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 6卷第3期2 0 2 3年6月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J o u r n a l o fM a n a g e m e n tC a s eS t u d i e sV o l.1 6N o.3J u n.2 0 2 3质性研究方法案例研究的外推 如何使案例研究具有普适性?苏敬勤1,吕禾雨1,高 昕2(1.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大连1 1 6 0 2 4;2.大连海事大学 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大连1 1 6 0 2 6)摘要: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已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认可,但对于研究结论的普适性仍存在诸多质疑。基于对研究普适性功能与外推的理解,针对案例研究的外推展开探讨,依次回应了“案
2、例研究是否需要外推”“案例研究能否实现外推”以及“外推的适用条件是什么”等关键问题。首先,通过对案例研究外推情境的理解,发现情境越复杂,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越弱,而案例研究除了复杂情境的限制外,更容易因样本数量较少引发普适性难题,得出“案例研究的外推是极其必要的”;其次,经由深度解析案例研究外推的情境,表明案例研究虽处于复杂情境中,却可以通过归纳得到普适化构念或是简化情境组合,以此奠定了外推的基础和条件,得出“案例研究能够在情境相似的基础上实现外推”;再次,通过对案例研究外推边界和范围的探讨,发现处于同质情境特征和相似情境组合下的研究对象,适用理论可作对比探讨,得出“案例研究实现外推的适用条件主要
3、包括情境特征挖掘和动态情境组合两方面”;最后,为确保案例研究外推的实施,进一步将外推过程细化为“基础性外推”和“拓展性外推”,为广大学者开展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案例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助力中国特色管理研究蓬勃发展。关键词:案例研究;外推;普适性;情境;管理研究中图分类号:C 9 3 文献标识码:A D O I编码:1 1.7 5 1 1/J MC S 2 0 2 3 0 3 1 0收 稿 日 期:2 0 2 3-0 2-1 3基 金 项 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平台企业治理研究”(2 1&Z D 1 3 4)作 者 简 介:苏敬勤,男,湖北武汉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
4、要研究方向为平台治理、创新管理、案例研究;吕禾雨,通讯作者,女,河北衡水人,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平台治理、案例研究,E-m a i l:l v h e y u 1 61 6 3.c o m;高 昕,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海事大学航运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平台战略、案例研究。0 引 言理论贡献性与结论普适性是管理研究的主要追求。目前,案例研究的探索性功能即理论贡献性已经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认可,但仍有部分学者认为,案例研究的普适性功能较弱或有所缺失1-3。这就导致案例研究长期以来不能得到学界的普遍承认,严重影响了案例研究的推广,也给构建新理论带来全新悖论:一
5、般具备普适性价值的研究,探索性或理论贡献有所缺失,而具有探索性功能的案例研究,则往往由于被认为缺乏普适性导致的科学性不足而无法得到普遍认可。实际研究中,研究者需要理解既有理论为什么在某些情境下存在不适用性,以便对既有研究做出修改和完善。因此,仅仅在研究中指出现有构念、研究框架或理论贡献的局限性是不够的,无法将结论推广至具体情境之外。同时,研究构建的管理理论需要确保在新情境下是适用且有意义的4,普适性的缺失会对管理研究的价值造成严重反噬。而研究结论是否能够外推到个案之外的其他场景中,是普适性的重要前提,甚至可以说,不能外推的研究结论无法保证其具有普适性。既有研究中,众多管理学者基于不同视角探讨了
