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文格式:明飞龙.“公共空间”的文化生产 茶馆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 0 2 3,4 4(4):6 9-7 3.“公共空间”的文化生产 茶馆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明飞龙(赣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赣州 3 4 1 0 0 0)摘 要:抗战时期的昆明茶馆对西南联大师生来说,是日常交往的公共舞台、休闲娱乐的“游戏空间”、阅读写作的“文化空间”、文化沙龙与议论时政的“话语空间”。西南联大师生在这个“公共空间”里,首要的不是表达自治、理性和反抗的政治诉求,而是呈现一种个体的日常状态与人生情思而进行的话语实践。在这种话语实践中,形成一种独特的“茶馆文化”,这种文化不是西方
2、理论所阐释的“政治性文化”,而是一种“诗性文化”,这种文化影响着西南联大师生的精神气质及西南联大文学特质的生成。关键词:西南联大;昆明茶馆;公共空间;文化生产中图分类号:I 2 0 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 0 9 6-7 6 5 9(2 0 2 3)0 4-0 0 6 9-0 5 在学术界,较早对茶馆进行深入系统考察的是王笛,他通过对二十世纪初成都茶馆的考察,认为茶馆不仅是市民日常生活的舞台、娱乐休闲和商业交往的场所,还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空间,在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1在王笛的研究中,茶馆具有如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的特点,与西方的咖啡馆、沙龙有类似的特
3、点。日本学者铃木智夫通过对清末江浙一带茶馆的考察,认为茶馆是人们生活中集社交、集会、交易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公共场地及民间进行公平审判的重要场所。在革命之际茶馆又成为各种消息的传播中心。2这些研究都集中考察茶馆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中的日常内涵与政治意义。抗战时期昆明的茶馆有怎样的独特之处?作为西南联大师生一种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它与联大师生有着怎样的关联?这种“公共空间”生产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对西南联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一 有许多关于抗战时期昆明茶馆的文字:“你就在这样可爱的茶馆里静静地喝茶。你身边极平和地吹着清凉的风;你脚边就极文雅地流着翠湖的碧绿的水 水面水下一盏
4、清茶,一支香烟,闲闲地剥着花生或瓜子 你还能不悠闲自得吗?晚上,这些茶馆还请了几个人清唱滇戏,也有锣鼓,也有胡琴”3“从文林街经府甬道或先生坡去翠湖公园很近,有时我也去那里的茶馆读书。不用门票,楼上沏杯茶,一坐就是半天,伏案时间长了,凭栏远眺,满园苍翠欲滴,花枝不断四时春,心境顿时净化。穷学生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廉价书斋!”4“在联大附近的几条街巷上林立着不少茶馆。它们可以说是联大的 沙龙,但其作用则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茶馆还可以作临时的阅览室。如果在图书馆找不到座位,你可以借 泡茶 为名,在那里看书,作习题或者写文章。记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同学常在饭后躺在沙发上,嘴里衔着一支烟卷,徐徐地吐出无数
5、的烟圈,然后在烟云的缭绕中去寻找灵感。相仿地,你也可以从茶叶中去寻找灵感,然后把大时代带来的可歌可泣的事体写下来。5“昆明的茶馆可以找到社会上的各色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穿西服的那些新来的教授,大学生则借这里当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真是,其为用也,不亦大乎。”6战时昆明茶馆有什么作用?有人这样写道:“茶馆的顾客包括社会各阶层的人物,有长衫商人之流,有短衣工人之类,有公务员,有大中学生,当你步进茶馆,触耳的是人声,扑鼻的是烟气,有的高谈阔论,有的附耳静听,有的伏桌作书,有的默坐思索,有的在吸烟,有的在喝茶,有的在嗑松子,有的刚来,有的才去,形形式式,无奇不有。这人声、灯光,大众聚
