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10 ,大小:1.74MB ,
资源ID:274315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431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交换过程论看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交换过程论看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pdf

1、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杨立国:从交换过程论看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17从交换过程论看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杨立国(大连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摘 要:日本不仅是较早引进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东方国家,也是资本论的研究大国。本文以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为例,再现了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首先,在相对宽松和开放的学术环境中,日本学者得以各抒己见,对交换过程论存在的必要性展开论战,深化了资本论研究。其次,日本的资本论研究忠实于原著,善于从马克思本人的研究轨迹中探寻问题的本源。从第二章交换过程论和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论的研究历程中可以看出,随着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论述日趋

2、清晰明了,交换过程论的存在意义由此变得有些模糊。最后,宇野学派在新构建的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进行整合,解决了资本论中货币必然性的“双重论述”问题,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彰显,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做出了贡献。关键词:资本论;交换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原论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3)02-0017-10明治维新后,日本的“西学东渐”运动开始,马克思主义在日本社会广泛传播。1904年,由堺利彦和幸德秋水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周刊平民新闻上发表,具有标志性意义。1907年,大阪平民新闻连载了山川均介绍资本论的文章,19201924年,日

3、文版资本论出版。时至今日,日本的资本论研究已经走过了百年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资本论研究主要以文献的收集和译介为主,虽然已出现了资本论研究学派,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资本论研究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日本的资本论研究在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展开,学者们通过质疑、辩论、交流、融合把资本论研究不断推向高潮,涌现出诸多研究成果,日本的资本论研究也因此成为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下货币生成的必然性存在着双重论述,即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和第二章“交换过程”。前者仅仅是第一章中的一小

4、节,而后者虽然篇幅短小却单独成章。马克思如此安排有何深意?双重论述的存在是否合理以及两者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围绕这些问题,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界展开了激烈讨论。本文以上述两个问题为例,再现日本资本论的研究水准及研究特色。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日本百年资本论研究历程回顾、反思与启示”(20BKS004)、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经费资助项目“日本百年资本论研究回顾及其当代价值”(2020JYT01)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杨立国,男,大连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

5、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18一、针锋相对:交换过程无用论与交换过程必要论日本资本论研究的第一个特色是开放性。资本论作为一本“学问之书”在日本社会广泛传播,既有拥护也有质疑,资本论研究在众多辩论声中深化升华,其影响力也愈发深远。针对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日本学者的论争焦点主要集中在此章所起的作用上,因为这最终决定“交换过程”存在的合理性。论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7年开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之久。诸多学者参与其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日本的资本论研究水准。虽说论争激烈,但仔细梳

6、理就会发现,诸学者因为观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宇野弘藏为代表的“交换过程无用论”,另一派是以久留间鲛造为代表的“交换过程必要论”。先来看一下前者的主要观点。宇野学派代表性人物日高普(1983:28)在其所著的经济原论中对交换过程论有如下的评述:“交换过程论并不是阐述货币形式的必然性理论。与其说它是作为货币必要性的理论而存在,还不如说是以事实为根据(姑且不说这些事实在历史中是否真的出现过原作者注)的解释说明。在这一点上,似乎与价值形式论具有互相补充的作用。虽然如此,我还是认为作为商品理论展开的一环它并没有多大意义。并且,就价值形式论而言,也没有必要用它来补充。把交换过程论排除在价值理论

7、之外是宇野弘藏所著的经济原论的功绩之一。”由此可以看出,日高普认为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的存在意义不大,甚至应该将其从资本论中删除。此外,山口重克(1985)、渡边昭(1960)、大内秀明(1964)等宇野学派的学者也都表达了相同或类似的观点。虽然宇野学派的诸多学者均否定了“交换过程”在资本论中的存在意义,但对价值形式的论述上他们的观点却不尽相同。玉野井芳郎指出了资本论中价值表现两极性论述的不充分性(转自玉城肇等,1957);渡边昭(1960)则强调价值实体的论证方法存在问题;而铃木鸿一郎(1959)对宇野弘藏在价值形式论中引入商品所有者欲望的做法持消极态度。与宇野学派相对立,以久留间鲛造为

8、代表的正统学派站在拥护资本论的立场上,强调交换过程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山本二三丸(1963:166-167)对于交换过程论有自己的主张,他说:“第二章(交换过程笔者注)阐述的是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体的商品所包含的矛盾是如何展开的,货币商品是如何以这些矛盾为媒介而必然产生的。也可以这样认为,它是分析处于运动状态的商品,并揭示商品是怎样、为什么一定会分化出货币商品这一现象的。”在货币生成的必然性理论上,与宇野学派只重视价值形式论有所不同,正统学派在强调价值形式论的同时,认为交换过程论也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货币生成的必然性的。与山本的观点类似,小野朝男曾说:“在价值形式上,货币产

