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3 ,大小:1.72MB ,
资源ID:272829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82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以景观为方法_胡范铸.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以景观为方法_胡范铸.pdf

1、以景观为方法|1以景观为方法*胡范铸(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摘要:当代社会已经进入景观社会。何为景观,景观何为,为何景观?景观是一个典型范畴,是主体在表演性的游戏活动中生产出并被询唤出生命积极性情感和情动意义的、由特征与框架构成的形象性形态。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意味着“图景”,而是由“图景”、“观看者”、“观看”过程和观看“语境”等彼此作用成就的整体性效应。以“景观”为理论方法,考察眼前、社会、历史、全球治理乃至我们自身,不但可以认识到建筑可阅读的街区景观、观看即创作的影视景观、符号即社会的语言景观、运动即叙事的体育景观,更可认识到这是一个“全媒介”的时代、一个

2、“全景观”的世界,由此需要构建一个“脚下”与“远方”、“当下”与“未来”、“场景风景愿景”统一的分析模型。进而方之,可居宜居的“场景”是当下社会治理的核心,普遍认同的“风景”是国家治理的关键,诗意栖居的“愿景”则是全球治理和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性目标。关键词:社会景观;建筑可阅读;影视景观;语言景观;体育景观;景观特征;框架;场景风景愿景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23)01-0001-12“我们生活在世界图景的时代”(海德格尔)。“形象(不仅视觉形象,还有词语隐喻)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一个迫切话题,不仅在政治和大众文化中(在此邻域它已经是一个尽

3、人皆知的问题),而且在关于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普遍反思中,亦以及在知识结构自身之中”。1xviii而“景观”可以说就是考察“形象”对于“人类心理和社会行为”乃至“知识结构”的意义,考察“世界图景的时代”和“时代的世界图景”的一个核心范畴。在当代社会,“景观”是一个使用频度很高的术语,百度“景观”,可以得到超过 230000000 个搜索结果;在知网检索,以此为篇名的也达 30 万条。在日常经验中,普遍以为“景观”就是一种“旅游活动”的对象。的确,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景观”便没有“旅游”。不过,在今天的语言生活中,不难发现,越来越常见的诸如“社会景观”“符号景观”“文学景观”“体育景观”“声音景

4、观”乃至“景观设计学”“景观生态学”“景观政治学”“景观语言学”等概念也提示我们,“景观”范畴显然已经绝不限于“旅游活动”,尽管与“旅游”依然不无相关。所谓“世界图景的时代”,在某种意义上作者简介:胡范铸,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要从事国家话语生态、社会语言学研究。*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以 新言语行为分析 为核心的汉语修辞学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9AYY002)的阶段性成果。2|文化艺术研究2023 年第1 期可以说就是一个“景观的时代”。一、何为景观:从语义分析开始(一)纷繁的“用法”何为“景观”?“景观”是一个现代汉语词语,在汉

5、语史上与其相近的表达式是“景物”“景象”。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此释为“(1)指某地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草原景观/黄山以它独特的景观吸引着游客。(2)泛指可供观赏的景物:人文景观/街头雕塑也是这个城市的景观之一。”2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景观”内涵相当丰富。在英语中,与“景观”相应的有 scenery、landscape、spectacle 等。其中:“景观”(scenery),最早出现在希伯来文本的圣经旧约全书中3,相当于汉语中的“景色、风景”;“景观”(landscape),既指山水、动植物等自然景观,也可指园林、建筑等人造景观4,1910 年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便创办了景观建筑(Landsc

6、ape Architecture)月刊;“景观”(spectacle),以法国学者居伊德波(Guy Debord,1967)所提出的“景观社会”(The Society of the Spectacle)为代表,认为景观已成为“媒介时代”的本质,世界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聚”的转变,现代社会就是一个景观社会,其作用首先是让人们“看到”5108。三者分别倾向于美学、设计学和社会学。6而 Michael Jones 和 Marie Stenseke 等当代西方学者把“景观”概括为三种类型:其一,将“景观”作为自然和人文的一种形态;其二,将“景观”视作一种栖居的“风景”;其三,将景观

