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75MB ,
资源ID:273014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3014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高为师__德高为范: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张爱勤.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高为师__德高为范: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_张爱勤.pdf

1、第29卷第1期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Vol.29,No.1Feb.,20232023年2月自20世纪初从国外引入师范教育制度以来,众多学者呕心沥血、不懈探索,为我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首批入选“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的孟宪承,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活动中,汲异国之思想精华、融民族文化之睿智,潜心研究,借鉴西方教育智慧,注重将之与中国实际国情和民族文化特点相结合,为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主体、方向、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诸多真知灼见,并身体力行创办两所师范院校,探求中国师

2、范教育民族发展道路,奠定了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现代基础,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孟宪承(18941967),字伯如,又字伯洪,今常州人,我国现当代著名教育家,其师范教育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 20年代前)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早岁失怙的孟宪承,在母亲与家族亲人的支持下,先后入学常州府小学堂、南洋公学中院、北京清华学校,圣约翰大学并留学欧美。既接受以忠孝为本、经史之学为基的中国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又受外国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西学”影响的成长经历,为他后期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20世纪20年代初回国至20世纪5

3、0年代前)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留学归国的孟宪承应邀入职东南大学教育科,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十年的师范教育探索研究。其间无论是应邀开展圣约翰大学国文教育教学改革、民众教育探索,还是因时局动荡而被迫辗转流动于多所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收稿日期:2022-10-12基金项目:上海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高职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C2022336)作者简介:张爱勤,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中国教育史。张爱勤(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教务处,上海 201808)摘要:孟宪承毕生从事师范教育事业,先

4、后创办浙江省立民众实验学校、华东师范大学两所师范院校,对我国现当代师范教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和长期师范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他倡导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举办师范教育,主张坚持“师范性”、加强“学术性”的办学方向,重视师范生品德涵养、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培养。他重视师范教育事业,坚持灵活办学、坚守师范特性、注重师德涵养。这些思想对我国当前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关键词:师范教育,教育思想,当代价值,孟宪承中图分类号:G65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94(2023)01-0107-10DOI:10.19831/ki.

5、2095-7394.2023.01.003108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大学,孟宪承始终从事着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此期间,孟宪承应邀创办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以培养民众教育师资力量,向国人评介查特斯的师范课程编制原理、巴格莱与迪尔伯恩的教学思想,向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提交 整理学校系统案关于师范教育 方案,思考教育学科发展,展望师范教育未来。第三阶段(20世纪 50年代至 20世纪 60年代末)是其师范教育思想的实践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时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受命担任我国第一所社会主义性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任校长。他结合当时国内实际情况,就学校选址、学科整合

6、、管理体制、发展理念、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工作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高瞻远瞩的观点,并努力践行之,为华东师范大学乃至其他师范大学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典范。二、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要义(一一)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举办师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举办师范教育范教育自清末我国将师范教育单列以来,师范教育办学体制一直备受争议,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是否应该单设及相应课程如何设置,成为“近数年来教育界争辩甚烈之一问题”,1159学术界也形成了“独立派”与“合并派”两大派别,有人认为,“独立派和合并派是各执一端进入了误区,与现实需要有明显的距离。”28420世纪20年代初,回国不久的孟宪承正好赶上学术界关于高师设

7、置讨论的学术热潮。针对“独立派”关于师范教育不必单设及学生读完大学再给予某种特殊训练就可胜任教师岗位的观点,孟宪承在考察法国、英国、美国等诸多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明确指出,“现代国家,没有一个不把教育看作国家的命脉,没有一个不尽力从事师范的培养”,316只是因情形不同而办法不同。在中国,就一个行政区域而言,“如果这区域已有公立的大学了,在适当的情形之下,可以责成那所大学开设一个教育科,也可以另用一宗经费,来开设一个独立的师范大学。范围的大小、科目的多寡,都看目的如何,需要怎样。没有确定的目的,连大学文科内的教育学程,也不必 附属;有特殊的需要,就于大学教育科以外,另立单科的师范大学,也不

8、算 骈枝。”316显然,在孟宪承看来,既可以采用在综合大学里设置教育讲座、系、科等方式,也可采取单独设立一所高等师范大学的方式,无论哪种办学体制,皆由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来定。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不久,国民政府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以审议教育实施方案。针对当时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孟宪承与程时煃根据国际师范教育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实际国情草拟并提交了 整理学校系统案关于师范教育之部 方案,提出“师范教育系国家的设施。凡设校地点、校数、学生额,随时因行政需要而定,其培养及奖励师资之政策,亦因时不同。”4144-145其中,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单独设立之”并酌行选科制;培养中学师资的师范学院,

9、并非一定独立设置,可设二年制之师范专修科,“附设于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学校”,4144-145收受高中与师范学校毕业生。在他们看来,如果师范学校与中学合设,师范本身易失标准且实施尤多窒碍,反之则“目标确定,训练集中,易于养成专业的兴趣与态度”。4144-145他们这一提议得到众多与会专家的认同。虽然,在留美归国群体的引导和促使下,最后演变成了“师中合并”“高师改大”运动,“合并派”占了上风,不过,孟宪承他们关于师范学校生源、修业年限、选科制等建议均被国民政府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当时师范学校的办学水平,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兴趣需要。其实,一直以来,孟宪承始终认为无论以何种形式办学,“努力的去贯彻

