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卷 第 期 吕梁学院学报 年 月.吕梁地方文化研究收稿日期:基金项目:吕梁市科学技术局软科学研究项目()作者简介:郭锐()女山西临汾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影视理论与批评“柳林盘子会”的生存现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郭 锐(.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山西 太原 .吕梁学院 中文系山西 离石)摘 要:“柳林盘子会”是目前山西省吕梁市唯一一个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类项目 它承载了柳林人民的生活期盼和美好愿望活跃了柳林人民的民俗生活 当下如何顶着“国家非遗”的头衔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盘子的概貌、发展困境入手通过田野调查以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路径关键词:柳林盘子
2、会发展困境可持续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柳林地处晋西边陲、天堑黄河东岸扼大河乃中原锁、架飞桥为秦晋通衙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黄河文化孕育了当地特殊的民俗文化“柳林盘子会”是柳林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大型民俗活动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二十六元宵节达到高潮 整个活动围绕一个被称为盘子的组合型阁楼式仿古建筑展开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搭盘同时配合着扭秧歌、演弹唱、转九曲等盘子活动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特别是天官信仰与祈福求子习俗参与人数众多民俗氛围浓厚吸引了远近众多游客和学者的眼光 以往的研究基本都侧重于对其文化价值的理论阐释本文则侧重于从实践发展的角度为其持续
3、发展提供可借鉴和实操的路径一、“柳林盘子会”概貌作为民俗类国家非遗“柳林盘子会”的民俗特质使其在传承与保护方面更多依赖民间自觉性 如何将政策指引与民间自觉良好结合实现作用最优化是其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 而要挖掘其民俗性本质必然要追根溯源(一)“盘子”的文化意指据资料记载“盘子会”起源于古代搭棚祭神活动柳林则将其发展为一种民间祭祝活动 柳林的盘子集雕刻、面塑、绘画等众多艺术于一身形成一种阁楼式的仿古建筑模型“盘子会”本质上是民间迎神赛社活动的一种体现由于其特殊的活动形式而具有了特殊的民俗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讲所有的艺术活动和民间习俗的根源都指向宗教 而“盘子会”集中指向“天官赐福”反映人民最朴素的
4、现实愿望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作为一种民间社火性质的祈福活动为什么叫“盘子”与其他的民俗活动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这是“柳林盘子会”的核心意义所在 通常意义上人们的祈福祭拜活动会在寺庙等固定场所进行 柳林也有这样的场所叫做天官社 调查发现柳林周边的乡村一般都有天官社是一种固定的庙宇建筑 每逢正月十五人们便在天官社进行祈福活动 没有天官社的乡村村民便搭建简易棚代替完成祭拜后再拆除 天官社作为一种固定建筑需要一定的场域支持但柳林县特殊的地形无法容纳众多的天官社故而采用移动式的盘子满足自己的祈福愿望 需要的时候搭起来过完十五和二月二再把盘子拆掉放在固定的地方保存 这样既满足了人们的祈福愿望也解决了场域有限的
5、问题 现如今人们为了盘子的保存方便开始给盘子盖“房子”即为盘子制作一个固定的存放场所避免不断拆卸的麻烦 似乎有了一种从移动向固定回归的趋势“盘子”名称的由来至今也没有一个定性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当地人之前叫“盼子”后来谐音为盘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每年正月十五“盘子会”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把贡品放在盘子(放供品的器皿)中端到盘子跟前完成供奉久而久之就将这种民俗称为盘子 现在一般认为是融合了祭祀形式和祈福祝愿的双重含义故而叫“盘子”(二)“柳林盘子会”的类型表现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有个地名就有个盘子可以以村为中心也可以以社区、小区为中心现在甚至发展到三五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以割盘子 目前柳林县城有 多个盘子距
