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6 ,大小:1.93MB ,
资源ID:2729812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298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_夏文锴.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_夏文锴.pdf

1、2022年第4期(总第127期)No.4.2022General.No.127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MINN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夏文锴1,卢榕炜2(1.上海交通大学 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40;2.福州理工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摘要:智媒时代的网上舆论工作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活动是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人际交往方式,并逐渐发展成网络虚拟共同体社群。虚拟社群利用互联网功能特性突破地域和空间限制,在传播平台

2、互动交流,分享信息并传播知识,形成虚拟社群文化,虚拟社群文化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认知水平。分析智媒时代青年学生对社交网络媒介的强黏性特征,及所产生的自我认知失调和对虚拟社交的心理依赖性等负面影响,提出学校教育应当重视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健全网络法治,净化网络生态,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正确引导学生社群建设,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关键词: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政治思想教育;对策;青年学生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114(2022)04-0138-06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的论述,强调做好网上舆

3、论宣传思想工作,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网络治理水平。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智媒时代网络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越发严峻,如何加强青年学生网络思想工作,维护网络空间主权,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是青年学生政治思想工作者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智媒时代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网络移动端社交媒介形成的校园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及时了解校园网络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形成特征,掌握社群文化传播路径,改进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方法,把智媒时代大学生网络群体团结凝

4、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已然成为新时代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一、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及特征(一)虚拟共同体社群齐格蒙特(Zygmunt Bauman)在“流动的现代性”中提到了现代生活的“液化”使得社会共同体的聚集和消散都变得更快,而网络虚拟共同体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抗流动性,塑造相对稳定的共同体环境与核心1。该观点源于吉登斯的社会性关系理论,吉登斯认为:社会关系存在“脱域”(disembeding)的能力,即人的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制度都可以从具体的时空条件中抽离,并且可以在另一个时间、空间条件下再融合,再构成2300。虚拟共同体社群营造的纽带,使得“液化”“平行”的

5、社会关系在频繁的消散重组行为中,保留了一定的“脱域”再融合的契机。收稿日期 2021-12-10作者简介 夏文锴,男,江苏南京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卢榕炜,男,福建永定人,福州理工学院党委书记。基金项目 2021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JAS21445)。138DOI:10.16007/ki.issn2095-7114.2022.04.002第4期夏文锴,卢榕炜: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虚拟共同体社群,其本质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扩展概念,是智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功能特性得以运用与发展的体现,社群成员社交活动不受地域和空间限制,直接通过传播媒介平台分享信息

6、知识并予以实时交流。网络语境下因兴趣爱好引发的共同话题,产生的群体性情感共鸣,加强了社群成员间联系,这种以特殊关系为连接的网络群体则被称为“虚拟社群”325。虚拟社群的互动交流和网络社交媒介的迅速发展,打破了群体活动的时空界限,基于“地缘”“血缘”等实体性元素聚集起来的传统共同体逐渐被淡化和解消。情绪价值性的深层次因素(如“趣缘”)和网络技术的结构性要素(如符号等交流方式)则成了传播媒介重要的联系手段。虚拟社群虽依赖于网络媒介而存在,但兴趣、关系、幻想、交易等需求因素依然是稳固社群关系根源连接点435-50,虚拟社群组织在网络空间组建,并开展人际交往活动,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感和个体归属感。由于网

7、络成员间交往互动不断深入,社群关系得以稳固,并逐渐形成其特有的校园社群文化,强烈影响着在校青年学生个体价值观的形成。(二)虚拟共同体社群特征网络虚拟社群是由社会成员自愿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态,其独特性表现为运作方式的自治性、群体边界的开放性、志趣爱好的一致性及非营利性等5诸多方面,具有群体意识、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行动力的集中特点。虚拟社群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支持,成员则从群体活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且个体之间也可以建立起情感的纽带,增强集体行动力和团队责任意识。具体而言,网络虚拟社群的活动特征表现为:虚拟社群活动的实时性,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相近的活动主体以参与活动的形式结成社群,具备了虚拟共同在场性特征。

8、同时,虚拟社群行为具有自发性,身份认同促使社群成员具有强烈的拓展社交欲望,相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社群成员的肯定和鼓励,并逐渐交互形成特有的社群文化,满足受众个体的归属感。虚拟社群成员互动与现实人际交往活动平行存在于人们的社交圈,并通过频繁交互活动加深和巩固朋友间友谊,网络虚拟空间为人际交往和互动创造了一个新的场域,其互动的过程和最终结果都是真实的6。此外,虚拟社群具有国家主权属性。从全球互联网治理这个角度看,网络空间的属性存在全球公域与国家主权之争,虚拟社群既然建立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存在于国家、社会中自然具有明确的主权属性7。尤其以虚拟共同体的集群性影响来说,部分西方媒介借由虚拟共同体社群

9、传播路径对我国大学生校园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进行渗透和影响,应当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校园网络虚拟空间是青年学生建立班群、校群、朋友圈等社交平台,他们在社群活动中传播知识和信息,超越时空界限拓展与校外各界人士的社交活动,并自发产生社群网络公共人物,形成虚拟社群文化。青年学生思想教育与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不断碰撞、博弈和融合,在校园内生成新的文化思潮,并深刻影响着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给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二、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董天策教授提出,网络集群行为具有相当复杂的光谱,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开放的概念群,以概括错综复杂的研究对象8,对于青年学生多元虚

