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4林学园艺作者简介莫宝宏(1 9 7 8),男,壮族,广西巴马县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工程。场外造林项目提高林下套种效率实践探究莫宝宏(广西国有高峰林场,广西南宁530001)摘要:本文根据场外造林实践,探讨如何在海拔 6 0 0 米区域的速生商品林下推广套种中生、慢生经济作物,丰富林下产品生产的体系,保障林农收益的可持续性,推广森林立体种植技术,确保林业增收,同时提高林地经济效益的。关键词:林下套种;分布式管理;技术服务中图分类号:S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743(2023)16-0094-031场外造林推广林下套种概况1.1具备场外造林的地域优势,具有培育
2、林下产业循环发展的有利条件河池造林部林地自然条件优越,大部分林地海拔在6 0 0 1 0 0 0 m不等。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 2 0,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 2 8 1.9 小时,年降水量 1 3 7 0 m m,无霜期达 3 3 0 天。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森林面积 3 5 8 3.5 万亩,森林覆盖率 7 1.3 2%。有红壤、黄红壤、黄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五个土壤亚类。黄壤分布在海拔 8 0 0 m以上的中低山地;黄红壤分布在海拔5 0 0 8 0 0 m低山,土壤呈酸性,肥力适中。在长期抚育中大型木材的同时,具有开展林下套种,在短期内增加收益的有利条件。1.2利
3、用林地的自然属性,精准协调,提高林下产业套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展生态产业立体建设,其经营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林下产业链生产的是商品,比如药材、花、果、茶叶、油茶等,林下产业的经营目的是在长期抚育中大型树种下的空间配置综合产业体系,以新的套种技术措施,快速形成维护生态安全的屏障,再采取集约经营措施,增加林下产业的营收效益。通过林下复合种植技术有效提升中药材种植生态效益,针对生态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起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开发应用生态环境的良好效果。林下复合种植属于技术复合经营生产模式,能够从多个方面提升生产效益。例如,造林部根据河池地区不同海拔之间的差异,分析中高地区
4、的热量和水分条件随着海拔升高表现出的不同数据,按照区域对林下生态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梳理,尝试开展草珊瑚套种。根据当地野生草珊瑚生长环境观测,该种药用植物常生长于海拔 4 0 0 1 5 0 0 m的山坡、沟谷常绿阔叶林下阴湿处,需要适宜的温暖湿润气候和阴凉环境,忌强光直射和高温干燥。在环江洛阳镇的林地中观测到,草珊瑚尤其适合在腐殖质层深厚、疏松肥沃、微酸性的砂壤土中生长,合理的施肥还可以避免林地贫瘠、板结,蓄积含水量,提高土壤黏重。通过研究位于海拔 6 0 0 m不同的林班套种发现,草珊瑚在种植中,不同的地域因素会影响它的生长情况,也会导致植物中的药物成分发生变化,导致收成时采集的成分达不到相关
5、要求。在不同方向和坡度的植物,植物的生长情况也是不一样的;每个范围的光照和湿度不一样,对植物的影响范围也会不同。在有些坡度上生长比较好,植物的各部位生长比较茂盛,导致植物根部比较发达,可以更好地吸收营养成分。根据在中大材林班里观察到的数据情况,可以发现在北坡的情况最好,植物中的药物成分也比较高。在其他方位的情况没有北坡好,成分有的比较高,有的比较低。除了方位,林木的郁闭度也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药物成分。推广种植过程中也发现在一个固定的数值范围内,它的生长情况最好。观测结果发现,不同地区的套种,管理的手段要因地制宜,不能单一化,需要统一协调,按地、按需开展套种技术的推广,才能够达到“投入少、稳增收