6、焦的所在,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大舞2 0 2 3年 赣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4第四期 J o u r n a l o f G a n n a n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J u l.2 0 2 3*收稿日期:2 0 2 2-1 1-2 1 D O I:1 0.1 3 6 9 8/j.c n k i.c n 3 6-1 3 4 6/c.2 0 2 3.0 4.0 1 2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Z GW 1 7 1 0 2)作者简介:明飞龙(1 9 7 6-),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西南联大文学与
7、文化。台,你可以说是一个“看客”,也可以当作一个“演员”7“茶馆里一坐,干什么的都有:或读书或看报;或演习题或做文章;或打桥牌或谈恋爱,会客的,聊天的,以至独坐发呆的,闭目养神的,自言自语的,面对面,背靠背,各行其是,互不干涉。在茶馆召开校友会、同乡会、某系迎新会、某社团讨论会,有的甚至课外兼差,给人授课地点也在茶馆里。当时茶馆之用可谓大。”8“茶馆为民众普遍之聚会场所,不期而会者,往往在数十人或者百数人以上,此来彼去,交换轮流,不断离开,不断加入。于是茶馆与民众实际生活,时时发生密切关系,需用至广,要求极多,举凡通都大邑,县城重镇,穷乡僻壤,莫不竹几横陈,桌凳罗列。上自政府官吏,下至走卒贩夫
8、,各以其需要之不同,环境之各别,盘踞一席,高谈阔论于其间,会人者,议事者,交易者,消闲者,解渴者,种种行色,不一而足。于是茶馆无形中有吸引群众,使以此为活动中心之趋势,其适应能力至强,无人不思利用之也。”9等。在关于战时昆明茶馆的描述与观察中,我们可以发现,它具有王笛、铃木智夫等学者所考察的那种特点,是一种“公共空间”,茶馆里有“各阶层人物”,里面有“高谈阔论者”“会人者”“议事者”“交易者”“消闲者”等,是“活动中心”“其适应能力至强,无人不思利用之”。它既是各类人群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各种人物的活动舞台。它是昆明生活习惯和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凝聚社会基层组织、经济往来、人际沟通与权
9、力结构的重要场所,它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休闲场所和最初的商业功能,具有了深远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在这里,“你可以想象到这是一个大舞台,你可以说是一个 看客,也可以当作一个 演员”,这时,茶馆已经作为一种“表演空间”,人们与其说在这里喝茶,不如说在观看茶馆中上演的各类社会戏剧。在这里,茶馆的交际范畴逐渐延伸到茶馆以外的人群之中,这个“公共空间”对于强化个体与社会的关联具有重要意义。但在战时昆明茶馆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它的独特之处,那就是对于西南联大的师生来说它还承担一种“廉价书斋”“沙龙”的功能,它与西南联大师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抗战爆发致使大量人口内迁,昆明的茶馆“由三十几家增加到一百多家”,
10、1 0不但云南大学和西南联大之间的文林街布满了茶馆,就连环境很差的凤翥街也茶馆林立。茶馆作为联大学生的一个“活动中心”的是逐渐形成的。刚开始“联大初从长沙迁到昆明,新校舍尚未建筑,除了上课,坐立都没有地方,图书馆要抢位置,一些同学发明了 坐茶馆。花一点钱(现在是二毛钱一杯),泡上一杯茶,一面喝茶一面看书,但喝茶并非主要目的。”1 1一开始“坐茶馆”带有临时性,因为“新校舍尚未建筑”“图书馆要抢位置”,也就只好去茶馆,把它当作“图书馆”使用。但没想到茶馆却一直成了他们“图书馆”的一部分,因为学校新盖的宿舍没有桌椅、没有电灯,只能白天看书,后来虽然安装了公用灯泡,但却掉在半空中,像萤火虫光那样暗淡
