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5 ,大小:508.45KB ,
资源ID:2739554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395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_陈曙光.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_陈曙光.pdf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陈曙光【内容提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21 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叙事主题,同时构成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普遍交往理论的叙事主题,标识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高度,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的中国版本、当代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全球治理的形而上学思维,创新了全球治理的思维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拾被西方搁置的全球正义问题,旨在消解资本主义世界化所造成的中心边缘结构和依附型世界体系,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国际秩序观。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西方中心论统治下的现代文明,创造了更高水准的人类新文明,成为中国在 21 世纪引领人类精神

2、成长和世界历史走向的鲜明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规避了两制生死博弈的终极逻辑,打开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两制和平共处、人类和谐共生的历史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遏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的历史逆流,重构世界普遍交往范式,匡正现时代国际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世界历史目前阶段的新纲领。【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秩序观人类文明新形态全球史观作者简介:陈曙光(1975),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100091)。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着眼全球治理难题、增进人类整体利益而提出的“中国方案”。这一方案创新了全球治理的思维范式,描绘了国际秩序的美好图景,标识了大

3、国外交的未来方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崭新形态,打开了两制并存的历史空间,匡正了世界历史目前阶段的奋斗纲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 21 世纪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的叙事主题,同时构成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和世界普遍交往理论的叙事主题,历史唯物主义在新的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呈现出新的形态、达到新的理论高度,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的中国版本、当代形态。一、全球治理思维的范式转换全球治理困境是 21 世纪人类遭遇的世界性场景。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全球治理的形而上学思维,超越了世界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二元对立,超越了“西方非西方”的前提预设,向全球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为优化全球治理开辟了新的愿景。

4、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治理观层面的元哲学创造,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实现了从同质思维向多元思维、线性思维向复杂思维、主客二分思维向主体间性思维的历史性转换。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冲破了洲际的边界,开拓了世界市场,人类进入世界历史。社会生94产总过程在全球组织,形成全球共同市场和世界普遍交往,并产生与之配套的世界市场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因此,全球化可以分为“作为承载生产力普遍发展的全球化”与“作为规范人类普遍交往的全球化”两个层面,即全球化的“物质内容(全球生产体系)”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全球治理体系)”。二者相互匹配,世界才能有序发展。然而,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适应的是资本主义全

5、球化的“物质内容”,服务于西方大资本的全球增殖战略。进入 21 世纪,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性终结,新型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开启,世界市场主体走向多元化,重构全球化秩序、共享全球化利益成为各民族国家的普遍期待。资本主义全球治理体系不再适应全球化的“物质内容”,全球化陷入“社会形式”与“物质内容”背反的总体性危机。改革全球化的“社会形式”,推动全球治理思维的革命性变革成为全球化 2.0 时代的必然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推动全球治理思维实现了历史性转换。第一,从同质思维转向多元思维。传统的共同体大都属于“同质共同体”,共同体成员要么以共同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或精

6、神生活为选择标准,要么以共同的经济、政治、军事目的为依归,“排他性”是其基本特征。比如,北约、华约、欧盟、G7 都是“同质”国家间的合作。奥巴马在为北约的合法性辩护时指出,北约是北大西洋两岸的价值观共同体。这种“同质性”思维是冷战的思维基础,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根源,是诸多国际纷争的罪魁祸首,是少数大国拉帮结派、“党同伐异”的重要武器。今天,面对全球性问题,同质性共同体无法单独应对跨区域、跨文化的复杂情况,国际社会需要联合起来共同行动,方能解决全球治理难题。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单一种族或文化同质性的实体,也不是某种价值观共同体。它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价值观外交,不针对特定的对象,不拉帮结派,不

7、搞排他性的小圈子,“包容性”是其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全新概念的共同体,它不是建立在共同的时间、空间或身份的想法之上”;在这里,没有“文化例外”,没有种族歧视,没有宗教排除,没有党同伐异,没有团团伙伙,没有意识形态隔阂。可见,这与北约、华约等同质共同体是完全不同的。当然,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搞团伙,不是不要团结,而是不要异化了的团结,不要那种以同一性压制差异性、以普遍性对抗特殊性的“机械团结”;我们要的是一种新型的团结,一种建立在尊重差异和个性基础上的团结,涂尔干

8、称之为“有机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多元主体代替同质性主体,以全球治理代替西方治理,以共同治理代替大国治理,实现了治理思维的重大转变。第二,从线性思维转向复杂思维。现行国际体系给我们呈现的是清晰的中心边缘的世界结构状态,线性思维主导国际秩序的运作机制。全球治理从中心出发向边缘展开,整个世界被置于中心边缘结构的序列之中。共同体成员间的权力分配呈“金字塔”结构,共同体内部事务遵循从中心到边缘的垂直传导机制,核心国家控制着整个世界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安全体系和法治体系,边缘国家除了顺从中心的意志之外别无选择。自 16 世纪以来,这种基于大国掌控世界而设计的线性治理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麦克卢汉写道

