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4.32MB ,
资源ID:2743560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4356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历史时期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变迁大势看平陆运河开凿的重要意义.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历史时期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变迁大势看平陆运河开凿的重要意义.pdf

1、222023年第2 期(总第2 39 期)史海纵横魔西地方志从历史时期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变迁大势看平陆运河开凿的重要意义郑维宽,余浩铭(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6)【摘要】历史时期广西出海水路通道主要经历了“南向一东向”的变迁,其中秦至宋代广西主要经由南流江出海,灵渠的开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清时期广西主要经由西江一珠江出海,这与南流江航道的阻塞与广东对广西政治、经济上的辐射密切相关。如今广西正迎来南向”开放发展的新机遇,而沟通钦江与郁江的平陆运河的开凿将为广西“南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在实现南宁和贵港等城市临海型发展、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关键词】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平陆运河;历史变迁【中图分类号】K291/29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 0 0 3-4 34 X(2 0 2 3)0 2-0 0 2 2-0 7开凿横州平塘至灵山陆屋、沟通郁江与钦江水系的平陆运河,是广西在新时代实现“南向”开放、大力发展向海经济的重大举措,也是充分发挥北部湾优越的区位优势,带动广西腹地发展的战略部署。平陆运河的开凿,固然是广西大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发挥广西作为有机衔接一带一路的门户作用的需要,而从广西出海水路通道的历史变迁来看,则体现了“南向一东向一南向”的历史回归。迄今为止,针对平陆运河的学术性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既有文章多为新闻报道

3、性的介绍【1 ,或者属于技术性的探讨 2 ,而将平陆运河的开凿置于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历史变迁的大势来审视的文章更是缺乏。有鉴于此,笔者不瑞浅陋,试以历史时期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变迁的大势为切人点,较为系统地分析平陆运河开凿的历史基因及其现实意义。一、秦至宋代:广西主要经由南流江出海秦代灵渠的修建,使得广西内地取道南流江出海的水运体系基本奠定,该水运体系的节点包括湘江、灵渠、漓江、西江、北流江、南流江。宋人周去非高度评价了灵渠在沟通广西与中原以及连接海外水运联系中的巨大作用,他在岭外代答卷一地理门中写道:“昔始皇帝南成五岭,史禄于湘源上流漓水一派凿渠,逾兴安而南注于融,以便于运饷。深不数尺,广可二丈,

4、足泛千斛之舟。以通南北之舟。秦朝灭亡后,赵佗据有秦朝岭南三郡(南海、桂林、象)之地,建立南越国。赵佗本为南海郡龙川县令,秦末接替任嚣担任南海郡尉,并乘中原内乱之机发兵攻占岭南地区的桂林郡、象郡,其中进攻象郡所辖今越南北部时,可能取道南流江水路,沿海232023年第2 期(总第2 39 期)史海纵横魔西地方志岸进军,在控制今越南北部后,驻军合浦糠头山。据明崇祯廉州府志卷二地里志山川记载,糠头山在合浦县治西北一百五十里,“秦尉佗常驻军于此”。西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反叛,武帝决定发兵平定南越。其中一支大军的进军路线就是取道灵渠,经由漓江、西江顺流而下,直取番禺(今广州),虽然最终这支大军没有派上用场,

5、但是从湘江到西江的水路是畅通的。汉武帝平定南越后,分立郡县,在岭南设置9 郡,其中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拓展了秦朝和南越国时期在今越南境内的疆域,迎来了北部湾地区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和合浦汉墓发掘出土的海外文物,可见汉代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大港,而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漓江、灵渠、湘江水路则是沟通海外与广西腹地和中原地区的水路纽带。当代不仅在合浦,而且在容县、贵港、梧州等地的汉墓中都出土了许多来自海外的舶来品,即是明证。东汉初年交证征侧、征贰姐妹起事,光武帝刘秀派遣伏波将军马援和楼船将军段志率军征讨,其中马援大军取道湘江、灵渠、漓江、西江、北流江、南流

6、江水路到达合浦,然后“缘海而进,随山刊道千余里”3,最终平定了二征起事,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稳定。今天在马援进军的南流江和北部湾水路沿线还留存着较多的历史遗迹,包括博白马门滩、浦北百岁滩的伏波庙、合浦伏波庙、钦州伏波庙等。博白马门滩,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一广南西路郁林州记载:“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舟不通,乃疏凿,尽去其石,余有二巨石,双立若门,因谓之马门滩,如奔马。”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六建置略二十一亦载:“汉马援南征交趾,旋师过此,见江流迅激,舟不通,乃凿石导江,后人立祠报之。”另据道光博白县志卷十二古迹记载:“马门滩,在顿谷堡,离县治西七十里。滩多峭石,水势湍急,汉伏

