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237.50KB ,
资源ID:2809212      下载积分:3 积分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微信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wnwk.com/docdown/280921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4(人教版)(解析版).doc)为本站会员(a****2)主动上传,蜗牛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蜗牛文库(发送邮件至admin@wnwk.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九年级化学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4(人教版)(解析版).doc

1、更多资料添加微信号:DEM2008 淘宝搜索店铺:优尖升教育 网址:上学期期末考前冲刺卷04九年级化学(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一、 选择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30分)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下列典故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海市蜃楼B蜡炬成灰C木已成舟D凿壁偷光【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此过程中主要体现物理变化,故错误。B、蜡炬成灰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C

2、、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D、凿壁偷光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倾倒液体C称量固体D量取液体【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点燃方法考虑;B、根据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考虑;C、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考虑;D、根据量筒的读数方法考虑。【解答】解:A、酒精灯的点燃方法: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故A错;B、倾倒液体的注意事项: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着手心,试管倾斜,试

3、管口与试剂瓶口紧挨着,故B错;C、天平的使用方法:左物右码,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故C正确;D、量筒的读数方法: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错。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实验基本操作,防止错误操作造成实验失败。3如图是用燃磷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装置中的红磷可以用铁丝来代替B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再观察现象C装置漏气可导致测定结果偏大D实验测定氧气的质量约占空气总质量的【分析】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的实验原理是在密闭容器内消耗氧气,测量容器内气体体积的减少量确定氧气的含量因此在选择消耗氧气的药品时,应考虑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不与空气中

4、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还应注意装置不漏气,药品的量要足,读数时温度要回到原来的温度等,据此解答。【解答】解:A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所以不能用铁丝来代替红磷,故错误;B红磷熄灭后,要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读数,否则造成测定结果偏小,故正确;C装置漏气可导致测定结果偏小,故错误;D通过此实验可知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难度系数中等。4下列实验现象中描述正确的是()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有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B红磷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有黄色火焰,有大量白色气体生成C

5、镁条在空气中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放出大量的热【分析】A、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有黄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C、镁条在空气中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

6、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5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反应的是()A氯化氢+氨气氯化铵B硫+氧气二氧化硫C氧化钙+水氢氧化钙D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分析】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和氧气发生的反应均属于氧化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氯化氢+氨气氯化铵,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B、硫+氧气二氧化硫,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正确。C、氧化钙+水氢氧化钙

7、,该反应不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错误。D、碱式碳酸铜氧化铜+水+二氧化碳,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氧化反应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固体制氧气,下列图象关系不正确的是()ABCD【分析】根据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条件和生成物可知,氧气要在加热一段时间后才能生成,而且氯酸钾完全分解后,氧气的量不再增加【解答】解:A.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多,当氯酸钾反应完生成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A选项图象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B.氯酸钾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不断减小,但固体的质量不能是零,B选项

8、图象关系不正确,符合题意;C.在氯酸钾分解过程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C选项图象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D.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随着反应进行,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固体质量减小,因此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D选项图象关系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C铝锭难被压缩,因为铝原子间没有间隙

9、D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分析】A、根据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原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C、铝锭难被压缩,是因为铝原子间的间隙较小,故选项说法错误。D、在花园里可嗅到花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常见物

10、质燃烧的现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能构成分子,但不能直接构成物质B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C原子是实心球体,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分析】A、根据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考虑;B、根据原子的结构考虑,注意氢原子的特殊性;C、根据原子的结构,以及决定原子质量的是原子核的质量考虑;D、根据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变化情况考虑。【解答】解:A、有的物质是由分子直接构成,有的物质如金属是由原子直接构成,故A错;B、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是质子、中子和电子,但有的原子没有中子,如氢原子,故B错;C、原子不是实心球体,原因是原子核外有相

11、对较大的空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故C错;D、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实质,学生应注意微粒的构成和性质,及常见物质的构成微粒,明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解答9磷元素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其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磷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金属元素B原子核外有16个电子C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gD此元素含量较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

12、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磷,带“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5;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5,故选项说法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30.97,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D、磷元素含量较多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

13、、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10如图是一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均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B1个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C粒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D是元素周期表中同一横行的原子【分析】A.根据元素的概念来分析;B.根据粒子的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来分析;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来分析;D.根据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来分析。【解答】解:A.的质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数不同,所以属于同种元素的不同粒子,选项说法正确;B.由粒子的结构可知,其核内有12和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因此1个粒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选项说法正确;C.粒子的最外层均为8个电子,所以均

14、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选项说法正确;D.中,质子数电子数,是离子,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1下列关于电解水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从现象上判断:正极产生的是氧气B从量上分析:A与B产生的气体质量比为8:1C从宏观上分析: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从微观上分析:该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分析】根据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结论和微粒的变化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故A说法正确;B、由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可知,

15、A与B产生的气体即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故B说法错误;C、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C说法正确;D、由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氢原子和氧原子,故C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电解水试验的现象和结论即可分析解答。12下面是对“2”的含义的解释,其中错误的是()AFe2+: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BBa(OH)2:氢氧化钡中,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个数比是1:2CMg+2: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D2SO42:2个硫酸根离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

16、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A、Fe2+中的2表示一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说法正确;B、Ba(OH)2在获得2表示在氢氧化钡中,钡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个数比是1:2,说法正确;C、Mg+2中的2表示错误,应该是Mg2+,说法错误;D、2SO42中前面的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13现有一反应A+BC+D,有1

