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25 卷 第 4 期2023 年 7 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Journal of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Vol.25,No.4Jul.2023DOI:10.13504/ki.issn1008-2700.2023.04.007“使命漂移”的过程、动因与结果: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苏 皑1,陶向南2(1.华南理工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1;2.澳门科技大学 商学院,澳门 999078)收稿日期:2022-10-21;修回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四五”规划 2023 年
2、度共建课题“逆全球化背景下企业使命的漂移与愿景的可持续性研究”(2023GZGJ54)作者简介:苏皑(1983),男,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陶向南(1966),男,澳门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摘 要:近年来,由于“使命漂移”的现象在各类组织中频繁出现,“使命漂移”这一问题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三重螺旋理论为基础,借鉴使命陈述概念,对企业“使命漂移”的过程、动因和结果展开讨论。研究结果显示:首先,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是包括使命陈述的聚焦、泛化和再选择三个阶段的一个过程。其次,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动因并非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选择的价值冲突,也非组织价值观的
3、复杂性或者合作伙伴之间的复杂关系,而是营利性企业的“趋利”价值取向,而且这一价值取向在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过程中始终保持一致。最后,使命漂移可能存在“放弃型使命漂移”和“背离型使命漂移”两种不同的具体类型。关键词:组织使命;使命漂移;企业生命周期;营利性企业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0(2023)04-0099-14一、问题提出近年来,使命漂移(mission drift)逐渐变成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球许多知名企业都出现了有违初创使命,或与初创使命不一致的行为1-2。现有研究多将企业“使命漂移”归因于环境压力下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选择的价值冲突,例如
4、:当小额金融机构使用更多的商业基金时,商业基金回报需求所产生的压力将直接导致其放弃为穷人服务的最初使命3。同样,社会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外部压力日益增长,这种压力的感知可能直接导致它们放弃社会使命和承诺,进而促使“使命漂移”现象的出现4。针对“使命漂移”动因的研究,学术界出现了一种“使命漂移”不可取的价值判断5。在这一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涌现了大量关于如何有效阻止“使命漂移”的文献6-8。尽管已有研究对“使命漂移”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但目前学术界的研究还处于现象驱动的理论构建阶段。现有与“使命漂移”相关的研究成果在研究范围、动因分析和结果讨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本文以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5、和三重螺旋理论为基础,借鉴使命陈述概念对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过程、动因和结果展开讨论。首先,阐述使命陈述与组织行为的逻辑关系,构建基于此逻辑992023 年第 4 期苏皑,陶向南:“使命漂移”的过程、动因与结果: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关系的“使命漂移”解释模型;其次,将营利性企业的“使命漂移”界定为一个使命陈述“聚焦泛化再选择”的发展过程,并提出了“放弃型”和“背离型”两种使命再选择的路径;最后,总结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动因,梳理驱动使命漂移发展过程的四类矛盾特征(四个主要的驱动力)。二、文献综述组织使命(organizational mission)是其业务方向与战略意图的总结与陈述,它既阐
6、明了组织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目标,又表达了组织承担社会责任的意愿和态度9-10。克莱姆等(Klemm et al.,1991)指出组织使命是包含组织的价值观并帮助企业管理者有效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工具11。从功能构建的视角看,组织使命往往被视为组织身份与行为之间的纽带,它阐明了组织存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以及通过组织行为的管理,实现和遵循组织目的和行为准则的路径12-13。当前基于组织层面的使命研究多关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管理与实践:一方面,“使命”在当代非营利组织管理中备受推崇14-16;另一方面,“使命”在营利组织管理中同样受到重视,例如将“使命”作为公司战略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企业价值观
7、延续传承和知识管理的手段17-19。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背离最初使命的现象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且出现了大量针对“使命漂移”现象的分析与探讨。(一)基于“使命漂移”动因的价值判断米亚和李(Mia&Li,2017)研究发现资金来源对小额金融机构的“使命漂移”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发现当小额金融机构在其所开展的业务中更多地使用商业基金时,小额金融机构将更加关注商业利益(资产回报和业务可持续性)的获取,从而偏离为穷人中最贫穷的人服务的最初使命3。小微金融企业普遍存在更加注重财务绩效而牺牲其双重目标中的社会绩效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均等的前提下,企业的信贷经验与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向年轻和残疾客户提供贷款
8、之间呈现显著的负向相关关系,而设计合理的信贷激励与培训机制能够有效防止小微金融企业的“使命漂移”6。雷默斯和瓦卡罗(Ramus&Vaccaro,2017)指出外部压力是社会企业使命漂移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外部压力日益增长,对这种压力的感知可能成为它们完成社会使命和承诺的直接威胁;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社会审计的结合能够有效平衡企业在创造经济财富和实现社会价值之间的定位,有效解决企业“使命漂移”的问题4。非营利性扶贫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代理人在以还款为主要绩效考核指标的情境下,大多会选择贫困程度较低但偿还能力更强的“穷人”作为贷款对象,促使贷款逐渐远离真正的穷人。对代理人行为