9、生的必然性是通过分析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对立的商品,即从价值分析展开的;而在交换过程专题研究东北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杨立国:从交换过程论看日本资本论的研究特色19中,商品是作为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出现的,并且根据分析的需要把区别开来的诸性质又综合在一起,把单个商品放在其他商品中使之发生联系,货币生成的必然性论述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展开的。”(转自岡橋保,1969:111)从以上两位学者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虽然价值形式和交换过程论述的都是货币生成的必然性,但其研究路径和研究方法有很大不同。前者是片面的、分析性的、抽象性的,而后者则是全体的、综合的、现实性的,交换过程论与价值形式论所起的作

10、用不同,它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正统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久留间鲛造(1957:20)在其所著的价值形式论与交换过程论中有如下精辟的论述,他说:“对商品进行的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论”笔者注),当然是以生产物作为商品形式出现为前提的。但如果仅限于对此形态进行分析,那么它还不是处于运动状态的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如果它还没有向需要的他人进行转移,那么作为价值,它的所有者也不可能实现向他所需要的别的商品进行转化。换句话说,无论是作为使用价值还是作为价值,需要解决的都不是如何来实现这一问题,在此阶段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还没有发展成现实的对立关系。因此,问题的焦点当然也不可能是为解决这一矛盾而出现的货币的

11、必要性了。只有把所有这些放在交换过程中问题才会显现出来。虽然价值形式论中也论述了货币的生成,但它所论述的是商品怎样生成货币,而并不是商品通过什么生成货币。”久留间鲛造(1957:20)认为,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的“价值形式”、第四节的“物神论”和第二章的“交换过程”所阐述的重点有所不同,他说:“价值形式论阐明的是商品如何成为货币,物神论阐述的是商品为什么成为货币,而交换过程所论述的是商品通过什么成为货币。”他的这句话与资本论第二章末尾部分的一句话相呼应,即“困难不在于了解货币是商品,而在于了解商品是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马克思恩格斯,1975:110)可见,与宇野学派的观点针锋相对

12、,正统学派强调的是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的正当性、合理性,认为它的存在是不可缺少的,并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糟粕”(種瀬茂等,1984:65)。二、追本溯源:马克思对价值理论的深化及问题的根本日本资本论研究的第二个特色是回归本真,即从马克思的原著及研究轨迹中探寻问题的根本,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回到资本论第二章关于交换过程是否必要的辩论中,虽然宇野学派和正统学派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但两者均认为应当回到资本论中,通过追溯马克思的研究经历来寻找问题的答案。由富塚良三、服部文男和本间要一郎担任主编的资本论体系是一部关于日本资本论研究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这部著作共11卷,由有斐阁出版社从1984年到200

13、1年历时17年完成。该书内容丰富,从资本论形成史到现代资本主义特征均有深入研究。与交换过程论相关的内容在资本论体系第二卷商品和货币中,由种濑茂等编撰完成,包括“原点解说”“论点”“研究与论争”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各有侧重。“原点解说”总第 41 期版权所有 文责自负东北亚外语研究2023 年第 2 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In Northeast Asia20旨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资本论内容;“论点”主要是结合主题阐释经济理论的当代意义;“研究与论争”主要是从争论的焦点话题提炼学术交锋中各家各派代表观点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国内外成果展现资本论的研究水准。以下结合资

14、本论体系中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对资本论第二章“交换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马克思在交换过程中设定了三种矛盾。第一种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马克思(1975:103)认为:“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作为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实现以前,必须先作为价值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章中,马克思始终站在商品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而商品所有者一直被隐藏在背后,而在第二章一开始,马克思就把商品所有者推到了前台,因为现实中的商品交换是少不了它的所有者参与的。中野正(19

15、87:257)指出:“商品所有者以能使商品直接发生关系的当事人的身份出现,可以看出以理论分析的商品关系和现实的关系(交换过程原作者注)是有所区别的。”可见,第一章侧重理论分析,第二章侧重现实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众所周知,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章中指出,对商品所有者来说,他的目的是实现商品的价值或者说是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为如果他自己想使用该物品,那么他就不会把它拿去出售,它也就不会成为商品了。交换成功意味着价值实现,价值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否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商品A的所有者甲需要的是商品B的使用价值,而商品B的所有

16、者乙却不需要商品A的使用价值的情况,甲乙双方均无法实现价值,当然也都无法享用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的矛盾由此产生(马克思恩格斯,1975)。第二种矛盾是个人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矛盾。马克思认为:“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想把他的商品作为价值来实现,也就是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就这一点说,交换对于他来说是一般社会的过程。但是,同一过程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商品所有者只是个人的过程,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1975:104)甲一心想让渡自己的商品,乙也一样。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换回自己所需要的别的商品。他们的愿望是私自的、单方面的,完全是个人行为。另一方面,商品A的使用价值如果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它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商品B也是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换是双方的、社会的行为。个人行为能否顺利地转化为社会行为,就要看你的商品人家是否“中意”,同时还要看是否“具有同等价值”。这两个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