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第 期高 教 探 索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及应对滕长利邓瑞平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滕长利,西南大学法学院 级博士研究生,遵义医科大学教师;邓瑞平,西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重庆)本文系西南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摘 要:高质量发展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时代背景和主流话语。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带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变革,包括质量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追求、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相协调的实现路径。同时,智能时代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主要从学生诉求维度、教师发展维度、学校建设维度、教育治理维度、教育评价维度五方面分析智能技术对教
2、育高质量发展产生的影响。基于“良性互动原则、有限渗透原则、开放共享原则、合规自治原则、动态监测原则”五位一体形成智能技术促成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治理体系,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规避智能时代风险贡献中国智慧。关键词:智能技术;智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挑战与应对 一、引言“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词。为适应新一轮教育变革和科技革命以及国内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新型教育变革的重要路径。特别是在智能化的语境下,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的内涵,将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的研究领域,拓宽新的研究视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工智能”(,)一词于 年由达特茅斯人工智能
3、夏季研讨会提出并发展至今。人工智能技术被视为继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之后的第三大尖端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内涵被赋予多元、动态、复杂的概念。基于智能技术客观发展规律与经济社会对智能技术的现实需求,目前人工智能主要有弱人工智能、强人工智能、超人工智能三个阶段的概念。弱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不具备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只能按照事先设定的程序完成指定任务,具有较强的工具性。强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具备类似于人类的思维和意识,可以像人类一样作出决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超人工智能是指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智慧、社交等多个方面都拥有超越人类的智能。目前,国际人工智能学界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弱人工智能,
4、仅有少数学者致力于强人工智能研究,而超人工智能研究则更多是停留在科幻想象。尽管学界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混乱性和模糊性,但是学界一致认为数据和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基础,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大数据技术也被视为一种弱人工智能技术,除大数据技术外,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学习、机器人技术、生物识别等技术构成人工智能技术体系,因此,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技术集合性、人脑模拟性、概念多元性。尽管对于什么是人工智能,人们尚未达成一致意见,不过无论学者间分歧如何,人工智能已经在改造人类生活、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人工智能的基本定义是“运用智能技术去做现在由人做得更好的事情”
5、。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型时期,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希望实现教育的更好、更高质量发展,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服务需求同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不协调、不全面、不安全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全球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下,充分认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高教管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及应对以客观、理性的视角研究智能技术如何影响教育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二、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内涵(一)目标追求:质量与公平相统一智能技术与高质量发展是一对相辅相成的概念和实践,前者是方法和手段,是解决当前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手段,后
6、者是目标和宗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是“质量和公平”。因此,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均衡式、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就横向的、基本面而言,智能技术需要更加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其通过打破部门间信息壁垒,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弥合欠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等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数字鸿沟,实现智能新技术赋能下区域内、学校间、学生间的教育精准扶贫,促进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另一方面,就纵向的、内涵面而言,智能技术需要更加充分关注教育质量问题。质量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二是满足特定对象需求的程度”。教育作用于不同
7、对象会产生不同的质量观,每个人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智能技术通过不断收集教育数据、深度分析教育现象、谨慎预测教育结果,更加精准、全面、深层次地识别、分析、预测学生的教育需求,并以此作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依据。总而言之,智能时代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是结合时代背景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对教育发展状态的一种事实与价值判断。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运用智能技术回应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公平、不充分、不平衡、不全面、不协调、不优质、不安全的问题,更加强调内涵式发展,而非外延式扩张,实现教育质量的优质化、均衡式、可持续发展。(二)实现维度:过程与结果相协调教育质量提升的实现维度,既可以侧重于研究教育质量
8、管理的过程控制维度,也可以侧重于研究教育质量管理的结果控制维度。智能技术为教育质量提升带来了新思路、新方向、新标准。如何将智能技术与教育质量控制、管理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质量的识别、测量、控制、反馈与改进的核心机制,将成为促进教育质量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的重要支撑。一是,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维度。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通过全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教育质量、循环促进教育质量作为政府教育改革的目标。新技术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撑,泛连接、高宽带的全新智能技术族群能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师生、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要素”,这种覆盖全过程、囊括全要素的智能感知能力才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质量的过程控制,进而