9、:“直到不久前,我们的制度和安排,包括社会的、政05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 年第 2 期刘同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2018 年第 7 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 261 页。参见库斯马卡霍尼恩(Kuisma Korhonen)对共同体的“异质性和不对称性”的思考。转引自加黛安娜布赖登、加威廉科尔曼主编:反思共同体:多学科视角与全球语境,严海波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207 页。参见 法埃米尔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年。治的、经济的制度和安排,都只有一个单向的

10、模式沉迷于老式的、机械的、由中心向边缘扩展的单向模式,再也不适合我们当今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政治上通过联合国,在经济上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安全上通过北约和结盟机制,在法治上通过国际公约掌控了主要的世界权力。显然,这种从中心向边缘扩展的线性思维与 21 世纪全球治理格局的演化趋势是相背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味着全球治理模式和权力格局的重大转变 从垂直的线性治理模式转向“全球共治”模式,从中心边缘二分的线性思维转向多中心、网格化的复杂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从复杂性的视角来理解国际体系,这是对单向线性思维的超越。在当今世界舞台上,“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

11、。从复杂性的维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内部不存在唯一的中心,不存在等级化的主从结构,也不存在固化的“中心边缘”格局,各成员之间构成一种复杂的、多中心的网格秩序,每个成员都是网格上的一个“节点”,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体内部事物的处理遵循“平等”原则和“民主”机制,遵循多中心自主自治原则,超级大国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强权思维既缺乏国际道义的基础,在现实中也行不通。习近平指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一国的事情由本国人民做主,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倡导的行动原则。第三,从主客二分思维转向主体间性思维。在传统的世界体系中,核心国家

12、以“我”或“我们”为中心,习惯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习惯于使用“我与他”“我们与他们”的方式来谈论、思考和处理国际事务。世界被刻板地分为“中心与边缘”“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盟友与敌人”“民主与专制”“西方与非西方”简单对立的两极,边缘国家与中心国家处于紧张的状态。这与资本主义文明相关,在资本逻辑主导的世界体系里,国家间关系的本质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来,由于主体力量对比悬殊,共同体、国际组织、跨国机构常常沦为核心国家操弄的工具,民族国家的“小我”与共同体的“大我”之间的和谐仍然是一种外在的、假象的和谐,“小我”湮没于“大我”之中,“大我”凌驾于“小我”

13、之上,对立、对抗是国际社会的常态。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各个国家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主体间性思维取代主客二分思维,共同体成员第一次使用“我们”的方式来谈论、思考和处理国际事务,这是思维方式的历史性跃迁。不同国家都将对方“视为 我们之一,而不是 他们”。主权国家结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不是出于自我中心意识并把“他者”对象化的欲望,也不是出于对共同体中“他者”的单向依附,而是出于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良好愿望。民族国家的“小我”与共同体的“大我”之间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在这里,“我就是我们,而我们就是我”,这是对主客二分、主从依附的国际旧秩序的否定;在这里,“小

14、我”支撑“大我”,每个民族国家的自由发展构成共同体发展的条件;在这里,“大我”成就“小我”,共同体的发展为民族国15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改变世界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 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年,第 6768 页。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 496 页。本文提出的“多中心治理”受到美国政治学家奥斯特罗姆夫妇“多中心理论”的启发。“多中心理论”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研究所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夫妇共同创立,多中心自主治理原则对全球治理具有启

15、示意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1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年,第 324 页。参见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 4 卷,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 160 页。美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徐文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年,第 7 页。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年,第 122 页。家的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在这里,共同体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与“小我”相对立的抽象物,民族国家也不是自绝于共同体之外、与“大我”相对立的“唯一者”。“小我”与“大我”之间,秩序与自主之间,大国与小国之间走向和解,人类社会迎来和谐共生的新

16、时代。二、世界秩序重构的中国方案世界需要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具有原创性意义的国际秩序观。西方大国主导建构的现行世界秩序,对于世界体系内的中心国家来说是“真实的”共同体,对于边缘国家来说则是完全虚幻的东西,是通往美好世界之路上新的桎梏。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国际秩序观层面的元哲学创造,是“新全球化时代”国际秩序的世界历史构想。该方案不仅是一种批判性的道德理想,更是一种建构性的世界秩序方案,旨在突破传统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历史惯性,消解资本主义全球化所造成的中心边缘结构,打破西方大国主导的依附型世界体系,终结单极力量操控的霸权世界秩序,追求在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建构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归根结底,该方案意在通过调整全球上层建筑,改革现行世界秩序和治理体系,以适应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要求,建设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世界。21 世纪国际力量对比东升西降,现行国际共同体秩序的瓦解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秩序的建立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平等和主权原则;1864 年,日内瓦公约确立了国际人道主义精神;1945 年,联合国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