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43MB ,
资源ID:2727136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713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家评估报告·第三部分》解读_陈文颖.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家评估报告·第三部分》解读_陈文颖.pdf

1、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33 卷 第1 期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Vol.33 No.1 2023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三部分 解读陈文颖1,2,周丽1,2,柴麒敏3,高翔3,齐绍洲4,顾阿伦2,王仲颖5,田智宇5,滕飞1,2,张九天6,陈迎7,张希良1,2(1.清华大学现代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2.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84;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北京 100038;4.武汉大学气候变化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武汉 43007

2、2;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北京 100045;6.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绿色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北京 100088;7.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北京 100720)摘要 2022年10月,中国发布了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其中减缓气候变化部分首先阐述了国际气候治理新机制给中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现阶段碳减排成效以及经济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然后对能源部门碳减排、能源需求部门(工业、建筑、交通)碳减排、碳汇和非二氧化碳减排、CCUS和地球工程进行了评估,最后分析了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愿景。这些评估分析结论为中国更好地开展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了

3、重要支撑。关键词 能源供应;能源需求;非二氧化碳减排;CCUS;碳达峰;碳中和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01-0087-06 DOI:10.12062/cpre.202210592022年10月1日,由科学技术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部门共同组织编写的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1正式出版发行。该报告编制工作历时四年,其中减缓气候变化部分由20多家单位、50多位专家基于2015年以来的最新国内外研究成果对中国在减缓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气候治理新机制及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主要国家2020年前减

4、排及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评价、中国2020前碳减排政策、行动与成效、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对碳减排的影响、能源供应侧关键技术评估、能源需求侧关键技术评估、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减排评估、CCUS技术发展评估及展望、地球工程、中国实现2030年自主贡献目标的综合评价、中国本世纪中叶长期低碳发展的战略与路径等。过去,专家学者对IPCC评估报告和其他国家评估报告做了很多解读工作2-5,也曾对中国第一次评估报告作过系统性介绍6-9。全面、及时地解读本次报告可以帮助更多人了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工作的最新进展、主要成效、机遇挑战和发展方向。1主要评估结论解读1.1国际形势绝大多数 巴黎协定 缔约方根据要求提出了2

5、020年后的国家自主贡献。然而,无论是各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还是国家自主贡献提出的与减缓相关的目标,目前都不能满足IPCC提出的全球实现2 或1.5 的减排路径要求。有效落实 巴黎协定 尚存众多不确定性和挑战。中国在这个进程中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主张,并已经初步具备了引领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然而,鉴于中国面收稿日期:2022-10-19 修回日期:2022-11-03作者简介:陈文颖,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环境经济模型与碳减排对策。Email:。通信作者:周丽,博士,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政策。Email:。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6

6、0年碳中和愿景下的电力转型路径与政策研究”(批准号:22JJD480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同路径优化研究”(批准号:72140004),“国际气候治理与合作机制研究”(批准号:71690243),“可持续能源环境转型之路:全球和中爱能源-经济-环境-气候多模型创新集成模拟”(批准号:51861135102);科学技术部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编制工作专项(批准号:210YBXM2018108002)。陈文颖,周丽,柴麒敏,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中国 第四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 第三部分 解读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23,33(1):87-

7、92.CHEN Wenying,ZHOU Li,CHAI Qimin,et al.Research progress in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an interpretation of Part 3 of China s Fourth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n Climate Change 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23,33(1):87-92.87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 2023 年 第 1 期临着对内转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对外实施绿色投资的双重考验,短期内

8、中国可能还不是气候领域的领导者。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最新国家定位是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这意味着中国不仅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故事,成为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践行者,还希望能够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成为保护人类地球家园的维护者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者,彰显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1.2中国碳减排政策、行动与成效“十二五”特别是“十三五”期间,中国碳减排政策体系逐步完备,国家、地方和行业三个层面都出台了具体明确、衔接紧密的减排目标政策,例如能效政策、可再生能源政策消纳、价格及补贴机制、碳

9、排放权交易、森林和湿地碳汇等。同时,国家、地方、行业和企业各层联动贯彻落实碳减排政策。国家在减排目标设定及分解、低碳试点省市、强制性能效标准、能效领跑者、碳排放权交易、电力市场化改革、用能权交易试点等方面采取相应行动,地方在地方低碳规划与实施方案、碳排放提前达峰城市、低碳智慧城市建设、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等方面积极行动,行业则围绕工业绿色制造、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绿色低碳化建筑和农林业绿色低碳发展展开行动。通过这些政策与行动,“十三五”减排目标提前实现并超额完成2020年较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各地区均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十二五”节能目标,各区域碳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地区间差异显著