9、通过智能算法的统计分析,精准预测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从而促成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质量的动态化、全景式、系统性过程控制。二是,教育质量的结果控制维度。教育质量提升需要通过绩效测量来实现教育质量发展的结果反馈,因此教育质量的绩效测量是教育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数据等智能技术可以“精准评估各学校运行状态与教育绩效”,并根据评估测量结果不断提高教育服务质量,更新教育资源配置,形成教育评估结果反馈式、循环化、持续性改进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态势。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育质量发展通过运用可循环、可持续改进的过程控制机制和动态化、全程式、精准性的绩效测量工具,准确感知、识别、判断教育质量的发展状态,从而实现教育
10、质量的持续性优化。然而,科学技术发展在带来红利的同时,也隐藏着难以估量的挑战。智能技术在重塑教育、优化质量、为教育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全新的问题,其对教育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冲击,可能会演变为复杂的伦理、法律、安全问题。正如波普尔所说:“所有的科学都是建立在流沙之上的”。智能时代所引发的技术、制度、意识形态的快速更新,其伴随的风险可能具有一定的诱惑性、隐蔽性,具有导致教育世界秩序混乱的可能性。因此提前布局和预防智能时代带来的挑战,对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智能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挑战维度(一)学生诉求维度:识别与回应的难题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
11、高质量发展需要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把学生对教育的诉求作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坐标。为此,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教育部门识别、维护以学生需求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导向的价值体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倡导“以生为本”的导向,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机制,然而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育发展在学生维度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精准识别学生个性化教高教管理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挑战及应对育服务需求的难题。智能技术通过对学生的精准画像,能够避免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隐藏行为,人工智能能够更好地根据个人需求定制学习。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智能技术不可能像人一样精准识别学生
12、之间的差异,其对学生教育需求的识别仍然停留在浅层次的技能层面,难以对学生心灵、道德维度的教育需求进行识别。因此智能技术对学生教育服务需求的识别是不充分、不完整、不系统的。二是,教育部门主动感知、回应学生教育服务需求的管理机制缺乏。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虽然拓宽了收集学生教育服务需求的渠道,但是传统层级官僚制的教育部门和“碎片化的管理弊端”,仍然制约着对学生教育服务需求识别、回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基于此,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在于,教育部门能否运用智能技术精准识别学生的教育服务诉求,以及智能技术能否成为教育部门与学生良性互动反馈促成教育质量持续性改进的桥梁。(二)教师发展维
13、度:依赖与独立的冲突教师是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是教育的第一资源,需要充分重视教师群体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智能技术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持续性改进。智能技术支持教师教研能力发展的过程,初衷是为了提升教师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其通过大规模分析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有助于教师识别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决策,使得技术更多地运用在“教”的层面,教师更多的精力放在“育”的层面。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教师的信息素养、数字素养、智能素养的滞后,其掌控智能技术的能力不足,导致智能技术对教师教学的过度介入,改变了教师的教学风格,具有抑制教师个性化教学的风险。出于智
14、能技术对教研工作带来的巨大便利,教师可能会对智能技术产生一定依赖,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风格、教学设计不断迁就智能课堂辅助系统。教师如果按照智能教学系统的规则和分工,长期遵守冗长呆板的机器规则和程序,最终会导致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日益沦为教育的非核心参与者,甚至是旁观者,成为智能教育机器的“零部件”。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不用则退”。相反,教师只有将自己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强调自身在施教过程中的自主性,才能缓解教师对智能技术的依赖,真正实现教师的价值追求,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被智能技术引入歧途。(三)学校建设维度:公平与发展的制衡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重要承担主体,教育高质量发展需
15、要关注学校的现代化建设。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兴起,人机协同成为“未来学校”建设的新形态。然而智能技术推动下的教育呈现出高门槛、高成本的特点。目前,智能技术的开发主要由互联网等科技企业主导,随着资本对教育的渗透,教育发展蒙上了一层浓厚的资本色彩。首先,按照市场运作规律,由于智能技术对网络环境和信息设备的极高要求,经济实力较好的学校可以率先向企业购买智能教育服务产品,学校购买智能教育服务产品的成本,将分摊到学生身上。智能教育服务的高昂成本将使欠发达地区、经济实力不足的学校难以承担,并且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传统教学方式的惯性、教师智能化教学素养的不足将极大限
16、制智能教育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因此,只有那些有财力、有实力的家庭才能享受到智能技术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而那些条件一般、经济困难的家庭将难以承担智能教育服务带来的高昂教育成本,这将进一步加剧区域间教育不公问题,这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追求公平的核心理念不相符。然而,如果我们要求全国均等式、平均化、齐步走的“智能”校园建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在全球教育智能化发展的浪潮中,仅仅为了保障地区间教育发展公平而放缓学校智能化建设的步伐,将会成为制约我国教育服务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障碍。因此如何平衡学校智能化建设的紧迫需求与区域间不同学校建设的公平问题,将会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学校建设维度的重要课题。(四)教育治理维度:效率与安全的制衡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的发展需要追求治理效率的增长与治理体系安全的协调,从而推动教育治理质量的整体性提升。当前智能技术赋能下的教育治理体系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一方面,从技术治理的视角看,智能技术首先强调的是“效率”和“理性”价值。有学者指出,智能技术以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精准定性提高了教育治理的透明度、科学性、预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