6、县城较近的穆村镇就有 多个盘子 这些盘子的材质、样貌不尽相同体现了盘子类型的多样化.盘子的材质特性 一定的民俗活动表现形式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近代盘子活动恢复以后首先表现为县城周边“水泥盘子”的制作这就是一定程度上的天官社是固定的盘子后来演变为铁皮制作和铁木混合结构既结实耐用也易拆卸迄今为止柳林“刘家巷盘子会”的盘子还保留着部分铁皮组件 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盘子制作上盘子也就变为木制结构.盘子的制作过程 盘子的制作一般是看“主人家”也就是客户的需求 多数是以“单位”为中心集资 由于柳林有世代传承的盘子传统所以客户一般会对自己的盘子有比较明确的规划和要求所提出的诉求
7、也不会超出盘子艺人的能力范围 每位“主人家”对盘子要求的区别通常体现在盘子的大小、层数、面数以及整体外观上 之后盘子艺人与客户商定一致签订合同规定盘子的制作金额、交付时间等问题 第三步是进行盘子的制作 最后是交付 这样一个盘子就制作完成了.盘子活动的流程 首先要准备祭神用品 每年由主人家和纠首组织操办 一般是从正月初六、七开始收份子钱金额自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份子钱也是越收越多“盘子会”结束后如果有剩余就留作盘子的维护费用由主人家负责记录开销 随后主人家置办香、表、炮竹、花纸、对联、五果、五菜等贡品其次是搭盘子和出盘 柳林人一般选择正月十三搭盘子正月十四正式出盘 搭盘子也由纠
8、首完成 每个盘子上一般都有经年累月熟悉盘子搭建工序的人 如果实在无法自己搭建可以请割盘子的师傅帮忙 盘子的搭建地点一般选在某个街道和社区比较空旷和中心的位置 正月十四的出盘是“盘子会”的第一个大仪式 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出盘仪式也越来越隆重和复杂 例如 年柳林贺昌南坪天官社正月十五“盘子会”出盘仪式设置了仪程 首先是主持人宣布出盘仪式注意事项第二项是请本届盘子会主人家就位第三项是宣读 年主人家寄语第四项是开九曲门求四季平安 转悠九曲黄河阵消灾免难保平安 至此出盘仪式结束 主人家安排纠首值夜、负责磊火炉子、照应弹唱、歌舞等文艺活动和虔诚信士烧香、还愿等相关事宜第三是安排盘子文艺活动 元宵节的文艺活
9、动内容丰富有弹唱、歌舞、旱船秧歌、大锣大鼓、转九曲等 年柳林汇丰社区“盘子会”的活动安排时间跨度为正月初六至正月二十六每晚少则一场多则三场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三)“柳林盘子会”的时代更新目前盘子在工艺、材质、外观、组接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更新发展 第一是工艺更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盘子制作的某些部件已经由机器代替完成 盘子艺人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整体布局和架构方面这也加快了盘子的制作周期第二是材质更新 随着客户要求的不断提高盘子艺人需要对材质进行更深入了解如有的需要是木铁结合的材质 第三是外观的更新 以前的盘子一般是三角单面的 现在的盘子有三角、六角甚至八角面数、层数也不断增加 十八
10、米街的盘子应该是柳林目前最好的有三层供奉的神仙也多除天官外还有观音、孔子等 第四是组接方法的更新 由于客户提的要求越来越高盘子的工艺也越来越复杂 虽然部分组件由机器完成但整体的框架和组接还需要人工完成尤其是彩绘部分只能靠师傅手工绘制面对客户不断提高的要求盘子艺人一般都通过自学完成挑战 他们会参照古建类的书籍自己揣摩 一些师傅根据自己的经验自主设计一般不会有非常明确的参考体系 目前雕刻和彩绘基本上还是分工种发展没有系统地合二为一的传承体系 国家级传承人贾金平老师已经在进行将两者融合发展进行传承的工作未来可能会出现一个技艺全能的传承人 此外政府的鼓励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盘子的影响力盘子的地域辐
11、射不断扩大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流动“盘子会”开始向周边县市辐射目前拓展到中阳、离石 扩散的基本方式是以人带动形成隐性文化辐射 但从整体上看“盘子会”的核心区域还是在柳林且集中在柳林县城和距县城较近的乡镇 其他比较远的村庄基本上还是以天官社的形式进行元宵节活动二、“柳林盘子会”的发展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经是一个时代课题更是一个国家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的感性显现 山西作为非遗大省这方面更是肩负重任 像所有非遗一样“柳林盘子会”也面临着发展困境这与它特殊的民俗性质有关(一)经济收益不可观民俗类国家非遗要想持续发展必须有年轻人不断进入这一领域继承事业 但目前“盘子会”的运作模式和经济收