7、作为“和政治权力联系”“进行某种象征性的表达”的政体。7Ralph 则从景观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建筑学、学术、意识形态等学科角度分别把“景观”的含义概括为“景观作为客体对象(object)”“景观作为区域特征”“景观作为历史记录”“景观作为城镇景观”、景观作为环境意义的分析”“景观作为私人所有权的表达”等。8“意义即用法”,那么,究竟如何系统认识当代语言中“景观”的种种“用法”呢?(二)从居伊德波开始我们的思考不妨从当代著名思想家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开始。居伊德波认为:“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联系。”“景观不能被理解为对某个视觉世界的滥用,

8、即图像大量传播技术的产物。它更像是一种变得很有效的世界观,通过物质表达的世界观。这是一个客观化的世界视觉。”5在居伊德波看来,首先,所谓“景观并非一个图像集合”,显然,这一否定式中已经预设了“景观”的第一个核心义素便是“图象”,或者说是“景象”,无“象”不成为“景”。同时,“景观”又不只是“图像的集合”,而是由“图像的中介”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后,这种“社会关系”的背后是一种“客观化的世界视觉”,亦即“通过物质表达的世界观”。居伊德波的论述很有力量,不过,也未必不会带来某种疑惑:例如,是否“人与人之间通过图像的中介而建立的联系”都可以成为“景观”?医生给病人拍的 CT 片

9、,这无疑是“通过图像的中介建立的联系”,可是,在什么条件下可以认为这是景观?再如,声音本身不是“图像”,但当听到广播中一阵阵的口号,是否也可以感受到一种景观?进而言之,什么样的“人与人的联系”可以成为“景观”?什么样的“世界观”才称得上是“景观”?基于景观的“世界观”与一般意义上的世界观有何不同?范畴是客观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在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看来,每一个范畴都有着自己清晰的边以景观为方法|3界,其成员具有相同的特征。但在认知语言学看来,同一范畴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家族相似性,相似性大的属于该范畴中典型成员,相似性小的则是属于非典型成员。如“鸟”的属性通常是“能飞,有喙,有羽毛,有双翼和双

10、腿,产卵”等,但这些并非所有鸟的属性,只是具备这些属性越多,就越典型。因此,麻雀属于典型的鸟,鸵鸟和企鹅就属于非典型的鸟。同样,“景观”也是一个“典型范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范畴的成员来说,不但在是否具备属性的多寡上存在“典型度”,即使在某一属性的广狭上也存在“典型度”问题。(三)“景观”的核心义素1.任何景观都意味着是一种“形象”“景观”一定有“图景”。“存在”是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但并非任何“存在”都能成为“景观”,“景观”首先就意味着一种“形象”,只是这里的“形象”也有着广义狭义之分。美国学者 W.J.T.米歇尔曾经提出:“形象是一个家族”。9为此,他构拟了形象的“

11、家族谱系”(图 1):形象词语精神图像感知视觉相像隐喻梦图画感觉数据“可见形状”镜像思想设计表象描写记忆雕像投射幻影相似类似图 1W.J.T.米歇尔的“形象家族图谱”我们认为,也许还可以从另一种思路去考察“形象”的谱系和“景观”的谱系。作为“景观”的“形象”既包括“看”到的视觉形象也包括“听”到的听觉形象,还应该包括“想到的”观念形象。就“形象”的“直观性”而言,首先,最典型的景观当然是“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如丽江夜月、桂林山水这样的“自然景观”,皖南青砖黛瓦、云南纳西服饰“披星戴月”这样的“人工作品”;其次,“行为过程”也可以构成“事件景观”,如流浪儿的乞讨、游行队伍的狂欢;再次,是人类