6、”的要求,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势互补。2采用分布式管理推广林下套种的动因2.1适应立体发展的必要性运用科学管理方式来调整林下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分布管理就是利用一个组织架构形成多个独立运营主体,每个部分有各自的任务,相互之间分工协作,根据具体需求,通过点面结合、扁平化的办法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提升森林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河池地区开展林下套种技术服务中发现,全面推行国有林场统一技术管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小地块、布局零散、优地劣地利用问题,严重制约了林下生产效率,用分布式管理精准推进复合套种技术的推广,是应对山地林下种植零散化的重要举措,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对于长远发展主要有三大好处
7、。第一,精准管理,提高效率。通过清晰的精9595林学园艺准技术一线服务,进一步改进生产关系、完善套种管理科学化水平,满足森林质量立体循环需求。第二,梯次套种,增加面积。促进森林近自然经营管理,从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大林蓄积,长期经营,林下产业、短期增长”典型示范,吸引广大群众参与林下种植,从而保障林地种植面积的稳定与扩大。第三,循环利用,发挥林地效益。充分发挥小林地的生产潜力,逐步实现林下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适应当前林业管理、科研、生产的一体化产业发展现实。2.2适应数字化赋能的趋势首先,管理便利,为生态林业循环发展提供可衡量的数据服务。在造林地区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为业务决策辅助,帮助造
8、林部快速开展技术帮扶和业务指导。其次,提高生产力,帮助各造林点开展林下套种,优化技术效率。此外,从大数据分析中获取的信息能够帮助组织和管理在整个河池造林部范围内开展精准技术推广。最后,降低经营成本。在数据支撑下推广林下套种,不仅能提高生产力和业务效率,还能降低造林的运营成本,这些优点也是实施林下立体循环发展追求的主要目标。3开展分布式管理推广林下套种的优势对于造林部来说,由于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身变革的不断深入,在技术推广中采取灵活模式,需要适应河池地区对技术的需求。3.1顺应管理模式的变化,体现扁平化营收优势从最初由林场直接管理,过渡到林下产业联盟管理,再过渡到由造林部直接管理,林下产业经
9、营的目标是中短期获取收益,管理模式扁平化,所追求的目标契合长期经营持续利用的大方针。在林场直接管理时代,管理方式是以事业单位行政性管理为主,行业色彩浓厚;林下产业联盟管理有着一定商品营销性质;以造林部直接经营管理,通过强强联合,对接市场需求,直接获取营收效益和提升技术推广收益渠道水平,实现短中长经营获取增值。3.2契合收益导向的变化,发挥资金投入的最大效应经济效益以经营周期为导向,造林收益主要通过“林下养造林”来开展,前期的费用,包括基础设施及设备费、投工劳务费、肥料采运费、综合抚育、森防用工和森林管理等都是一次性投入,进行同步经营,并实现多产出、高效益。通过造林全周期开展林下套种模式,不断完
10、善和改进营林方式,使中大材林能同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实现森林生态功能优先,确保了有规律的短、中、长经营周期经济收益,打造林业产业一体化内循环需求市场。3.3适应经营周期的变化,合理规划不同林分套种产出收益用材树种全周期套种经营模式可分步实施,第一步利用现有的自然林开展套种,这是自然经营阶段,实施林木更新时看长势再进一步扩大面积。定向培育速生商品林、马尾松、台湾秃杉大径目标树,主要开展人工干预的近自然森林经营,确保目标树生长不受干扰。在树带内林冠下扒带,整地种植密度紧密的中草药材,形成近天然的、多级结构的稳定林分。林分具有多层林相和自我更新、生产能力,又具有很强的防护性能,
11、适宜套种不需要太多光合作用的阴生植物,如草珊瑚等。按照林材生长的变化更新,加快林下套种的进程。4分布式管理提升林下套种项目预期效果4.1建立良好的林下种植示范体系,有利于完善造林项目产业结构分布式管理推广林下复合套种是基于大数据平台快速、集约、便利的特性。大数据适用于实际管理体系化建设,能为生态林业的未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数据采集更加注重通过自然环境资源对种苗生长周期、生长质量的数据采集,利用不同乡镇海拔都在 5 0 0 6 0 0 m的成熟中口径林区,选择地力、肥力、管护成本相一致的林班,这些林区林分管护良好,具有极大的林下套种的综合空间,建立套种示范一体化基地,促进林下套种资源对环境条件的