17、0g A和5g B反应,反应结束后还剩余2g A,B无剩余,生成4g的C,则生成D的质量为()A8gB9gC10gD11g【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反应生成D的质量:10g2g+5g4g9g。故选:B。【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14下列化学方程式符合题意且书写正确的是()A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CaO+H2OB铁

18、丝在氧气中燃烧:4Fe+3O22Fe2O3C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Cu+FeSO4 CuSO4+FeD氧化汞受热分解:2HgO2Hg+O2【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和的标注是否正确【解答】解:A、高温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故选项错误。B、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故选项错误C、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故选项错误。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19、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短线改成等号15下列有关碳和碳的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A金刚石中碳元素化合价0价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C炭黑加入橡胶轮胎中为了增强轮胎耐磨性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化学性质也相同【分析】根据碳的单质和氧化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解答】解:A.金刚石是一种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零价,选项说法正确;B.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

20、组成的单质,选项说法正确;C.炭黑加入橡胶轮胎中为了增强轮胎耐磨性,选项说法正确;D.CO2、CO的组成元素相同,但是分子结构不同,所以化学性质不相同,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较为简单,了解碳的单质、氧化物的性质即可分析判断。二填空题(共2小题,满分14分)16(8分)写出下列实验情况对应的原因:(1)欲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偏小俯视读数;(2)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水进入集气瓶内少于五分之一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合理即可);(3)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炸裂试管底部接触焰心或试管外壁有水(合理即可);(4)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净收

21、集前集气瓶内有气泡或导管口刚产生气泡就收集(合理即可)。【分析】根据实验操作的方法、注意事项来分析解答。【解答】解:(1)俯视读数会导致实际量取液体体积偏小;(2)用红磷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时,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会导致水进入集气瓶内少于五分之一;(3)给试管中液体加热时,试管底部接触焰心或试管外壁有水可能会导致试管炸裂;(4)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不纯净,原因是收集前集气瓶内有气泡或导管口刚产生气泡就收集。故答案为:(1)俯视读数;(2)红磷不足或装置漏气或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弹簧夹(合理即可);(3)试管底部接触焰心或试管外壁有水(合理即可);(4)收集前集气瓶内有气泡或导管

22、口刚产生气泡就收集(合理即可)。【点评】以上是实验操作中常出现的错误现象,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实验是严谨的科学,且不可粗心大意。17(6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是铁和铁的合金,图甲是铁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图乙是铁原子结构示意图,仔细分析并回答:(1)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的是铁,这里的“铁”是指元素(填“分子、原子、离子、元素”);(2)图乙中X的值为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化学反应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4。【分析】(1)地壳、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2)根据原子中

23、,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的是铁,这里的“铁”是指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2)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62+8+14+x,x2.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Fe+O2Fe3O4。故答案为:(1)元素;(2)2;Fe+O2Fe3O4。【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2分,每小题6分)18(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请结合图示回

24、答问题:(1)小雪同学设计了如图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B中的现象是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发生的反应文字表达式为二氧化碳+水碳酸。(2)D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分析】(1)根据算酸碱指示剂变色规律回答此题;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据此书写文字表达式;(2)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解答】解:(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溶液显酸性,石蕊试液在酸性溶液中显红色,书写文字表达式为不需要配平,所以为二氧化碳+水碳酸;故答案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水碳酸。(2)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本

25、身不燃烧,自下而上熄灭说明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19(6分)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生成黑色固体的化合反应3Fe+2O2Fe3O4;(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Fe2O3+3CO2Fe+3CO2;(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2NaOH+CuSO4Cu(OH)2+Na2SO4。【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解答】解:(

26、1)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2O2Fe3O4。(2)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3)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SO4Cu(OH)2+Na2SO4。故答案为:(1)3Fe+2O2Fe3O4;(2)Fe2O3+3CO2Fe+3CO2;(3)2NaOH+CuSO4Cu(OH)2+Na2SO4。【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

27、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四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满分24分,每小题12分)20(12分)分析如图,回答问题。(1)实验室里用二氧化锰和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图1中装置B(填字母序号),二氧化锰作该反应的催化剂。如用A装置制取氧气,写出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3)用图2的装置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3)如图3所示,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后冷却至室温,活塞a停在刻度8(填数字)处。【分析】(1)根据实验室用氯酸钾

28、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催化剂,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2)根据铁丝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3)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以及空气的成分进行分析。【解答】解:(1)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催化剂,所以发生装置可以选用图1中装置B;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2)进行铁丝在O2中燃烧的实验,容易导致集气瓶炸裂,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应采取的措施是: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3)红磷用酒精灯加热后才能燃烧,由

29、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开始时注射器读数是在10mL处,而氧气占空气体积五分之一,那么消耗氧气2mL后,注射器应前进到8mL处,正好为消耗氧气后剩余的体积。故答案为:(1)B;催化剂;2H2O22H2O+O2;(2)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的水;(3)温度达到着火点;8。【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21(12分)请结合如图中实验室常用装置,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长颈漏斗。(2)若要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填“A”“B”或“C”),反

30、应的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3)把D装置装满水,收集氧气时从短(长或短)导管通入。如果用E装置收集二氧化碳,则气体从b端进入(填“b”或“c”)。(4)实验室如用块状固体和液体,无需加热之制取气体,可将B装置改进为C装置(多孔隔板用来放块状固体),其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题中随之仪器的作用进行分析;(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3)根据氧气密度比水小,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进行分析;(4)根据C装置通过装置内压强的改变,可以实现固体和液体的分离进行分析。【解答】解:(1)通过分析题中所指仪器的名称和作用可知,a是长颈漏斗;(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A;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KMn

copyright@ 2008-2023 wnwk.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2024059924号-2