7、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凿石疏通,以便行舟。滩上两岸俱立伏波庙,凡行舟上下,咸恪祀之。”此处还有马留人,传说为随马援南征的将士后裔。浦北县南流江百岁滩的伏波庙始建时间不详,但是清代多次重修,据乾隆五十九年(1 7 9 4)募化重修庙记记载:“汉伏波将军敕封新息侯马讳援,忠事汉朝,开西粤之境土,敷四海之仁恩,宇内莫不被其洪泽焉。至于水陆舟车,村乡市井,莫不庇其洪麻,故宇内立祠妆像,四时供奉,以报其德于无穷耳。”合浦县境内因“汉马援征交趾时经此,土人祀之,有祷即应”4 。钦州乌雷山为马援缘海进军的必经之地,当地人亦建有伏波庙。唐代广西腹地经由南流江水路出海的通道仍然畅通。唐代名将高出任安南都护反击南诏侵

8、扰,即是取道南流江、北部湾沿海水路。唐宗乾符年间,海门防遏使杨俊受安南都护高之命,疏浚了博白县西南南流江畔的北成滩,并立碑记其事,宋人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道:“北成滩在博白县西南一百里,马门滩之下。唐咸通末,安南都护高既平蛮獠,诏归阙,自海路由合浦而上,经是滩,险不可行,又中伏巨石。因留俸钱,遗海门防遏使杨俊营治之。至今舟通行,人无艰阻。乾符中,俊立碑以纪其事,碑今存焉。”5 道光博白县志卷二山川亦有相似记载:“北成滩在大旗堡,离县治西一百四十里,马门滩下,近合浦县界。唐高都护平南诏蛮旋师经此,舟不可行,命海门防遏使杨俊疏浚之。唐德宗时李德裕被贬往崖州,取道北流江、南流江水路,从合浦乘坐海船

9、到达海南。他在谪岭南道中作中写道:“岭水争分路转迷,榔椰叶暗蛮溪。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五月畲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描写了沿途的见闻。唐代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时受到台风影响,飘至海南,随即从海南到合浦,取道南流江、北流江、西江、漓江、灵渠、湘江水路返回扬州【6 。北宋前期,南流江水路仍然“舟通行,人无艰阻”7 ,一度成为安南使节朝贡经行的路线。北宋中期以后,南流江水路可能因为泥沙淤塞,疏于整治,运输逐渐不畅,特别是局部江段已经难以逆水运输重载货物。从北宋晚期苏轼、南宋初期李纲等242023年第2 期(总第2 39 期)史海纵横魔西地方志人往返谪

10、贬地海南的经行路线看,南流江水路似乎尚可通行客船,或者水陆兼行,今天合浦海角亭遗留的苏轼陈迹可资佐证 8 。但是据南宋前期周去非的记载,南流江的水上货运已经不通畅,当时北部湾沿岸的海盐先通过南流江水路运至廉州所辖石康仓,然后从石康仓陆运至郁林州,再由郁林州通过北流江水路运销至广西各地。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五财计门广右漕计记载:“今日广右漕计,在盐而已。盐场滨海,以舟运于廉州石康仓。客贩西盐者,自廉州陆运至郁林州,而后可以舟运。”可见此时廉州石康至郁林州之间的水路已经难以通行,乃至不得不通过陆路运盐。元代今广西、海南和广东雷州半岛隶属湖广行省管辖,从湖广行省治所武昌前往北部湾沿岸和海南岛,南流江仍

11、是一条重要水路,但是其地位延续了北宋中期以来下降的趋势。此外,元朝还于至元十三年(1 2 7 6)和至元三十年(1 2 9 3)分别设置广海盐课提举司和广西石康盐课提举司,负责北部湾沿岸地区海盐的生产和运销,所产食盐应该也有一部分通过南流江、北流江水路运销广西内地。毫无疑问,明清时期由于北流至郁林陆桥的阻隔,南流江至北流江水路交通的重要性已经大为下降。洪武二十七年(1 39 4),“广西郁林州民李友松上言,本州北流、南流二江,其间相去二十余里,乞凿河通舟,以便行旅,仍乞其所侵田税及设石陡诸插”9 。明朝政府虽然采纳了李友松的建议,启动了运河修凿工程,但是不知何故,该工程没有完工,以致到了正统六