12、创造的各种“符号”,不仅“文字符号”可以构成“文字景观”,“声音符号”也可以构成“声音景观”,进而言之,“话语表达”也可以在人们的脑海中造就“话语景观”。就“形象”的“时间性”而言,最典型的景观是一种(既定的)图像;其次,是一种(进行中的)行动(事件);再次,是一种(未来的)愿望和憧憬(愿景)。就“形象”的“空间性”而言,最典型的形象“景观”是一种集合性的、有层次的、有鲜明特征的、能够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的形象。韦氏英语词典将景观定义为“能用一个画面来展示,能在某一视点上可以全览的景象”。所谓“全览”,就意味着不只是“单个的”“局部的”。欧洲景观公约对于“景观(landscape)”也强调是“一片

13、可被人们感知的区域”10,明确这是“一片区域”而非“单个物体”,亦即这是种种或大或小形象构成的一个“集合”。转引自鲍梓婷:景观作为存在的表征及管理可持续发展的新工具,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6 年。4|文化艺术研究2023 年第1 期任何“景观”都不是只能在一个平面上呈现的,而是具有多层面的。一组画面固然构成一种景观,但这组画面与观看者的互文则构成又一层面的景观,而由此如果拓展到作者、评论者乃至创作、观看时的社会语境,则无疑又显示了新的景观。进而言之,任何“景观”不仅是“集合性”的,多层面的,更是“框架性”的。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Goffman)曾经指出:“人们在情景中对事物的解释或对行为

14、链条的解释,是通过可感知的、环绕它的蓝图和所引发的框架来进行的。”11所谓“框架”(frame),就是“关于特定知识的统一框架组织,或者是对经验的一种图式表征”12。“景观”范畴更是“框架性”的,当人们说到“大学”校园时,不会因为其中有大量清洁工而否定其“教育空间”形象;当人们说到“魔都”景观时,更不会因为看到其中某块地种了油菜就认为这也是“农村”。一种景观,就是一种认知框架。而这一“框架”是借助一系列“景观特征”而实现的。“特征(character)”指的是在一定场地内使景观与众不同并创造出一种特定场地感受的因素。景观特征是“模式的呈现,作为自然和文化要素特定组合的结果,使一处景观不同于另一

15、处,而非更好或更坏”,“景观特征是指一个区域景观要素所共同组成并营造的整体印象,它是一个整体,而大于景观要素简单相加之和,它反映的是一种模式与结构关系。从而需要在最初,便认识到这一概念与其他相近概念的本质区别”13。也就是说,当人们看待“景观”时,会依据一系列“景观特征”,构建出一个框架,同时将在这一框架的边缘(rim of the frame)之外的过滤掉。人们通常认为的“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其中也包含了对于“景观特征”的认识。正因为这是一个借助“特征”而感知的框架,因此,从实际“视觉”感知的“图像”到符号表达的“拟象”乃至意识中的“想象”,都

16、可以成为“景观特征”。2.任何“景观”都意味着一种“观看”任何“景观”都是“观看”的产物。欧洲景观公约将“景观”定义为:“一片可被人们感知的区域,其特征是自然和/或人类要素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结果。”10所谓“可被人们感知”就意味着,离开人类的“感知”便无所谓“景观”。景观不是外在于主体的存在,不是一个单纯的客体,如果没有人,即使有空间也无所谓景观;如果有人、有空间,但主体缺乏相应的意识,依然无所谓景观。在这里,“景观”不仅仅是“自然和/或人类要素的行为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更是特定主体生产出的空间。也就是说,不但“人类行为和自然进程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过去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景观的特征”13,而且无论是“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符号景观”,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出来的。景观是“人与环境相互建构所形成的生活世界,这使景观从一个视觉图像转变为众多行为的集合”。13在“景观”这一“行为集合”中,最典型的行为特性就是“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游戏就没有景观。所谓“游戏”,依照柏拉图的说法:“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14西方哲学普遍认为,“只有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