10、缩小。报告进一步指出需要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存在地区之间不平衡、能源结构体制机制改革、低碳技术创新区域发展不均衡、企业低碳研发能力较弱、低碳技术应用领域单一、全国碳市场建设进程不足、多种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协调等问题。1.3经济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从经济增速、产业结构和发展动力上都呈现不同于以往的特点,基本扭转了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50%,2020年中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4.5%,经济结构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国内消费潜力释放与出口政策调整使进口与出口产品的内涵排放差距逐步缩小。2018年中国净出

11、口内涵排放约为9.9亿t CO2,约占总排放量的10.24%;“十二五”期间净出口内涵排放占总排放的比重从“十一五”的12%20%下降到12%15%。同时,研究指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GDP增长速度的负面影响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尤其对第三产业的影响不容忽视。而且,服务方式和购买方式的变化刺激了第三产业新的替代行业的增长,也为未来中国实现绿色复苏指明了方向。1.4电力部门减排火电是当前的主力电源,通过上大压小、淘汰低效机组、提高火电机组单机规模、提高高效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的比重,依然存在一定的碳减排潜力。但是,未来电力部门的减排潜力主要来自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以风电、光

12、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近年来不断进步,成本持续快速下降。2020年中国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成本相比于10年前分别降低了40%和80%以上。截至2020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 42.5%、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 29.1%。未来光伏和风电发电成本仍将持续下降,并成为新增装机的主要来源,推动可再生能源成为替代化石能源的主力。核电可以作为清洁低碳的基荷电力,2030 年中国核电可达到0.8亿1.5亿 kW 的规模,2050年达到 1.2亿2亿 kW的规模,但进一步发展可能面临着安全性、经济性方面的制约。通过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可能在20252030年达峰,实现碳中和目

13、标。2050年非化石电力发电量将占总发电量的90%左右,其中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可能占60%,这对系统平衡及电网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以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火电CCUS和生物质CCUS)的应用可能使电力系统到2050年实现近零排放。1.5终端能源需求部门减排中国整体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工业产出将在较长时期不断增长,工业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将维持较高比重。尽管 20142016年工业用能出现负增长,部分传统高耗能工业能源消费出现饱和,但先进制造等新兴领域用能持续增长,在2030年前工业能源需求还将缓慢上升。伴随工业电气化水平持续提升,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

14、利用规模增大,工业能源使用二氧化碳排放可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到2050年实现深度减排。随着工业行业整体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显著缩小而使得技术减排潜力相对收窄,工业部门未来深度减排潜力主要来自工艺革新、循环经济、电气化及氢能与CCUS等技术的应用。同时,中国工业行业实现深度减排需要进一步探索路径创新和技术创新,近中期工业行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要与污染物减排、节水等技术加强协同,中长期工业节能低碳技术发展要与材料技术、先进制造、信息化等融合创新。伴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出行需求增长,交通运输成为全社会能源需求增长的重要来源。交通基础设施由88陈文颖,等:中国“减缓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总量不足”向

15、“结构优化”加快升级,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等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加快成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特征,高效化、电气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近中期电动汽车整体减排贡献有限,交通运输减排潜力主要来自运输结构优化、鼓励绿色出行、加快淘汰老旧车船、提升车船燃油经济性、发展智能交通等。中国交通运输能耗主要来自道路运输,尽管近年来电动汽车等发展迅速,但对实现交通运输碳达峰贡献仍然有限。近中期在“公转铁”“公转水”等运输结构优化,鼓励绿色出行,提升卡车等传统燃油汽车能效水平,以及优化货运物流组织等方面具有较大减排潜力。长期深度减排潜力主要来自普及电动汽车,推广应用氢能、生物液体燃料等,建成节能型、智慧型综合立体交通

16、网络,以及发展共享出行、自动驾驶等创新业态。在布局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有很大应用潜力,交通运输网络、能源网络、信息网络融合提升空间较大。在发展电动汽车、布局充换电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创新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等技术,能够发挥交通和电力系统协同减排作用。在发展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国产先进飞机、新能源船舶等过程中,加强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融合创新,对建设交通强国和能源革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虽然未来交通运输需求还将持续刚性增长,但随着绿色低碳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比重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二氧化碳排放可于2030年左右达峰,到2050年实现显著降低。协同推进交通强国建设与能源革命,能够促进低碳技术集成融合创新,进一步加快交通运输二氧化碳减排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建筑用能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尚处于低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和第三产业发展,中国建筑用能需求将维持增长态势,但增速渐缓。通过对居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的合理引导、各项节能减排技术的适宜布局与稳健发展以及电气化的稳步推进(表1),建筑部门二氧化碳排放可在2030年前达峰。大力提升建筑用能电气化,是降低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