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刘团徽黄加量(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325088)【摘要】积谷山是浙江省温州古城九山之一,唐代以来形成众多摩崖题刻,内容丰富,主题鲜明,并有东山书院遗址,是温州古城变迁和文脉传承的重要见证。本文介绍了摩崖题刻群及书院遗址调查的主要发现,简要梳理其分布规律和主题内容等特点,并补充纠正了以往记载中部分题刻内容的讹误,为整合该区域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提升对温州古城变迁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关键词】温州城市考古摩崖题刻积谷山东山书院为配合温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提升工程建设,2020年4月,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组织对鹿城
2、区积谷山摩崖题刻进行专题考古调查,并在西南山麓区域进行局部勘探,确认清代东山书院遗址建筑类遗迹众多,取得重要收获,为该区域的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提供了翔实可靠的依据。积谷山,又名飞霞山,坐落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中山公园南部,踞守温州古城东南隅(图一),北与华盖山相望,是传说中东晋时期郭璞相地卜筑永嘉郡城的九斗山之一,素有“山之胜甲一郡”1之誉。山体海拔38.7米,周回400米,面积1.2万平方米,因其山形圆正、状如高廪而得名(图二)。山顶建有留云亭,亭东侧原有府城古城墙自北向南跨山而过,将其分为内、外两部分。积谷山文化底蕴深厚,文物旅游资源丰富,其周边历史上曾存在过谢客岩、春草池、池上楼、康乐祠
3、、东山书院、义井、冽井、飞霞洞、升仙台、飞霞观、卧树楼、庆福寺(城下寮)等众多名胜古迹,清代曾儒璋东山八景组诗依四时不同将其列为“飞霞春晓”“池塘春草”“山楼夜雨”“赤壁夕照”“碧波秋月”“蓼岸归鸿”“带桥残雪”“雪亭松涛”八景,为温州市区重要的文化集聚区。一、摩崖题刻群积谷山胜迹以飞霞洞、谢客岩及池上楼等最负盛名,是历代文人墨客、贤人雅士钟情的游览佳处,岩壁上留下摩崖题刻众多,是温州古城重要的历史文化印记,其数量之大、历史之久为温州市区群山所独有。弘治温州府志东瓯轶事随笔光绪永嘉县志东瓯金石志永嘉闻见录等地方文献记载,积谷山摩崖题刻曾经多达50余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岩壁表面逐渐自然风化、崩
4、解,“文革”期间更是遭受严重的人为破坏,多数题刻或残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30缺不全,或难以辨识,或无迹可寻。以最负盛名的谢客岩为例,府志记载“灵运曾书白云曲春草吟于石岩,今已芜没,惟谢客岩篆三字尚存”2。如今“谢客岩”(图三)三字也已被完全凿毁,仅存巨石。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市文物部门曾多次组织对积谷山摩崖题刻进行寻访调查。20世纪90年代统计资料中登录题刻共计16处。其中1986年初步调查,发现保存相对完整、尚可辨认的有13处3;1998年复查中新发现题刻3处,其他因保存状况较差未予登记。1992年4月,积谷山摩崖题刻被公布为温州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曾对资料进
5、行梳理,但未作进一步调查;其间特意来此探访寻古的文物爱好者众多,但并无新的发现。本次调查工作耗时月余,在仔细清理岩壁杂草、苔藓、尘土等基础上,共发现、确认题刻近50处,并对多数进行拓印(图四、图五)。部分题刻位置较高、山势陡峻,出于安全考虑未能测量、拓片。飞霞洞内部分题刻因被水泥涂抹,暂时未能确认。另有部分已于早期损毁无存。现以文献记载或早期拓片为据进行登记,形成清单、图谱与拓本三方对照的调查成果(表一)。(一)刻凿年代积谷山摩崖题刻群形成年代上起晋唐,下至近现代,跨越15个世纪,相对集中于两宋、明清、民国及现代,其中明确为两宋时期者多达17处。(二)分布位置题刻主要位于积谷山东侧飞霞洞、西侧
