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83MB ,
资源ID:272759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75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_苏斐然.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_苏斐然.pdf

1、民族学研究苏斐然姚亚娟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苏斐然姚亚娟(楚雄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楚雄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摘要:土掌房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在地表现了彝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生态观念、处世哲学等历史智慧。面对当前彝族土掌房保护和传承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利用彝族土掌房的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业,采取正确方略对土掌房进行现代化改造,注重对土掌房的现代创意产业培育,增强当地居民对土掌房民居的保护意识,使彝族土掌房重焕生机,在中华民族建筑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不可

2、替代的积极作用。关键词:彝族;土掌房;历史智慧;当代发展作者简介:苏斐然(1968),男(彝族),法学博士,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保护。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彝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18BMZ074)。中图分类号:K892.2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406(2023)01-0071-07收稿日期:2022-10-25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流动的音乐。作为云南省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在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内涵丰富的建筑文化。彝族民居建筑文化是彝族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彝族栖息身体、释放心灵的精神表达形式,凝聚

3、着彝族的哲学智慧与文化追求。彝族传统民居种类较多,主要有青棚、土掌房、垛木房、闪片房、茅草房、一颗印民居、木楞房、瓦房建筑等。土掌房建筑存在于中国西南彝、哈尼、傣、藏等众多少数民族建筑文化中,但以彝族、哈尼族地区最为集中,规模也较大。可以说,土掌房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建筑,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彝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土掌房的研究,此前不少学者都从土掌房的构造特征、形成原因、生态意涵等方面做过探讨,但侧重从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尤其是结合云南彝族地区土掌房现状思考其未来发展道路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本文意欲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有所拓展。一、彝族土掌房的

4、历史与分布土掌房的形成,起源于人类早期的地下穴居(主要是洞穴居)。地下穴居是人类最初的居住形式,而后随着生产生活的发展,人类居所才经历了从半穴居窝棚到地面木骨泥墙土房再到土掌房的演变。“从现存土掌房的外形来看,它是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匣子,清楚地表明了它与洞穴居有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土掌房的成型,与夯土技术的出现直接相关。在云南省元谋县大墩子遗址中,发现有未掌握夯土筑墙技术前的土掌房的原始建筑形式。随着夯土技术的掌握,聪明的彝族先民们由此创造了土掌房民居。土掌房的构造特征,可以追溯到古羌人时代。现在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认为,彝族的 李永生:彝族的土掌房,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李永生

5、:彝族的土掌房,云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第38卷第1期2023年1月Vol.38No.1Jan.2023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071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先祖是古羌人,古羌人在向南迁徙的过程中,与西南土著民族逐渐融合而形成彝族。土掌房建筑风格,可以从古羌人建筑文化中窥见端倪。羌人建筑的空间层次普遍呈三层模式,“底层畜圈、二层住人、三层晒台。”这种三层空间结构,与土掌房的空间建构特征吻合。另有学者认为:“邛笼建筑,是古羌人族群最古老的建筑样式,这在学术界是不争的共识。作为古羌人的后代,构成

6、哈尼族建筑原型的土掌房直接脱胎于邛笼建筑。”同样是古羌人后代的彝族,其土掌房也与古羌人的邛笼建筑一脉相承。而成规模的彝族土掌房村寨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据 唐书 记载,早在南诏时,当地彝族地区“所居屋皆平顶”。土掌房这一民居形式至今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彝族、哈尼族地区还广泛存在,“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和红河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及高寒少雨山区”。云南中部和东南部一带的彝族地区,气候温和,干湿恰当,土壤质地细腻,具有建造土掌房的优良条件。由此,这一地带成为土掌房蔚为大观的地区。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城子古村的土掌房建筑群落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已经成为云南省著名的旅游景点。城子古村

