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PDF , 页数:7 ,大小:1.52MB ,
资源ID:2754429      下载积分:10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75442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铁打庐州”的历史审视、概念辨析及内涵考察.pdf)为本站会员(哎呦****中)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铁打庐州”的历史审视、概念辨析及内涵考察.pdf

1、2023年8月第40卷第4期Aug.2023 Vol.40 No.4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Comprehensive Edition)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铁打庐州”的历史审视、概念辨析及内涵考察张亮1,马功文2(1.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601;2.铜陵学院 外国语学院,铜陵 244061)摘要:合肥古称庐州,有“铁打庐州”之誉。作为一座内陆城市,在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合肥表现出突出的军事功能,至明朝时期形成了“铁打庐州”的历史概念。这一概念实际上是对几千年合肥城池发展的一个总结,在城市发展特征中,合肥先后有“吴头楚尾”(春秋战国)“地

2、有所必争也”(三国)“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东晋)“淮西根本”(南宋)和“铁打庐州”(明朝)等称号。一座城市有这么多“城市标签”,反映了合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特色“战史上的名城”,这些标签也是管窥不同时期王朝政策和军事地理的重要视角。关键词:铁打庐州;历史审视;合肥历史地位。中图分类号:k23(2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71(2023)04001207A Historical Review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of“Iron Luzhou”ZHANG Liang1,MA Gongwen2(School of Marxism,Anhui

3、Jianzhu University,Hefei 230601;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244061,Anhui,China)Abstract:Hefei,known as Luzhou in ancient times,has the reputation of“Iron Luzhou”.As an inlandcity,Hefei showed its outstanding military function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ancient time,and fo

4、rmedthe historical concept of“iron Luzhou”in the Ming Dynasty,which is actually a summary of thousandsof years of development of Hefei city.Amo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development,Hefei has beensuccessively named as“head for the state of Wu and tail for state of Chu”(Spring and Autumn andWarr

5、ing States),“a land to be fought for”(The Three Kingdoms),“a city as the throat of Huai Basin,as well as the lip and tooth of Jiangnan district”(Eastern Jin Dynasty),“a fundamental city in the westpart of Huai Basin”(Southern Song Dynasty)and“Iron Luzhou”(Ming Dynasty).So many“city labels”can well b

6、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ynastic policies and military geography of different periods,and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efei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function as“a famous city in the military history”.Key words:“Iron Luzhou”;historical review;historical status of Hefei合肥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地处江淮丘陵地区中部,早在两千

7、多年前这里以“输会型”的城镇载入史册,同时它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铁(打)庐州”之誉。虽几经战乱破坏,但在中国城收稿日期:2023-02-09基金项目:安徽省人文社科研究重大项目“宋代以来徽州礼学思想的演进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022AH040039);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红色建筑文化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2021jyxm0268)作者简介:张 亮(1978),男,安徽肥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遗产、安徽地方史,E-mail:;马功文(1979),男,安徽肥西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学。第4期市史中始终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或

8、为交通中心,或为军事中心,或为政治中心,几度兴衰更迭。1铁打庐州的历史审视:战史上的名城关于合肥城池的变迁,考证较为详细的是20世纪60年代刘彩玉先生的 历史上的合肥城1一文。该文对合肥历史发展做了较为细致的考证,对合肥城市的起源、城址的变迁做了梳理。这一结果在合肥城市规划志 等地方史志中被广泛引用,流传甚广,影响深远。从城址演变的角度看,该文提炼了五个时期合肥城:汉合肥县故城三国新城唐金斗城宋斗梁城明清合肥城,这一梳理较好地勾勒出合肥城池建设的主要轮廓。1.1“吴头楚尾”与合肥城市文明先秦时期是中国城市从萌芽到产生的时期,环巢湖流域经历了三个阶段:石器时代的聚落文化、铜器时代的邦国林立和铁器

9、时代的早期城市文明。在现有史料和考古研究的基础上,大体可以判断出至迟春秋时期环巢湖流域出现了城市文明,今合肥区域内是否有城址并不能完全推定,但从一个区域角度看,合肥应该进入城市萌芽的时代。无论是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期,这一区域创造了灿烂的早期文明,如凌家滩遗址、三官庙遗址的发现,它在中国早期历史中的重要性可能未被充分认识,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一区域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夏、商时期,合肥与中原文明保持了交流与沟通,这一区域虽处于华夏文明的边缘,邦国林立、战乱频仍,但群舒、巢、橐皋等淮夷国族应该具备了城邑的特征。当然这些城邑规模小,城乡分化不甚明显,与夏、商宗法制下城市存在一定区别,它介于原始

10、文明与青铜文明之间的状态。春秋战国时期,合肥城市产生质变,楚国迁都寿春和楚文化东渐成为城市形成的重要推动力。诸侯割据争战结束了江淮流域邦国林立的局面,外部力量强行将合肥地域纳入了郡县城市网络体系之中,合肥由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春秋时期是江淮地区大变革的时期,“合肥市区作为区域中心形成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激变中”2。自石器时代以来,江淮大地文明起源早,但在进入铜器时代后,始终没有出现质的变化,处于核心文明的边缘,没有出现春秋五霸或战国七雄这样的诸侯大国。相反,群舒诸国、巢等在强国兼并战争过程中被逐步消灭。淮夷诸国“仍然保持着氏族社会拙朴之美的余风,弥漫着浓郁的原始气息”3,“可能始终未形成完备的

