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8 ,大小:165.87KB ,
资源ID:2735457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354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唐《高宗谥议》读释_李思语.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唐《高宗谥议》读释_李思语.pdf

1、 年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 卷 第期 ():唐 高宗谥议 读释李思语,陈飞(上海师范大学 文学院,上海 )摘要:高宗谥议 是唐代皇帝谥议文中颇为独特的一篇。唐代皇帝谥号主要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等部门官员集体议定,上奏朝廷确认。高宗谥议 的作者涉及执笔者、身份作者、精神作者等多重关系,虽以中宗口吻表达,实反映武后的意志。其按语关于“天”“皇”“大”的解释,或循旧例,或据经典,或为新创,与武后及官方的习惯说法不尽一致。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应理解为“天皇”“大帝”的合称,文中关于高宗谥号的解释及其“九德”的过度虚美,杂糅诸家思想学说,大抵以儒家为根本,以道家为归宿。武后将

2、高宗神圣化,与其特定的现实背景和政治用意有关。关键词:武则天;唐高宗;天皇大帝;虚美作者简介:李思语(),女,河南驻马店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主要研究唐代丧葬制度与文学;陈飞(),男,江苏睢宁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唐代文学制度的教学与研究。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收稿日期:“谥议”是关于谥号的评议。“谥号”是为死者所加称号,一般要通过评议来确定,故就谥号议定规则及过程而言,属“制度”范畴;将议谥的内容撰写成谥议文,则属于“文学”的范畴。谥议集制度与文学于一体,是较为典型的“文学制度”之一。古

3、人死而有谥,起源甚早,一般认为西周时期已形成制度,秦朝短暂废止,汉以后复行,至唐代更加完备而规范。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别,国家层面的官谥又可分为“君谥”和“臣谥”。前者包括皇帝、后妃、太子等;后者一般为高阶(三品以上)大臣。唐代皇帝谥号的确定过程,通常是先举行“南郊请谥”的礼仪,然后议定,将议定结果上报朝廷最终确认,然后以“谥册文”布告天下,有的还刻成类似图章的“谥宝”随葬。相关制度和仪式流程学者多有论述,但大都属史学的研究,很少从文学制度视角进行考察。目前可见的唐代皇帝谥议文共有八篇,高宗天皇大帝谥议(以下简称 高宗谥议)是颇为独特的一篇。相关论著虽有所涉及,但较简略或语焉不详。本文拟就其中几

4、个问题试作解说,以期获得更为准确的认识。文学制度,简单地说就是关于文学的制度,包括文学本身的制度以及与文学密切相关的制度,笔者于此拟另文论述,这里不多涉及。如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彭裕商:谥法探源,中国史研究,年第期;王岩:唐代太常博士考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赵雪梁:唐代皇室谥号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白雪兵:唐代皇帝谥号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徐路:隋唐官员谥法研究,西北大学硕士论文,年。网络首发时间:2023-03-09 13:52:41网络首发地址:https:/ 高宗谥议 的独特之处,首先是其作者。目前所见明确标署有二:一为 唐大诏令集,题曰

5、 高宗天皇帝谥议,下署“武后”。一为 全唐文 之 中宗 二,题为 高宗天皇大帝谥议。如此便有武后、中宗(李显)二说。据 唐会要 载:“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讳治宏道元年十二月四日,崩于东都贞观殿(年五十六)。文明元年八月庚寅,葬乾陵(在京兆府奉天县界)。谥曰 天皇大帝。庙号 高宗。哀册文(天后武氏撰),谥册文(阙),谥议(阙)。”“高宗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为天宝十三载()所加尊号,“天皇大帝”为最初的谥号,“高宗”为庙号。王溥()为五代至宋初的四朝宰相,也是著名学者和文人,当时他已不详高宗谥议文和谥册文(迄今未见)的作者为谁,可知 唐大诏令集 全唐文 所署作者大概为后人(编者)所加。两个署名皆

6、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不确定性,这须要联系当时议谥的实际情况来解读。旧唐书高宗纪 载:“(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是夕,帝崩于真观殿,时年五十六。宣遗诏:七日而殡,皇太子即位于柩前。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群臣上谥曰 天皇大帝,庙号 高宗。”“群臣上谥”就是群臣议定谥号上报朝廷,据此可知“天皇大帝”这个谥号应为群臣所议定,其谥议文的写作也应是群臣所为,至于具体执笔者为谁,尚不得其详,不论是谁,都表明 高宗谥议 的作者还有第三者的可能。文献关于唐代“臣谥”制度的记载较为详明,如 唐六典太常寺:“太常博士掌辨五礼之仪式,奉先王之法制;适变随时而损益焉。凡大祭祀及有大礼,则与太常卿