7、拥有云南最具特色彝汉结合的独特古村落景观,土掌房规模巨大,历史悠久,有明代昂土司府遗址。相传,城子古村是彝族白勺部的先民选中之地,村子最初的建筑就是二十四间土掌房,是彝族白勺部先民用一棵树的枝叶搭建而成,一共住了二十四家人。他们在这里扎根繁衍以后,人丁日益兴旺,土掌房群落规模逐渐扩大。明朝成化年间,这里成为土知府“昂贵”的衙门所在之地,白勺(城子村旧名)更名为“永安府”,由此,这里的土掌房得到更大发展,形成府城格局。至今,已逾五百年。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土掌房主要分布在双柏县内属于红河水系绿汁江边的哀牢山区部分乡镇。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土掌房村寨还广泛存在,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

8、变迁,目前县境内仅在安龙堡、大麦地等乡镇的少量村寨留存有成规模的土掌房建筑群。安龙堡村拥有楚雄州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土掌房建筑群,该村现有村民80户,大约280人,坐落在山脊之上,面向从谷底流过的绿汁江,海拔约1800米。本世纪初,由于该村独特的土掌房景观,曾经成为钱王等一些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安龙堡村的选址符合彝族村寨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村寨位于半山坡,背靠大山,面向山谷,山谷中是缓缓流淌的绿汁江。村寨后山山顶是一片密林,密林中供奉着“寨神树”,当地群众在密林中定期举行彝族重要节日“密枝节”祭祀活动,山下则是田地,是村民劳作的场所。整个村寨及生产系统的布置体现了彝族先民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智

9、慧和人生哲学。二、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也是一种精神表达。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建筑在反映了一定时期各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内在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精神追求、生态观念、处世哲学等历史智慧。(一)彝族土掌房具有彝族洞穴崇拜的痕迹洞穴是石器时代远古先民的主体居住形态,是人类的居住原型。云、贵、川广泛存在的洞穴地质构造,为彝族先民提供了最初的栖身之所。彝族创世史诗查姆记载,最初的人类是“老林作房屋,岩洞常居身;石头随身带,木棒拿手中,树叶作衣裳,乱草当被盖”。阿细的先基也说:“人们在当初,不曾住地面,野兽凶蚩蚩,跑在森林里,人居于树上,刘朦

10、:云南古羌支系各族建筑中的中柱起源探析主要以彝族、藏族为例,理论界2015年第3期。王学慧、白玉宝:诗意家园哀牢山系古村落建筑与人文,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年,第53页。杨庆光:楚雄彝族传统民居及其聚落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第31页。072民族学研究苏斐然姚亚娟彝族土掌房的历史智慧与当代发展人与兽相随。”由于祖先来源洞穴的历史记忆,促使彝族产生了洞穴崇拜这一自然崇拜现象。“对洞穴的崇拜是彝族祖先崇拜的物化形式,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来自洞穴,并把祖先灵魂送归洞穴祖灵洞中,这是对远古洞穴生活的追忆。”彝族先民居住形态的发展,一般认为是:洞穴井干式建筑草棚、闪片房、土掌

11、房瓦房。从中可以看出,土掌房是经由洞穴居住形态发展而来的一种民居形态。彝族的土掌房墙体以泥土为建筑原料,修筑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后夯实,一步步加高,形成土墙。然后,用一棵棵的木材铺在屋顶,在上面铺上柴草、松叶等,再在上面撒上黏土,用木棒锤打固定,形成平展的土面屋顶。从整个土掌房的建筑原料及结构形状观察,其具有早期人类穴居的痕迹,也体现了彝族先民洞穴崇拜的观念留存。(二)彝族土掌房是彝族先民“同”观念的集中反映“同”观念起源于原始先民内心深处体现趋同力和内聚力的原始的集体无意识,是促成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万众一心、同心同德,进而走向“天人合一”境界的集体意象,“凝聚着人们关于大同生活的愿望、观念,它是