6、研究的外推,比如外推形式5、外推理论逻辑6以及外推方向和范围7等,他们认为“个案中蕴藏共性”是研究能够外推的理论依据。然而,这一依据并不能充分说明个案结论实现普适化的适用情况,事实上,个案中的个性并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此外,大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外推对象设定为研究结论,运用诸如类型比较法、案例深描法和拓展个案法等方法,试图使结论水平扩大化或垂直扩大化5,7-8。既有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但是案例研究是否需要外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外推或无法外推?外推的适用条件到底是什么?类似上述问题的研究尚缺乏进一步深入探讨。由此可见,外推是关乎管理研究普适性价值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而案例研究
7、作为管理研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3,其普适性问题更是饱受争议。因此,本文对案例研究过程中的外推条件、外推边界和范围等展开讨论,以期为案例研究的普适性问题提供研究思路,为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普适价值的管理理论奠定基础。1 案例研究外推的情境解析所谓外推,指的是通过扩展既有知识的适用情境以形成对同质现象的全方位认知,并满足研究普适化需求的过程1,9-1 0。S t e i n b e r g1 1指出,外推可以将研究观点拓展到研究之外的其他情境,促使研究对象与其他事物之间建立联系。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需要或适用外推,合理的外推必须在情境相似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1 2,换言之,外推的首要条件便是保证研究对
8、象所处情境具有相似性。管理研究是一门高度依赖情境的学科1 3,既有研究从研究普适性角度将情境分为三种:情境无涉、情境嵌入和情境依赖1 4。学界普遍推崇情境无涉的研究,它促使研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管理研究难以实现情境无涉,更多的是情境嵌入和情境依赖1 5。这就造成部分学者在将西方管理理论直接应用到中国情境中时,虽然能够将研究与现有知识体系相连,但会极大受限于经典理论背后的思维方式和所在情境1 6。当东西方情境相距甚远时,管理研究的结论很难在差异化情境下实现,其普适性价值则相应遭受强烈冲击,比如针对美国的管理组织研究,难以解释在转型经济国家等制度情境下企业的资源配置等战略行
9、为1 7。即使同处中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不同企业也面临着差异化的情境特征,并呈现出不同的管理实践1 8。由此可见,管理研究所处情境是相互交织,而又复杂多变的。具体而言,导致管理研究中情境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三种:其一,单一情境的不同。不同企业的技术、制度、市场状态和社会形态等情境存在明显差异,任何一种情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应用。比如,解构我国企业的发展战略逻辑,离不开对中国复杂制度逻辑的深刻剖析;中西方不同的制度情境也会导致企业的发展战略等存在差异1 7-1 9。其二,多种情境的叠加组合。事实上,导致企业行为出现变化的背后机理,一定是多种情境叠加的产物,这使得实际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比
10、如,基于大市场、强 政 府 和 弱 技 术 的 情 境 组 合,魏 江等2 0提出了中国企业创新追赶的非对称战略模型;当企业同时面临制度与市场双重约束或双重支持等不同情境组合,也会引致差异化的管理行为2 1。其三,情境的动态性。情境并非一成不变1 8,在企业实践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境也会不断发生变化。比如,2 0世纪8 0年代,中国企业普遍缺乏技术,而时至今日,我国企业在众多领域的技术水平得到普遍提高,但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则仍然存在“卡脖子现象”2 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情境越复杂,管理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越弱,研究越会遭到质疑。而案例研究,则更容易因样本数量较少导致外推基础受到严格限制,其普
11、适性面临巨大挑战,进而引发合法性危机。973 第3期苏敬勤等:案例研究的外推情境无涉:研究发现不因情境变化而有所改变,构建起的理论极有可能与情境无关。情境嵌入:研究发现受制于情境变化,构建起的理论适用于部分而非全部情境。情境依赖:研究发现依赖于具体情境,构建起的理论仅在特定情境下有效。尽管如此,情境仍然是可以被归纳的。以制度情境为例,管理研究通常将与制度相关的众多构念归纳为制度情境,并将其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归纳的基础上,研究得出学界公认的若干构念,如制度空缺、制度柔性、制度刚性等。在具体研究中,也涌现出一般且具有相对普适性的基础构念,如制度约束、制度激励等。T s u i等2 3指出