12、益无法满足传承人的生活所需首先工作报酬不稳定 在调查中笔者得知传承人都没有固定工资 他们的报酬依据是订单金额没有成文约定一般是按天结账 如遇特殊情况作为群众聚集性活动的“盘子会”无法举行可能连基本的报酬也无法落实 盘子的制作周期一般为半年到一年而一些难度高、结构复杂的盘子甚至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工作时间与工作报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性其次是“盘子会”具有季节性“盘子会”只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六期间举行其余时间盘子就会住进自己的“家里”养精蓄锐以待来年这期间盘子艺人如果没有盘子订单可做的话就只能投奔其他领域谋生 这就导致盘子无法作为一个持续性的工作存在只能作为“业余”进入盘子艺人
13、的生活当中进一步导致传承困难再次是目前柳林境内的盘子基本呈饱和状态而且如果一个盘子维护较好的话保存一二十年不是问题 这样一来盘子的订单势必会更少 据传承人贾金平老师讲如果没有盘子订单他们在这期间还承担盘子的维修工作以及其他和古建相关的工作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年轻人投入盘子继承工作的积极性(二)传承工作不系统首先是传承人自身教学不成体系“盘子会”现在的国家级传承人贾金平从 岁就跟着师傅学习一开始学彩绘后来雕刻和彩绘两者兼顾是通过手把手教学模式传承技艺对盘子的具体历史和文化价值并没有很清晰的认知 师傅在教徒弟的过程中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手稿 现在的贾金平也收了徒弟并且在努力把雕刻和彩绘融为一体
14、但基本的状态仍然是边学边做不成系统其次是寻找新的传承人比较困难 笔者对当地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人们认为造成“柳林盘子会”可持续发展困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 目前的模式是靠“缘分”一方面是要自己喜欢另一方面是要有一定的天分 贾金平说“只有在做盘子的时候才能展示出自己的才华”也印证了这一点 通常是想学习盘子制作的年轻人主动找到传承人或者是传承人从自己身边的人群中发现一些可造之才没有系统地招收徒弟的制度和渠道收徒之后仍然按照边学边做的模式进行工艺传承另一种情况是目前传承人自己的后代很少有子承父业的客观上有传承工艺的需求但是没有人愿意学而且徒弟的发展前途也不明晰无法实现职业持续性第三是传承
15、人没有清楚的代际传承脉络 盘子技艺按照雕刻(木工)和彩绘两个分支发展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传承人的代际脉络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梳理 木工和彩绘两个分支既独立也有一定程度的交叉师傅们并不自己进行市场拓展业内人员自己可以完成工艺流通(三)运作模式不规范“盘子会”从集资制作盘子到搭盘、出盘和盘子活动的安排都是通过民间秩序完成的 每个“盘子会”有主人家和纠首组成领导机构统筹安排“盘子会”的一切工作 主人家和纠首一般轮流上任每年有 个主人家和 个纠首 主人家通常由当地有一定威望和经济能力的人担任有的也采取自愿原则 随着盘子规模越来越大纠首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现在已经是 个甚至更多大家都是自愿协助工作 这种民间运
16、行机制因为没有成文的制度规定难免产生矛盾纠纷 而且民间组织的随机性比较强从长远看不利用“盘子会”的持续性发展(四)工艺传承与文化传承之间的断裂在“庙会文化空间”和“节日文化空间”中构筑、制作“庙宇”或“盘子”等物质构成物的的确是工匠艺人但其“文化空间”的建构与维持离不开庙会与节日祭拜及庆祝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盘子艺人是“盘子会”的工艺传承代表没有盘子艺人就没有文化空间的核心内容 但通过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盘子艺人的生存状况和工艺传承都面临着种种困境 但身处这种“文化空间”中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所营造的文化传承氛围没有中断 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发现从小耳濡目染的柳林当地年轻人对盘子具有天然的认同感“柳林盘子会”期间参与的年轻人非常多小到婴儿大到中青年除了外地上学和工作的其余基本都参与了盘子活动柳林盘子至少已经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了 在这段历史当中“盘子”自身的艺术构造、艺术特征发生了一些变化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导致盘子自身的更新 而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它是否会消失经过调研发现答案是否定的 盘子作为一种精神记忆已经深深刻在柳林人的血脉里 用传承人贾金平的话说“也许有一天盘子这个制作工艺会失传但作为文化载体的盘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