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5 ,大小:1.96MB ,
资源ID:272923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92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_周睿.pdf

1、105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人文城市。城市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直接影响着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规划从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向“社区”规划转变,即从只关心规模和形态,变为以人为本,重视人们日常生活品质的提升1。自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撰写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 and Gesellcheft)起,社区研究开始成为学术新浪潮。社会发展塑造着交往空间和场所的形态,政治发展影响着公共事务的管理方法,社区规划和设计则体现着地

2、方区域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政治发展进程。因此,厘清社区发展沿革和不同语境下的内涵,才能探索新型城镇化要求下的社区规划趋势和发展方向。本文将从社区概念和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入手,研究空间组织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探寻社区空间组织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和趋势,由此得出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社区建设要求的理解和展望。2 社区概念和空间的演变社区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在不同的时期、语境和学科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其空间形态也随着城市建设的要求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而不断更新。陈鹏2、童星3等学者基于公共管理和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社团、村庄、单位、政府和财产六个方面对社区概念进行了解析,阐释了社区在联系社会各

3、部分、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社会、村庄、单位、财产四个参照点来分析社区内涵和空间形态的联系及演变。摘要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社区也逐渐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成为重要尺度和关键抓手。文章以社会、村庄、单位、财产四个参照点来分析社区内涵和空间形态,在此基础上研究社区空间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探寻其在时间维度上的演变规律,由此提出邻里构建和社区认同、共治共享和社会公平、韧性城市和环境友好、健康战略和养老服务四个方面是未来社区建设的关键议题。关键词社区;居住小区;空间公共性;社区治理中图分类号T U 9 8 4.1 2文献标识码ADOI1 0.1 9 8 9 2/j.

4、c n k i.c s j z.2 0 2 3.0 3.2 4Abstract As Chinas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enters a new era,communiti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and a key point in the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spatial form of the community with four reference points of

5、 the society,village,unit and property.On this basis,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and explores its evolution law in the time dimension.Therefore,it proposes that neighborhood construction and community identity,co-governance and sharing and

6、social equity,resilient city and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health strategy and elderly care service are the key issues for the fu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Key words community;residential area;space publicity;community governance1 引言为响应习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 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

7、要提高新兴城镇化建设质量,提出要建设宜居、韧性、创新、智慧、绿色、作者简介:周睿(1997-),女。研究方向:城市设计与协同规划。作者单位: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社区建设时代要义基于社区概念和空间组织形式演变探析The Essence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Context of New Urbanization:Exploration on the Evolution of Community Concept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Form周 睿Zhou Rui106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8、 Architecture/2023.032.1 相对于“社会”的“社区”1887 年,由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斐迪南滕尼斯撰写的社区与社会的问世,被认为是“社区研究”的开始。该书被英译为“CommunityandSociety”,其中被译为“community”的“gemeinschaft”还有“共同体”的含义。在滕尼斯看来,“传统社区”展现出的亲密无间、归属感及认同感,是基于由血缘、地缘和共同价值取向组织而成的有机关系网络,而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4。不同于充满情感交流的“社区”,“社会”是理性契约胶合而成的人工制品。1935 年,吴文藻先生在现代社区实地研究的意义和功用一文中指出,社区与社会相对

9、,社会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区则是实际生活的具体表现5。费孝通则指出社区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区别于“法理社会”,社区是“礼俗社会”的体现6。从滕尼斯、吴文藻和费孝通对社会和社区的解释可以看出,“社区”不仅是地域共同体,更是精神共同体,这个概念下的“社区”相当于“乡村社区”。1992 年,彭一刚就提出传统乡村社区聚落形态是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产物7,在彭一刚的基础上,郑凯8、梁琍9、郭立源等10相继分析了村落空间的演变机制和影响因素:第一,规模形制和建筑布局受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的影响;第二,公共活动空间的形成是商品交易、公共交往和风俗节庆等活动的结果;第三,和滕尼斯的观点一样

10、,宗族和血缘关系是乡村社区中人际关系的纽带,宗祠作为乡村社区空间中的关键节点则是重要体现。彭一刚等学者的观点是基于 20 世纪 90 年代前相对静止的乡村社区形态而得出的研究成果,然而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乡村社区也开始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之中,包括居民的行为转变、旅游开发、城镇化的推进等11。人口在区域空间内加速流动,人口异质性特征鲜明、内部成员价值取向多元化逐渐成为社区的典型特征,“社区”也在逐渐转变为“社会”,即“城市社区”。如何在不可避免的转变趋势下,保留社区的有机团结、营造邻里氛围,是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2.2 相对于“单位”的“社区”要了解中国语境下的社区概念,“单位”是不可忽视的参照