12、,任何理论都存在默认情境假设,在一种情境下构建的理论可能不适用于另一种情境下的类似现象。比如,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基础是利己假设,在提倡个人主义的情境下是被广泛接受的,但在重视集体利益的情境中就难以对人们的一些行为做出解释。而无论情境如何变化,制度情境影响因素的变量在逐渐减少,这使得管理研究不再是简单的基于现象的研究,而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学术性研究。换言之,管理研究可以通过归纳和构念的普适化促使结论具有普适性,这也为外推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究者可以通过构念普适化为研究赋予一般性,使其具备外推的基础和条件。这一原理适用于案例研究,即使研究对象的数量不足,但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条件下,事物会遵循
13、一致或类似的发展规律。这同样也是其他研究方法所暗含的原理。一般而言,倘若研究对象能够覆盖众多不同情境,那么就可以认为研究结论是普遍适用的2 4,而案例研究主要针对特定情境中单一或一组独特现象展开,无法脱离情境而存在,其结论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G o mm等1 2指出,管理的中国研究要求研究成果能够在大部分情境中适用,这就需要研究结论可以在两个足够相似的情境之间“转移”。现实中,研究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同质情境,情境的相似度越高,外推的可行性越大。倘若研究所在情境毫不相关,那么外推就极有可能失去意义或无法实现。这就要求案例研究需要深入了解研究对象所处情境,并能对其进行丰富描述2 5。比如通
14、过组织特征、制度、市场、技术等情境抽象概括出独特现象背后的核心要素,从而得到相较普适化的构念。由此可见,虽然相比于自然科学学科,案例研究具有更多的“情境依赖性”,其普适性受限于研究结论的边界特征,但是,案例研究仍然能够通过合理的外推将结论推广至其他情境。此时,外推首要条件中的情境相似性便可进一步细化为同质情境特征和相似情境组合。具体而言,情境特征可通过上述归纳加以识别,情境组合的发展变化也具有规律性。其一,多重叠加的情境组合。我国企业处于复杂情境中,并不能以转型经济体、新兴市场等单一宏观的情境特征进行概述2 6。比如,在初创阶段,企业多处于制度不完善、市场空白和技术缺失的情境组合中,而在成熟阶
15、段则演变为制度监管严格、市场竞争激烈和技术先进的另一种情境组合。即使在同一发展阶段,不同企业也会面临差异化的情境组合。比如,成熟场域中的企业往往同时面临制度的强监管与市场的高度饱和,而互联网企业初创时则面临着制度柔性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当企业同时面临不同的情境组合时,管理行为也会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化1 8。其二,情境组合的规律变化。转型经济背景下,同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多面临不同的制度、市场或社会情境,而这些动态情境的变化有迹可循2 2。比如,在以制度为主导的情境组合下,我国高铁的核心部件变速箱齿轮传动系统从仿制到独立研发,最终建立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其制度情境体现为自上而下的变化趋势;
16、在以技术为主导的情境组合下,我国在数字经济的新时代得以与美国等成熟经济体公平竞争,各大传统企业也正在逐步向着数字化转型升级,其技术情境明显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演化2 2。也就是说,案例研究虽处于复杂情境中,但可通过归纳简化情境组合,并通过观察变化规律巩固其普适性的合理基础。综上所述,案例研究的外推是必要且可行的。其一,情境是管理研究赖以存在的载体和基础,情境越复杂,研究结论的普适性越弱。而案例研究除复杂情境的限制外,更易因样本数量较少而引发普适性难题。因此,案例研究亟须借助外推满足普适性需求。其二,外推的首要条件是研究所在情境具有相似性,即同质情境特征或相似情境组合。案例研究虽然处于多元且动态变化的复杂情境中,但可通过归纳实现构念的普适化以及简化情境组合,从而奠定外推的基础和条件。由此可见,案例研究极其需要并且能够实现外推。083管 理 案 例 研 究 与 评 论第1 6卷 2 案例研究外推的边界与范围从上述内容分析中,本文发现案例研究可以通过合理的外推将研究结论从个案推广至其他案例,外推的适用条件包括情境特征挖掘和动态情境组合。前者为管理理论的普适化指明了外推的边界条件,后者通过规律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