12、适应。从套种体系调整方向看,在空间整体广度内对不同林分,各有侧重地开展特色品种种植,强调小规模,又注重分散面的产品集中度,在不同林区地域的“分布式套种”形成规模化,适应河池地区无法开展大规模连片种植经营的现实,完善产业梯次结构配套。例如,龙岩乡林班的中大型马尾松可以作为草珊瑚的荫蔽树,草珊瑚使林下空旷地湿润、肥沃,也有利于马尾松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4.2规划不同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项目经营服务专项方案配套化管理服务组件化设计,将统一的管理改为按需求对象设计的多个功能模块,以减少管理的同质化,提高林下套种反应能力。构建连接市场需求和个人的快速反应方法,确保林下套种方案配套体系
13、的反应灵敏度。实践中发现,某些县区对林下复合种植大力支持,未来成本投入会持续降低,而收益十分可观,针对该地区就是先行配套所有投入,加大对林下相关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等方式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林下种植,要能够保证种植效率和质量,以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促进群众自主参与林下种植,要有针对性地协助群众开展土壤的配方施肥工作,例如,可9696林学园艺以通过平衡施肥来强化土壤固氮效果,减少群众的生产成本。林下种植套种也可以为当地解决就业问题。点多面广的分散种植,从前期的种植到后期的管理,都需要大量的劳动者,这给种植人员和培训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有效带动了当地产业链的发展。4.3完善资金权限控制体系,保障林
14、下资源生产成本定额通过流程配置来灵活调整各种业务资金的使用模式,灵活地控制各种套种过程中的额度,实现了资金流向的可配置性、过程控制的可监督性、套种成本模式的可配置性,真正保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系上资金定额管理。一是要加强区域资金成本季度核算分析,全面且充分地调查研究地区情况,获得相关数据信息,并进行精准分析,尤其是对动态化因素,要尽可能地把控其转变,以确保林下套种栽培方案得以优化。二是要强化日常看管与监督,结合林下套种栽培的总体需求,做好日常定额管控工作,定期汇报分析,了解林下套种成长与资金投入状况,确保与预期标准相一致。三是完善栽培成本定额,科学划定补苗、中耕除草、种苗定植追肥、病虫害
15、防治、采收加工各项工作额度,对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资金措施,以保障林下套种的综合效益。4.4促进林下套种数字平台建设,有效保障种植过程的共享性平台建设分为事务处理、数据集成、技术控制、管理优化四个递增提高层次,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注重林下套种模式的共享性,通过大数据连接、互通、共享,把分散的种植点组织化、规模化集成,实现生产的规范化、产业化,管理的溯源化、智能化,技术的良种化、标准化,体系的生态化、系统化等多要素协同。第一,我们要使用大数据实现区域种植发展方式的升级,根据林分特点,用数据选育合适品种种植,在林下复合种植当中,林地自身的肥力不足,并且出现病虫害之后感染迅速,所以品种的选择十分关
16、键,要选择适应性更强、能够在林地良好生长的品种。第二,我们要对管理方式进行优化,按需求开展技术保障服务。将大数据应用到套种技术中,可以有效打破传统信息服务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有利于各林班及时知晓最新数据,并采用相应技术手段处理抚育过程的难题。现阶段,林下复合种植技术跟普通林材种植的区别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强化技术保障体系很有必要,这样在种植过程中一旦出现技术问题,可以及时进行处理,有效减少经济损失。第三,实现质量管控,建立品牌溯源管理体系。就气候、土壤、坡位以及坡向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合理控制种植密度,通过覆盖地膜、限根容器栽培、薄膜遮光和喷雾设施提高除草、遮阴、保湿等日常管护的效果,为林下产品品质提供全程数字化质量保障。5结语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思想,离不开先进的管理理念。近自然生态环境下开展林下套种,用新管理手段打通选地环节、种苗环节、栽培环节、技术及管理的协同环节。借鉴数据技术赋能,建立小点多面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在保持林地水土功能、优化种植效率、提高土壤养分的同时,有利于维持和恢复林地的生态循环功能,建设具有集约化、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立体林业发展模式。参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