7、以导赞其仪。凡王公已上拟谥,皆迹其功德而为之褒贬。(议谥:职事官三品已上,散官二品已上,佐史录行状,申考功勘校,下太常拟谥讫,申省议定奏闻。)无爵称 子。养德丘园,声实名著,则谥曰 先生。大行则大名,小行则小名之。(旧有 周书谥法 大戴礼谥法。又汉刘熙注 谥法 一卷,晋张靖撰 谥法 二卷,又有 广谥 一卷。至梁,沈约总集谥法,凡有一百六十五称)”学者或据此认为“太常卿和太常少卿负责拟定皇帝谥号”,此说可能并不全面和准确。实际上唐代参与“臣谥”的部门和人员尚不止此,如 唐六典尚书吏部 载:“考功郎中、员外郎之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其谥议之法,古之通典,皆审其事,以为不刊。(诸职事官三品已上、散

8、官二品已上身亡者,其佐史录行状申考功,考功责历任勘校,下太常寺拟谥讫,覆申考功,于都堂集省内官议定,然后奏闻。赠官同职事。无爵者称 子。若蕴德丘园,声实明著,虽无官爵,亦奏赐谥曰 先生。)”可知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也有参与谥号议定的职能。至于唐代的“君谥”,除了太常寺,还应有鸿胪寺的参与。唐六典鸿胪寺 载:“鸿胪寺:卿一人,从三品。(周官:大行人掌大宾客之礼。秦官有典客,掌诸侯及归义蛮夷。汉改为鸿胪。景帝中二年令:诸侯王薨、列侯初封及之国,大鸿胪奏谥、诔、策;列侯薨及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谥、诔、策。隋初鸿胪寺卿一人,正第三品,统典客,司仪、崇玄等三署。开皇三年省并太常,十二年复旧。炀帝降卿

9、为从三品,皇朝依焉。龙朔二年改为同文正卿,咸亨元年复曰鸿胪。光宅元年改为司宾寺卿,神龙元年复旧。旧属官有崇元署,开元二十五年,敕改隶宗正寺。)少卿二人,从四品上。鸿胪卿之职,掌宾客及凶仪之事,领典客、司仪二署,以率其官属,而供其职务;少卿为之贰。凡皇帝、皇太子为五服之亲及大臣发哀临吊,则赞相焉。凡诏葬大臣,一品则卿护其丧事;二品则少卿;三品,丞一人往,皆命司仪,以示礼制也。”又载:“司仪令掌凶礼之仪式及供丧葬之具,丞为之贰。(若皇帝、皇太后、皇后、皇太子为五服之亲举哀,本服周年者,三朝哭而止;大功者,其日朝晡哭而止;小功已下,及皇帝为内命妇二品已上者、百官执事及散官一品丧,皇太后、皇后宋敏求:

10、唐大诏令集,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案:据文义,前者标题应有“大”字。本文所引 高宗谥议 文皆据 唐大诏令集。又文中所引古代文献皆酌加标点。董诰:全唐文,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王溥:唐会要,卷,中华书局,年,第页。案:括号内原为小字注文。刘昫:旧唐书,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李林甫,陈仲夫:唐六典,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案:括号原为小字注文。白雪兵:唐代皇帝谥号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年,第 页。李林甫,陈仲夫:唐六典,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案:括号原为小字注文。李林甫,陈仲夫:唐六典,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案:括号原为小字注文。为内命妇三品已上丧,皇太子为三师、三

11、少及宫臣三品已上,并一举哀而止。)”可知自汉以来诸侯王的谥、诔、策(册)皆为鸿胪寺职掌。唐制多沿前代,大抵亦当如此。又“凶仪”主要指丧葬礼仪,应当包括谥、诔、策(册)之类。据此推之,唐代皇帝、后妃、宗室,以及三品以上大臣的谥、诔、册等议定施行,皆当有鸿胪寺的参与。尤可注意的是,唐会要 载:元和十五年四月,礼仪使奏:群臣告天,请大行皇帝谥。准礼及故事,合集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尚书省四品以上,于南郊告天毕,议定,然后联署闻奏。“群臣告天请大行皇帝谥”应为此奏文的“事由”(主题),然后说按照礼仪制度和以往惯例,“群臣”先举行南郊告天请谥礼仪,然后议定谥号,然后“联署”“闻奏”。参加请谥和议定