10、拟社群文化更好的了解利于我们更好了解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特征。(一)青年学生对虚拟社交网络媒介的黏性强青年学生成长的时代是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网络社交媒介功能的不断开发与拓展,加快了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与发展,表现为青年学生对社交网络媒介的强黏性特征,具体原因分析如下:1.无“格差社会”的网络框架提供了跨场域交流平台“格差社会”一词是由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教授山田昌弘提出的,山田昌弘教授通过社会调查,发现日本青年人普遍存在对政治生活冷漠、缺乏社会家庭责任心,以及离婚率逐年上升等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认为“格差社会”存在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文中“格差社会”就是指一种社会现象,即:民众之

11、间形成了严密的阶层之分,不同阶层之间经济、教育、社会地位差距甚大,且阶层区域固定不流动,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是极其困难的。1392022年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欧文 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框架中,现实人际交往活动的空间由于受身份地位阶层等人为因素影响被压缩981,而网络虚拟平台能够有效地过滤社区成员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认同的差异,从而使群体成员在互动过程中获得相对平等的沟通环境和及时的正向反馈。快速且大量的信息刺激,也十分符合青年学生参与社交活动的心理预期需求。“格差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互不交集的平行化发展又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共同体文化的解体,而虚拟平台则为社区成员创造了一种无“格差社

12、会”的独特网络结构,并渗入校园的网络社交空间,使校园学生参与进来,逐渐形成新的虚拟社区,产生一种新型的校园虚拟共同体文化的发展趋势,影响着青年学生对网络行为的判断和人生价值观的形成10。2.“趣缘”相近的虚拟社群文化带来情绪归属感体验在智能传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除了传统的沟通方式之外,还需要借助微博、微信、互联网等社交互动手段来维持、巩固和升华友情。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并在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社团组织的构建,青年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校园社区交流空间,既能促进学习活动过程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学生个体积极参加社群活动,和其他同学建立起平等互助的校园人际

13、关系,他们志趣相投、情趣一致,并相互影响,满足了在校青年学生的个体归属感,并逐步形成群体文化效应。(二)虚拟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学者研究发现,大学生的互联网娱乐信息接触和互联网接触时长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显著负相关11。尤其是群体极化下的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可能会带来“回音室效应”即个体固化于自身的立场和意见的圈子里,拒绝信息的客观交流,滋生网络戾气。部分青年学生将网络虚拟空间视作情绪的“垃圾站”,肆意传递负面情绪。在移动互联网的新应用发展背景下,多元的圈子文化在移动时空中大规模蔓延和冲突,对于青年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乃至价值观形成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分析如下:1.虚

14、拟社群话语生态环境复杂导致青年学生认知失调在智能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去中心化”的传播性表现出了更为丰富和错综复杂的网络话语生态,表面上较为公开的信息获得与表现,其实已经被划分为多个“信息茧房”。青年学生因受虚拟社群文化以及自身不稳定的立场态度的影响,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和意见的虚拟社群里,各种虚拟社群之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影响了青年学生群体对事物的客观判断,从而出现认知失调。此外,心理孤独感和社交困惑性强的学生,还有可能受不良的虚拟社群文化影响,从而产生网络上情绪失控,甚至做出贬损他人的行为。2.虚拟社群模糊了现实边界致使青年学生更加自我新媒体背景下的虚拟社群是一种以兴趣和情感

15、为核心形成的社群文化,“趣缘”是社群的重要纽带之一,这种以身份意义认同为基础的虚拟共同体社群以其独有的感召力不断拓展交往规模。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媒介中的个体成员在特定社群交往中所形成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容易获得群体成员相互的认同与肯定。现代青年学生的交流特点在于,倾向依据自我偏好寻找“共同志趣”者,通过网络社交媒介的交流与互动,集结成各类网络虚拟共同体社群,他们在交流上存在着“趣缘”相通的空间,传统定义上“弱链接”与“强链接”的情感链接发生了变化,看似“弱连接”却具备了更为广泛的“强连接”关系,致使不少青年学生在虚拟社交关系中模糊了现实边界,逐渐失去了对周围环境正确认知与判断的能力。

16、于是,对虚拟社交的强烈依赖不只是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令其更加自我,而不可自拔。刘国强从粉丝社群互动行为中,提出构建“网络粉丝社群组建中情感能量动力机制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所有虚拟社群的解构,认为智媒时代下,人际结构与情感能量的流动性、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加剧12。而这种不确定附随的刺激性也在吸引着心智尚不健全的一些青年学生的目光,带来心理上的伤害隐患。从虚拟社交的供需中延伸出诸如“游戏陪玩”“陪聊”等灰色消费产业。部分青年学生因为缺乏现实社会社交的经验与自信心,内心郁闷不得纾解之时,便极易掉进“网络陪聊”的陷阱中,从而对虚拟的“陪聊”对象产生强烈的依赖,进而难以自拔,对现实公共社会愈发冷漠疏离。在虚拟社交的“弱链接强链接弱链接”流动过程中,巨大的情感起落就会引发青年学生情绪化的冲动行为,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预料。140第4期夏文锴,卢榕炜:虚拟共同体社群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在网络虚拟社群中,多元与冲突、无序与混乱的信息蜂拥至,难免会带来信息的失真,致使青年学生的主体性丧失、理性缺失,乃至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混乱与颠覆,网络生活对当代青年学生社群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3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