6、小赤壁及西南东山书院一带,少量靠近山顶留云亭东西两侧区域,相对集中而错落有致。题刻分布与自然条件直接相关。积谷山东南、西南两侧山势陡峻、岩体裸露、石壁较整,既利于工匠刻凿,又便于游人观瞻。北面坡缓土多,题刻极少。南侧于20世纪90年代建成街心公园,后改造为中山公园南侧主入口,因被观景平台覆盖,无从勘察,从现有地形来看,该区域岩石壁立,推测也应存在古代题刻。(三)主题内容题刻群四个相对集中分布区,依托名胜古迹,图一积谷山地理位置图图二积谷山景观及东山书院位置图图三谢客岩老照片31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图四积谷山摩崖题刻分布图(北半部)图五积谷山摩崖题刻分布图(南半部)其主题内容有明
7、显的侧重。东南区域是题刻保存数量最多、分布最为集中的一组,共计31处。年代以宋代为多,明清、民国次之。以谢客岩、飞霞洞两大胜迹为中心,形成了四大主题。其一为围绕山水诗鼻祖谢灵运之谢客岩、春草池、池上楼、康乐祠等故迹进行游览瞻仰的感怀记游类题名题诗,以两宋时期尤其是北宋题刻为主,如曹观题诗(图六)、谢泌题诗(图七)、刘述题诗、韩奕题名等。其二为围绕东汉(一说东晋)刘根修仙得道飞升的道教图六北宋天圣十年(1032)曹观题诗图七北宋谢泌题诗图八刘根飞仙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32图九升台图十会仙祭祀供奉类信仰题刻,如刘根飞仙(图八)、升台(图九)、会仙(图十)、飞霞仙洞(图十一)、飞霞娘娘(图
8、十二)等。据东瓯金石志附录卷十二记载,“升台”二字在嘉庆、道光年间因岩石崩颓,字迹无存,后人曾多番寻找未果。本次调查中,升仙台古迹及题刻得以重见天日,尤为难得。其三为记述官吏士绅等到积谷山游览、雅集、宴饮的记游类题刻,内容虽未明确提及飞霞洞或谢灵运其人其事,但其成因一般与此二者密切相关,如北宋边调题刻(图十三)、薛孺卿题刻(图十四)、马寻题刻(图十五)、陈求古题刻(图十六)、郑赓题刻(图十七)、任逵题刻(图十八)、元祐三年(1088)题刻(图十九;封三)、莫和中题刻(图二十)及南宋淳熙题刻(图图十一飞霞仙洞图十二飞霞娘娘图十三北宋天圣七年(1029)边调题刻图十四北宋天圣十年(1032)薛孺卿
9、题刻33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图十五北宋庆历四年(1044)马寻题刻图十六北宋至和二年(1055)陈求古题刻图十七北宋至和二年(1055)郑赓题刻二十一)、赵汝题刻(图二十二)等。其四为少量文人墨客登山览胜的志胜类题刻,如寄啸岑题刻(图二十三)等。西南小赤壁及东山书院区域的题刻数量次之,共计17处。年代以明清、民国为主,凿刻年代较为晚近,字幅较大。其内容有三,其一为山水胜迹类题字,如云根、小赤壁、天壁台、仙泉、荦确(图二十四)、气如虹(图二十五)等;其二为以谢氏故迹春草池、清代东山书院等为主题的人文古迹类题字,如谢池(图二十六)、东山胜迹、东山(图二十七)、瓯社(图二十八)、磊落
10、奇才等;其三为少量毛主席语录及红色标语,如“为人民服务”等。西侧及西北区域数量较少,仅4处,内容以红色标语及毛主席语录等革命文物为主,如“抓革命促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34图十八北宋熙宁三年(1070)任逵题刻图十九北宋元祐三年(1088)题刻图二十北宋元祐三年(1088)莫和中题刻生产”等。改革开放以后又重被凿毁,部分字迹依稀可辨。山顶留云亭两侧分布零散,以志胜类题刻为主,如凌云洞(图二十九)、徐步(图三十)、虎(图三十一)等。(四)艺术形式积谷山石刻群书法形式多样,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均有,镌刻方式基本为竖行阴刻。35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图二十一南宋淳熙题刻图
11、二十二南宋嘉熙二年(1175)赵汝题刻图二十三寄啸岑题刻图二十七东山图二十八瓯社图二十四荦确题刻图二十五气如虹图二十六谢池东方博物青铜管窥(第八十五辑)36其中“谢客岩”三字篆书,“云根”主体为行楷字体,通高均逾2米,宽逾0.7米,前者雄浑严谨,后者苍劲有力,堪称地标性石刻。“升台”楷书为题,辅以大篆,石壁高悬,颇具古意与神秘感,与飞霞洞相映成趣。宋代题刻则以楷书、行楷字体为主,布局规整,群聚于谢客岩周边。(五)作者群体积谷山雄踞古城东南,是温州的门面担当,于此刻石留名、赋诗镌壁者,以当地郡、州、府及永嘉县长吏为主体,兼有部分地方文人名士,非一般民众可为。题刻留名中可统计者,有汉晋时期道家名士