12、年(1 4 4 2),因为“洪武末设容山闸,其后水塞闸废,至今四十余年,闸夫三十九人绝无所事而被裁撤 1 0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明清时期两广一体化(同属两广总督辖区)的形成与发展,使得广西内地的货物经由西江一珠江出海成为首要选择。二、明清时期:广西主要经由西江一珠江出海广西内地经由西江一珠江出海的历史较为悠久,秦汉至唐宋时期均有取用,但是在北流江一南流江的纵向水路尚较畅通的时代,西江一珠江的横向水路在广西出海通道中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更多地起着沟通岭南东、西部联系的作用。秦朝和南越国时期,南海郡(治今广州)与桂林郡(治今贵港)之间的交通无疑是取用西江一珠江水路。汉代两广地区隶属交趾刺史部(东汉

13、末改名交州)管辖,三国吴时期交、广分治后,两广地区则隶属广州刺史管辖,西江一珠江水路仍是重要联系通道。南朝时期设置的西江督护,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维持西江一珠江水路的畅通。唐代岭南道管辖两广和今越南北部,治所位于广州,从广州前往广西境内的桂州、容州、州无疑是取用西江一珠江水路。宋代广西的粮米大量通过西江一珠江水路运往广东售卖,据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四风土门常平记载:“广西斗米五十钱,谷莫甚爲田家自给之外,余悉集去。会无久远之积,商以下价之,而舶舱衔尾,运之番禺,以罔市利。”可见该时期西江一珠江水路的主要职能是沟通岭南东、西部之间的联系,尚未能充分呈现出广西借由广东出海的趋势。明清时期岭南地区地缘政治

14、格局发生的转变集中体现为两广地区的一体化发展,随着岭南政治、经济、军事重心逐渐确立于广州,广西出海水路通道向东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具体体现在:一是景泰以后逐渐将两广地区纳人同一总督辖区,实现了岭南地区军政管理的一体化,后来两广总督衙门从广西东部水上门户的梧州逐渐转移至广州,则反映了整体重心向东转移的趋势,而西江水路成为沟通两广联系的重要通道。二是广东的工商业经济较为发达,而广西的农产品则较为丰富,二者之间形成了经济互补的发展格局。其中广东商人大量进人广西境内经商,基本上掌控了广西的商业市场,包括食盐、丝绸、布料等,广西各地的粤东会馆即是明证,而广西的粮食、竹木等资源则通过西江水路源源不断地运往

15、广东。据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卷五西南诸省广西记载:“广右山俱无人管辖,临江山官府召商伐之,村内山商旅募人伐之,皆任其自取。广东用广西252023年第2 期(总第2 39 期)史海纵横魔西地方志之木,广西用广东之盐,广东民间资广西之米谷东下,广西兵饷则借助于广东。”三是广西成为滇黔两省与广东商品贸易的重要水路通道,比如云南与广东之间的铜盐互易,主要通过西江一郁江一右江水路进行,贵州的竹木等资源则通过融江一柳江一黔江一西江水路运往广东。雍正年间,梧州关每年征收的西江水路过境货物商税达五六万两白银,据雍正元年(1 7 2 3)监察御史汪国弼奏称:“奴才向任广西永安州,特查知梧州府一关系五省通衢,广东商货

16、所必经,以及本省、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往返商货均不能越此别由。查每年解部银止一万七千七百二十四两零,而私存者竞有三四万两不等。”清末梧州被迫开埠通商,而南宁则自开商埠,随着西方列强的轮船驶人西江,到达梧州、南宁等沿江城市,西江一珠江更是成为西方列强将广西纳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黄金水道。为此民国桂平县志卷二十九食货中民业记载道:“幸轮电纷驰,土物出境倍于以前。山间物产外销,获利不少。而家畜鸡豚亦各载之舟中,随大江东去,售之港澳,日日不休。广西内地的桐油、桂皮、八角、谷米等产品主要通过西江一珠江水道输往广东,而桐油、桂皮、八角等更是出海进入国际市场。光绪二十四年(1 8 9 8),广西通过梧州关出口的土货值接近关平银1 1 5 万两;光绪二十五年(1 8 9 9),出口土货值增至1 9 3万两,这些土货以茴香、八角、桐油、桂油、牛皮、猪鬃、鸭毛和食糖为大宗 1 2 。其中百色出产的八角被广东商人加工成八角油,“分市泰西诸国,其值颇昂”1 3;桂平出产的桂油,因“西人以造香水及军家物品,故数十年来为出口大宗”【1 4 ;容县用桂皮、桂枝、桂叶制成的桂油,贩运外洋,“颇获厚利”【1 5 。民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