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39 3【摘要】本文以“为何建设”和“建设什么”为逻辑主线,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得益于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客观条件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主观条件存在于教育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还存在未有机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矛盾集中在教师队伍不优、课程建设不强和课堂教学不畅三个方面。本文进而提出化解之道,打造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教师共同体、课程共同体和课堂共同体。【关键词】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之维及实践路径莫天荣 连君瑶 张
2、瑞(桂林理工大学 广西桂林 5 4 1 0 0 6)教育广角南方论刊2 0 2 3年第 2期立德树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目标和指针,也是高校一切课程均应完成和实现的使命和责任。党和国家从开始系统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之时,就已经注意发挥高校全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课程思政是一个由教师、课程和课堂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只有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才能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向同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生成得益于主客观条件共同发挥作用。一、客观条件:生成协同育人共同体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决定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概念的产
3、生,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并体现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前,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受益于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教育的社会性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是由当前社会发展阶段所决定,具体表现为由进行教育的社会关系来决定,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通过学校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行为。诚如,观念本身是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其中,教育是阶级意志的一种,它的内容由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指出:“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影响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
4、”1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教育,虽然所表现出的情况复杂多样,但其原因无外乎是各个国家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等因素决定了教育的情况。教育体系所体现的阶级属性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阶级社会出现以后才赋予了教育体系相应的属性。在阶级社会当中,剥削阶级通过垄断教育从而增进他们的阶级利益。毋宁说,教育被当作塑造人类思想的一种有力工具,是在社会上传播特定文化的强大武器。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就表现为,教育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教育的历史,都是为特定的阶级文化所服务。在当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决定了我国教育需要担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使命。社会生产关系决定了思政课
5、程和其它课程虽各守一段渠,但目标却始终保持一致。相应地,为了达成这一致的目标,又决定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的产生。(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我国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恩格斯在对生产和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时指出,“以前人们夸说的只是生产应归功于科学的那些事;但科学应归功于生产的事却多得无限。”2 生产为科学和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科学和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无独有偶,日本有学者曾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的经济增长与教育改革的关系。在他看来,日本战后的教育改革对日本人思想
6、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教育始终是一般的原因或作用,并不是由于改革了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而带来经济增长,而且经济的增长与教育的改革也不是有计划地结合起来进行的。教育始终是跟在经济的后面。日本战败后,日本人高度教育水平成为经济复兴的有利条件,但是这是明治以来近百年教育事业积累的结果,并不是由于教育改革的原因。这也就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能为教育改革发展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经济发展在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能够迎来回暖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决定了我国教育要做到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国内9 49 4国外
7、局势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势必影响各门专业的课程知识。教师需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关怀国计民生、具有人文情怀和责任感,要种好“责任田”“守好一段渠”,共同培育好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打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契机。二、主观心理:立德树人成为教育的价值理念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国家和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教师的重要性体现在他对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指导意义,当前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尊敬达到了历史的空前。相应地,作为教师,也自觉地将教书育人和立德树人内化于心,
8、外化于行。(一)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教育同文化一样由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所决定,并服务于经济和政治发展。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3 社会条件决定了教育,教育也影响和作用于社会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4 世界的大变局、党和国家发展的全局决定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性质、地位和
9、内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开展,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也起着推动的作用。思政课程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程主动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政课程一道共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因此,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决定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使命担当,相应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也会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事业。(二)教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崇高成就是能够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10、,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可以看到,发现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对科学事业可以起多么大的作用!世界上有的科学家,把发现和培养新的人才,看作是自己毕生科学工作中的最大成就。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5 为了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学习的首要对象是马克思,因为马克思具有“能够既严厉而又不使人沮丧”的特质,因为马克思具有“迫使我们进行自我批评,不允许我们满足于已得的成就”的良好品德。同时,我们的社会和身边还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多次对这些辛勤耕耘、奉献担当和至诚报国的教师们表达了高度赞扬。例如,2 0 1 8 年 8 月 3 0 日,在他给中央美术学院 8
11、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赞扬了耄耋高龄仍始终关心美育工作的老教授们;在 2 0 1 8 年新年贺词中,他点赞了充满奉献精神的西迁教师们;2 0 1 7 年 5 月,他号召广大教师“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综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思政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而言,既是根本使命,也是崇高成就,是为人师者始终坚持的价值遵循和孜孜以求的事业目标。三、主要矛盾: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张力对专业课教师而言,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获得了诸多方面的积极效果。课程思政丰富了课堂内容,加深了学生的专业认同,
12、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课程思政中多元化的案例教学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观认同。学生通过在课程导入及案例环节接触了大量的专业时政热点,使视野得到了拓宽,发现原来专业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方法,给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通过课程思政的培训、研讨、集体备课、教学比赛等教学活动,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立德树人等理念深入人心,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价值观输出的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教书育人的理想信念。但是,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仍然存在“两张皮”问题,表现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育人的责任没有覆盖到全体教师。为了更清晰地找到问题的症
13、结,我们需要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通过研究矛盾的特殊性,确定事物的特殊本质,发现造就其特殊性的原因或根据,从而辨别和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分析。(一)教师队伍主力军不优开展课程思政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相应地,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不可替代的思想引领作用,专业课教师应该主动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但现实情况是:一方面,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不强,尚未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的内涵、价值和意义;部分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还存在短板,对思政元素挖掘得不够精准、不够全面,课堂教学中隐性教育显性化问题;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发挥主动性和引
14、导作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贡献指数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学校当中课程思政的示范引领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的培养和宣传力度还不够。究其原因,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在课程思政的目标上有没有形成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并重的共识?一门课程的思政建设有没有教学团队成员在共同参与?(二)课程建设主战场不强开展课程思政离不开全部课程的协同共建。课程思政没有完全融入日常教学中,没有将它贯穿于整个课程建设过程,没有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教学理念;课程思9 59 5政示范课程覆盖学科专业不全,并且在相近学科中的影响力不足;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协同设计还有待加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
15、间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需要进行整体的协同设计、资源协调、层次相联。究其原因,需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是不是有老师认为课程思政教育是迎接检查走过场?在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设计上是不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在相互合作?(三)课堂教学主渠道不畅开展课程思政离不开所有课堂的同频共振。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刻意去讲“思政”,没有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没有让学生能够真心感受到、切身体会到课程思政;专业课堂和思政课堂没有实现同频共振,没有使教学既有理论深度又有思想高度;思政课堂没有引入专业课案例,没有把学生从“天边”拉回“身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没有实现相结合,没有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究
16、其原因,需要回答这三个问题:教师有没有紧跟时代发展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有没有结合所教授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没有把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四、化解之道:围绕教师、课程和课堂构建共同体为了推动问题的解决,提升课程思政的效果,可以从教师共同体、课程共同体和课堂共同体三个方面开展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一)立德树人:打造协同育人教师共同体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在观念认识上对“树人”的标准、“立德”的内容和“树人”的途径形成共识。一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对“树什么人”形成共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6。因此,教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主力军,所要承担的巨大的教育任务就是,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是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要对“立什么德”形成共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7。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