12、刘根,南朝著名诗人、山水诗派鼻祖、永嘉郡守谢灵运,唐代吴越国王钱镠之弟、温州刺史钱铧,宋代两浙提点刑狱马寻、任逵、莫和中,温州知州边调、左瑾、刘述、陈求古、赵汝、郑赓、黄贲、刘德父,大理寺丞薛孺卿,通判齐景倩、董元亨、王希颜、张资深,永嘉知县孙奕、韩奕、吴君平、吴常父,县尉刁缟、主簿曹观,谢灵运后人、福州知州谢泌,进士郑前、石不疑等,明代名臣、山东道御史、河东巡盐御史王诤,清代江南才子叶蓁,东阳徐源亮,晚清温州著名乡绅、诗人与诗评家王德鑫,民国时期瓯海道尹、著名词人林鹍翔,瓯海道尹沈致坚,瓯海道公署秘书、慎社及瓯社成员、著名词人郑猷等。他们青山题字,青史留名,其中绝大多数在府志、县志中可觅其踪
13、,串联起了温州历代人物故事和文脉传承,同时也印证了地方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图三十一虎图三十徐步题刻图二十九凌云洞二、东山书院遗址东山书院位于积谷山西南山麓,风景优美,“山之胜甲一郡,而书院坐收之”4。史料记载,书院“由谢祠入径,颜曰名教乐地,中为闲存堂三间,后为静虚斋,斋西为进修轩,轩前有池,池上屋三楹,题曰尘襟可涤,入门峭石壁立,上有天泉,楼榭、廊庑、斋舍、庖湢具备”5。另外,清乾隆、同治温州府志卷首绘有东山书院图(图三十二),民国二十五年(1936)温州城厢地籍图有书院范围测绘图,也为我们判断书院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据。书院依山而建,年代晚近。清掉表面附着的杂草及苔藓之后,岩壁上即露出大
14、量卯孔、柱洞、台阶及壁龛等迹象,园林现代石板路面下稍作清理即为凿山而成的建筑基础。本次工作大致确认了西南近山区域的遗址范围,基本厘清了门台、讲堂、文昌阁和院内道路等的内部格局(图三十三),对文昌阁区域的空间范围、建筑工艺、排水系统、梁柱结构、祭祀供奉等遗迹有较多发现。结合前述方志及古旧地图等的记载,可以粗略勾勒出书院主体建筑的基本轮廓(图三十四)。(一)主要发现书院平面整体呈不规则篦梳形,西北东南走向。西侧因义井为康乐祠与附近居民共用,院墙略呈锯齿状,北端接“磊落奇才”巨石,顶部有柱洞或柱台4个,应为进修轩立柱位置。巨石南侧发现较37温州积谷山摩崖题刻及东山书院遗址调查图三十二东山书院图(同治
15、温州府志)图三十三东山书院遗址及周边摩崖题刻文昌阁位于东南区域人工开凿的二层台上,楼阁紧贴岩壁,山体立面及底部凿平,地面整体东南高西北低,高出闲存堂基础约3.4米。内侧边缘利用山体自然岩缝,局部人工开凿排水沟(G3),结合房檐汇水沟槽设计,形成有效的排水系统,便于引导雨水自然流向西侧山脚汇入水坑H1。岩壁发现上下5层共13个柱台或柱洞遗迹,2排共30余个梁架卯孔。文昌阁坐东北朝西南,上下2层,面阔约8.5米,进深4.7米。根据房檐梁架等迹象,推测房顶为人字顶设计。岩壁下层中部有方形壁龛(K2)1个,其间供奉的应为儒志先生王开祖的塑像。多散乱小青砖,当属进修轩及部分围墙的坍塌废弃堆积。其他位置因
16、园林绿化带影响未能探及。门台位于书院西北部,月带桥东南侧,门口朝向西北,在山体与“云根”巨石间搭建而成。门外有石砌台阶4级,门台区域发现门柱遗迹4处,圆形柱洞5个,梁架卯孔3排17个,檐口位置设汇水沟槽2条,门内东壁设长方形壁龛(K1)1个,残存部分白灰层,应即“前绘谢灵运像”的区域(图三十五)。“云根”与“磊落奇才”巨石侧边发现卯孔3处,石基台阶4级,中间原应设有栅栏或小门。门台东南岩壁上方发现“仙泉”题刻,其东南侧天然岩缝应即“天泉”所在。闲存堂(讲堂)位于东南部,山体立面陡直,地面基岩整体凿平,转角处开凿宽0.11米、深0.08米的排水沟(G1)1条,长逾8米,西北端接入地表集水坑(H1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横剖面呈V字形,残长0.63米,宽0.3米,深0.23米)。山脚发现纵向柱洞及柱台4个,横向方形卯孔2个,当属讲堂立柱及地梁遗迹。岩壁上方发现圆形横向卯孔13个,为房梁及出檐遗迹(图三十六)。结合记载,可以确定闲存堂为三开间布局,面阔逾8米,进深约3米,坐东北朝西南。基岩缝隙中发现较多瓦砾,应是讲堂等建筑用料废弃至此。门道内山体基岩凿平成路,石路南端与院内道路结合处发现底部块石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