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陈淳对朱子礼学思想的践行与奥义开显陈 平(湖南大学 岳麓书院 湖南 长沙 )摘 要:陈淳以“理”为形上基础“礼”为实践准则 在躬行与推阐礼教的过程中开显朱子礼学之奥义 陈淳认为礼兼具修身与治世之用 因此他积极推动礼的教育与礼俗改革 他系统论证了“仁”“理”“礼”之间的相互关系 不仅从本体论的层面昭示了天理的实有性与实存性 还从工夫论的层面论证了躬行礼乐制度达成天理境界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关键词:陈淳 朱子 理 下学上达 礼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作者简介:陈平()男湖南岳阳人讲师 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哲学、
2、宋明理学、朱子学研究 ():.:陈淳早年悉心为学 希望通过登科取第的道路来施展自己的抱负 陈淳的学生陈沂曾这样评价:“先生禀姿无华 识性颖悟 少习举子业嗜学精勤 趣向不凡”(北溪大全集北溪外集)但是 在陈淳 岁时 他的同乡、深受朱子学影响的林宗臣授陈淳以 近思录 并告知:“子所习科举耳 圣贤大业则不在是”自此 陈淳始精研儒学 并在思想上追随朱子 毕其一生都以精研儒门义理之学为第一要务 朱子对陈淳思想的影响主要是以根源之教为核心的天理论、以下学上达之教为纲领的为学工夫以及贯通理礼的礼学思想 而陈淳也不负朱子厚望 他扎根于民间 在推动理学和礼学下移的工作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尽管彼时的福建文教兴盛 但
3、 年 月是在民间 礼教的推行仍然存在种种问题 陈淳指出:“今世礼教废已久矣 宗法不复存”于是 陈淳潜心社会实践 将朱子的礼学思想与社会改革的客观需要相结合 以脚踏实地的践履精神将朱子礼学思想用之于实践 以下学上达的为学工夫开显朱子礼学之奥义一、礼兼内外:修身之用与治世之功礼是儒家教化思想与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从教育的维度看 守礼是养成君子之德的必由之路 从政治的维度看 礼又体现为规则、纲纪、制度 在政治生活当中 是维系社会稳定 保障社会有序运行的措施 在礼法社会 人与人的关系、阶层之间的等级尊卑都是通过具体的礼制来体现的 从内来看 礼是修身的门径 由外来看 礼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良法 朱子认
4、为“礼”即是“理”礼与理是一个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整体 清代著名经学家阮元指出:“朱子中年讲理 固已精实 晚年讲礼 尤耐繁难 诚有见乎理必出于礼也”陈淳精研朱子礼学思想之奥义 并致力于推行朱子的礼治思想 一是要为儒者找到修身之门 二是要为天下找到治世之方在朱子的思想中 德、礼大多是并用的 朱子认为圣人治世 以德礼为先“若是格其非心 非德礼不可”又曰:“圣人亦不曾徒用政刑 到德礼既行 天下既治 亦不曾不用政刑”朱子反复强调德礼在修身治国中的重要性 认为:“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 而德又礼之本也”陈淳承其师说 肯认了德礼的重要性 并进一步对德、礼的内涵及二者的逻辑关系做了判析 他指出:德礼者 所以出治
5、之本 而德又礼之本乃吾躬行之所实得者 若孝悌忠信之类是也礼则制度品节 若冠昏丧祭之仪是也 以己德先率之 则民有所观感而兴起矣 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 则明礼以齐 一之俾之 周旋浃洽 良心日萌 自将愧耻于不善 而又有以格至于善也陈淳明确指出“德”是孝悌忠信等道德品质 而“礼”是具体的冠昏丧祭仪式 在具体的治国实践中 君王用自己的良好品德率先垂范 民众则会以君王为榜样 这样民德就会归于淳厚 这种状态是德政 是政治实践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百姓根基深浅不一 所以对德的领悟也会有差别 这个时候礼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有了礼的规定 百姓的行为规范就有了准绳 人们按照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在日复一日的濡化与磨合当中方