11、社会政治制度,建立真正意义的邦国”4,“以其社会形态看,两淮古国族可能还处在早期部族奴隶制阶段,社会发展水平较低”5139。1.2“地有所必争也”与合肥军事功能的提升“魏之合肥,吴之濡须,所谓必争之地,必攻之城也。”625合肥为魏、吴争夺的焦点,纵观东汉末年直至三国时期,魏、吴两国在合肥一线展开了激烈的拉锯战,大部分时间合肥为曹魏所控制。据 合肥通史 的统计,自194年至268年,魏、吴双方在江淮地区以合肥为中心展开了多达 26 次的争夺战5431-433,平均不到三年就发动一次战争;另据有关学者统计,在208年至278年间,孙吴对曹魏(及西晋)共发动过34次进攻作战(含主动出击但未交战即撤退

12、的几次),其中合肥寿春方向的攻击为12次,占总数的35%。7孙权、曹操多次亲征合肥,亲自督战,可见合肥军事地位的突出,城市地位由两汉的“输会”城市演变为魏、吴争夺的战略要地。在前四史中有关合肥记载的条目,史记 仅为1条记载,汉书 为2条记载,后汉书 为4条记载,但三国志 记载增加到20余条,这些记载大多记录了魏吴征战的场面,描述详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军事功能的突出。江淮之间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南北分裂时期争夺的战场,“夫守合肥以限淮北,守濡须以藩江左,则是江淮表里之势也”625-26,魏、吴争夺的焦点主要在淮河,而不在长江。赤壁之战是曹魏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失败后

1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曹魏尽失长江沿线,西端的巴蜀之地为蜀国控制,自荆州以东为吴国管辖。面对三国鼎力的均势局面,“曹魏的防御兵力并非沿边境线平均配置,而是集中扼守几处要枢”7,“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8。合肥成为曹魏东线防御的中心城市和布防的重点,所谓“必争之地”与其特殊的政治、地理功能密切相关。1.3“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与东晋的合肥东晋与三国时吴国类似,偏于东南,建都于建康,但其控制区域向北扩展至淮河沿线,原属曹魏政权的合肥、寿春一线在大部分时期都被东晋政权所管控。因此江淮流域虽是拱卫京师建康的屏障,但是南、北政权争战的前沿阵地推进到淮河一线。这

14、种情况在三国后期已经形成,“曹魏正元以后,始尤以寿春为重镇”,“魏舍合肥,退保新城,吴城江张亮,等:“铁打庐州”的历史审视、概念辨析及内涵考察13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第40卷陵,移民南涘,濡须之戍,家停羡溪。”9东晋时期借鉴孙吴的经验,“守江莫如守淮”,东晋与后赵、前燕、前秦的诸多战役发生在寿春,如著名的淝水之战,由于东晋实力不济,北方政权将战线推进到淮河沿线。东晋百余年间,就合肥在南北对峙情况而言,“大约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东晋既与后赵、冉魏相互纷争,又屡屡陷入内部叛乱争斗之中,合肥直接成为战场,东晋朝廷屡失对合肥的控制;第二阶段,东晋相继与前燕和前秦交锋,合肥作为东晋牢牢控制的后方,

15、对前线战斗起支持作用。”5443东晋“以合肥、淮阴、寿阳、泗口、角城为重镇,大抵上明、江陵、夏口、武昌、合肥、寿阳、淮阴常为晋氏镇守”101227。这一防守线路与城镇大体上西部以长江沿线(上明、江陵、夏口、武昌)为主,而东部线路以淮河沿线为主(寿阳、淮阴、角城、泗口),合肥是较为特别的一个城市,既不靠淮河,又不沿江,是地处江淮之间的军事重镇。1.4“淮西根本”与南宋的“边城”北宋与辽的分界线分布在黄河一线,河北、山西等成为前沿,而江淮流域已然成为北宋的腹地,获得较长的和平发展时间,因此北宋对城池的修建较五代时期迫切性降低。这种情况到南宋时发生了显著变化,南宋被迫退缩到东南一隅,金军将边境线推进

16、到淮河一线,并且多次渡淮南下,经常深入到江淮流域。尽管南宋初年仍然存在不修城与修城、修城与练兵孰重的争议,但当江淮流域成为抗金前线后,南宋明显加强了对江淮流域城池的建设,这一区域又进入了一个城池修筑的高峰期。在宋会要辑稿 方舆 中有两章专门记载“修城”的篇目,可见在北宋城池不修的大背景下,南宋开始注重加强城防设施。纵观两宋军事战略决策,北宋“内重外轻”的军事防御战略也为南宋所延续,形成了“守内虚外”的防御特征,无论是“内重外轻”还是“守内虚外”均是以守为主,但两宋对城防设施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南、北宋不同之处在于,南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因此,就不可能彻底放弃边防建设”,“所以,不妨如此说:南宋朝廷在 守内虚外 的国防战略下,采取的手段是蓄意压制军事强人,但重视军队制度建设(如恢复三衙禁军、改编都统司制等)、军事设施建设(如修城、制造新式兵器等)。”11从城防建设修筑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南宋是城墙建设进一步完备的时期。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城防设施需要更加坚固。除了唐朝五代已采用的砖砌城墙的做法,还增建了更多的城墙附属设施,如为了弥补城门防御上的弱点,增建了如吊桥、瓮城、月城、敌楼、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