainly excavates and analyzes the graphic culture of Zhongshan state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expounds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creative aesthetic concept of Zhongshan state,and analyzes the image characteristics of Zhongshan state.Through the re
4、production of regional culture,innovative design research,re recogniz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turn the image to design techniques and innovative design research,make the traditional image culture re-enter peoples life,and strengthe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reg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Key
5、words:Warring States and Zhongshan State Decorative graphics Reproduction innovation Design Application河北美术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 王 杰河北省教育考试院 刘业炜战国中山国纹饰图形的再现创新设计研究RESEARCH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INNOVATIVE DESIGN OF ZHONGSHAN DECORATIVE GRAPHICS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引言战国中山国艺术文化比我们已知的更为灿烂。位于河北中南部的中山国,是战
6、国唯一由少数民族鲜虞族建立的国家,耀兵称王于太行山麓。在灵寿古城遗址和中山王墓的考古活动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等文物,在纹饰、造型、工艺等方面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1。对战国中山国纹饰图形进行分析研究,对其纹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一、战国中山国纹饰的内容特点游牧民族由于历史渊源与生活习惯的影响,他们对赖以生存的山、河、蛇、牛等自然景象尤其酷爱。所以山、蛇等图腾文化是中山国器物造型与纹饰的主要构成要素,反映了中山国强烈而鲜明的山神及龙蛇崇拜意识和习俗。早期中山国青铜纹饰中出现最多的是蟠虺纹、蟠螭纹等更接近真实蛇兽局部特征的龙蛇纹饰,而少见商周青铜器上常见
7、的夔龙纹。到王厝时期,中山青铜纹饰多表现抽象的蟠螭纹,强调纹饰给人的精神感受,而很少见具象的蛇形。这种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无疑是从石器时代陶器纹饰到商周青铜纹饰图像史演进的一般模式。游牧民族鲜虞进入河北中南部与当地商周子民通婚,血脉延续的同时也在不断汲取中原文化,深受儒家“仁、义、礼”等审美观念的影响2。从中山纹饰的发展脉络能佐证游牧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融合过程,相关铭文围绕儒家思想进行的阐述也能证实这一点。按照郭沫若先生关于青铜器四期分段说法,战国青铜器已经脱去了神话巫术统治传统,无神论和怀疑论思潮正在成为主流,所以战国青铜纹饰少见饕餮纹和夔龙纹。中山国从建国到灭国的主要发展过程都在战国时期,中原
8、已经少见饕餮、夔龙纹饰,且中山国从游牧文化发展而来,没有形成饕餮纹的文化土壤,没有饕餮纹饰青铜器也就不足为怪了。正是因为当时的崇拜观念,理解自然与人生的朴野思想融入到器具纹饰中,纹饰才成为饱含思想力量的艺术品。二、战国中山国纹饰中的龙蛇纹饰特征裘士京先生认为“蟠虺纹与蟠螭纹相似,但图案稍简化而龙体更鲜明”。马承源先生认为“蟠虺纹就是盘曲的小蛇的纹饰”。蟠即蟠曲,互相缠绕重叠的意思,是蛇类爬行动物的形体性状。这种纹饰既与周代带状连续纹样结构不同,也与汉代盘旋而不重叠的“云气纹”不同,是春秋时期具有独创性的纹样之一。(一)蟠虺纹虺有三种意见,一种认为是毒蛇、小蛇,一种说它是蜥蜴,还有人说它是龙的一
9、种。述异记 说“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3蛇自古就有“小龙”之称,按述异记 的说法,虺也是幼年时期的龙,所以虺和蛇应是同类。蟠虺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又称“蛇纹”。以盘曲的小蛇形象,构成几何图形。蛇纹是一种古老的图勝,传说中华民族的祖先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出现在石刻画像砖上的东王公、西王母形象也是人首蛇身。在商代青铜器上,蛇纹大多单个出现,个别作为主纹饰。战国盛行的蛇纹特征很明显,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眼睛,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作为附饰纹样缩得很小,使人误认为是蚕纹。中山国青铜器表面的蟠虺纹,让观者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穿梭,时而感受