6、可达到“良心日萌”的状态 可见 礼是对德的进一步补充 在具体施政实践中以德为本、以礼为辅 那么德如何能成为礼之本 礼又是如何与德有着天然联系的呢?陈淳进一步做了说明:礼者 皆仁义礼智睟面盎背之余 而为道德之容 见于应事接物 则为父子有亲 为君臣有义 为夫妇有别 为长幼有序 为朋友有信 无不各尽其道者 皆此理之大目 而为人伦之至君子内有仁德 在应事接物中自然而然会依礼而行 礼与德的关系是表与里的关系 礼是君子内在道德的外在表象 而君子的内在道德又需要通过践行君臣父子这样的伦理规范而彰显出来 因此 履行礼的规范实际上是修德 是养成良好品德的门径道德修养最终是要达成和的目标 而儒家的和是有节制的和
7、儒者们推崇礼、践行礼 恰恰是因为礼的作用表现为规范和节制 陈淳指出:礼者 天理之节文 人事之仪则也故其为用也 必从容舒泰而无拘迫艰苦之患一于和 和遂过而流于嫚 不复以礼节而归之中 则去天理之本然者远而人心所安者荡 而为不安矣 所以亦不可行也(北溪大全集卷十八)尽管礼的作用表现为规范、节制 但是在践行礼的过程中 主体的状态一定要达到“从容舒泰”因为礼上法天道、下顺人情 所以具体的仪章规范是天道的自然流露 也是人情的自然流露 主体“从容舒泰”的状态 就是顺天理、因人情的状态 自然也就不会存在“拘迫艰苦”的感觉 陈淳认为 过分强调“和”必将导致轻慢、懈怠 不用礼仪规范来约束 使之归于中第 期陈 平:
8、陈淳对朱子礼学思想的践行与奥义开显和之路 那么必然会离天理越来越远 这样反而导致人心动荡不安礼有修身之用 亦有治世之功 礼作为维持社会稳定的要素 其作用表现在它可以确定社会秩序、决定尊卑贵贱 使天下各安其位 朱子和陈淳都认同礼是“天理之节文 人事之仪则”而这种“节文”“仪则”则体现在“君尊而臣卑 父尊而子卑 夫妇之有别 长幼之有序 截然一定而不可乱”(北溪大全集卷十八)礼的本质是要明确尊卑等级的差别 这种差别一旦确定 就必须遵守 不可僭越 陈淳把这种规定称之为“序”:如盗贼至无道 亦须上下有统属 此便是礼底意 才有统属 便自相听从 自相和睦这便是乐底意礼乐亦不是判然二物 不相干涉 礼只是个序
9、乐只是个和 才有序便顺而和 失序便乖而不和陈淳认为“序”是无处不在的 其表现形式是“上下统属”有了统属 才能明确各自地位 遵循“上下统属”才能做到和睦无争 争端是因为人与人关系中的等级次序被打乱 次序一旦被打乱 那么就背离了和顺 礼乐也就被破坏了 陈淳认为“礼”主“序”“乐”主“和”礼乐相互作用 共同维持着社会和而不同的良好状态 有了次序人与人之间才会和顺次序一旦被破坏 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动乱除了规定社会各阶级的“序”外 礼还确定了社会各阶层的“名”陈淳认为:“名不正了便说来不顺 呼唤既不顺 则所以待父待子之事都不成了 便颠倒无序 乖戾不和礼乐 如何兴得?以此推之他可类见”(北溪大全集卷三十九)
10、名不正 那么整个伦理纲常都将颠倒无序 陈淳举“季氏旅泰山”的例子论证:天子祭天地 诸侯祭社稷及其境内之名山大川 大夫祭五祀 士庶祭其先 古人祀典品节一定 不容紊乱 在诸侯 不敢僭天子而祭天地 在大夫 亦不敢僭诸侯而祭社稷山川 如季氏旅泰山便不是礼在施行祭祀的具体仪礼过程中 就有着“名”和“序”的严格规定 天子、诸侯、大夫都有非常明确的祭祀对象 什么当祭、什么不当祭都有十分规范的礼仪要求 诸侯不僭越天子大夫不僭越诸侯 这是众所周知的 但是季氏全然不顾这种规范 显然是对礼的漠视 是对规则的破坏陈淳既重视礼在修身方面的重要意义 又强调礼在治世实践中的重要功效 无论是修身还是治国 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达到
11、和顺的境地 但是陈淳所强调的和顺是有节制、有差别的和顺 个人修身达成无拘束压迫的和合之境 需要礼的节制和约束 否则就会轻慢和懈怠 走向反面 而治世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安泰和顺 更需要礼来确定次序、明确等差 否则就会陷入无章可依、无序可循的混乱状态 最终与和谐安定的治世目标背道而驰二、化俗正礼:下学之功不可缓陈淳几乎未曾涉足庙堂 但是他热心为社会改革献计献策 陈淳将朱子的礼学思想运用于社会生活当中 从教育与祭祀等方面化俗正礼 移风易俗一方面 陈淳扎根乡村教育事业 以儒家经典为基础编写 训儿童八首 启蒙初颂 训蒙雅言 等童蒙教材 陈淳认为:“人自婴孩圣人之质己(已)具 皆可以为尧舜”(北溪大全集卷十六