9、的审计以及向代理人提供充分的激励是防止这类“使命漂移”的有效手段7。当非政府组织小额贷款机构从依赖政府拨款转向依赖商业资金时,机构对贷款专员实施更多的商业激励,可以有效影响他们在服务穷人和追求营利能力两个竞争性目标之间的平衡,此时选择具有农业或地方政府工作经历的贷款专员可以有效防止企业的“使命漂移”8。克莱因等(Klein et al.,2021)对社会目的组织展开研究发现,利益相关者的作用和任务过程的透明度是防止使命漂移的关键20。埃斯波西托等(Esposito et al.,2023)基于可持续社会企业的研究发现,当企业同时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目标时,企业使命漂移的压力会增大21。(
10、二)“使命漂移”的界定与测量格兰姆斯等(Grimes et al.,2019)指出以组织价值观为主的企业特征是决定企业使命漂移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复杂性价值观情境下,组织行动的不一致性将受到鼓励,从而促进“使命漂移”现象的出现。他们指出,“使命漂移”的结果存在矛盾的特性:一方面,“使命漂移”可能导致企业对利益相关方的承诺减弱,企业的声誉受损;另一方面,“使命漂移”又是复杂环境下企业适应环境和生存的必要前提5。巴蒂拉纳等(Battilana et al.,2012)对“使命漂移”进行了界定:在同时兼顾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双重目标的情景下,当社会企业作出放弃社会使命转而支持经济使命的价值选择时,企业
11、的使命就发生了漂移22。明科夫和鲍威尔(Minkoff&Powell,2006)从两个维度界定了“使命漂移”的概念:维度 100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双月刊)2023 年第 4 期是为了组织的生存利益而出现的组织目标偏移的过程;维度 2 是当组织重点推进的战略目标已经无助于获得应有的战略结果时,组织目标已经完成了偏移的过程23。刘志阳等(2019)从企业所服务的地理范围视角将社会企业的使命漂移界定为“地理范围组织注意力分配使命偏离”的过程,其中组织注意力分配起中介作用24。基于创新基金支持的创新合作伙伴关系视角,维克凯尔索等(Vikkelso et al.,2022)将使命漂移界定为:由于合
12、作伙伴之间的时间表、计划、视野、目标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形成了创新合作伙伴关系之间的信任、目标设定、学习和协调等方面的挑战,进而产生目标妥协或预期目标调整的行为结果25。马等人(Ma et al.,2018)采用“使命对齐”这一基于数据科学的创新方法,就不同收入来源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非营利性组织任务一致性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此提出企业“使命漂移”的测量标准26。斯特斯森斯(Staessens,201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创建了基于不同计量单位的复合产出计量指标,基于此对社会企业的整体绩效进行评估,并对社会企业可能出现的不同类型的“使命漂移”展开了探讨27。赵(Zhao,2014)从经
13、济和社会绩效两个维度构建了企业“使命漂移”的测量方法:将社会绩效低于样本中位数水平,而经济绩效高于样本中位数水平的企业界定为发生了“使命漂移”28。(三)文献评述尽管学者们从“使命漂移”的概念、理论构建以及形成原因等维度展开了研究,但就已有的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研究范围、概念测量和动因分析等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首先,当前“使命漂移”研究的范围存在局限性,研究对象集中在小额金融机构、社会企业和非营利机构等类型的组织,对营利性企业产生“使命漂移”的问题鲜有涉及,而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如何界定这类“使命漂移”的现象,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其次
14、,对“使命漂移”结果的界定还不清晰,例如巴蒂拉纳等(2012)指出使命漂移是社会企业放弃社会使命转而支持经济使命的价值选择22。刘志阳等(2019)指出使命漂移属于战略指导文件的范畴,使命偏离是过程,而使命漂移是最终的结果24。维克凯尔索等(2021)指出使命漂移是组织目标的妥协或预期目标的调整结果25。那么“使命漂移”到底是“组织价值选择的结果”,是“组织战略指导文件的影响结果”,还是“组织目标的妥协或预期目标的调整结果”,是否还存在其他界定与测量标准,现有研究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结论。最后,基于“使命漂移”的动因分析还存在一定的拓展空间,现有研究将“使命漂移”归因于社会责任与商业利益的选择
15、冲突5以及组织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复杂关系25。而对于营利性企业来说,“使命漂移”是否存在其他动因有待进一步研究。三、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整合理论模型当前有关“使命漂移”问题的主要研究,集中在社会企业、小额金融机构和非营利机构等类型的组织,这些类型的组织与营利性企业存在较大的差别。首先,社会企业是非营利性组织与营利性企业的一种混合体29。与传统营利性企业相比,社会企业强调以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性问题,并以完成社会价值的创造(非经济收益)为企业战略的侧重点30-31。其次,小额金融机构一般都肩负着扶贫的社会使命,即使是商业类的小额金融机构也要在追求商业目标的同时兼顾社会目标32-33。最后,非营利
16、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完成社会价值的创造,但由于其缺乏“造血”功能,因此只能靠社会捐赠与政府拨款来获得组织活动所需的资源29。当前有关“使命漂移”问题的主要研究对象或者同时肩负着社会目标与商业目标,或者以单一的社会目标为主,与之相比,传统营利性企业的主要目标和关注重点在于商业利益。由此可见,继续沿用现有“使命漂移”的动因分析逻辑对营利性企业“使命漂移”的现象进行界定是不合实际的。因此,需要一个全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这一现象。(一)使命陈述与使命漂移的逻辑关系模型企业必须有明确的使命与宗旨,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清晰而现实的业务目标34。使命陈述是对企业1012023 年第 4 期苏皑,陶向南:“使命漂移”的过程、动因与结果: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发展目标与战略雄心的阐述,既是企业行动的向导,又是企业文化的象征35。使命陈述具有以下重要而关键的作用: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是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发展的一种控制机制;有助于企业进行日常的决策,以及对员工的激励36。“使命漂移”是复杂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与企业承诺不一致的组织行为,在规范性承诺(声明)与组织行为的差异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判定企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