11、。学校的自修室也只有图书馆,教室里也同样没有电灯,这是联大艰难的办学条件所导致。除了联大办学条件的艰难,由于物价飞涨导致联大师生尤其是学生生活的艰辛,也是他们把茶馆当作“图书馆”的重要原因。二 这是当时联大学生生活状况的具体描述:“家在战区的同学,经济来源断绝亲朋无可告之门,不得已在缴费同学吃过饭后到膳堂去吃一点残汤剩饭,来维持生活。天热是破制服一袭,天冷还是破制服一袭,鞋子前后张嘴,袜子左右开花,冷得受不了操场上打一回球。”1 2“昆明的米价在短短的一个星期里,由二十多元暴涨到七十元的最高峰。在今年暑假,就因为教育部的贷金和学生救济会的救济金的暂停发放而发生了三个穷大学生断炊的 惨事。开饭时
12、间到了,米还没有凑得够,结果常是:午饭弄到午后一两点钟,晚饭弄到晚间七八点钟,才勉强开成。有几次有几位女生因为等不到饭吃而又没有钱外面去吃,悲愤 之余,只好跑回房间去关起门来抱头痛哭一番!”1 3“褪了色的黄制服、黄制帽,天气冷了,加上一件黑色的棉大衣,这至少是十分之八的学生一年四季唯一的服装。其次是大褂;西服就少了,那都是自平津上海或香港带过来的。皮鞋要占半数以上,最多是本地制造,价值三元的货品;胶皮底鞋也不少;四角一双的土布鞋也大有人在。真丝袜或许会有一两双,露着脚跟的破线袜比较要占优势些,甚至缀着一层层的各色补丁1 4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哪怕是一角钱对他们来说都是“财富”,如果晚上在教室
13、看书,那就需要买蜡烛(因为教室没装电气灯,只有图书馆才有),而“蜡烛一毛一支,最多只能用一个钟头”1 5,联大图书馆则是:“图书馆抢座位比难民施粥场里抢粥还要挤,自修室七点开门,六点半已拥挤得不堪设想,一开门便拼命地挤,有的掉了书,有的掉了笔,有的被挤得怪叫起来。可是到了自修室里也同样徘徊起来,因为桌子上已放满了书,位置早被下午来自修的人占了”。1 6有人用“五抢”来概括西南联大的生活:“早起抢面水,抢图书馆位置,三餐抢粥饭,因之学生自命为 强盗。有一学生每天则大哼其 木兰从军:太阳一起抢到夜,快把功夫练好他,强盗贼来都不怕”1 7联大学生的生活条件可以说是异07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 0 2
14、3年常艰难。在这样的情境下,茶馆也就广受西南联大学生欢迎。因为,茶馆“只要五分钱就能坐一晚(这还是吃茶,若是吃开水,只要三分)。既省得到图书馆去挤,而光线又好得多 因为是电灯。”“如果再求写意,买上五分钱瓜子,或花生吃着,恐怕就是目下在昆明最使人安乐的事了吧!”1 5“联大附近的茶馆区,是从凤翥街,到龙翔街,以至钱局街一带,大小五十余家。这是一些变相的图书馆(我们三千多人的学校,却只有容下一千多人的图书馆)每家茶馆的电灯特别多,特别亮,阔气一点的还陈列得几份大报和英文杂志,客人坐上七八个钟头,绝不另眼看待,出出进进的人们,都挟着一堆要做的功课,等天色完全昏暗,笑谈渐渐终止,一种习惯法管制了大家
15、的行动,不是看书,便是写作,跟在图书馆一样,如果陌生人不懂规矩闯了进去,那末 咝!咝!的声音会警告他得知趣些。因此,附近的居民都不大肯来泡茶,让青一色的学生给包办着。”1 8战时昆明茶馆在许多联大学生心中留下了美好的细节:“黄昏偷偷地走过了凤翥街,留下一层烟霜,街灯吐着暗红的光,一切显得很模糊。街旁有落着门板的声音:喂!格有茶?有人走过来,胁下挟着书,向一片小茶店内伸着头探问着。没有得,请等五几分钟,茶店内走出来女人的声音。于是,第二个人走过来,胁下挟着书,立在茶店的门口,向里面探探,又走了。两旁渐渐有了笑声,几家茶店内的座位上,有了茶客我摊开日记本,安静地坐下,这才吐了口气,开始写作。白天逃
16、警报,太疲倦;晚上图书馆挤不得进去,只得上茶馆,我们在茶馆内读书或写信,也便宜,一毛钱,坐它两个钟头 1 9“邻近联大的文林街和青云街店铺买卖不多,独有几家茶馆生意兴隆,常客多是联大学生。茶楼上窗明几净,泡碗茶可以坐上半天。茶馆还可以当着会场。我们几个同学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自有“茶博士”来添水续茶。离新校舍不远的翠湖公园也是我们常去读书的地方。有时看书时间长了,眼涩脑胀,从茶楼上凭窗远眺,但见一湖碧水,满园青翠,顿觉心旷神怡,困意全消。”2 0 茶馆是联大师生读书写作的地方,也是他们沟通交流的地方,关于文学与学术,也关于日常与生活。“那时,学校附近如文林街、凤翥街、龙翔街等有许多本地人或外来人开的茶馆,除喝茶外,还可以吃些糕饼、地瓜、花生米、小点心之类的东西。许多同学经常坐在里边泡杯茶,主要是看书、聊天、讨论问题、写东西,写读书报告甚至论文等。自由自在,舒畅随意,没有什么拘束;也可以在那里面跟老师们辩论什么,争得面红耳赤”2 1“不少同学喜欢上了泡茶馆,如中文系的汪曾祺就专门泡 文林茶楼和钱局街口的小酒店,老师也有上茶馆的,如物理学家叶企孙教授就常去 文林茶楼 马蹄常去的则是风翥街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