12、)又说:“盖天之生人其性皆善 皆有圣人之质 惟其禀气感物之不齐”(北溪大全集卷十八)陈淳所说的“圣人之质”是人性当中与生俱来的“善”是心中先验的道德原则 正是因为具备了“圣人之质”因此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 但是 又因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 每个人“禀气”不一样 所以就有了后天的差异 陈淳亲自编写儿童教材 以童谣等易于传颂的形式 把“礼”的观念融入儿童教育当中:学为己 明人伦 君臣义 父子亲入则孝 出则悌 敬无失 恭有礼进以礼退以义如周公 学孔子 礼三百 仪三千(北溪大全集卷十六)天叙有典 天秩有礼以义制事 以礼 年 月制心下学上达 好古敏求教以礼乐教以诗书 教以人伦 皆复其初(北溪大全集卷十六)这些
13、童蒙歌谣的核心是颂扬孝悌仁义 传达礼乐文明对个人的基本要求 陈淳认为 人们应该知晓君臣、父子、夫妇等伦常之道 要做到忠孝仁义、恭敬有礼另一方面 陈淳还致力于改变家乡的陋习和弊政 宋代的漳州、泉州等地祀神敬鬼之风十分盛行 陈淳在写给当地官员的信当中曾指出:“南人好尚淫祀 而此邦尤甚”陈淳对这种劳民伤财的社会风气痛心疾首 他在献言书中指出:逐庙各有迎神之礼 随月迭为迎神之会自入春首 便措置排办迎神财物事例群呵队从撞入人家 迫胁题疏 多者索至十千 少者亦不下一千陈淳非常生动地列举出神职人员在乡间打着鬼神的名义欺压百姓的场景 刻画了神职人员为了索取钱财而无所不用其极的丑恶嘴脸 陈淳认为 民间的祭鬼祀神
14、皆是弊风末俗 是人们随意附会出来的 人们不知道真正的鬼神祭祀是什么 而错祭、乱祭 导致当祭者未祭 不当祭者反而承受着百姓的祭祀 这显然不符合礼的规定的 是对礼的误读 因此 他坚决主张革除淫祀 营造清明淳朴的民风 在给当地官员的献言书中 他提出:“欲望台慈 特赐详酌 施行非徒以整饬一时礼仪之事 实所以兴起一邦礼义之风”祭祀在儒家礼仪规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陈淳反对不合理的祭祀 其目的既是为了维护百姓的利益 又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的礼仪规范 提倡当祭则祭在推广朱子礼学思想方面 陈淳将民风民俗与朱子 家礼 等结合起来 指出民俗当中不合乎礼的做法 并以古礼、家礼 等为依据提出解决方案 如在与陈伯藻的信
15、件中 他屡次提及丧葬、祭祀等礼仪的标准:明器 温公 仪 及 家礼 已备载之须依制行礼 岂可用纸糊?晦翁仪虽具明器 而答书又云:某家不曾用 某向来治葬亦不用又:慰客之礼 乡俗用酒 不特莆俗为然 自泉而漳 此风尤甚 旧尝以正礼语人 人每以为难行俗礼最为害义 岂可顾俗论而不忍拂之耶?又:然所谓始祖之祭 亦无甚重难 按 家礼 祠堂章 始祖虽亲尽 而大宗每岁率宗人一行墓祭 百世不改在仪礼的运用上 陈淳力图还原礼的本来面目 尽管俗礼在乡间大为盛行 但是陈淳还是指出了俗礼的不当之处“俗礼害义”如果任由俗礼发展下去 那么必然会背离礼仪原本意义因此 要革除这些背离正礼的流弊 陈淳竭力维护朱子礼学思想的权威 提出
16、用 家礼 的规定来正风俗、明礼义 这是陈淳在推广朱子理学思想上的一大贡献陈淳之所以愿意深入民间 通过乡村教育和整饬风纪来拨正礼俗 是因为他深谙儒家“下学上达”的奥义 寻求以下学之功而至“上达之境”从而领悟儒学之精髓 他指出:向来考亭之诲 无不谆谆此意 深嫌人说颜乐与点 深恶人虚说天理人欲 每每令就实事上理会 今提出来发得又益亲切明白 即此便见得圣贤之学甚实 师门所传甚正陈淳深刻地认识到 圣人之学不是虚说天理人欲 而是要实实在在地在日用伦常上用功 在“下学”与“上达”间 陈淳更强调“下学”之于“上达”的重要意义 陈淳认为 要想上达于圣学的要义 就一定得注重下学的工夫 他指出:“圣门教不躐等 下学而上达 未有下学之不致 而可以径造夫上达者 当时门弟中从事于此为最笃者自颜子之外惟曾子一人 平时于圣人用处每随事精察而实履之”从为学次第来看 陈淳认为上达必自下学而来 圣学的为学工夫就是深深扎根于社会 随处观察体认日用伦常背后所蕴藏的天理奥义 并用天理的准则去践履、去实行 在朱子的学生中 陈淳不仅是一个传道者 更是一个行道者 他通过教育、通过对民间礼俗的改革 推广“礼”践行“礼”正是有了这种“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