10、各自的教育精神和事业”比争得一个门户更重要。56十几年后,“师荒”的现实促使政府先后建立了一批独立或附设的师范学院,再次表明师范院校应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与教育目标灵活性办学的科学合理性。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民众教育运动,相对于江苏省民众教育事业的政府支持力度与活动成效,浙江省民众教育无论是教育经费投入还是从业人员数量都有所不足。为了尽快培养民众教育师资队伍,1930年,第1期张爱勤: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孟宪承师范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09受浙江省教育厅长陈布雷诚邀,时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研究部兼教务部主任的孟宪承,赴杭州创办浙江省立民众教育实验学校。基于当时民众教育运动

11、开展与浙江实际需求的情况,这所学校的定位是一所集人才训练、实验、研究三位一体的学校,这种“编制在中国是开始的,从前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虽然也曾办理国同类的教育机关,但都是短期的;江苏的省立教育学院是大学。本校是以中学程度的师范科为主,加上专修科,所以在编制上恐怕目前在中国还找不出同样的例子。”61在没有任何先例可鉴的情况下,孟宪承带领大家擘画学校组织架构与职能,有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学术活动,吸引了众多其他省份和地区的民教机关、团体、个人前来参观学习,对浙江省乃至对中国的民众教育事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1931年7月,学校第一届53名毕业生奔赴浙江省各县市民众教育机关。据统计,从19

12、29年到1931年底,全省民众学校增加了653所,民众教育馆增加了47所,772浙江省民众教育事业短期内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与该校的创办有一定的关系。孟宪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办师范院校应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和教育目标来确定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孟宪承不远万里来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国立师范学院任教。他一边承担着“比较教育”、“教育哲学”、“西洋教育史”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一边从事学术研究,展望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他乐观地提出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未来师范学院的范围将会扩大,不仅仅承担中学师资的培养,还会承担小学师资训练的“进修部”;基于教育技术发展,提出成立“教育研究部”;提议成立招收大学及专科学校毕业生

13、的“师范研究所”并颁发师资证书;85等。孟宪承这些观点在当时也许只是一种“幻想”与美好“展望”,但是随着这些“展望”后来逐渐变成现实,我们不仅领会到他的依据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办师范教育观点的深刻,而且得以窥见其师范教育思想的远见卓识。随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全国教育蓬勃发展,急需充实大批新式师资队伍,1951 年 8月,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召开,教育部明确提出“全国师范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建设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急需大批受过新式教育的师资队伍。在“培养百万人民教师”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华东地区创办一所独立设置的、学科齐全的、高水平的师范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南北呼应。9月,被任命为

14、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的孟宪承负责此事并被任命为校长。为了保证筹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孟宪承迅速组织成立了包括廖世承、刘佛年等共18位专家在内的临时工作委员会。最终,华东军政委员会采纳孟宪承的建议,将校址确定在上海的大夏大学旧址,由大夏大学、光华大学、东亚体育专科学校以及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合并而成,设立教育、中文、数学、音乐等11个系,为华东师范大学的发展奠定了组织及制度的基础。显然,就如何办理师范教育,孟宪承始终坚持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办学的观点,并以此指导着他的办学实践改革。无论是20年代的学制系统之师范教育的提议、30年代的办学实践、40年代对高师未来

15、的设想,还是50年代创办社会主义性质的高师,都是他这种思想的生动体现。孟宪承这一立场观点,不仅符合世界诸多国家师范教育发展的规律,而且是对欧美师范教育思想和模式的一种扬弃,是在尊重中国国情与教育实际需要的基础上的理性认识。相对于“独立派欲将师资培养垄断之而后已,合并派必欲将师范消灭之而后快”的极端观点,1829他的这种观点更具有理性和说服力。(二二)坚持坚持“师范性师范性”、”、加强加强“学术性学术性”的办的办学方向学方向我国师范教育自开端就蕴含着“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这种争论既与我国师范教育体制先取法日本(实行师范学校与高级师范学校两级师范教育体系)、后学习美国(实行只设立师范学校的一

16、级师范教育体系)有关,也与我国教育领域学者不同留学背景及其知识结构有关。二者的争论,推动着我国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影响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各个层面。前期表现为高等师范学校是否独立设置,后期表现为如何办高等师范学校。110第29卷江 苏 理 工 学 院 学 报孟宪承在深入研究古今中外优秀师范教育思想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实际需求与师范教育发展状况,结合自己的从教经验与办学经验,明确提出师范教育要坚持“师范性”、加强“学术性”的办学方向。20世纪20年代中期,胡先骕质疑教育学科与师范教育存在的合法性,提出教育学科仅为文科的附属课程,尚处于幼稚还未成立时期,师范教育不必单立。所以“苟欲以师范为职业者,除普通大学训练外,再须加授某种特殊之训练”就可以胜任,101孟宪承反驳指出,就一所大学而言,“学生中有准备出去当中学教师的,便应叫他们于主科的学识技能以外,能了解中等教育的问题、教学法原则、青年心理等等,所以便应设一个教育学的讲座或者教育系,来讲授这些课程。如果这大学的目的,于养成中学各科的教师以外,还要训练办学或教育研究的专家和学务指导人员和行政的人才,那便应扩大范围,而设立一个教育科。”316同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