12、原始人最高理想的物态化”。“同”观念是彝族先民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在彝语中有群体的含义。根据郭东风先生的研究,洞穴生活场景是“同”观念形成的萌芽和生活基础,而土掌房的建筑特点在于“建筑围合于一个封闭厚实的围墙体中”,因此是“典型同模式平面布局建筑”。另外,土掌房建筑群的一大特点是土墙房建筑,间距很小,家家户户间连为一片,形成蜂巢状村寨,具有一种集体趋同合一的意象。生活中,彝族人很少单独生活,因此土掌房往往是群聚而建。土掌房采用与周围同色的泥土,外部绝少装饰,也没有单个的装饰,作为一个整体的寨子浑然而立。土掌房屋顶露台之间全村贯通,整个村落都不闭门户,露台与露台之间放着梯子,方便相互往来。房顶是

13、村里人的主要活动场所,逢年过节,村子里遇到婚嫁等重大事情,房顶便是上好的宴请场所,村民们在屋顶撒满青松毛,铺成松毛席,人们在松毛席上或蹲或坐,喝酒聊天,其乐融融。孩子们可以从平整的房顶一家跳到另一家,尽情地打闹玩耍。(三)土掌房是彝族文化展演的天然场域土掌房不仅是当地彝族人生产、生活的物质形态,还由于其四通八达的构造,在村寨中营造了不设防的人心,成了村民感情交流、文化展演的天然场域。自古以来,土掌房一直是农闲时夜晚青年男女跳四弦、对山歌、谈情说爱的好地方。土掌房还是彝族传统舞蹈最佳的展演场所,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镇峨足村是享誉中外的“小豹子笙”的发源地,在该村每年的6月24日、2

14、5日,都有一群十二三岁的男孩,在土掌房的平台上跳“小豹子笙”,模仿豹子的各种动作,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另外,双柏的老虎笙、大锣笙以及花鼓舞等也有在土掌房上进行展演的时候。而且,最近几年,安龙堡村的土掌房还成了村民们的露天电影院,县里的农村电影放映队定时来到这里,在天然形成的阶梯上支上银幕。这时,家家户户的村民都抬着小凳上到屋顶,在夜晚的星空下,大家嗑着瓜子,一边谈天说地,一边观看精彩的电影。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深层次观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324页。郭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深层次观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5页。郭

15、东风:彝族建筑文化探源兼论建筑原型及营构深层次观念,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5960页。073民族学研究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四)彝族土掌房体现了彝族家族化聚合的理念在彝族发展历史上,曾经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家族观念,尤其是四川凉山地区出现了严密的家支社会组织结构。云南哀牢山地区的彝族虽然严密的制度化的家支组织体系不多见,但社会生活中的家族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存在着。浓厚的家族观念,也体现在民居建筑中,使得土掌房成为家族化聚合居住模式的建构表达。由于土掌房的聚集效应,使得“村寨与家族、宗族完美结合。即一个村寨就是一个扩大了的家庭或家族社群,即使个别村寨有多个家族,家族群体的房屋

16、也是紧密相连的,表现出一种家族化的意识倾向。”从双柏县安龙堡村等地土掌房外部排列及内部结构中,也可以清楚看出家族化的建设原则。传统的彝族村寨奉行聚族而居,同家族或家庭在村内居住于一列土掌房或一个土掌房院落中。如果家庭人丁逐渐增多,大家庭往往分成众多小家庭,但很多时候仍然居住在一个地域空间里,只不过按照辈分关系,形成一排排紧邻的土掌房。与汉族的四合院类似,这种结构样式和空间布局,“反映了彝族人的家庭结构和严格的伦理秩序”,由于在家族内部形成了聚居生活模式,保证了整个家族的紧密联系和有序剥离,使得彝族传统家族化组织体系得以延续。(五)彝族土掌房体现了彝族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识彝族在选择居住地时,很讲究山形水势,往往把居所建于背靠高山、林木茂盛的富有生命力的向阳坡地上,土掌房的选址也不例外。如新平县、双柏县彝族聚居村寨的土掌房,往往背靠高山,七八十户人家的土掌房鳞次栉比,前边横着江河。在江河与村寨的一排排土掌房之间,往往弯弯地挂着一层层的梯田。每年的秋天,土掌房的泥红,庄稼的金黄,山林的翠绿,大河溪流的清澈构成一幅优美画面,是人、建筑与环境完美融合的生态观的写照。彝族土掌房还体现了对土地的合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