10、蛇的蟠曲灵动,时而感受秩序组合带来的华美装饰感。中山青铜蟠虺纹多以印模制造方法,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如图1。(二)蟠螭纹螭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说文 称“螭,若龙而黄,北方谓之地蝼,从虫,离声,或无角曰螭”。广雅 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汉书.司马相如传有“于是蛟龙赤螭”之语,文颖的注解称“龙子为螭”,张揖的注解则认为“赤螭”为雌龙。汉武帝时有人进言,说螭龙是水精,可以防火,建议置于房顶上以避火灾,这就是后来在宫殿楼阁等建筑顶上常见的“螭吻”。曹植 桂之树行 即有“上有栖
11、鸾,下有盘螭”的句子。何新先生 谈龙说凤一书中认为“龙的原型来自远古的湾鳄,及蜥蜴类动物”4,认为蛇化为龙的中间环节是蜥蜴、鳄鱼类的四脚爬行动物,即蟠螭纹中的“螭”。中国古建筑或器物上常用螭作装饰,屋脊翘起的部分称为螭吻。蟠螭,则是螭盘卷的样子。DOI:10.20055/ki.1003-0069.000489关注思考产品设计DESIGN005蟠虺纹与蟠螭纹二者流行时间不同,从风格上来讲,蟠虺纹较为细密繁缛,蟠螭纹较为粗犷、简炼。中山青铜器上的螭纹,头和爪不似龙,而吸取了蛇的形象,身躯刻鳞甲,体态瘦而有力。中山青铜纹饰多以蟠螭纹为骨,装饰长边,充填方块,蜷转圆弧,形成带有几何规律的适合纹样,填充
12、细小的蟠虺纹,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的方式组成大面积装饰,在青铜器表面组成繁密的图案,如图2。(三)夔龙纹与蟠龙纹夔龙纹即山海经中描绘的“夔”的龙变,龙身而又单足。夔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山海经 中描述“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5关于夔的形状说法不一,各版本的山海经中,夔均作牛形,因此又称之为夔牛。但在 山海经 体系之外,夔除了牛形还有龙形之说,青铜器及玉器中常见夔龙纹便是例证。唐代术士杨筠松所著龙经 对夔进行了一个很好的解答,“夔龙为群龙之主,饮食有节,不游浊水,不饮浊泉。所谓饮于清游于清者”。6作者不但直接将夔归属为龙,而且认为夔是“不游浊
13、水”“不饮浊泉”的群龙之主,由此我们可认为,夔纹象征王权和神权,饰有夔形纹饰的青铜礼器或兵器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尊贵。中山国人认为龙能够云布雨助丰收,所以以“龙”为崇拜对象。中山青铜纹样上以蟠螭纹、蟠虺纹体现较多,较少见商周青铜器上多见的夔龙纹,尚未发展到饕餮纹为青铜主纹饰的阶段。但在中山国出土玉器中有较多的夔龙纹造型,装饰以细密的蟠虺纹,表达出了强烈的中原风格。蟠龙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龙形巨首有两角,双目圆睁,身似蛇形,有鳞纹,蟠曲如球状,空间填以兽、鸟和鱼纹等,常施于盘底作装饰,盛行于商代。通过对中山纹饰图形或睿智或随意的阐释与猜测,本文认为中山国龙蛇纹饰的类别并没有明确的分类,不必刻意地
14、追求分别与断代。总体从蛇、鱼、鸟形的写实化表达逐步去物质化,加入精神性感受,到中后期演变为神秘而又精美,这个发展脉络是明确的,也是我们研究这些纹饰图像而转译出思想发展史的意义。三、战国中山国纹饰的审美意蕴(一)龙纹蛇形战国中山国青铜器纹饰与玉器造型中,龙蛇造型较多且具有中山国的特点。首先,龙形瘦长,具有蛇形特点。例如石质六博棋盘上精彩刻绘的龙蛇图形,其九宫格中心的上下左右四格,即东南西北四方向,均刻绘了相互盘绕的四蛇,蛇生双角却无爪。九宫格棋盘中心和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五格,刻绘有饕餮纹和四爪龙纹。从此盘可见蛇形纹饰和龙形纹饰的混杂,可从侧面印证中山国蛇图腾到龙图腾的变化,由此可以推断游牧白
15、狄民族的蛇图腾文化逐步走向中原龙图腾文化的过程,如图3。中山王墓出土的九鼎,都有龙形鼎耳,呈现出鼎耳龙形的特点。中山王厝夔龙铜方壶四肩部各有一个飞扬的夔龙造形,壶盖四边有夔龙四耳,仔细观察比较能够明确发现,四耳夔龙是四肩夔龙的简化应用,是把四肩夔龙造型简化缩小后放置于壶盖,由此认定顶盖四耳夔龙造型是更加简化的龙形。再观察出土九鼎的鼎耳,是夔龙铜方壶壶盖简化龙形的再简化,如图4。这种现象正是图像由写实到抽象的过程,是由描写蛇的形态,到加入精神性因素而发展为夔龙纹,再到抽象符号化为龙形鼎耳的过程。就像李泽厚在 美的历程一书中所述观点一样,“由写实的、生动的、多样化的动物形象演化成抽象的、符号的、规
16、范化的几何纹样这一总的趋向和规律,作为科学假说,已有成立的足够依据”7。中山国出土龙形玉器文物较多,呈现蟠蛇纹、蟠虺纹、蟠螭纹、夔龙纹的混杂,无角无爪的蟠蛇纹,有角而无爪的蟠虺纹,也就是早期的蛇纹形象。这两种造型在中山国早期纹饰中多见,足以证明龙纹源于蛇形的想法。中山国中后期,夔龙纹玉器纹饰多呈现有角有爪而蛇身的形象,体现出中山国后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二)山形纹样特征中山国是白狄自陕北越过太行山而来的少数民族国家,被灭国期间会退入大山寻求庇护,山在中山国的文化和纹饰中举足轻重,这就能理解“中山俗以山在邑中”的记载。山在中山国人情怀中是“家”的承载,中山国都城都会选择中心有山的地带。中山成公墓出图文物中,有一组山形仪仗青铜器,尺度硕大,没有作战实用兵器的灵活方便,显然是一组带有现代国家“国徽”意味的礼器,让人一望而知“中山国”,是最具代表性的器具、图形,如图5。另外,在青铜器上也经常出现表达山的刻画图形,复制排列成为装饰带。山形瓦钉、瓦当等作为建筑构件,起到装饰作用的也很多。(三)兽面纹饰辅首中山国纹饰中的兽面纹铺首,能明显看到以牛为母题的变化趋向,且铺首的牛形象,不同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