11、点。“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家族”则联系起“家”与“国”之间的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家族”被“单位”替代。在农村,有政治、经济、社会三元合一的人民公社;在城市,有着政治、经济、社会分立的单位大院。“单位”作为中国特有的组织形式,有着高效的社会资源动员、配置和管理的特性。单位大院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即由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在项目附近进行自行建设、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城市住区,这是一种封闭的生产生活综合体12。此时,“社区”是“单位”的补充和客观衍生物,依靠居民委员会和街道办事处两个部门进行管理,将企业、学校、机关之外的闲散人员重新组织起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深入推进,单位的

12、结构和功能开始分化,单位福利逐渐变为国家保障,单位组织和非单位组织的壁垒逐渐消解。“单位人”变成“社会人”,“社区”也开始吸纳“原单位人”。改革开放之后,为了解决住房不足的问题,各地成立国营房地产公司“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居住社区成为住区规划建设的主流模式13。至此,社区从“单位的补充物”变成了“单位的替代物”。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及政策支持,社区在配套服务和运营模式上都得到了发展,居委会和街道承担的社会事务也逐渐增多,“单位办社会”也转变为“社区办社会”2,13。从空间组织形式上来看,1978 年“河北 1 号小区”的方案研讨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居住区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的共识12(见图 1)

13、,即每个住宅组团配置一个居委会,35 个住宅组团形成 1 万左右人口的居住小区。在此基础上,35 个小区组成居住区并设一个街道办事处14。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兴建的“封闭社区”继承了“单位大院”的封闭模式来保证内部的治安,不同的是,单位大院的空间布局多呈现以办公区、居住区、广场为沿轴线展开的“前朝后寝”的传统城市格局(见图 2)15,16,而封闭社区通常呈现居住建筑环绕公共空间形成组团,并在建筑组团内体现均好性。2.3 相对于“财产”的“社区”社区是城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1988 年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确立、1998 年住房商品化制度改革、2007 年颁布和实施物权法都推进着住房私有化改革

14、,住房逐渐成为居民的“财产”。商品房的出现标志着社区和“单位”“区位”等行政概念分开,并形成以居住和生活为主要功能的、以专有财产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地方政府从城市经营的角度出发,要求开发商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公共绿地、中小学、学前教育、商业场所等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同时,区位、配套、交通等居住区的附加属性也体现着社区的经济属性和仅限于社区内部的共有性。为了维护社区治安和保证社区公共设施的财产私有化,社区建立起围墙、栅栏来划定红线范围,形成了排斥外部人员的“封闭社区”(见图 3),并使居住空间具备彰显居住者阶级身份的能力。这种“市场办社会”的模式促进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形象面

15、的优化。然而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社区公共服务的“俱乐部”化加速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碎片化,公共基础设施的不均匀分布也加剧了城市的贫富差距和阶级分化,降107 2023.03/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d Design 城乡规划设计低了城市公平性。从城市交通的角度来看,因大体量的封闭而社区而形成的大街区、宽马路的空间格局造成城市步行可达度低和公交线路重复系数高、渗透力弱的情况。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之后原则上不再建设大体量的封闭小区,并要逐步打开已建成的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2018 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16、GB 501802018)明确了我国居住社区的组织模式应采用“小街区、密路网”的形式,同时推进以“居住街坊”为居住区基本单元的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步行时间为特征的 5 分钟、10 分钟、15 分钟生活圈,取代原有的以人口和建设规模为依据来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分级概念(见图 4)。街区制意味着开发小尺度和城市大开放,小尺度的社区也有利于组织协商自治,大开放的社区有利于促进不图 2 单位大院空间组织形式图(图片来源:根据哈尔滨市企业单位大院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改绘)图 1 居住区结构图(图片来源:根据哈尔滨市企业单位大院更新与保护策略研究改绘)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居住区 3 万 5 万人住宅组团约 700 户700 户700 户700 户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街道办居住小区 约 1 万人厂房厂房办公区厂房厂房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居住 街坊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图 4 小街区结合居住街坊(图片来源:作者自绘)图 3 北京知春里封闭社区(北)及北京双榆树北里封闭社区(南)(图片来源:作者自绘)108城市建筑 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2023.03同社会阶层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