12、的“群臣”包括中书、门下、御史台五品以上及尚书省四品以上官员;“联署”应为各部门长官联合署名;“闻奏”则是将议定的谥号(包括依据、理由等)上报朝廷(新嗣位皇帝)确定。由此逆推唐前期皇帝谥号的议定,大概也应如此。也就是说,高宗谥号的议定,应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御史台,以及太常寺、鸿胪寺等相关部门官员组成的“议谥小组”来具体负责,议定后各部门长官联合签署,然后“闻奏”(虽然嗣君为中宗,但决定权在武后),最后确认。如果武后没有异议,那么这个“闻奏稿”应该就是最终的定稿;如果武后有不同意见或新的指示,则以武后满意的“修改稿”为最终定稿。总之,不论是闻奏稿还是修订稿,都要由“某人”来执笔完成,这

13、个“某人”当然必须是官职、威望和文学水平都举足轻重的大臣,姑且称为“执笔者”。然而这个执笔者未必就是 高宗谥议 的“身份作者”。所谓身份作者,是指文章所代表的“主人公”的身份,也就是以谁的身份和口吻来说话。在古今中外的官府文书中,执笔者和“身份作者”的不一致是普遍情况。如文臣为皇帝拟写诏敕,就必须以皇帝的口吻来说话。诗文中经常采用的“代言体”,也属于类似的情况。高宗谥议 所代表和代言的身份主体为中宗(李显),文中称:顾以虚菲,夙承乾荫。既忝彰明之地,常怀辅佐之诚。荐萤烛以助光,引鹤露而添海。而圣德虚受,无来不应。每听览余暇,侍奉话言。论道德则洞启元枢,语忠孝则广通心极。叙轩顼之淳化,积若神交;

14、述尧禹之清风,宛成晤对。“乾荫”一般指父亲,如 梁书袁昂传 载:“昂幼孤,为(从兄)彖所养,乃制期服。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喻之曰:窃闻礼由恩断,服以情申孤子夙以不天,幼倾乾荫,资敬未奉,过庭莫承,藐藐冲人,未达朱紫。从兄提养训教,示以义方。”“幼倾乾荫”,即谓父亲早逝,幼年便成孤儿,由从兄抚养教育成人。唐人敬让 请致仕侍亲表 云:“臣未登壮岁,乾荫先倾。逮于强仕,母氏为育。欣欣而就禄者,希禄养之及亲也。”是说自己很早父亲就不在了,由母亲养育长大,出仕为官。至于“过庭”,更是人所熟知的子受父教的熟典。“冲人”则多用作儿子的自称谦辞,这里显然是指新即位的中宗。总的来看这段文字大意是说:自己资质

15、一般,但一向承蒙父皇(高宗)的慈爱恩荫,被置于显要的地位。自己常怀感恩忠诚之心,愿为辅佐父皇尽微薄之力。父皇虚怀若谷,经常和自己交谈,从道德修养,到忠孝礼义,自己受益无穷。尤其是在谈到黄帝和颛顼的治化、尧舜及夏禹的成功时,父子之间有着强烈的共鸣。这些无疑都是以昔日皇子、当下新君的姿态和口吻在说话,可证 高宗谥议 的“身份作者”为中宗无疑,这应是 全唐文 将 高宗谥议 置于中宗名下的主要依据。这段文字紧扣父与子、先皇与嗣君的双重关系来叙写,重在以情动人。或者说 高宗谥议 中的“感情”部分是与中宗相对应的,但其“精神”部分却未必出于中宗。这里的“精神”是指主旨、原则、基调及用意等,略同今人所说的领

16、导讲话或上级文件的“精神”。高宗谥议 的“精神”应主要出自武后,因为高宗谥号实质上就是高宗的盖棺论定,在当时朝廷权力格局下,即便是当朝宰相乃至嗣君中宗,都没有资格来作最终结论,而必须听命于武后。据 唐会要 载,早在“显庆五年()十月已后,上(高宗)苦风眩,表奏时令皇后(武后)详决,李林甫,陈仲夫:唐六典,卷,第 页。案:括号原为小字注文。王溥:唐会要,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卷,第 页。姚思廉:梁书 卷,中华书局,年,第 页。李昉:文苑英华,卷 ,中华书局,年,第 页。自此参预朝政,几三十年。当时畏威,称为 二圣。咸亨五年八月十五日,称 天后。”旧唐书高宗纪亦载:“时帝风疹不能听朝,政事皆决于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资治通鉴 述其事于麟德元年()。大抵自麟德以后,武后便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及高宗遗诏“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更加名正言顺地独揽军国大权。这段时间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故:先是弘道(亦即永淳)元年()十二月四日晚高宗崩逝;十一日中宗即位,同时“尊天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则此前中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